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企业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韩国经济从废墟上起步,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在这一过程中,韩国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韩国的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从六七十年代至今发展迅猛,已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对于搞活我国的中大型企业,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从而贯彻好“抓大放小”战略,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
一般说来,韩国的企业集团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家族为背景的大集团,如“现代集团”、“乐喜金星集团”等;二是由政府投资经营的大企业,如“大韩石油”、“韩国信托”等。由于历史、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原因,在现实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类企业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加之韩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的公有企业民营化举措,使得韩国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了以下特点:
1.规模庞大。在韩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和全面的经济援助,加之各企业集团自身扩张动力的推动,韩国各大企业集团的规模愈来愈庞大。1973年,韩国前五大企业集团的经济规模约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到1988年就扩大到11%, 呈越来越扩大的趋势。
韩国企业集团规模之庞大,不仅在“亚洲四小龙”中居首,即使在国际上也位居前列。1985年,“三星”、“现代”两大企业集团首次被列入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50大企业”之列,分别居第42位和44位;1986年和1987年,“三星集团”又连续升至第35位和第32位;1990年,“三星”更是创纪录地实现了450亿美元的销售额,名列全球第11位,为世人瞩目。
2.家族控制与家族经营。从历史上看,韩国企业集团多是以“三缘”即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其中尤以家族经营为中心的垄断色彩异常浓厚。在企业集团内部,其创办人既是所有者也是经营者,有最大权力,而且这种权力依世袭制而延续下来;即使是实行了股份制的企业集团,其所有权和经营权仍掌握在创办人手里。
以“现代”集团为例,郑周永家族直接掌握了核心企业“现代建设”55%的股份,“现代综合商事”19%的股份,以及“现代水泥”45%的股份。集团内其他企业大部分股份也处于家族控制之下。在24家主要企业中,仅有8家企业的家族控股在40~50%之间,其余16 家企业均在50%以上,这足以抵御外界对其事务的干涉。
3.经营领域多元化。韩国各大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一个企业集团决不向另一个企业集团订购零件,因而各大企业集团所经营的项目几乎无所不包。“三星集团”下属的31家关联企业,分布于食品、造纸、纤维、石化、重机、造船、电子、百货、保险、文化、旅馆等行业;“现代”下属的43家企业,则生产汽车、船舶、机械、半导体、电脑、电话、家具、雷达等,并介入银行。这些企业集团几乎垄断了韩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二、韩国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韩国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不仅控制着韩国大部分原材料、技术、动力、交通运输工具等,还垄断了韩国绝大多数市场产品供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从生产领域来看,1987年韩国50家大企业集团的总产值为97兆韩元,其工业产品出厂额占韩国的22%,总产值占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9.3%,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从消费领域看,现已形成几大集团争雄的局面。汽车由“现代”和“大宇”垄断,钢铁由“浦项”和“现代”合占,家电则由“三星”、“大宇”、“乐喜金星”垄断。韩国百姓谑称,生活中除了食品和衣服,其他所有产品都是几十家企业集团的产品。
三、韩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
1.向大型化发展。近年来,韩国企业集团发展的特点是企业相对稳定,但企业大型化趋向却有增无减。5家最大企业集团的产出由1977 年占全国的15.7%,不到30家企业集团的一半, 发展到1982 年占全国的22.6%,超过30家企业集团的一半。目前,“三星”、“大宇”等集团在全球市场上的销售额倍增,在全球500 家大企业中的排名也不断跃升。
2.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由于得到当局的重视与支持,韩国企业集团目前正兴起一股高科技研究开发热,其势头并不亚于60年代日本产业界出现的研究开发热潮。高科技产业在当局提供的各种优惠和鼓励政策的引导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统计,韩国三大集团的汽车生产量已居世界第8位,半导体生产居第3位, 钢铁生产居第8位。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日俱增,正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是韩国企业集团向高新产业转化的必然结果。
3.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发展跨国型企业集团。进入80年代以后,加快海外直接投资和资本输出的步伐已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在韩国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潮流中,企业集团担负着与中小企业不同的任务。大多数中小企业采取的是将生产迁至东南亚等地,以求降低生产成本和费用。大企业集团对外投资则主要投向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中国、俄罗斯等大国。投资欧美发达国家的目的是为了绕过贸易壁垒,回避贸易纠纷,直接到当地生产,同时也是为了打破发达国家的科技垄断,获得高精尖的技术。韩国对北美投资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一半;对西欧的投资也发展较快,为的是抢在欧共体统一大市场建立之前站稳脚跟;而对中、俄等国的投资,则体现了韩国企业集团对这两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的高度重视。
4.稳步向金融业发展。在韩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历史上,企业与官方的紧密关系曾一度是企业发展的主推动力之一。但是从金融的角度来说,韩国的企业集团由于自身没有介入金融业,因而受官方垄断银行的支配性特别强。韩国政府认识到这一弊端之后,于1981年开始实行银行民营化,促使企业集团进军金融业。为此,韩国政府拨出了专项贷款,鼓励企业集团购买公营银行的股票,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鼓励措施。由此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形成了一批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产业集团。同时,原有的“三星”、“鲜京”等大企业集团内部,也建立了金融机构或对金融机构进行控制,使企业集团经济实力进一步扩张。
5.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韩国的企业大量地接受美、日电气及电子、汽车、机械等行业的直接投资,引进其先进技术,并把这些行业培植成战略产业。在亚太地区,韩国的电气及电子产业是美、日跨国公司企业内国际分工的重要一环,在韩的许多美、日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它们从母公司进口零部件加工后,作为中间产品又出口给母公司。据韩国电子工业协会的统计,1994年,在韩国电子行业中仅占企业数目16%的合资、独资企业,其产值和出口额却分别占电子行业总产值和总出口额的36%和65%,而这些企业的合作伙伴多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
标签:韩国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