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成功奥秘——建立良性亲子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子论文,奥秘论文,亲子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难道是我错了
对于我们中国家长,最难接受的观点,莫过于说他错了。
作为世界上最肯为孩子牺牲的中国家长,一心一意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忍受任何的痛苦甚至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在我们周围,二十几岁的单亲母亲,为不让孩子受委屈,从此不再嫁人是平平常常的事情;三十几岁单亲父亲,怕后妈给孩子气受,从此不再婚娶的事屡见不鲜。这对于西方人来说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在这种情况下,当孩子教育出问题的时候,如果你说是他的问题,是他的错误导致的,他会断然否定你的说法。就像一位参加我的家长研习营的家长所说的:“听你这么说,难道是我错了?这怎么可能呢?”
在我们家长眼中所看到的都是孩子的行为偏差。当你指出孩子的问题,可能根植于家长,他会激烈地与你争辩:“怎么是我的错呢?咱就说我那孩子,我让他好好学习,可他不学呀;我不让他上网,可是他上呀;我让他上课好好听讲,可是他不听呀;我让他好好做作业,可是他看电视没完呀;我让他收拾房间,可是他偏不做呀;我让他多多看书,可是他却没完没了地给同学打电话;——哎,真是气死人了!而现在你却又说我错了,请问我错在哪里了?难道是我让他干那些坏事了吗?”
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潜在的思维模型是单向的,也即“家长是正确的,孩子是错误的。我们家长的天职就是用自己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所以家长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放在了叫做“正确”的那把椅子上了,而对于孩子来说那自然就是被放在了叫做“错误”的椅子上了。对于家长来说,看到孩子身上有缺点毛病进行批评教育是天经地义的,这还有什么说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家长那么理直气壮地批评孩子的心理原因。
根据我的实际调查,很少有家长能够有智慧认识到家长行为与孩子行为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并且双方行为都受彼此之间的关系的制约。人们没有能力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只是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原因在我们家长身上,是我们的某些行为导致了孩子的那样行为。
了解神奇的“关系”
我们人类既是自然生物又是社会生物,作为自然生物的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的个体的人,他们彼此独立不同,而作为社会生物的人,我们应该看到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人,在这里,人与人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正是基于此,所以马克思才说了那句著名的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从人的行为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人际关系的制约。常识和经验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陌生人面前,我们的行为比较拘谨有礼貌,在熟悉的人面前我们比较自由和放得开;在我们尊敬的人面前,我们的行为比较谦恭,而在尊敬我们的人面前,我们就表现的比较庄严;同样在爱我们欣赏我们的人面前,我们会表现的轻忪自如,说话妙语连珠,而在不接纳我们挑剔批评我们的人面前,我们会浑身不自在,语言笨拙,行动迟缓。为什么同样的我们在不同人面前,会有不同的表现呢?
当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时,我们就会明白,作为社会生物,我们的行为受到我们与周遭的人关系的制约,一方面我们要寻求别人的认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就对别人的行为做出反应。那些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只要超过一定的时间,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就固定了,而我们对他们的看法也固定了,至此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就固定了。双方都会按着对对方的“成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双方的行为方式也就固定了。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爸爸面前表现得像绵羊一样温顺,而一转身在妈妈面前却表现像像疯狗一样不听话的原因。这个孩子跟爸爸的“关系”,使他表现得温顺,而他与妈妈的。“关系”使得他表现得桀骜不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也非常像五色透明用肉眼看不见的迷宫的墙壁一样,在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当我们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固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也就固定了。我们下意识地对环境做出反应,以至于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当我们在考察彼此近距离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的行为时,比如考察丈夫的行为或妻子的行为,再比如考察孩子的行为,我们必须首先研究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状况,才有可能找到他们行为背后的真相。否则我们只是一相情愿地主观武断地把某些行为归结为我们想象出来的原因。
透视孩子的无形生存空间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孩子无形生存空间。由于这个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有足够的智慧才能看得见它的存在。
当家长们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彼此双方就会形成对对方固定的印象和看法。在他们之间,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彼此都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按自己对对方的印象和看法来预测对方的行为反应,然后再根据这个预测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在学校惹了祸,与同学打架或与老师吵架了,不论他是否有理,他只要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回家我要是跟我爸妈说了实情,他们根本就不会听我解释,而会对我一顿臭骂或一顿打,这样他回家后,就绝对不会把学校的事情告诉家长,他会千方百计地隐瞒实情。而在我们家长看来,这个孩子撒谎。
同样的事情,如果这个孩子,根据他以往的经验得出结论,回家只要跟爸妈解释清楚了,他们一定会理解并且他们会帮助我分析解决问题,那他回家后会急不可耐地找爸爸或妈妈来说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我们的文化和习惯使我们单纯地从一个方向看待孩子的行为,几乎没有人想到,这个孩子的所谓“撒谎”行为或“诚实”的行为是由家长的原因引起的。
在这里,左右孩子行为的关键因素是以往的生活经验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对家长的印象,同样家长对孩子的固定看法,也决定了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家长与孩子双方都会根据这些预先存留在其头脑中的“东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表述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即“亲子关系”。
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核心的制约作用。它就象一条看不见的绳索,规范或束缚着孩子的行为。
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也即家长与孩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支持,那么孩子的行为表现正常,他的外在表现为对人有礼貌,听家长老师的话,学习自觉、好学上进、体贴关爱他人等等;
如果家长与孩子相互猜忌、缺乏信任、相互敌视、关系冷漠、彼此误解、相互奴役,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一定扭曲,外在表现可能是不听话、看电视没完没了、上课说话、对家长的批评指正有逆反心理、与老师顶撞、上网吧或经常与同学打架等等。
通过上述我们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生长的无形生存空间,如果这个空间是宽松正常的,那么孩子会健康成长;如果这个空间狭窄扭曲,那么孩子的成长就一定受到阻碍。
我们知道,孩子之所以是孩子,首先在心理上他们是成长中的人,使他们能够判断是非分辨好坏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他们会不断地犯错误;其次在生理上他们是正在发育的人,他们控制使用自己身体的能力尚待生长成熟之中,所以他们会常常受到伤害而把事情做错;第三他们是学习中的人,使他们把事情做对的技能还没有完全训练出来,所以不论他们主观上怎样努力,他们还是经常把事情做坏。基于这三点,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应该有明确的预期:他们会不断地做错事。
通过语言哲学的研究发现,一个陈述句,在没有确定的语言环境下,可以任意解释。这就告诉我们,当听人讲话,如果我们不合作,不愿意听对方的话,那么我们会对对方的话做出自己的解释,这个解释可能与讲话人初衷完全相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讲话人没有好感,即使讲话人的本意是好话,我们也会听成是坏话。
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孩子不信任家长,不相信家长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那么孩子就无法正确理解家长话中的正面意义,此时家长说的尽管都是真理,可是孩子根本就不会按你说的去理解。这样的结果,虽然家长与孩子在表面上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可是在孩子的心灵上,他已经成了一个流浪儿,他得不到成年人正确的指导,他会按他自己的判断和欲望来驱使自己行为,由于他还是一个孩子,他的价值观、身体和技能都处在成长之中,还没有完善,无法按人类正确的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基本上是按动物的法则来行为,所以学坏就不可避免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证明了,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那么孩子的教育就一定会出问题。
可能有些家长还想争辩说,那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也有孩子的一分责任呀!在这里我们只想强调指出,家长是成年人,在逻辑上,你知道所有的对错规则,你的身体发育成熟,你受过技能的训练,同时家长手中握有物质的支配力量,所以在与孩子的关系上,家长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其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如果这个关系出了问题,家长应该负全部责任。
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
在我们中华文化中,仿佛孩子有问题,都是孩子的错,与家长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很多家长会不厌其烦地甚至理直气壮地跟人讲他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自己如何如何的辛苦而孩子又怎样的不懂事。其实这无知导致的误解。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他什么都不懂,他对待生活中一切问题的方式都是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的。正像卢梭所说的那样:“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最初是由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决定的。”孩子是从他的生活环境之中学到的如何应对生活中各种事情的方式方法(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把此称为“生活样式”)的。如果一个孩子对人没有礼貌,那我们基本可以肯定:第一,这个孩子曾经被“没礼貌”地对待过:第二,没有人教会他如何礼貌待人。同样,一个孩子不愿意学习,那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在这个孩子的生活经验里,第一,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第二,没有人教会他如何学习。
由于人的学习能力太强大了,孩子在他生活的环境中,轻易就学会了很多东西。这给了我们一个错觉,以为所有的生活道理和正确行为,孩子不用教就应该自动会。其实,孩子的任何正确行为,都是要教的,要反复训练才能最后定型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家长没有耐心细致地给孩子以指导,那么孩子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行为偏差。当孩子在他的生存环境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他实际上是随机地从环境中选取学习样板,这样他是选到什么就模仿什么。什么东西进入他的大脑全看当时他的注意力焦点集中到什么上了,如果好的东西进入他的视野,他可能学习到的是好的东西;如果坏的东西进入他的视野,他可能学习到坏的东西,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看他当时处的角度和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他的角度和状态不同,他很可能把好的东西当成坏的东西学习,反之把坏的东西当成好的东西学习。应该说孩子没有经过耐心指导,自动学好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明了那些被人称颂的好孩子,都是经过精心培养教育出来的,只是有些父母是无意识地把事隋做对了,就像我的父母在我们兄妹六人身上所做的事情一样。
如果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那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我们都知道没有家长刻意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坏,我们之所以说孩子有问题是家长有问题,是因为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家长负完全的责任。我们要永远记住,孩子没有带着任何错误的观念和缺点毛病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后来涂抹上的一道道缺点毛病的印痕都是我们家长所为:有些是我们家长因为无知所为,例如我们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所犯无心之过;有些是我们的错误观念驱使我们所为,例如我们认为孩子必须听我们的话因而强迫孩子服从由此所犯的过错;还有些是我们因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所犯错误所为,例如我们自己情绪失控却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所犯的过错等等。
调正亲子关系是教子成功的奥秘
如果我们去做一次社会调查,首先去调查那些教子有方,孩子非常优秀的家长,你去问这些他们:“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相信他们十之八九会回答你说:“其实也没怎么教育。”然后你再去访问那些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的家长:“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相信他们会十之八九拉着你的手跟你讲上两小时,历数孩子的缺点和自己教育孩子如何辛苦。在此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仿佛家长越努力,孩子的问题越多,而那些似乎没怎么教育的孩子却很优秀。
揭开教育孩子神秘的面纱,我们发现那些优秀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也就是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正常,这样他们可以得到父母的正确指导而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而那些有问题的孩子的背后一定有着糟糕的家庭关系,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张而扭曲,使得孩子没有可以健康成长的空间。在这里我们看到决定孩子行为好与坏的关键性因素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好与坏。
而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家长,看到孩子身上有缺点毛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马上就劈头盖脸把孩子批评一顿,如果不管用,他们会变本加厉把孩子打一顿。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绝对无法改掉孩子的缺点毛病,不但于事无补,只能使事情更糟。
通过以上内容的研讨,我们知道,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么就一定是家长有问题,是我们家长对待孩子的观念有问题、家长对待孩子的情感有问题、家长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有问题,从而导致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有问题。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扭曲的、变形的和凝固的,那么我们不改变这个关系就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是断然做不到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孩子行为的土壤,什么土壤生长什么苗,要想让孩子该掉他身上的缺点毛病,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改变的土壤和空间——也就是必须首先改变他与父母的关系。
因此,要改变孩子的缺点毛病,我们必须先改变家长的观念、情感和行为,通过家长的改变,孩子逐渐体会到爸爸妈妈变了,然后孩子有了新的情感感受,由此产生了改变缺点毛病的动力,透过家长的改变,孩子的头脑中对自己和家长的观念改变了,这样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改变了,从而使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有了可能性。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构成了孩子的无形的生存空间。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建立与孩子之间良性的亲子关系。当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正常,我们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指导,而他们才有可能培育出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