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73005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分组办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59例,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为59例,予以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获得了显著改善,要优于参照组,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具有十分积极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医院;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质量;临床效果
参考现阶段临床中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相关的研究报告发现,采用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掌握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在此研究背景下,我院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积极对118例患者,对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做出进一步分析,现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数字表分组办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59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5~78周岁,平均年龄(60.39±1.11);研究组为59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44~79周岁,平均年龄(60.31±1.19),对照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研究组实施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1)家庭随访: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以及日摄入盐量,同时对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心功能进行分析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家庭任务布置,要求患者对日运动量、摄入盐量等指标进行记录。在随访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计划制定,并评估计划实施结果。强化患者药物合理运用情况,尤其是针对洋地黄类制剂的使用情况,指导患者能够根据自评症状选择是否前往医院就诊。对患者制定饮食计划,要求患者使用高纤维、高蛋白的瓜果蔬菜,并在出现疲乏、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等临床症状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2)电话随访:对患者每周开展1~2次30min左右的电话随访,针对患者的用药情况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监测,并解答患者的问题,同时对患者下次入院诊疗活动进行提前预约[2]。(3)门诊随访:安排专业的临床医师每间隔3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门诊随访活动,监测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督促患者进行复诊。
1.3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院采用自制的百分制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社会功能、社交功能以及生理功能、精神状态等指标进行客观评价。
1.4数据分析
统计学通过SPSS2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通过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分析研究数据,护理前,研究组社会功能(61.28±7.77)、生理功能(59.78±8.59)、精神状态(57.95±9.28)、社交功能(57.61±5.36);参照组社会功能(60.98±6.77)、生理功能(59.52±8.33)、精神状态(57.42±9.01)、社交功能(57.24±5.49),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社会功能(87.16±9.73)、生理功能(81.25±9.52)、精神状态(87.03±8.47)、社交功能(85.48±7.15);参照组社会功能(70.25±5.31)、生理功能(72.02±6.85)、精神状态(71.52±6.94)、社交功能(73.06±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作用,且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其生命安全也受到极大的威胁。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有效掌握,有利于患者治疗方案的科学制定。此次实验研究结果明示,采用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会功能、社交功能以及精神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各指标均要优于常规的护理干预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通过实施从医院到社区的无缝隙护理干预模式,能够真正达到全面护理管理的目的,有利于对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掌握,同时也能够对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这保障了患者护理效果持续发挥,对患者生命安全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通过家庭随访、电话随访以及门诊随访活动的开展,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密切,能够帮助患者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时刻获得有效的监测以及指导,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3]。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积极实施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改善,于临床中进行大范围推广的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陈玉娟,方东香.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J].中国临床护理,2017,9(05):393-395.
[2]沈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J].当代医学,2017,23(01):24-25.
[3]莫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2):10-12.
论文作者:孔志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缝隙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医院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功能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