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政府行为的整合与演进:理论与实证_节能环保产业论文

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演化及政府行为:理论与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战略性论文,传统产业论文,新兴产业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D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2)05-0028-12

目前,在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给予了较多关注[1-9]。学术界的讨论中,主要形成了如下三种观点:坚守—慢步论,放弃—跨越论和协调—发展论。坚守—慢步论认为,传统产业依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处理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上应该坚守传统产业,慢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弃—跨越论则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应该重点发展,因此可放弃传统产业,力求在新兴高科技产业领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协调—发展论认为传统产业是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导向,两者应相互交融、协调发展。本文认为,关于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不能一概而论、更须避免以偏概全,在不同地区,政府应准确判断区域经济所处发展阶段,正确分析二者之间的演化进程,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产业背景: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一般都是在传统产业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之后才出现的,因此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能够实现很好的承接;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大都还处于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承接问题尚未真正提上日程。目前,我国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就全国而言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转型面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重任务”。因此,如何处理好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确保新旧两种类型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通过“双轮驱动”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此,本文首先分析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的演化阶段和政府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判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然后,构建地方政府行为与传统产业的进化博弈模型,揭示地方政府推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最后,以传统产业优势明显的绍兴市为例,实证研究了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一般规律、特殊演化机制及地方政府行为。

一、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演化阶段与政府行为

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对于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互动关系的文献研究[10],我们将二者融合的演化结构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同时进行的相互适应阶段;阶段Ⅱ: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互动、相互融合的协调发展;阶段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替代传统产业的替代分化阶段,如图1。

图1 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演化阶段

(一)相互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传统产业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技术陈旧、能耗较高和环境污染等发展瓶颈突出,处于产业发展成长期的后期或成熟期;同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旺盛导致在部分区域、行业出现零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阶段既要大力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完成工业化任务,又要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需要传统产业生成的产业基础和累积的风险资本,即在传统产业现有的技术、资本、产品、市场的条件上进行培育和发展;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也要充分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来发展和提升自己,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更新换代。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较少、产品单一、市场受限,难以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其与传统产业之间在技术、市场、产品、制度等方面的融合尚不明显,二者处于无融合或低融合状态。因此,当地政府既要合理制定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转移的产业政策,又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战略性产业重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引导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专业设置,逐渐建立产学研一体的高、精、专人才培养体系和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在金融支撑上要建立专门的产业升级引导基金、创新基金和风险基金制度,引导社会资本向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向流动;在环境保护上要加快传统产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节能环保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协调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二者之间的生产边界开始兼容,相互作用逐渐增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产品和人才向传统产业扩散的速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需要传统产业生产要素的支撑,其中包括制度、文化、技术、体制、环境、资本、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撑。随后,传统产业逐渐进入成熟期的中后期,有些产业可能出现增长停滞或萎缩,也有些则将逐渐转型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培育成型,进入成长期,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出现均衡增长,有些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或支柱产业。这时候,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平稳有序,产业联系更加紧密,甚至出现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生成新的产业,融合效应大大提高。此时,政府职能开始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出台促进政策,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和技术链接,将极大地促进二者在物质、信息、技术、能量、资本等的交换与配置,形成良性互动。当地政府会充分利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产业关联性,从产业链的延伸、技术链的对接以及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带动发展等方面做强传统产业和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构建新的区域竞争优势。

(三)分化替代阶段

这一阶段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务基本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熟,区域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从相互促进的关系开始转变为相互排斥。这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新“增长极”,并通过技术扩散、产业扩散带动传统产业发展;而传统产业完成使命,部分实现了产业淘汰进入衰退期或转变为夕阳产业,部分完成高新技术改造,转变为新一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产业更替现象明显,二者之间的排斥效应大于促进效应,出现互斥发展,产生分化和替代。此时,地方政府必须要正确处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新传统产业和旧传统产业之间的功能承接关系,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产业的投资方向逐渐由旧传统产业中的衰退部分或夕阳产业向新传统产业转移,即逐渐将旧传统产业链中的高端环节独立出来。为此,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快淘汰、改造和转移旧传统产业衰退形成的夕阳产业,对于产品和市场处于绝对衰退的旧传统产业,制定相应的淘汰和退出机制,逐渐转移产业劳动力;另一方面,对于产品和市场处于相对衰退期的新传统产业,要制定改造标准,引导其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新兴产业,并且要基于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规划下一轮的产业竞争。

二、作用机制:地方政府行为与传统产业的进化博弈模型

目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省份,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由低度融合走向中度融合的关键时期。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升级,以及二者通过在产业链上的创新连接而实现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11]。鉴此,本文将着重讨论地方政府行为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进化博弈关系,即如何实现传统产业中的企业(下文简称传统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下文简称新兴企业)之间的创新链接,见图2。据图2表明,地方政府的作用就是引导传统产业主动创新,将创新产品A纳入到自己的生产边界,以便在产业链上实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

(一)研究前提与理论假设

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假设传统企业是否与新兴企业进行创新链接可以看作地方政府和传统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博弈双方的有限理性,地方政府和传统企业在作出各自的决策时,很难确认它们的选择是否可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可以选择“采取”或“不采取”政策手段和法律法规来影响传统企业创新;传统产业中不同类型的企业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创新”从而产出创新产品A,主动与新兴企业对接,要么“不创新”保持原先的生产方式从而产出一般产成品a。如此,博弈的策略组合如图3所示。

该收益矩阵正适合解释处于转型升级状态,即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时期的经济体。此时,传统产业原有的低成本扩张方式不再适合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对区域内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后产能的淘汰和环境污染的管制,并采用强制和鼓励两种方式来推动传统企业的“创新”活动。对于区域内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创意逐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的传统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或优惠政策以示鼓励。对于不重视技术创新,简单模仿他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企业,则会对其侵犯其他企业知识产权或高能耗、尤其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处以罚金。因此,以上研究假设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地方政府“采取”的复制动态方程

图6给出了传统企业在三种情况下的动态趋势及稳定性。

图6 传统企业群体复制相位动态相位图

将上述两群体复制动态趋势在坐标平面中表示,即图7所示。

图7 两群体进化博弈轨迹示意图

分析非对称复制动态进化博弈,可以得到如下不同的均衡状态:

(1)当初始状态落在Ⅰ区域时,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1,y=0,即:(采取,不创新)是地方政府和传统企业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2)当初始状态落在Ⅲ区域时,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0,y=1,即:(不采取,创新)是地方政府和传统企业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3)当初始状态落在Ⅱ区域时,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1,y=1,即:(采取,创新)是地方政府和传统企业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4)当初始状态落在Ⅵ区域时,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0,y=0,即:(不采取,不创新)是地方政府和传统企业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由图7可知,(x,y)=(1,0),(x,y)=(0,1),(x,y)=(1,1),(x,y)=(0,0)都是鞍点,没有进化稳定均衡。

(四)地方政府与传统企业的博弈分析

通过上述地方政府与传统企业之间的进化博弈模型,我们比较不同的均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3)博弈初始状况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均衡结果。博弈双方最终会选择哪一种策略取决于初始时两个群体对各自策略选择的比例,而这种比例与选择这种策略带给博弈方的收益大小有关,只有基于长期利益的决策行为才会获得更高收益。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和传统企业两个群体,都应以长远利益为目标进行决策,这样才能使双方获得更高收益。

对应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如果地方政府对“不创新”传统企业的罚金较少,而“采取”措施的成本偏高,则地方政府最终会选择“不采取”策略。这显然不利于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地方政府可以引进中介性组织(如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加强生产质量监督和销售“恶性”竞争,制定相关行业准入标准,以降低地方政府的成本;同时,随着“创新”的传统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地方政府可以考虑不断加大对“不创新”企业惩治的力度。

(2)如果传统企业“创新”所获取的收益大于由此付出的成本,即随着传统企业创新经验的不断累积,其付出的单位成本带来的收益也不断增加,则传统企业最终会选择“创新”策略。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借助相关的培训和宣传,帮助传统企业更好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接。

(3)如果传统企业“创新”获得的收益过小而成本过大,即企业的模仿成本大大低于创新收益;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时对“创新”型传统企业的补贴很小,而对“不创新”的企业罚金又不高,则将最终导致所有传统企业都选择“不创新”策略。此状况完全可以解释我国大量同质传统产业长期存在的现状。为防止最终所有传统企业都会选择“不创新”策略,地方政府必须一方面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实施针对性的补贴和优惠,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另一方面加大惩治力度,提高传统企业的抄袭模仿和恶性竞争的成本,推动传统企业都选择“创新”策略。

三、实证分析: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

作为全国纺织产业链最完整、生产规模最大、市场销量最多和设备最先进的生产区域,绍兴市的纺织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6%,是名副其实的纺织工业大市,而且中国轻纺城市场和钱清原料市场是亚洲同行业最大的专业市场,2010年二者的成交额分别达438.6亿元和355.1亿元,同比增长12.0%和12.2%。根据产业发展导向和现有产业基础,同时综合考虑产业关联、技术路径、市场潜力等因素,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纺织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提供高新技术支撑。

(一)融合基础:传统产业提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绍兴市传统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高度集聚是其主要特色,其中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诸暨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都入选全国百强产业集群,并创造了化纤原料生产量、织布生产量、印染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袜子成交量、纺织品成交量7个全国第一。仅绍兴县就有7个纺织特色名镇,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纺织印染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纺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和全省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近年来,为了实现科学发展、转型提升,该市努力促使纺织产业逐渐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尤其是借助以专业市场为载体的区域品牌优势,逐步整合产业集群内的区域资源,营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后发优势。例如,嵊州市作为全球最著名的领带产业集聚地,被浙江省政府确定为“21世纪国际性领带都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领带名城”,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领带产业国际合作基地”,现有中国驰名商标5只、中国名牌2只、国家免检产品11只、浙江名牌9只、浙江著名商标8只、绍兴名牌10只,华伦天奴、皮尔卡丹、梦特娇、恒源祥等80多个国内外著名品牌在嵊州定牌或特许经营,“嵊州领带”被首次认定为浙江区域名牌,兴起品牌升级浪潮。绍兴市传统优势产业的投资也迅速增长,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587.9亿元,同比增长14.7%,而纺织行业投资185.20亿元,同比增长21.9%,投资额占制造业投资的31.5%,增速也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7.2个百分点;同时,化纤、印染、化工、建材等行业投入增长较快,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印染企业达2519家,实现产值2707.4亿元、销售2690.5亿元、利税185.2亿元、利润117.1亿元和自营出口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24.6%、24.4%、35.7%、41.8%和31.7%。

传统产业在自身改造提升的同时,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要素基础。截至2010年年底,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领域已集聚644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3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20.4%。从产业细分视角看,机械装备产业开始加快向机电一体化、装备成套化方向发展,2010年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实现销售收入560亿元;纺织化纤、金属加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加快向功能性纤维、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拓展,2010年新材料领域实现销售收入414亿元;医药产业积极向生物医药领域延伸,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此外,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0年以环保装备及节能电光源为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1亿元,以太阳能光伏及风电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52亿元,以新型平板显示、电子元器件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持续高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绍兴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74.9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总量的26%,较之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项目持续投入有力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二)融合阶段:从相互适应阶段向协调发展阶段跃迁

现阶段,绍兴市以纺织印染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由于市场需求、要素制约、成本上升等因素,虽难以继续实现再跨越式增长,但凭借其产业集群优势和日益改进的技术与管理,使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不会动摇,也不会因空间有限而止步不前;同时,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源于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基础,其发展尚处于与传统产业“相互适应”的阶段,还需要传统产业的强力支撑。因此,绍兴市同样面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任务,而且二者的融合发展逐渐由“低度融合”向“中度融合”转变,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1.传统产业优势逐渐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纺织产业链从PTA、化纤、织布、印染、家纺、服装、纺机到创意设计、专业市场和网上市场,再到纺织商贸、楼宇经济等各个环节不断进行延伸、创新和重构。随着以纺织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提升,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特征日益明显,这具体表现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绍兴县、新昌县的纺织机械,诸暨市的数控机床等产业均呈现块状分布特征;新材料领域,绍兴市区及绍兴县的化纤及纺织新材料、诸暨市的金属加工及金属新材料等产业也呈现鲜明地域特色;生物医药领域,相关企业逐渐在嵊新区域集聚;节能环保领域,诸暨店口、牌头等地集聚了大量设计制造除尘装备、气力输送设备、烟气脱硫设备等节能环保装备生产企业,而且上虞市集聚了近200家节能电光源相关企业,基本涵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新能源领域,绍兴市区、绍兴县和上虞市的104国道沿线已初步形成涵盖单(多)晶硅炉设备制造、高纯硅原料生产、单晶拉制(多晶铸造)、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发电系统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带。此外,绍兴市区还集聚了一批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生产、新型电子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电子信息企业,初步形成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板块。

2.传统优势产业的部分龙头企业逐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随着传统优势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传统优势行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而形成一批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企业,成为引领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逐渐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涌现出盾安控股、三花控股、卧龙控股、万丰奥特集团等全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在新材料领域,古纤道新材料、嘉利珂钴镍材料等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新和成和新昌制药厂是国内维生素类和抗生素类药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在节能环保领域,上虞阳光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出口企业,已成为国内节能照明领域的领跑者,而且诸暨菲达环保是我国环保装备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在大气污染治理装备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在新能源领域,向日葵光能科技成为绍兴市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

3.科技创新成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融合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产业用纺织品的许多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医疗行业、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各个行业,促进了纺织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融合。截至2010年年底,绍兴市共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6家,省级区域科创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74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2家,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了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创新环境。例如在环保装备领域,仅诸暨菲达环保就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火炬计划6项;在节能电光源领域,近年来共开发新产品、新材料300余项,有7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实施火炬计划8项,获专利200多项,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12项;在新能源领域,晶盛机电单晶硅结晶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碧晶科技自主掌握了物理法高纯硅产业化生产工艺,向日葵光能科技光伏电池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国际一流水平。

(三)促进融合发展的政府策略

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的阶段特征,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行为策略。在协调发展阶段,传统产业逐渐进入成熟期中后期,部分产业开始衰退或成为夕阳产业,另一部分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在传统优势产业分化的基础上,逐渐从萌芽期转向成长期。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促进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低度融合转向中度融合,即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创新,防止其落后产能转移或淘汰后出现“空心化”;另一方面,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脱胎生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防止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襁褓”中夭折。为此,绍兴市作为地方政府为防止市场失灵和加强政府引导,采取了如下策略:

1.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倒逼机制。传统产业虽然是绍兴市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向集约化转变,其素质性、结构性、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资源更难以为继,因此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一方面,倒逼传统产业主动创新,防止其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推动传统企业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高利润的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10年年底,绍兴市印染、化工行业的废水、COD和氨氮的排放量为27145万吨、26958吨和4058吨,分别占工业总排放量的86.4%、85.6%和88.4%;全市20个省控断面中,8个断面水质为Ⅳ类、Ⅴ类或劣Ⅴ类,不符合水功能区要求;45个市控断面中有29个断面的水质为Ⅳ类或Ⅳ类以下,其中不能满足功能要求的断面有26个,占总数的57.78%。为此,绍兴市政府加大淘汰传统产业落后产能淘汰的力度:严管新建项目,加强污染前端控制,把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能否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审批项目的标准,严禁新增落后、过剩和重复建设产能,积极支持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项目,推动产业升级;严格执法监管,加大环保执法的范围频次和处罚力度,采取政府通报、媒体曝光、高额罚金、停产整改等举措,对环保松懈、污染严重、产能过剩、工艺落后的违法企业报请政府坚决予以关停淘汰;加大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提升,对全市印染、化工、制革、造纸、电镀等重点污染行业进行分类整治,扩大在线监控设施和电磁阀的安装范围;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加快低碳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已有的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推动节能环保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绍兴市共否决建设项目226个,否决率达8.7%;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55718人次,检查企业23621家,立案查处环保违法案件583件,罚款3462万元。从而不仅增加了传统企业“不创新”的成本,推动了地方政府与传统企业向(采取,创新)的纳什均衡进化,也为倒逼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引导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创造了相应的政策环境。

2.资金支持产生正向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特别是前期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为此,绍兴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政策意见》、《大力培育创新型成长企业的实施意见》、《促进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绍兴银行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市县联动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合计5年100亿元,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增加到3亿元,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股权投资。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落实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补助、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的同时,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和化解机制。二是积极探索风险投资体系建设。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积极扶持、壮大风险投资机构,鼓励企业或个人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构建贯穿企业生命周期的融资联动机制,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贴身服务”,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资金的支持增加了传统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收益和传统企业“创新”的成本。

3.搭建平台促进创新链接。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而地方政府搭建创新和发展平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为此,一方面,绍兴市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平台、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供给平台,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在鼓励提升中纺院江南分院、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发展水平的同时,积极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来绍兴建立高端技术产学研联盟及产业化基地,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研发专项,力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10年年底,绍兴市计已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载体87家,总投资51540.8万元,与企业共建76家,与地方政府共建10家,与国外高校院所共建1家;同时,引进科技创新人才854名,包括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399名,留学归国人员26名,外籍专家9名。另一方面,打破行政界限和条块局限,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顺应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契机,把滨海新城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承接国际先进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浙江省沿海产业带的核心区域和先发区块。截至2010年年底,滨海新城的袍江新区3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有32家,占比9.50%。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企业6家,新材料企业6家,新能源3家,节能环保企业5家,生物医药企业10家,电子信息企业2家,实现销售收入215.45亿元,利税25.64亿元。创新平台和区域平台的搭建,降低了地方政府的“采取”成本和传统企业的“创新”成本,进一步模糊了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边界,促进了二者的相互融合。

四、结论

本文基于进化博弈理论分析范式,以绍兴市为案例,对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及政府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产业的发展面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任务,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必然选择;(2)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演化结构分为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和分化替代三个阶段,逐渐形成“无融合—低度融合—中度融合—高度融合—分化排斥”的发展趋势,正确判断二者的融合阶段和程度是地方政府正向引导的基础;(3)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发展阶段,地方政府与传统企业之间的策略选择是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链上形成创新连接内在逻辑的关键;(4)由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低度融合到中度融合的阶段,地方政府应着重引导传统产业的创新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传统产业落后产能的查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搭建平台、增加补贴以降低传统企业的创新成本;(5)绍兴市作为传统产业大市,其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正处于从相互适应向协调发展阶跃迁的阶段。当前,对于能否实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地方政府应在淘汰传统产业落后产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以及为二者搭建创新链接平台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11-06-27 修回日期:2012-02-10

注释:

①目前,我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重点和难点是转移、淘汰落后产能和摆脱依靠低成本和低价格为手段的恶性竞争,而政府对此的主要方式就是:一是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处罚力度,加快转移和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制度层面上限制传统产业“抄袭模仿”、“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惯性”。为此,政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传统企业处以罚金,增加其“不创新”的成本,才能形成鼓励传统企业主动“创新”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这一项假设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标签:;  ;  ;  ;  ;  ;  ;  ;  ;  ;  

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政府行为的整合与演进:理论与实证_节能环保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