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环境新探_政治论文

高校德育环境新探_政治论文

高校德育环境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高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法》的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等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挑战,加之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多年探索,使高校德育环境从形式到内容、从构成到作用都有质的变化、拓展与更新。因而,对高校德育环境的构成、特点、功能与优化,有必要进行新的探讨。

一、高校德育环境的基本构成

高校德育环境是指学校德育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这些条件和力量可以从外部德育环境和内部德育环境来分析。

1.外部德育环境

学校德育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所谓外部环境,主要指学校内部德育环境以外的一切德育环境系统。

(1)宏观层次——国际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社会大环境是指国际和国家范围内存在的对大学生德育起影响的宏观德育系统。是国际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历史积累、发展状况与趋势所形成的育化、导向环境氛围。其中对高校德育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政治因素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过程,以“实证性”所产生的所谓“真理性”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必然反映国内政治的需要,社会政治因素通过制约学校的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办学方向而对学校德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着人类社会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经济上自立于世界经济发展之外,而且今后国际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表现为教育和科技的竞争,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将更为密切。教育的各项功能的发挥将以经济的需求为主导,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塑造都将纳入“大经济市场”的轨道。

文化因素

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一定时期世界范围内文化的融合与分化都对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中观层次——行业与社区

学校作为一种组织不可能独立于社区之外。社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微观层次——家庭

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初始环境,虽然其作用与影响随着人的成长而不断减弱,但其对人的“初塑性”将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家庭的物质条件、情感气氛、社会阶层背景、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等等,都会不断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2.学校内部德育环境

学校内部德育环境是学校内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等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物质与精神场。

(1)物质环境因素

这是学校一切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包括学校自然地理位置、空间构造、基础设施、人文景观、校风校貌、图书资料和物质流动。物质是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物,但如果按照德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和构造,这些物质环境因素就会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的重要外部力量。这种环境一方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以其蕴涵的人为精神与自然美感熏陶学生。

(2)精神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是环境的人,社会的因素渗透到学校,会引发学校特有的群体心理反应。物质的因素与人结合会派生出有“生命”的情景;学校内人与人的交往便建构成各种人际关系。这种无形的环境对高校师生的心理活动、品德养成和社会行为都有巨大的潜在影响。主要包括:来自不同渠道、不同方面的各种信息构成的高校信息环境;人们在各种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人际环境:学校内各种正式非正式组织群体必然在活动中形成各自的的群体规范、群体作用方式和群体心理氛围,这些因素构成了以校风、班风、学风和教风为主的学校内部组织环境;学生在班集体、社团活动中形成的由情绪、情感和情景等因素构成的情景环境;由学校内部占主导地位的集体舆论和次要地位的小群体及个体言论所构成的舆论环境。这种精神环境因素对人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德育环境的特点与功能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使整个世界的各个点位都力求以新的姿态和面貌去迎接明天,高校德育环境也同样有了新的变化,其特点与功能的内涵都有新的拓展。

1.外部德育环境的特点

(1)宏观德育系统的特点

制导性:国际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发展趋势,不断形成强大的信息流,对大学生的成才目标、事业追求、人生设计、人格塑造起着制导作用。

渗透性:宏观德育系统的功能发挥主要是通过渗透,转化为社会理念、舆论氛围、行业政策、区域环境、校园文化、家庭品位,对大学生成长发挥作用。

稳定性:一定形态的国际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一旦出现,便会成为人们的理想追求,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人们固守、推广或完善的理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竞争性: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对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规范性: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秩序性经济,对高级人才有着更高的品德纪律要求。

(2)中观德育系统的特点

特色性:区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和行业的独特需求都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环境,对人才培养施加独有的作用。

发散性和纳优性:一个区域和行业不断地把其精华的东西向外发散,同时,它也会不断地纳入其它区域精华的东西,进而生成自己新的特色环境。

(3)微观德育系统的特点

初成性:大学生进入校园时,思想品德素质已在父母及长辈的训导和熏陶下基本形成,已成为半成品性的“毛坯”,这对大学生的政治成长起着定势性作用或导向性影响。“最重要的学习是在人们的孩提时代进行的。正是这一时期,形成了人们基本的价值和政治态度,而这种价值观直到他们成年后仍然起作用”([美]艾伦.C.艾萨克著《政治学:范围与方法》,第253页)

基础性:大学生的经济基础、成才理想、奋斗目标、交朋择友、择业趋向等等,首先要考虑的是家庭的意见,一般以父母的意见为基础。

渐弱性:大学生离开家庭求学与父母的联系仅体现在信息往来和假间团聚上,加上进入大学后独立性、成人感增强,家庭对其政治、思想、品德的影响明显减弱,呈递减趋势。

2.学校内部德育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德育环境的特点

校园物质环境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是校容校貌、物质条件的图书资料。实践证明,整洁、优美、高雅、规范的校容,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先进良好的学习、学术、生活、活动条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人格完善、良好习惯的形成及强健体魄都有重大的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道德情感的丰富、道德行为的养成、文明教养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丰富、优秀的图书资料的学习与占有的基础上。其特点主要有:

前提性:校园物质环境是德育主体进行工作、学习、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一切德育活动的前提。

物化性: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是师生精神文明的物化,是陶冶情操、培养品格的积极力量。

稳定性:一定的校园物质环境一旦形成,便成为固定固化物或流动固化物在较长时期内存在,持久地发挥作用。

(2)精神性德育环境因素的特点

动态性:校园精神系统是各种精神子系统的有机统一,也是与校外社会精神大系统的有机统一。校园内各子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流与重组,校园精神系统与社会精神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流与重组,不仅速度与数量呈不规则变化,而且交流过程中会生成新的精神因素,因而精神性德育因素在动态中不断完善、优化。

多向性:校园里,影响人的精神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不仅有来自人的,也有来自书本知识的;不仅影响因素多种多样,而且来源渠道多种多样。

互化性:来自社会与来自校内的积极的精神因素相互结合,会强化精神因素的作用;积极因素与消极的相互结合,会弱化精神因素的作用;消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结合,会劣化精神因素的作用。

3.德育环境的功能

(1)认识导向功能

德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其途径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和因势适时的导向作用,以及循规蹈矩的规范作用。道德认识是个人对社会关系、道德关系的基本认识,是对政治、法律、道德及其它社会意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外部德育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品德趋向、成材方向都有导向作用;学校德育环境作为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道德环境,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情感陶冶功能

外部与内部德育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大德育场,各种因素对学生的情感施以熏陶和感染,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定的情感。

(3)行为规范功能

主要是外部和内部德育环境对学生行为所具有的约束、规范作用,它可以借助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力,根据一定的社会行为方式,将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规范到社会和学校所期望的方面来。

(4)政治塑造功能

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主流思想和舆论,学校政治教育和氛围,对大学生政治思想、政治品格、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都有塑造性的功能。

(5)心理建构功能

德育环境能够推进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和完善的人格特征。

(6)榜样示范功能

德育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榜样教育因素,榜样的形象将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7)育化矫正功能

德育环境与德育对象结合会产生内在的教化、纠偏机制,从而使大学生在不断的培育、教化、矫正、惩戒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工作一个不足之处是缺乏实效性,这与人们对外部德育环境的挖掘、开发、利用不足有关,也与人们对内部德育环境的认识、营造、优化不足有关。随着高校与社会的一体化、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素责教育的推进,环境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更加重要,我们必须重视其优化与建设。

1.优化与建设的原则

(1)教化性原则

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无论是利用外部德育环境,还是营造内部德育环境,都必须考虑它的教育意义和感化、净化意义。

(2)拓展性原则

德育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重视拓展外部德育环境的利用空间拓展内部德育环境的空间与内含,拓展外部与内部德育环境结合的途径和方式。现在德育环境优化和建设上的一个问题是忽视外部环境潜能的发挥,特别是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德育理念教育。在内部德育环境的利用与优化上,也往往围绕施教者来进行,忽视受教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必须重视对德育环境外延的拓展和内含的挖潜。

(3)实效性原则

多年来,德育工作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脱离社会实际,远离大学生思想实际,实效性差,德育环境的优化与建设必须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防止形式主义。

(4)适用性原则

本着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适用学生的精神,对外部德育环境的各种有效因素进行优化、重组和建设,对内部德育环境进行构建和优化。

(5)科学性原则

就是德育环境建设与优化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德育规律,要遵循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学校卫生学、学校建筑学、美学、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

2.优化与建设的基本策略

(1)整体建构策略

要本着“着眼于未来、立足于本校、着重于建设”的精神,整体设计和构建外部德育环境信息滤选转释机制,构建高校内部德育环境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运作机制、考评机制和硬件建设规划。形成动态的德育环境整体优化体制。

(2)强正减负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大学生政治思想、人格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外部环境的“决定性”的权重日渐形成,但外部德育环境输送给大学和大学生的信息是良莠相杂的,既可能因“信息教化”使学生健康成长,也可能因“信息污染”使学生逆向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必须设置外部德育环境信息滤选转释层,最高限度地强化正面信息和弱化负面信息。同时,要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分辨和选择信息,不断接受“信息教化”,抵制“信息污染”。

(3)突出特性策略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环境的不同特征能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优化建设德育环境的过程中,可以增强或突出某些特征,有意形成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和意境来影响德育活动和师生的行为,使师生的品德行为发生理想的变化。如具有特色性的宿舍文化、教室文化、校园人文景点、校园文化走廊等等。

(4)强化优势策略

高校都有各自外部德育环境和内部德育环境的特点与优势,在德育环境的优化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强化、挖掘已有的环境优势,推动整个德育环境的优化。

(5)引导调控策略

校内德育环境影响改造人,但人同时也改造和建设环境,人应该是环境建设的主人,学校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对德育环境的优化与建设加以正确的引导、适时的调控,使其不走偏、不走调,不断强化、不断优化,发挥最优的育人效果。

标签:;  ;  ;  ;  ;  ;  ;  ;  ;  ;  

高校德育环境新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