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论文_杨慧钰

(江苏省扬州市汶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80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40名,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抗心衰配合胺碘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改变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三个月后,24小时室性早搏出现次数均减少,心率都减慢,但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缬沙坦和胺碘酮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可以有效提高抗室性早搏效果和心脏功能,并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缬沙坦;胺碘酮;慢性心力衰竭;室性早搏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214-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病症,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等多种心脏病进展的终末阶段,慢性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可以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猝死。室性早搏是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心衰患者的临床预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1]。因此要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采取及时的治疗,以此来减少死亡率,我院选取了80名患者在常规性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缬沙坦、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取得了很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减少室性早搏发生次数,还同时可以改善了心脏功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80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40名,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1名,女性19名,平均年龄为72岁,平均病程为5.3年,原发病冠心病15名,高血压心脏病10名,扩张性心肌病15名;研究组患者男性18名,女性22名,平均年龄为76岁,平均病程为6年,原发病冠心病10名,高血压心脏病10名,扩张性心肌病20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后均采用ACEI、洋地黄、利尿剂、以及吸氧等常规抗心衰治疗。然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片进行治疗,服用方法为一天3次,一次0.2克,服用一周后改为一天2次,一次0.2次,并且根据药效和不良反应逐渐减少用量,以12周为一个疗程,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首次使用缬沙坦时一天用40毫克,3天后如果没有不良反应可以逐渐加大剂量,最大剂量为一天160毫克,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均要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3.1观察指标

以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超声心动图改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观察指标。

1.3.2评价标准

有效:室性心律失常消失,且室早数量减少>50%;一般:室性早搏二联律、三联律减少90%。无效:每分钟室性早搏数量虽然减少,但在治疗后早搏仍多于5次,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仍然存在。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患者的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患者干预治疗状况采用t检验,质量评分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效人数为20例,一般为10例,无效为10例,有效率为75%;研究组患者有效人数为30例,一般为8例,无效为2例,有效率为95%,研究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者出现干咳3名,低血压1名;对照组患者出现干咳4名,低血压2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病情一旦发生就非常严重,严重时可导致猝死,因此病死率较高,患者心衰时会出现血压降低,心排出量减少,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一方面会导致心室肥厚,心肌重构加重,促使心肌间质纤维化,血管平滑肌增生、心肌梗死、加重心肌缺血血氧;另一方面会激活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受抑制,从而使心率加快。[2]醛固酮增加会导致机体出现水钠潴留,低钾、低镁等电解质紊乱,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的不稳定甚至心肌细胞死亡,进而导致心律失常,镁的丢失还可能会增加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迷走神经活性,也会导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房内血流淤积,增加压力,使心房不断扩大,心房纤维化,容易出现折返现象,而心肌扩张还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3]。

近几年来医学上广泛应用胺碘酮来治疗心率失常,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胺碘酮能阻滞钾通道,降低心肌兴奋性,抑制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防止折返现象的发生,胺碘酮还可以能延长心房和心室的肌纤维动作电位时间,扩张冠状动脉,不会影响心肌收缩,对所有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都适用。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心衰合并室性早搏,在缓解心律失常的基础上还可以有效抵抗心室与血管重构,增强血管功能,调节体内电解质代谢。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进行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云,黄进,丁红梓,王洁.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7):112-113.

[2]唐慧丽.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药与临床,2014,17(2):147-149.

[3]李俊峰,杨新斌.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4,89(67):187-189.

论文作者:杨慧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2

标签:;  ;  ;  ;  ;  ;  ;  ;  

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论文_杨慧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