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材改革实践_学习习惯论文

我的教材改革实践_学习习惯论文

我的教材改革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从亲身经历的教改实践中认识到,教材是文化科学的载体,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法学法改革,无不受制于教材。教材不改,再好的教法也不能奏效,而且正确的教育思想内容也得不到体现。因此,借助教材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把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教改成果巩固下来,即用教法改革来促进教材改革,又以更新了的教材从根本上来制约教与学,这可以说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按照这条思路,从1983年起,我开始了改革教材的新探索。我以“五说”(工具说、导学说、学思同步说、渗透说、端点说)语文教学观和双引(引读、引写)教学论为基础,学习中外语文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国内外多种体系、不同风格的语文教材,用十多年时间主编了一套“单元合成,整体训练”初中语文教材(即《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合成”教材),并在编写教材的实践中,逐步构建了“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三·一”语文教材体系。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从民国算起,至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仅全国解放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就编写了几种体系的多套教材。在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阶段,编写具有中国中学特色的新型语文教材,探索建立合乎科学要求的更新一代的“三·一”语文教材体系,必须有更新的编辑指导思想。

新的教材必须有鲜明的时代性,充分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材应当有“超前意识”,要尽可能考虑到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一百年内社会发展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需求;应当立足治本,着眼“基本”、“基础”,让学生获得“以一当十”的规律性语文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从而使语文教材有利于形成学生终身使用语文、向未来发展的“端点”;要根据世界现代化进程,不断更新语文教材内容,改革语文教材编排体系,特别要使语文教材充分体现边缘工具性,强化与现代科技信息的联系,密切语文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

新教材应当充分反映国内外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教学思想和最新教学成果。语文教材当然不可“集大成”,搞“拼盘”,但要尽可能多地根据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的需要,有分析地借鉴吸取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的宝贵经验,并充分反映、融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改革的新鲜经验。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单元整体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等,都可以成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等经验也可以引入教材编写之中。

新教材应当力图形成科学性与实用性统一,系列性与整体性统一的编排体系。我国传统语文教材的编排大致可以分为“综合型”和“分科型”(也称“合编型”和“分编型”)。人们几乎公认:分科型教材眉目清楚,系列分明,但要求取得整体的综合的效应比较困难;综合型教材,整体性强,一人执教便于统筹兼顾,但要突出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的科学系列,又颇不容易。编写新教材的实践,应当力求集两型教材之长,避二者之短,研究和设计出更新一代,更趋于完善的新的符合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教材编排体系,这种新体系要努力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系列性与整体相统一。

新教材应当真正姓“语”。新的语文教材从内容到编排体系,都必须突出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切切实实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逐步养成正确思维和运用语文工具的习惯,从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初步具备社会主义公民参与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须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尽管语文教材姓语,但语文教材的内容又要在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充分反映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继承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从而提高政治和文化素质。当然语文课的思想文化教育,只能通过优选范文来体现,只能在教材的读写听说训练的设计中来反映。实际上,真正选准了文质兼美的文章,教材编辑设计又注意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那么在完成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掌握语文工具任务的同时,语文课是一定可以渗透思想文化教育的。

新教材应当体现新的语文教学效益观。要扭转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质与量的统一观,讲究语文教材的教学效益,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各科学习的全面要求统筹考虑,确立合理的量、科学的序,通过范文和知识点的优化选择,教材内容的合理组合,以及知识的延展功能的发挥,用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要从义务教育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出发,强化教材中利教便学的助读系统,力求使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能迅速地掌握和驾驭教材,使绝大多数学生也能轻松地学好用好教材,从而达到既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建立“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单元合成,整体训练”语文教材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一本书”,是说语文教材不按读、写、知分科,每一学期只用一册教材,而且全套教材是一个整体结构的有机教学系统,是一个大的读写知综合体。它的内容包括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按照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安排大体相等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这些经过优化选择的知识和能力训练点发挥纷繁复杂,但基本上都纵横联系,互相渗透,比较紧密地“合成”在相应的单元里,各条线上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大体上对口结合在相关单元中。当然,这种结合既紧密,又松散,既相对完美,又有一定的欠缺,既科学,又模糊,不可能,也无必要丝丝入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而化之的,有时甚至有“缺项”,或三位一体,或两位一体,或只一个点。

“一本书”就是一张经纬分明、纵横有序的语文训练网络。这个网络线索分明,头绪清楚,但它又是“合成”在“一本书”的综合系统之中,体现整体性和系列性的和谐统一。

所谓“一串珠”,是说除“起始”单元为“名人学语文轶事”之外,全套教材共有36个“珠”式单元。“珠”,是单元合成整体结构的形象说法。每颗“珠”,既是这一单元的读、写、知配合训练的小综合体,又是全套教材整体训练系列中的一个阶段训练点。点点相联,形成系统;珠珠相串,结成网络。每个“珠”式单元均以课文为例子,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把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整体综合教学效应的“集成块”。这个“集成块”式的单元,既保留了单篇教材的一定的独立性,又可以因单元教材的整体性、联系性,克服单篇教材的单一性和孤立性。因此,“珠”式单元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点,又是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的扩展点,也是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养成语文学习习惯,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向未来发展的端点。

所谓“一条线”,指贯穿全套教材的是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心理发展线)。这几股交织线有时平行,有时交叉,有时重合;有时连续,有时中断。在这条交织线的统摄下,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各有自己的适当位置。也正是用这条线,串“珠”成“书”,形成有层次的螺旋式的训练序列。作为集合线的起始与归宿点,则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理解和掌握语文这一工具。这样的教材结构,是一种折伞形张合性的结构。

“合成”教材训练网络的纲就是《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纲举目张,所有能力训练点、知识点、习惯培养点、方法传授点,甚至每个年级、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是以大纲为总依据,按照大纲的总要求和40项能力训练以及20项语文知识的具体要求设计和安排的。

总之,“一本书”是用一根多股交织线串联而成的由大小不同的综合单位结合起来的进行了科学组合的和谐整体。

“合成”教材这种既有整体性又有系列性的特点,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它虽然分成血液循环、神经、消化、呼吸、内外分泌等若干系统,但各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分支,而是统一于人体之中紧密配合、协调发展的。每个系统都是以促进其他系统发展为前提的。这正是人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合成”教材把知识、能力、思维、学生心理发展等统摄于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综合系统中,构成它的整体性,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当然,这个整体内部并不像精密仪器那样绝对配套,有时则是粗线条的模糊的比较松散的结合,如“珠子”有时残缺不全,“线”有时也会中断,但这些正是中国语文特点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科学性的体现。正如有关专家所说,这套教材叫“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特色就在“合成”二字。首先这套教材比较好地梳理了各方面的序列。……又进一步把这些序列加以合成。假如不合成,各自为政,互不相通,互不融合,教材就不一定有特色了。“合成”二字在教材中有了妙用。好比烧一个菜,编者把酱油、醋、味精、葱姜先准备好,然后再加以合成。这种合成是有高下之分的,高明的厨师的合成和普通厨师的合成就很不一样。这套教材中的许多线互相处得比较和谐,就好像演奏交响乐,许多乐器一同鸣奏,都能和谐起来成为一支乐曲,因此,使人感到协调悦耳。

就总体而言,“合成”教材较多地体现了综合型教材的整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综合型教材的优点。另一方面,“合成”教材兼备分科型教材的知识系列清楚,训练体系安排比较科学等长处;或者说,与分科型教材的编写体系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合成”教材中课文、练习、教法、学法兼容,能力、习惯、知识、心理发展同步,课内学习、课外学习相通,学与思结合。这种编排是我们努力更新语文教材观所作的一点新的探索。

由于坚持了“合成”教材的正确的编辑指导思想,建立了科学的合理的结构体系,因而教材具备了如下特点和优势。

(一)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

这套教科书是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服务的,因而它严格按照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和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来确定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教科书的范文系统力求优化。每册教科书30课,全套教科书180课(217篇)。新审定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106篇基本课文全部编入课本。自选的74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题材多样,篇幅短小,兼顾中外古今,具有时代感和可读性。所选课文反映了改革开放、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伦理道德以及环境保护、控制人口等方面的思想内容,而且不少课文与政、史、地、理、化、生、美、体等学科知识直接相关。217篇课文中,与其它学科内容相通的有65篇,约占30%。它具体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边缘工具性。《大纲》规定的能力训练、语文知识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教科书中有具体而全面的安排。在确定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的内容时,注意语文和其它学科学习方法和能力上的可迁移性,使学生学得的语文知识、掌握的方法和形成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在读写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安排中,重视了说明的顺序和方法的指导,并专章安排了运用分类、比较、比喻、数字、图表、定义等说明方法的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能力,如阅读、写作哲理小论文、科技说明文的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读写听说训练的某些编排设计,也考虑到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沟通,如关于怎样听课的系列指导与训练、怎样动笔读书、怎样读报纸期刊的系列指导与训练。这些设计是从宏观着眼,指导训练学生掌握各科通用的学法,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语文学科的边缘工具性。教科书中配编了“图书箱”十九个,在重点地介绍与课文有关的重要作家作品,扩大学生阅读视野;书后附录了“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交际”常用词语一千多个,应用文示例二十四篇,丰富了有实用价值的语文知识。教科书中还编入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语文的精神的“名人学语文轶事”。

(二)建立具有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的语文教材的新编排体系。

这套教科书努力吸收传统的分编、合编两型教材各自的优点,力求按照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把语文学科的多元目标、复杂内容、各种因素化繁为简,通过语文引读、引写、基础知识及运用等三个教程的整合优化,结成一定的语文训练网络,从而形成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语文教材编排新体系。

全套教科书共分六册,它们是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这个系统依据大纲,按照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而有次序地安排了课文、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的内容。这些经过优化选择的课文、能力训练、语文知识的内容,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相应的单元里,形成经纬分明、系列清楚、协调匀称的训练网络。这个网络中的各条线“分之则系列分明,合之则相互为用”,体现了整体性和系列性的和谐统一。

这套教科书通过“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结构形式,把引读课文范例,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运用语文的习惯,指点学习语文的方法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整体综合教学效应的“集成块”。“合成单元”不再是单篇文章的“凑合”,而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教学单位。每个“合成”单元是字词句段篇、读写听说想的综合训练点,又是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的扩展点,也是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养成语文学习习惯,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向未来发展的端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套教科书力图运用系统的思想,从整体上改革旧的中学语文教材体系。

(三)设计了比较完备的助读系统,利教便学。

为了使农村和城镇普通中学的老师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这套教科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助读系统。教科书中引进了教学目标:单元之始有“单元教材支配表”,课文前有学习重点提示。引进了教法:教读课文设计了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的预习提示;教读和扶读课文都有诱导学习揣摩、体味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读中提示。从初一到初三,提示由实而虚,从详到略,始扶渐放,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走路”。课文按3∶1∶1的比例分编为教读、扶读和自读三类。每单元的三篇教读课文,重在“举一”;扶读课文详加评注,学生借此“拐棍”,在教师扶持下阅读;自读课文则让学生在“举一”的基础上“反三”。引进了学法:编入学法指导短文。语法知识,按“单元”小集中,安排若干知识点,让学生结合相关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学习语言规律,尽量做到“精要、好懂、有用”。文言文适当降低难度。初中第一册至第四册的文言课文,分散与现代文混合组成单元,部分课文采取原文与译意相对照的形式编写,便于学生了解大意,读读、背背、记记。第五、六册的文言文单独组成单元。教科书中还编入学法指导短文三十篇,有系统地传授自学语文的基本方法。

(四)坚持了教学内容的质和量的统一,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这套教科书追求的目标,是既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农村中学和城镇普通中学的教学质量,又要减轻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负担。教材力求准确地把握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量”和“度”,不单纯追求课文的知识量、信息量和能力训练量,重在内容的优化、设计编排的科学化和教学结构的合理化,努力做到语言训练的要求,扎实而严格;语文教学内容的安排,灵活而留有余地。这套教科书的单元数和课文篇数均低于现行课本,但大部分课文都较为典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在向千名语文教师和社会各方面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筛选,基本上达到了“精化、简化、优化”的要求;知识点、能力训练点的组合尽可能合理、科学、有效,具有综合性和延展性。这样编辑设计的目的,是使教科书能够“以少少胜多多”。把这套教科书教学所需课时与义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数对照,可以看出:“初一年级,教学计划规定总教时为204课时,实际需要198课时,余6课时;初二年级,教学计划规定总教时为170课时,实际需要168课时,余2课时;初三年级,教学计划规定的总教时为192课时,实际需要186课时,余6课时。初中段教学计划规定的总教时为566课时,实际需要552课时,余14课时。语文知识传授、读写听说能力训练及习惯方法培养的分项安排,均留有余地;教读、扶读、自读三类课文安排宽绰;“思考和练习”及语文知识的应用训练基本上可在课内完成。

(五)以教材制约教法,有利于促进语文教法的改革。

语文教法改革多年而成效不显著,特别是在面上推不开,其原因之一是教法受教材的限制。因为教材是教学之本,如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忽略了启发式教学,那么,教材必然束缚教法。单元合成型教材,在改变教材观点上作了大胆尝试,突破“文选”加“练习”的传统模式,“破格”地设计了诱导式的教法和实用易行的学法指导,以及多种语言习惯的训练。如在“引读”与“引写”中都有层次、有步骤地教给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和习惯。“读写过程”中,教读课文都有读前、读中、读后提示,交给学生读书的钥匙。自读课文则加适当的提示和练习,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在教读自读后编入一、二百字的阅读习惯与方法的知识短文,联系教读、自读课文授之以基本阅读习惯、方法、技巧。同时又设计“图书箱”,介绍名著,指导学生课外读书。

这类设计,不仅使教材适应诱导式教学需要,而且有助于语文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读与引写都十分重视思维训练,把思维训练贯穿整个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又借助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形象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从而使语言、思维训练同步进行。这样,融教法改革于教材改革之中,又以教材改革促进教法改革,两者相互促进,紧密结合。

(六)突破了语文教学的封闭体系,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的延展功能。

语文教材新系统必须建立在突破封闭型的教材模式的基础上,应当使整个语文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自然,语文教材内部必须首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单元合成型教材使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方面融于一书、化为一体,大体使读、写、知同步结合,体现以读导写,写中有读,读写中应用知识,知识指导读写,有较强的渗透性。因此,从课本内部说,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另一方面,阅读训练中的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阅读习惯和方法四者密切配合,以教读指导自读,通过教读、自读等课内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技巧,从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由一篇课文、一单元课文的阅读,又引导学生读课外整本书。写作训练中,导写、课堂听说、课内作文、课外练笔、作文评价与评改形成系列,把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结合,又把课堂作文作为课外练笔的起点。因而,这又是一个更大的开放系统。再则,单元合成型教材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从横向联系起来,阅读、写作的选文增加了相当数量的与数理化、政史地哲有关的实用文,作文训练、单元语文训练题中设计了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多种练习,使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的学习相通,这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单元合成型教材的许多设计,有利于教学中知行结合、智能结合、课内外结合、师生结合,为进行双向、多向交流,改变封闭教学体系创造了条件。

这套教材从起步编写,到1992年国家审查通过,历经十年,其间在全国15个省市2600多班校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受到师生一致好评。自1993年起,这套教材列入了全国书目,在60多个县、市、区全面推广使用,每年使用过该教材的学生人数180万左右,至今,教材印行达千万册,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标签:;  ;  ;  ;  

我的教材改革实践_学习习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