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2)
【摘要】沙盘游戏和绘画疗法都是心理治疗中较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对心理疾病有较好的干预和康复效果,而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由于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传统的心理咨询、干预方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游戏、绘画等治疗手段的运用,可弥补语言作为中介的治疗手段的不足,并带来良好效果。上述两种手段的理论与实践操作中有相通之处,均为立足于分析心理学去探索无意识水平,但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笔者从沙盘游戏和绘画疗法的产生历史、理论基础、操作过程、治疗机制、使用人群等方面进行对比,找出这两种治疗手段的异同点,以进一步指导实际工作中治疗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沙盘游戏;绘画疗法;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316-02
近一个世纪来,由于社会飞速发展而产生的巨大压力,心理问题出现的越来越频繁。曾有调查显示,心理疾病发生率在成年群体中达18.6%,甚至在青少年群体中也达到了13.1%。不良的心理往往还伴随着不良行为,不仅危害到自身健康,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社会安定。同时,人们也看到了长期药物治疗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因此,能起到较好效果又没有什么副作用的心理治疗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不管在精神类专科还是在心理咨询行业中都运用较多,也是未来临床治疗的趋势。绘画疗法和沙盘游戏都是艺术治疗中的一种,有其相似性也有不同的特性。本文即主要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1.产生历史和理论基础
相对来说,绘画疗法出现较早。历史早期的人们即能用绘画作品来表达个人情感,正是看到了艺术创作对人们情感的治愈作用,美国医生南伯格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艺术治疗”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创立绘画疗法。该疗法以艺术作为交流媒介,让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受保护环境下用绘画来展现内心情感和状态,进而逐渐完善自身人格,其理论依据主要有:(1)投射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即自我对抗超我时的一种防卫方式,可用以减轻焦虑及压力。而绘画本身就是一种表达自我的工具,能以非语音方式表达出个人的潜意识。(2)大脑偏侧化理论,即左右脑掌管的内容和能力不同,右脑主要与人的情绪、无意识信息、艺术能力等有关。因此,特别是在一些不能用语言为媒介的疏导方式解决的心理问题中,绘画疗法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沙盘游戏起源自19世纪初,最初创意来自于儿童游戏,最早是由于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而发现儿童游戏的沟通价值,并逐渐形成游戏理论,而精神分析学派中的个性化学说即为其一,在上世纪60年代,由荣格的学生多拉卡尔夫创造了以此为基础的沙盘游戏。经历多年发展,人们在实际应用中看到了该心理治疗手段不仅局限于儿童,对成人也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遂普遍应用于成人心理治疗。我国起步较晚,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由范红霞引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治疗法能通往无意识水平,利用缩微模具、沙盘造型等建立起和患者内在状态对应的世界,在自由、被保护的环境下,将潜意识以三维形式呈现在外在世界中,可以帮助受到心灵创伤的对象发泄不良情绪。其理论基础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目的为整合人格。其中又细分为:(1)无意识理论,由个体和集体无意识两部分组成。个体无意识源自个人,与个人认识、遗忘、创造的内容有关。而集体无意识则是人类世代心理经验的积累,为人类普遍具有,主要来自于神话和图腾,有5种心理原型。(2)积极想象技术,是直接和无意识接触的手段。在被保护的环境下先诱导出平和的心理状态,引出无意识,再用象征手法去体验并逐渐了解无意识。在沙盘的应用中,则为首先布置边框沙子达到和自身内在状态相对应世界的建立,开始与无意识的交流,之后运用微缩模具的使用、整体沙盘的构造,将无意识能量逐渐转化至与意识统一,即达到自性化阶段。
2.环境布置和操作流程
环境布置在心理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不同疗法中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绘画疗法一般设置于利于艺术创作的艺术治疗室中,有足够大的空间,采光、通风情况较好,各种齐全的绘画工具。治疗师在引导患者接受治疗时需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让患者感觉到安全、自在,从而愿意不断自我探索。在开始实施治疗前,治疗师需向患者详细介绍绘画目的,争取到患者的信任,并能以平和心态参与治疗。可先行热身活动,让患者心情尽可能放轻松,让其先自由作画,再对其提出绘画要求并从中了解患者的情绪、情感、状态。结束后,治疗师就绘画过程中患者的各方面表现与之沟通,再进入到评估阶段,如构图比例判断是否有攻击性,用色判断患者性格,绘画笔触判断其是否自信,以及大致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心理需求、需解决问题等。之后,治疗师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继续和绘画疗法结合,帮助患者宣泄情绪,唤起其内在心理力量,向积极方向发展。
沙盘游戏也同样需要一个专门的可以让患者感觉到安全、自由的房间,其中放置干、湿沙箱、微型模具,便于患者进行沙盘创作。与绘画疗法一样,在开始沙盘游戏前,治疗师需和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引导患者使用沙盘材料,明确该疗法的目的等。但在游戏开始后,治疗师需与患者保持合适距离,并保持沉默,既能及时发现患者秘密,又不会干扰患者创作。创作结束后,双方可以共同探讨创作中各部分的象征意义,鼓励患者以自身方法解读作品,以促进其意识和无意识水平的持续对话,帮助患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实现心理上的痊愈。
这两种治疗手段都是先通过治疗师和患者间建立的良好信任关系,取得患者积极配合,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在治疗过程中都以患者自由创作为基础,不同的是,两者所用工具不一样,且绘画疗法中会对患者进行一定要求。在游戏结束后的评估阶段,两者都不直接评价,而是强调患者自身感受,鼓励患者自己解读,指导患者用自己心理的力量来直面问题,逐步走出困境。
3.治疗机制和适应人群
绘画疗法和沙盘游戏是借助于绘画操作和沙盘模具的媒介,释放压抑在无意识中的能量并重建过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绘画疗法是患者通过画出各种形象表达自身情感上的冲突及不能被人理解的内容来宣泄情绪。而沙盘游戏是患者利用各种微型模具进行布置、摆设,投射出自身的愿望、动机、焦虑等,促进内在能量流动,并激发自我治疗潜能。
在适用人群上,这两种手段均可用于儿童和成人。无论是绘画表达还是沙盘游戏强调的自由和游戏,对于儿童来说,都有助于情感、想法的宣泄和积极情感的发展。而成人的心理防御较强,上述两种手段也都能绕开以语言作为媒介的治疗方法的阻抗,呈现出患者的潜意识,直接与其无意识水平交流,促进自我疗愈。
总之,绘画疗法和沙盘游戏同作为艺术心理治疗,许多方面都存在一致性。心理治疗师需认真分析各自特点,进行仔细比较,在对待心理咨询、治疗的患者需选择最合理的手段,遵循操作环境和流程,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非一,夏小芥,韩茨,等.游戏疗法在心理性疾病干预、康复中的应用及其心理、神经生理学机制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6,29(2):155-160.
[2]刘汉志.绘画疗法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1(46):377-378.
[3]孙美,阎苹.绘画疗法与沙盘游戏疗法的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2016,8(358):130-131.
论文作者:漆瑞,张磊,陈萧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沙盘论文; 患者论文; 疗法论文; 游戏论文; 心理治疗论文; 手段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