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与不祥,都在理上论文

祥与不祥,都在理上

杨朝明

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有人做事不顺,往往怨天尤人;有人做事失败,常常寻找借口。其实,世间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失败有失败的原因,成功有成功的诀窍。人们送给他人祝福时,常说“吉祥如意”之类的话,如果仔细想想,我们切不可把这句话理解成“馅饼掉在我头上”,人要认真为人处世,才能真的吉祥如意。也就是说,吉祥还是不吉祥,全部都在道理上。其实,孔子也正是这么叮嘱人们的。

由图8可知,两种提取方法制备的龙牙楤木皂苷抗氧化能力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加强,呈现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在皂苷质量浓度为1.5 mg/mL时,盐析辅助酶、溶剂提取法制备的龙牙楤木皂苷对 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依次为81.03%、77.56%,是初始浓度的2.94倍、3.47倍,抗氧化能力均低于同浓度的Vc。龙牙楤木皂苷能清除DPPH自由基可能是因为皂苷释放氢离子,配对孤对电子,使DPPH自由基生成稳定的化合物[24]。

《孔子家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说自己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不祥的事情,有没有这回事?这样的问题,似乎现实中会有很多。比如房门开在哪里?家具怎样摆放?某位置搞什么建筑?如此等等。风水大师瞒天过海、神乎其神、煞有介事地讲说一通,于是就成了金科玉律。可是,在孔子看来,天下有五种不祥之事,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其中。

五种不祥之事是什么呢?孔子说:“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一个人如果损人利己,一定会招致自身不祥;一个家庭放弃老人,不赡养,不尊敬,不关心,会导致这个家庭不祥;国家不用贤德之人,却任用不肖之徒,会导致国家不祥;社会上老年人不教,年轻人不学,一定会导致风俗不祥;圣贤隐匿,愚者当权,则会导致天下不祥。孔子所说实际上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大概4年前,他的第一本小说出版,她读到后,通过出版社联系上了他——多年未曾联络,生分地寒暄了几句,他们便找不出合适的话题让谈话继续,但好像一时又舍不得挂断电话。

中国文化在孔子之前已经有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孔子之前五百年左右,西周初年的人们就谈论“祥”与“不祥”问题。例如,《逸周书》说:“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心有四佐,不和曰废。地有五行,不通曰恶。天有四时,不时曰凶。”接着又说:“天道曰祥,地道曰义,人道曰礼。知祥则寿,知义则立,知礼则行。礼义顺祥曰吉。”周人把人放在天、地之间,人应当效法天地之道。人要明白“天道曰祥”,从而要知天道、顺天道,人顺应天道才能得寿。人道、地道与天道相顺才能吉。

道,就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不遵循的理。还有一次,孔子与鲁哀公谈论“寿”的问题,孔子说:“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人身体遭殃,招致不祥,都是不顺应天道惹的祸。孔子又说:“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人违背规律,胡作非为,必然带来可怕的后果。从西周开始,中国就结束了对于天命、鬼神的迷信,将注意力放在了人本身,中华礼乐文明就是这样确立起来的。孔子认为,人不能违背规则,不顺应天理、循礼而动,就是不祥。

例如,孔子儒家重视孝道,认为子孝于父乃天经地义。但是,现在的不少家庭却反其道而行,把孩子看得很重,替孩子做了很多,却忽视了老人。这不仅是违背了作为传统美德的孝道,对孩子也有害而无益。人们可能不知道,社会让老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才有可期的未来。我们担心孩子的成长,但童年的经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过度溺爱孩子,使之在娇惯、宠爱、百依百顺中长大,习惯于享受和依赖,或许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礼物。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场面:夫妻去机场迎接孩子,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从老家送来。当孩子扑过来时,年轻夫妻如何对待疲惫走来的老人?还有:人们津津有味儿地讨论“我跟你妈掉水先救谁”的难题,其实问题的提出者大致已经预设了“应该先救我”的前提。但提问者也许不知道,这里代际传承的已经不是爱,而是将来儿子应该逻辑地舍弃作为母亲的自己。我们现在倡导家庭美德建设,在提倡家庭小孝的同时大力发扬社会之大孝。

(编辑/吴洁)

标签:;  ;  ;  ;  

祥与不祥,都在理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