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本对话论文_屈小燕

与文本对话论文_屈小燕

江苏省邳州市华山路小学 江苏邳州 221300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做到与文本对话呢?应包括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以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两方面。犹如技艺精湛的琴师赋予了乐谱新的生命,师生对静态知识的一系列的动态解读赋予了教材文本新的意义,所以没有文本解读的课堂是墨守成规、没有灵魂的课堂。如果师生成功地破解教材文本的“密码”,那么“阅读”将变为“悦读”。

一、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

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具体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清楚教材的重难点。比如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包括优秀诗文诵读、传承经典阅读、落实词句训练、培养朗读能力四大块。低年级阅读重点可以确定为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落实字词句训练、重视传统经典阅读、重视优秀诗文诵读五方面。这考虑到了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激发兴趣为主,培养能力为辅,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有时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眼前的一篇课文,忽略了对教材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本末倒置,不利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先要了解全册及学段教材的编排特点,然后关注单元主题,最后便是围绕单元主题设置的一篇篇课文,包括注释、插图、课后练习。

教师解读一篇教材文本应高屋建瓴,尝试与文本作者、文本内容及编者对话。首先教师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低年级的教材文质兼美,充满童真童趣,老师要揣摩作者的写作视角,了解作者是怎样选取符合儿童的阅读视角来进行文学创作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教师对教材文本内容的阅读不能浅尝辄止,应潜心会文,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最好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形成穿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在教学中传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教师还要与编者对话,明确文本安排的用意。比如编者选编的低年级阶段的文章皆是通俗易懂有趣,突出了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注重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爱读。

马克思曾经说过:“能给人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没有文本的解读就没有真正的教学,语文教学应充满人文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允许对教材文本解读的多元和谐。只会“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特征,“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二、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

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中去品味文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比如低年级教师可能都让学生在书中圈画、批注过,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要求学生把不懂的地方圈画或打上一个问号,通过学习和请教他人解开疑问。在交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面对文本:你说的不错,说说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读懂得?引导学生再次把目光聚焦到文本的内容上来,学生的阅读理解可能是千人千面,但一定要紧扣文本的内容,不能天马行空、信口开河。这一过程是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用书面语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朗读也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朗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朗读有助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习各种句式,学习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与文本对话,既是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对话让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低年级儿童来说,其实是要唤醒他的语文学习的兴趣,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童趣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当中去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也更加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引导生生、师生与文本多向互动。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去看一位了不起的植物妈妈。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播放关于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种子传播的图片,观看完,老师问:你认为哪个妈妈最了不起呀?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老师和学生就这样一边学一边聊,语文学习不再枯燥,而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讨论,在孩子们开心好奇和观察讨论中,文本内容便悄无声息的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情,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自然现象,领悟语言文字,从而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比如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窗前的气球》一课,让每个学生都带一个红气球,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科利亚的朋友,在红气球上画什么样的图案可以让科利亚的病很快地好起来?并让孩子们绘画图案比较展示。最后让学生理解“科利亚望着窗外动人的小脸,高兴的笑了”这句话的内涵。在实践中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内心受到触动,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具体体现,画一个笑脸对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但老师抓住这一点让孩子们把它带到了我们生活中去,去体验交流为什么要画一个笑脸,其实是反复的与文本对话,对文本的认知理解就会加深。

提炼生活,丰富想象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种保证。比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蓝树叶》讲述了李丽和林园园在学习中产生的小摩擦,教育我们对同学要大方慷慨的故事。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去体会去想象,借助生活经验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通过表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内化了语言。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将“教学过程”比作制作一部电影,那么学生就是演员,教师犹如导演,只有水平高超的“导演”才能充分挖掘“小演员”身上的闪光点,拍摄出一部精彩的“影片”。教师只有吃透《课标》,提高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号令三军,才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核心、有的放矢,才能让低年级学生热爱阅读,将阅读变成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辛丽春 论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0504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屈小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与文本对话论文_屈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