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银行的衰落看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_银行论文

从商业银行的衰落看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_银行论文

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从商业银行的衰落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银行业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隐忧:商业银行地位相对下降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经济金融的资金基础在商业银行;现代商业银行是各国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和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最近30年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电子化和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基础性和结构性的变革,使得“一直以来都是山顶上的城市”(马汀·迈耶语)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金融的发展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由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演变到直接融资的相对地位迅速上升乃至占据相当比重,这是多数国家金融结构变迁过程中所呈现的一般规律。从现实情况来看,高回报率和多元化的直接投资工具,对储蓄投资者产生了不可抗拒的诱惑,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相对缩小;企业融资者更多地依赖长期债券或股权融资方式以获得长期资金支持,从而相对减少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

(二)基金业作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相结合的新型金融业,其迅猛发展造成了对传统银行业储源的分流

英美等国家的基金业在近几十年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以基金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1974年共同基金的资产总规模近20亿美元,1978年猛增到450亿美元,1985年达到2075亿美元,2001年底则达到约69749亿美元。[1]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是对银行存款最具竞争力的替代方式,其扩张造成了对传统银行业储源的分流。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大规模涉足银行业,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

时至今日,金融产品的供给主体已打破了传统的疆界,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包括IT企业、商业融资公司和拥有庞大销售网络和广泛客户基础的工商企业等)也被允许涉足银行领域;银行业务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

(四)新兴电子支付结算工具的推陈出新,削弱了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上的电子支付结算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使支付系统的经营权由银行独享开始呈现分散的特征,极大地削弱了银行业的传统核心竞争力。比尔·盖茨在《财富》杂志上公然宣称,未来十年,微软将用自己的应用软件系统取代银行的清算系统,承担起全球资金清算业务;并由此断言,在新世纪里,网络将逼迫传统商业银行走入绝境,成为一群灭种的“恐龙”。

(五)商业银行传统信息优势正在以不断加快的速度减弱

按照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观点,银行作为借者和贷者的集中,其独有的信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金融交易双方在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是商业银行之所以产生与存在的经济学解释。近年来,欧美国家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不断强化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完善,导致公司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而各种综合、实时的在线网络金融系统,又可以快捷而全面地将各类信息传递到全球消费者手中。这意味着,公司内部信息这种曾一度为银行所独占的优势,已逐渐成为一种“公共品”;潜在投资者以较低的代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轻易获取,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传统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直接撼动了商业银行的生存基础。

归纳起来,导致上述变革的主要驱动力量有两种:一是以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为主要特征的管制环境的变化;二是以信息技术和金融工程为代表的技术进步。

变革的后果之一是,商业银行的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所占份额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英国,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在过去的10年里从近70%下降到约50%。[2]美国的变化更加显著,商业银行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20世纪70年代约为50%,1980年为36%,1990年下降到30%,1999年进一步下降至22%,而且这种萎缩还在继续。[3]另一个直接后果是银行盈利受到影响。德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从1984年的21%下降到1995年的11.8%,资产收益率只有0.49%;西班牙银行业资本收益率从1990年的10%下降到1995年的5%,而资产收益率从1990年的1.53%下降到1995年的0.69%。[4]正如美国金融学家米什金所说,“近年来银行的重要性已经降低,金融创新使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优势以及资产方面的收益优势下降,由此造成的压力降低了银行的盈利,导致银行业收缩。”[5]

二、争论:商业银行是否将要走向灭亡

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及媒介地位的变化,引发了关于商业银行是否将要走向灭亡的争论。兹维·博迪认为:银行的功能可以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替代,因此,银行已经是夕阳产业,甚至可能要进博物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学教授王江认为:传统的商业银行有可能真的会消失,而其功能会被其他金融企业所替代。[6]安德森顾问公司的高级顾问罗泊·巴尔多克说:“银行100年来的发展历史并不能确保银行今后100年、50年、或者10年的发展。”

但理论界多数学者仍然对银行的存在与发展保持乐观。他们的主要理由是:

(一)目前度量银行业发展的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

断定银行业为夕阳产业并将消失的主要理由是市场份额的相对下降,而多数学者对市场份额的分析还停留在银行的表内业务上;但近年来,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迅速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企业融资中的离岸业务比例不断提高;既然要衡量整个银行业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显然由外国银行提供的贷款也要调整到统计范围之内。考虑到商业银行内部业务重心的转移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判定一国银行业是否衰落的标准,起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对GDP增长的贡献是否在下降;二是从银行业的业务范围来看,涵盖银行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金融资产绝对量和相对量是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以及涵盖离岸业务的整个银行业的国内市场份额是否出现了下降趋势。

John H.Boyd和Mark Certler对此的分析比较有说服力。1995年,他们利用BIS法、非利息收入资本化和增加值等三种方法对美国银行业的表外业务和隐藏性离岸业务进行了估算,并对银行资产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他们重新评价了美国经济中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及其重要性。得出的结论是:

(1)与1974年的高峰时期相比,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1974年高峰期以后,银行的份额基本保持稳定。1961年至1978年,银行资产占金融中介总资产的比重与调整前相比,呈现出上升或平行的发展趋势;1978年以后,调整前后的缺口加大,说明表外业务的重要性提高。

(2)外国银行持有的金融资产占其国内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调整前为11%,而调整后约为21%,显示调整后外国银行的重要性提高;也就是说,美国银行业失去的市场份额中,有一部分被外国银行所吸收。

(3)银行资产占GDP的比重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尽管银行业的增加值在整个金融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但银行业的就业在总就业中的比重长期内保持了正增长的趋势;银行在工厂和资本品的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与就业相似,也呈现出正增长的趋势;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规模来讲,银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John H.Boyd和Mark Certler认为:美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确有下降,但相对整个经济而言,银行业是增长的产业,而非夕阳产业。[7]Scholtens和Van Vensveen在1999年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8]

(二)商业银行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其存续的合理性

传统银行业在现代经济中所发挥的主要功能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尽管这些功能已被其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部分实现,但是,商业银行的某些特殊功能是不可能被取代的;并且银行功能又是动态发展的,这也注定了商业银行将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1.信用创造功能是非银行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所不能完成的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Bossone认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都能够创造出金融债权,而区别在于其创造金融资产的性质不同。银行仅仅依靠增加负债(即吸收存款)就能够创造多倍存款货币;银行的派生存款形成新的购买力,引导新的资源输入到经济循环中,从而完成向经济循环中输入货币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讲,银行不仅仅是资金从储蓄者向使用者转移的中介,而且是“货币的生产者”,是高杠杆性的融资机构。而非银行金融中介通过购买初级证券创造出对自身的非货币的债权,且这种债权是以基金份额、保单、股份以及其他证券形式存在的流动性资产。这些多样化的流动性资产只是货币的替代品,是对现存货币的重新分配,不能形成新的购买力。因此,非银行金融中介无法完成向经济循环中输入新的资源的任务。[7]

虽然也有学者提出,银行向经济循环输入货币的功能可以由专业性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来完成,货币创造可以由央行通过货币市场来完成,即非银行金融中介能够直接在货币市场上从央行取得借款,然后向企业融资;但如果金融中介通过央行或货币市场借款来履行信用创造功能,必须增加其储备资产作为其借款的保证,这就必然会带来融资成本的增加和融资规模的下降。所以,在创造存款、扩张信用等方面,商业银行仍然起着主导作用。

2.商业银行的贷款功能短期内不会消失

1999年5月,著名金融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罗斯指出:“商业银行有它的独特功能,你必须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它。从存款的角度看也许它可以被取代,但从商业信贷的角度它是无可替代的”。[6]

尽管完全依赖银行以解决借贷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已有了很大变化,但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强化、信用评级机构的完善和金融监管的加强,都只是减轻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消除;上市公司仍比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一般投资者仍然难以甄别上市公司的优劣。所以,只要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和证券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依然不可忽视,商业银行的贷款功能就不会消失。有研究表明,在提供信贷方面,从银行的运营模式来看,银行贷款适合于针对那些短期的、流动性大的投资;但对于那种长期的、流动性差的投资,银行信贷就不适合了。

3.非银行机构发挥支付中介功能仍需要以商业银行为依托

从金融发展的历史角度并基于商业银行的本质职能考察,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支付手段历来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虽然目前支付中介功能的实现方式已经日趋多样化,但商业银行仍然处于支付系统的核心。即使在传统的银行系统之外发展起来了新的货币交易形式(如电子货币),但目前看来,似乎仍然需要以商业银行为依托来进行清算。

4.银行的功能正在发生动态改变

现代商业银行自产生以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银行发展历史中,由于各个时期的经济条件变化,银行的功能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包括Allen、Santomero(1997)、[9]Seholtens和VanVensveen(1999)[8]在内的若干学者认为:随着银行新业务的拓展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银行代理金融资产交易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大大加强。

三、出路:危机中的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尽管银行传统的金融媒介作用有所降低,但银行体系仍将在金融体系中保持相当份额。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对地位日益下降的事实熟视无睹。实际上,不少商业银行家已意识到,仅靠发展和完善银行传统业务是无法挽回昔日优势的,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方向上加速转变。根据英国《The Economist》杂志的分析,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有五个方面:

(1)增长来源。从资金与信贷能力转化为及时准确的投资与决策;

(2)优势。从调整资产负债比例转化为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

(3)分行系统。从物理网络转化为电话、终端机以及国际互联网等虚拟网络;

(4)竞争。从同业内部规模不等的金融机构竞争转化为来自金融和非金融领域的新对手之间的竞争;

(5)业务范围。由清晰转变为模糊。

为此,不甘坐以待毙的商业银行纷纷以变革求生存、求发展,其经营中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

(一)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创新

1.金融产品创新

产品和服务创新历来是银行创新活动的焦点所在。例如,为吸收存款,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创新了自动转账账户(ATS)和货币市场存单(MMCS)。80年代以后,受美国高利率政策的影响,为摆脱银行业的空前危机,美国的存款金融机构先后推出30个月的小额储蓄存单(SSC),90天的MMC,个人退休金账户(IRA),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Super Now),等等。货币市场基金自创设以后,对商业银行构成了较大的竞争威胁,商业银行也相应推出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以及可以随市场利率波动而浮动利率的摆动账户(SA)等创新工具与之竞争。日本则推出公债定期存款账户和MMC。法国也推出了SICVA、CD等新型金融工具。一系列兼有收益性和流动性的融资工具不断问世,在事实上使银行摆脱了被动局面,最大限度地吸引了闲置资金。另外,商业银行重视开拓中间业务品种,在银行利差收入普遍下降的大环境下,试图以此谋求新的增长点。

2.服务形式创新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所带来的金融创新开始进入了一个以服务形式的创新为主(虽然产品创新从未停止过)的飞速发展阶段。服务形式的创新主要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金融服务。在这股创新浪潮中,不少老牌银行纷纷在原有银行内部拓展网络业务,并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银行。以网络银行迅速发展的美国为例,从银行各类服务渠道的业务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网络银行迅速发展的态势。

美国银行业各类服务渠道所占业务比例的变化

分支机构

 ATM 

 电话

 网络银行

 其他

1994

 61% 27%

    7% 1%   

4%

1998

 41% 31% 15% 

 6% 7%

变化

 -67%

  +115%+214%

 +600%+175%

资料来源:美国银行家协会和Ernst & Young.转引自刘金宝2000。[10]

网上银行的建立已成为银行控制成本、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这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银行再造

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 the bank)在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是国际银行业在网络金融时代、信息化浪潮中寻求银行管理新模式的具有革命性的实践。

1.银行再造释义

根据国内外众多论著中对银行再造的解释,可将其定义为:商业银行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客户为目标,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重新设计,以期在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反应模式上有所突破,使银行集中核心能力,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11]

2.银行再造与传统银行管理模式相比的进步性

银行再造是在克服传统银行管理思想缺陷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业务流程的整体性、以客户为中心和银行的长远发展。

首先,银行运作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设计要考虑每项服务的完整性,不能让某项服务因职能分工而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其次,要根据客户群分层,设计出符合不同客户群需要的有个性、有特色的产品与服务。

最后,按照最能满足客户需要、开发客户价值的要求,设计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银行决策层在做任何计划前都必须考虑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对银行未来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这件事从客户的角度来看是否需要;这件事是否一定要银行来做、可否外包而使银行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最重要的工作。

3.银行再造的核心策略

根据银行再造的内涵特质,银行再造的核心策略主要包括:

一是根据客户价值定价。即根据客户对银行产品的满意度和客户得到银行产品或服务后所能获得的效益来定价。这种定价策略的前提条件是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高质量的、具有个性化的。

二是业务外包。现代经济高度社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是银行完全可以借用外部资源,把许多业务流程环节交由其它企业去协作完成。例如,将银行的局部外围性的信息技术业务委托给外部厂商或集成商去做,而自己只做核心部分;即使传统上作为银行业务核心内容的信贷管理程序,也可以被分解为贷前分析、贷后监督、风险控制等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别由信用评级机构、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甚至非金融性公司来完成。这些新兴的参与者不需要包办银行经营和管理信贷的传统意义上的全过程;他们只需专门服务于各自的领域,并获得有效的规模经济。

三是实行客户与银行单点接触。即要求银行能在一个地方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而不需要客户为了一笔业务在不同的部门之间穿梭。日本住友银行实行的“银行往来客户综合账户”制度,就是实行这种单点接触策略最好的典型。

四是建立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要求银行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银行总部可通过网络维持对各分支机构的领导权威,及时了解各分支机构经营状况,及时发布命令和指标;各分支机构则可在总行授予的权限内,及时处理业务和突发事件,也能及时得到总部的帮助。

目前,通过再造使银行获取潜在的巨大利益,并形成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国际银行界普遍的战略思维。这一切的结果是,统治银行500年的以细致分工、劳动密集、一体化组织、成本和收入笼统为特征的传统经营范式日趋式微;而集成作业、知识密集、虚拟化组织以及细致、准确的成本核算和产品定价,则成为新的经营方向。

(三)混业经营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开始拓展经营范围,大规模涉足基金、保险、投资银行等业务。例如,美国基金的发起人与管理者大多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开展的。1998年底,基金发起人中24%为商业银行,管理者中60%以上为商业银行管理者;西班牙、新加坡和泰国有近90%的基金通过银行销售;欧洲一些国家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保险推销,其推销的总额占保险市场三分之一左右。许多国际商业银行还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投资银行业务。例如,美国信孚银行在1 997年陆续兼并了美国两家股票承销经纪公司——埃利克斯·布朗公司、沃芬森公司,增强了信孚银行在公司上市和股票承销及经纪业务方面的实力;荷兰国际银行则在继1 995收购巴林银行、瑞士银行以后,通过收购互堡银行来发展其投资银行业务;1996年汇丰银行所经营的投资银行业务盈利占其盈利总额的8.7%,[4]英国巴克莱银行集团2000年底的资产分布依次为:投资银行业务60.4%、公司银行业务18%、零售银行业务15%、保险业务3%、其他业务4.4%、传统银行业务退至次席;[12]日本商业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开办了非居民对日元证券的投资业务,承担了本国企业的外债发行。[13]这一系列的活动主要通过大规模的兼并收购在短时间内完成,直接推动了国际银行业整体上进入崭新的混业经营时代。

尽管全能银行体制和与之相对应的分离银行体制在理论界和金融界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但是国际银行业依然最终选择了全能银行体制;特别是,就连美国这个分业经营的倡导者也摒弃了分业经营。银行的混业经营为处于困境中的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利润来源和发展前景,增强了银行的竞争实力。

四、结论

纵观商业银行的发展史,商业银行一直以一种动态发展的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如果仍然以原始意义上的经营原则或其业务范围为标准来衡量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商业银行,可以说,当今世界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了,甚至Bank这个词已不足以反映银行的内涵。一些新的术语,诸如Bancassurance,Allfinanz频繁地出现在一些专业性的研究文献中,试图给这种变化中的银行下一个更准确的定义。所以当前我们在认识国际商业银行发展趋势问题上,必须遵循其动态发展的路径。目前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商业银行的未来经营环境仍将充满挑战,只有管理有素、不断创新的银行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标签:;  ;  ;  ;  ;  ;  ;  ;  

从商业银行的衰落看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