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论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试论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00)02—0082—06

21世纪即将来临,我们又面临着新的一轮严峻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赢得这场挑战,不仅是发达地区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紧迫问题。因为在21世纪,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振兴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知识创新水平的高低。以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主要领域的高科技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然而现在的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不适应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正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更将紧迫地面临着一场革命性的深刻变革。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迎接挑战,就此笔者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正视差距,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属经济落后和欠发达地区,一般体现为远离中心城市,地处老少边穷地区,对发达地区那火如荼的商品竞争不很敏感。由于地域和经济的原因,对教育的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加之师资的相对落后,所体现的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近几年辍学情况较为明显。仅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地区1999年中小学辍学人数已高达9534人之多,辍学率已高出国家规定标准2.88个百分点。这些与我们跨入的新世纪所提出的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深层次的矛盾,尤其给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少数民族地区,只有正视差距,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在机遇面前赢得这场挑战。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及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更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求知,学会劳动、生活,学会健美和审美,为培养“四有”公民和未来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这种既体现全新的教育思想,又体现一种实践模式并且具备广泛思想涵义的教育是完全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点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以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首先,民族地区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展。学生也囿于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短项,而忽略了创造能力的发展,因而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其结果是只体现了高分低能,形成了一种畸型的心理。知识、技能、潜能、个性形不成一个统一体。长此以往,一但高考落榜,则别无它能,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而素质教育则不然,它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发展,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及人本身的关怀。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种教育和结果无论对社会和人本身价值的实现,乃至于对边疆的安宁与稳定都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其次,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培养未来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在其兴趣和才能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起码在三个方面打下了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如前所述,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学生对高科技领域的先进事物不能直接耳濡目染,一直把脱离本地区确定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而素质教育可培养学生具备改变落后、建设家园的健康的心理。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举措。新世纪中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兴产业的迅猛崛起,带动着相关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者素质低不能满足和适应事业的变化和发展,就找不到自己的岗位。因此,每个受教育者一旦走向社会,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始终掌握主动权。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决定一个人的生存价值的实现。而本来就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的少数民族地区打下这样一个基础还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这种教育的结果能使受教育者的潜在技能充分发挥出来,创造性地建设少数民族地区,从而缩短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三是综合性基础,包括受教育者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方面的各个要素。这种综合性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依据的。人的素质的结构化特征决定了各素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也就决定了人的素质和综合性特征。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是全面的和苛刻的,因而素质教育应立足于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形成。

素质教育的上述理念,完全是全面审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及面向未来世纪的思考形成的,这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挑战21世纪的客观需要。

二、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更新观念、迎接新挑战

21世纪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的资源,对教育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挑战,而且将承担着艰巨的历史重任。当我们认真反思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和科教兴区的历程时,得出的结论是,民族地区要想发展,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教育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历史使命。少数民族地区要求大发展,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缺一不可,而人才是关键,这已经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共识。就呼伦贝尔盟而言,在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涵着丰富的地上和地下资源,但这些资源还没有真正形成经济优势。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拥有自然资源未必能致富,自然资源贫乏未必是致富不可逾越的鸿沟。可见知识的创新水平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掌握和应用知识,才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只有强化教育和充分利用好智力资源,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跳跃性发展,只有高度重视知识创新和人才开发才有可能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才能振兴少数民族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数民族地区距知识经济时代也并不遥远。

(一)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适应地区经济建设需要来进行,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民族地区大多是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资源的欠开发和闲置与人才的短缺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些与地方教育的落后是同步的,在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前已经体现了空前的紧迫性。那么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做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应同地方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施跳跃性发展战略,从现在起就要有超前思维,为培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打下人才基础。这是未来信息社会对劳动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何谓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学习能力、个人品德素质、创造潜能、创新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进入社会时就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动手的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教育与时代的紧密结合,与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可以培养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愿望,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作风,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也由于所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既丰富了学科教育的内涵,也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分清主次,抓住本质,将普遍原理同具体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更主要的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团结协作,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民主精神。从而使全体学生从个人成才的目标出发,教求精,学求活,全面加特长,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全社会延伸。整个教育以跨世纪为目标,以社会为背景,以实践为基本途径,以自我锻炼、自我教育为主要方式,让学生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家园,学会作人,做真正的人,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真谛。

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知识工人占工人总数的60%,80%的新职业是由知识密集型部门创造的。以美国为例,过去的十几年中淘汰了8000种低技能职位。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位正以高速度取代低技能职位,不具备创造性和学习能力的简单劳动从业人员将迅速被淘汰。要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民族地区更需要进一步树立人才培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需要的观念。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很多发达地区的学校知识已经陈旧了,更何况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羁绊。知识经济的今天与昨天的比较是天壤之别,传统教育所提供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要迎接世纪的挑战,就必须把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培养人才的战略,纳入教育行政部门面向21世纪的整体构建中去思考,而重中之重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紧抓好。

创造力,即创新能力。它是人性的重要物质,是人的巨大的潜在力,并非是天才所独有,这种能力的培养,它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去启迪学生潜在的创新的基本素质,如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技能、创造道德及创造美感等。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是通过富有启发性、诱导性的训练来实现的,当然更需要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支撑和创造性的实践,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在前人基础上的超越和思想认识上的升华,无不来源于教育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内在动力的启发、诱导和充分利用。一旦使受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创造力,即创新能力。这个能力将伴随着教育者的终身学习过程。

站在21世纪的门前,思考创造力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各民族的迫切需要,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它将肩负着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时代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的历史重任。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从现在起,就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从培育创新意识开始,教师要学创新,教材、教法都要站在创新高度,千方百计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在这方面先实现突破,才有资格谈赶超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

(二)民族地区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应从民族地区的需要出发,不断革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培育人才离不开教师,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首先来自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学;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启发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才能站在世纪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教师的人格力量往往影响学生的一生。未来世纪的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过程也将随之发生更为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职业技能、身心素质等方面适应时代的要求。反之,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任何一种教育都将是一句空话。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素质来看,有不少问题值得重视。

职业道德方面。应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教师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工作兢兢业业,能为人师表,但也有不少教师把这光荣的事业视为一般职业,缺乏从事教育事业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工作不思进取,对学生缺少爱心,甚至不注意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辱没教师岗位和责任。

思想观念方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应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应具备全新的思想观念。而有不少教师对新形势下的教育理解不深不透,尤其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不读书,不看报,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仍囿于旧的教学模式,缺乏进取精神。

专业知识方面:虽然近几年,通过各种渠道的继续教育、进修学习培训,大部分教师获取了学历和资格证书,但专业基础薄弱,学历和实际水平相差甚远。中小学专业知识考试及格率仅占27%和22%,是难以适应形势对教育的挑战的。

教学科研方面。有不少教师,对教学业务缺少钻研精神,只靠参考书、标准化习题授课,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更谈不到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整个教学缺乏时代感和创造性。大多数教师没有科研成果,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

文化修养方面。目前,大多数学校60%以上是35岁以下的中专教师。这批教师在过去教学的大背景下,耳濡目染了应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文化修养先天不足。更有少数教师对当今世界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远不如学生。

上述种种现象与我们今天需要强化的素质教育相去甚远,尤其对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是无法赢得主动的。为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首要是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把自己从事的事业同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紧密联系在一起,热爱事业,对这项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充满荣誉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要自觉地更新思想观念,在思想上紧跟时代步伐,清醒认识新形势,时刻思考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积极为之努力。思想观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博览群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使自己的职业技能、教育素养、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完全适应时代所需,再塑自身形象。要彻底改变教育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改革的实践者,同时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钻研教育理论,加强教学研究,要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教学教研能力。把教学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做重点来加以突破。只有这样,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才可以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三)民族地区应把教育投入视为战略性的智力投资,千方百计地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已成为世界的主流,教育在未来社会的关键作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公认。实现教育优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已经越来越成为各界的共识。现在许多国家把科技和教育作为基本建设优先投资的领域,这种对教育投入比例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6%,诸如美、日、 德等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占政府支出的12%。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投入则相差甚远,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4%(1990年),1992年以来还呈下降趋势,始终徘徊在2.46%左右。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呼盟也只有3.93%,可见我国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1%)。 这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是很不相称的,与在20世纪末达到4 %的目标相距甚远。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更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考虑,必须实施对教育加大投入的重大举措,树立教育投入是战略性和智力投资的观念。要明确,从事人才、知识生产的教育,是决定未来的重要产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把教育投入作为消费性投入的观念,切实把对教育的投资做为国家基础性投资、战略性投资,千方百计地加大教育的投入。同时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以此来彻底解决教育发展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

(四)民族地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力争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教育要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相适应”,这是许多专家的强烈呼吁!当代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改变必须要求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的变革。这些无不呼唤着教育和教学手段的更新。21世纪的战略工程之一就是教育工程,实施这一工程单靠学校传统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能适应的。因此,学习必须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包括寻找知识、处理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教学机制的改革。这种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

目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行动。21世纪教与学不进入英特网是不可想像的。英特网将使人类教育进入“电子教育”时代,师生将在网上见面与教学,从中心大城市到边远的山区学生们都可以平等地通过英特网接受到最新、最优秀的教育,人人都可以从英特网上找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和教师。相比之下,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各类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部分城市学校的硬件建设也有了很大改观。然而我们许多装备了现代教育设备的重点学校,实行的仍然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们仍沉没在应试训练的题海之中,甚至出现了应试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危险嫁接,表现为在电脑上演练试题。同时出现了许多教育现代化的误区,认为有了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教育媒体便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致使一些耗资不菲的设备都形同虚设。这说明教育现代化不仅意味着教育设施、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价值、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更新和改善。

我国非常重视信息化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部准备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以现有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使更多的师生能方便地使用网络,即使是偏远的山区、农村也可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接受高质量的教学和辅导,使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鉴于此,少数民族地区应抓住机遇,增加必要的投入,加快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步伐,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教育的跳跃式发展,并以此来促进经济的腾飞。

〔收稿日期〕1999—11—05

标签:;  ;  ;  ;  ;  

论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