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链战略”之说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说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珍珠链战略(String of Pearls)”是一个由美国首先使用,主要用来渲染所谓“中国海上通道战略安排”的概念。自2004年首次出现以来,该概念使用频率持续上升,逐渐成为外界评论所谓中国“海上雄心”的流行语。对“珍珠链战略”这一杜撰概念的炒作,深刻反映出相关国家在印度洋地区利益博弈的战略意图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悲观认知。中国如何应对“珍珠链”之说,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珍珠链战略”一词最早出现在2004年11月美国国防承包商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撰写的内部报告《亚洲能源未来》中。该报告由美国国防部基本评估办公室发起并提交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努力建设一支远洋海军以保护海上航道,并“正在从中东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从而显示出保卫其能源利益和实现广泛安全目标的一种防御和进攻性态势”,而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Gwadar Port)、孟加拉国的吉大港(Chitta Port)、缅甸海军基地的关注,对柬埔寨提供帮助、在南海的军力强化行为,以及投资泰国克拉地峡运河(Kra Isthmus Canal)的可能性,表明中国正在构建一条战略“珍珠链”。报告不仅绘出了“珍珠链”详图,还宣称通过军事控制海上能源通道,中国可能“制造一种公海上所有船只安全都难以确保的氛围”。①
该报告出笼后起初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明显重视。美国国防部2005年7月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虽然关注中国对“马六甲困局”的重视,但既没有提到“印度洋”,也没有提到“珍珠链”。②同年11月,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发布年度报告,引用证词宣称“中国正积极参与修建巴基斯坦瓜德尔军港,期望它能够提供一个在印度洋的重要战略性海军存在”,③同样没有使用“珍珠链”称谓。整个2005年里,虽然有一些国际媒体对“珍珠链战略”进行了报道,但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
自2006年起,美国政府开始明显关注所谓的“珍珠链战略”之说。在2006年2月发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美国国防部一改2005年的审慎态度,开始明确强调“中国继续加大军事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发展战略武器以及向领土之外投送力量的各种能力”。④同年5月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更直接点明“中国海军似乎有兴趣将其海上存在扩展至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⑤与此同时,一些美军少壮军官开始研究所谓“珍珠链战略”。2006年6月,空军的劳伦斯·斯皮内塔(Lawrence Spinetta)少校、克里斯托弗·J·皮尔逊(Christopher J.Pehrson)中校和蒂莫西·J·奥布莱恩(Timothy J.O'Brien)中校先后提交论文和报告,对所谓“珍珠链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就美军如何应对进行探索。⑥
与《亚洲能源未来》报告秘而不宣不同,上述报告和文章均在互联网上公布,因而迅速激起了国际舆论和战略界的极大关注,“珍珠链战略”一词由此不仅频繁见诸于媒体报道和学术文章,还出现在了美国官方文件之中。像《时代》周刊、美联社、《纽约时报》、《卫报》等国际主流媒体,《亚洲防卫评论》之类的军事专业媒体,甚至《华盛顿时报》这样相对不起眼的保守媒体,都竞相发表有关“珍珠链战略”的文章,印度媒体更是对“珍珠链战略”进行了密集报道。2006年11月,美国联合部队司令部在一份报告中概述了“珍珠链战略”。⑦2008年12月,该司令部发布《2008联合作战环境评估报告》,引用皮尔逊论文的内容,绘制了“珍珠链战略”地图,并称这是“中国横跨石油通道的政治影响或军事存在”。⑧印度高层虽很少直接使用“珍珠链战略”这一表述,但对“珍珠链战略”保持高度关注,屡屡表态反对和警告“中国势力”在印度洋的“扩张”。如印度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M.K.Narayan)曾表示“我们是本地区的大国。我们不想让斯里兰卡投靠巴基斯坦或中国……”,空军参谋长梅杰(Fali Homi Major)宣称中国比巴基斯坦对印度“构成更大的威胁”。⑨前海军参谋长梅赫塔(Admiral Sureesh Mehta)不仅断言“每一颗珍珠都落在中国的海军基地链上”,⑩还诬指中国希望“控制世界能源瓶颈”。(11)
总的来看,在炒作“珍珠链战略”过程中,美印等国的学者和媒体是急先锋且最卖力,而官方态度则比较含蓄审慎,行政高层直接使用或政府文件正式使用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不宜低估其官方在炒作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正是它们的高度关注及或明或暗支持,才激起了学者、媒体鼓噪“珍珠链战略”的极大热情。
尽管“珍珠链战略”已成为指称中国海上通道安全战略的一个流行语,但人们对其内涵并没有一致的界定。关于“珍珠链战略”概念的来源,虽然外界普遍认为它是一个“美国—西方”概念,但也有观点认为这一概念来自于印度;(12)关于“珍珠链”的构成,皮尔逊论文指出港口、机场、外交纽带和军事现代化是“珍珠链战略”的三个基本成分,印度学者则强调以缅甸实兑港(Sittwe Port)、斯里兰卡汉班托特港(Hambantota Port)和巴基斯坦瓜德尔港为主的“海上安全战略三角”才是它的关键;(13)关于“珍珠链战略”涵盖的地域,皮尔逊等人把它界定为“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横穿印度洋直到阿拉伯湾的广大地区”,(14)但也有观点认为还包括了东非海岸;(15)关于“珍珠链战略”的性质,美国学者倾向于认为它是一个从属于国家大战略的地区综合战略,(16)也有评论认为它主要是一种政治联盟战略,是中国“面向那些为从非洲和中东运输石油而成为据点的国家提供各种援助,从而使他们成为盟国”;(17)关于“珍珠链战略”的进展,多数评论者认为它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在外交政治上切开了边缘地带的包围圈,可以说是突破了当年苏俄被西方世界‘围堵’时的困境,而只限于未来军事上是否能够配合的突围”,(18)也有人认为“珍珠链战略”其实进展不大,“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活动非常有限”;(19)关于“珍珠链战略”的目的,是战略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不同学者强调不同的方面。(20)当然,不管这些认知彼此有何差异甚至冲突,多数舆论还是倾向于确认“珍珠链战略”的真实存在并突出其军事—政治内涵,同时不忘渲染其对地区安全造成的所谓“严重威胁”。
事实上,“珍珠链战略”不过是外界的虚妄臆测,中国根本就不存在这一战略。针对连篇累牍关于“珍珠链战略”的报道,中国政府曾多次予以坚决否认,如2008年6月,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曾公开表示:“中国没有试图控制印度洋的航线,对中国包围圈政策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21)牵涉其中的印度洋相关国家也曾多次出面澄清。早在1998年5月,缅甸政府就发表外交声明,严正驳斥印度关于中国正在军事使用科科群岛的说法,指出这是在前所未有地编造神话、制造借口。(22)为了彻底打消印度对“珍珠链战略”的疑虑,缅甸甚至主动邀请印度海军官员访问“可疑”地点。(23)2009年7月,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Rajapaksa)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指出,汉班托特港项目是“斯里兰卡的项目”,属于纯粹的“商业贷款”。(24)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一些学者经过研究分析,得出了“没有中国海军舰艇被确认已经部署在缅甸,同样中国军事人员也不可能已经驻扎在缅甸的永久基地中”的结论,而且认为“中期内中国将不可能发展或试图发展在该地区的海军基地”。(25)即使在印度政要中,也不乏清醒理智的声音。2009年9月,印度前外交秘书梅农(Shiv Shankar Menon)就公开表示中国并没有为了包围印度而在印度洋地区建立“珍珠链”军事基地。(26)
然而,对“珍珠链战略”的舆论鼓噪却并未因此降温,新的传闻不断。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深刻反映出相关国家在印度洋地区利益博弈的战略意图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悲观认知。这一点,仅从美印这两个鼓噪“珍珠链战略”最卖力的国家身上就能够比较容易看出来。
首先,出于对印度洋地缘战略利益的考虑。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横亘于四大洲之间,濒临欧亚大陆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1964年正式进军印度洋与苏联争雄以来,美国先后提出“卡特主义”、“区域海上安全倡议”等主张,不仅将印度洋中的马六甲海峡等列入战时必须控制的海上咽喉名单,(27)还通过在中东设立第五舰队、中央战区司令部实现了对阿拉伯海的控制,通过在迪戈加西亚岛的基地建设实现了对印度洋关键航道的控制,通过在新加坡的军事设施形成了对马六甲海峡的威慑,通过成立非洲司令部加强了对非洲近海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印度洋地区的整体战略主导权。印度是海权论的积极信奉者,与美国相比,它对印度洋的关注还多了一层历史因素。进入现代以来,印度精英层一直认为失去对印度洋的控制是印近代亡国的分水岭,要想避免悲剧重演就必须“使印度成为海权国”,因为“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印度来日的伟大在于海洋”。(28)因而,对印度来说,印度洋是其“生命线”,获得印度洋的控制权不仅是“天定命运”,也是最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的必经之路。自1971年印度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胜利以来,印度将战略重心从陆地转向海洋,多次宣称从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地区是其利益范围,并通过重点追求对孟加拉湾的控制权获得了美国的有限支持,实现了与美国分享印度洋的愿望。(29)正因为美印都将控制印度洋视为核心利益,所以任何外来势力染指都被看作是重大威胁。全球化时代印度洋的地缘战略地位日益上升,美印两国力图通过对印度洋的掌控形成对其他竞争者的不对称优势,从而确保其在印度洋的最大战略利益。印度海军曾明确宣布,鉴于印度处在“一个能够强烈影响印度洋海上运输和安全的地位,它使我们海军有能力这样做。控制咽喉点能够对在国际竞争中讨价还价发挥作用,现在使用军事力量依然是无法回避的事实”。(30)随着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关系迅速发展、合作不断加强,美印认为其海洋利益开始受到中国因素的威胁。特别是1985年底中国海军对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的访问,在他们眼中更是成了中国“开始对南亚地区进行海上渗入”的标志。(31)如果认真比对所有“珍珠”的地理位置的话,不难看出,所谓的“珍珠链战略”图更像是美印当前实际控制和下一步准备控制的战略要点图。显然,美印关注甚至恶意炒作“珍珠链战略”,是因为其担心中国威胁到它们在印度洋的地缘战略利益。
其次,对中国崛起的悲观认知。如果说地缘战略博弈是美印炒作“珍珠链战略”的根本原因,那么对中国快速崛起的悲观认知则是直接推力。在美国看来,快速崛起的中国即使不是敌人,至少也是个竞争者,甚至可能是威胁美国战略利益的竞争者。1999年,美国国防部基本评估办公室《亚洲2025》报告确认中国将成为美国持久的竞争者,(32)首次将中国放到优先关注位置。2001年,美国国防部发布《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断定在亚洲“有可能出现一个拥有惊人资源的军事竞争者。东亚沿岸(从孟加拉湾到日本海)是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区域”。(33)2004年,美国《亚洲能源未来》报告不仅创造了“珍珠链战略”概念,还认定中国采取这一战略是为了“服务于更大的战略目标”,(34)即是为了“消除美国对地区的影响并向海外投送力量”。(35)在2006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美国国防部重复了2001年的判断,并认定“在大国和新兴国家中,中国最有潜力在军事上与美国竞争”。(36)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虽一度软化了对华姿态,但在2009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中,美国国防部不仅指称中国未来航向“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还刻意强调“解放军正在开发影响超越台湾范围的更远的实力”,(37)暗示中国对印度洋怀有野心。中印两国地缘政治关系复杂,还存在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因此,与美国相比,印度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怀有更大的戒心。冷战刚一结束,拉奥政府就判定中国将潜在威胁印度的海洋安全。(38)1998年5月,印度国防部公开指责中国在科科群岛安装电子监测装备,称中国对巴基斯坦和缅甸的军事援助形成了对印度的海陆合围。随后,印度国防学院发表报告强调印度海洋安全的威胁将源于中国。(39)当“珍珠链战略”在美国出笼后,印度发现它与自己的海洋利益界定范围几乎完全重合,因而反应更为强烈。在最新的《国防报告》中,印度依然宣扬中国“迅速提高其海军在远洋海域进行作业的能力”,强调必须认真观察中国国防现代化对印度的影响,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保卫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主权。(40)总之,美印两国尽管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存在视角和动力差异,但都认为中国崛起将对其构成威胁。因此,即使“珍珠链战略”根本不存在,更不是一种现实,也引起了两国高度关注。
第三,为制衡中国政策寻找“合理”借口。正因为美印两国既看到了自己在印度洋拥有重大地缘战略利益,也看到了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战略格局变化,因而早在“珍珠链战略”出笼之前,双方就不约而同地调整战略布局,加强战略合作,力图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将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尽可能地降到最低。从1998年开始,印度借“中国威胁论”掩护,加快了军事“向东看”步伐,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组建了远东海军司令部。2001年又将其升级为第一个三军联合司令部,从而形成了对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的扼控优势。美国则谋求与印度进行战略合作。早在1997年,布热津斯基就认识到印度已成为一个“主要和积极的地缘战略棋手”,提出加强美印关系将有助于在亚洲舞台上“加强力量平衡”。(41)印度也希望加强与美战略合作,以在对中国进行战略反制的同时,提升其大国地位。经过1988年印度核试验的短暂困扰后,克林顿总统很快对印度进行访问,拉开了美印快速接近的序幕。2002年,美国国防部基本评估办公室又组织推出《美印军事关系:期望与观点》报告,认为到2020年美国将需要印度帮助来“应对中国威胁”,(42)将美印联盟关系的重点集中到了军事层面。2002年后,印度海军曾多次与美国、日本等在马六甲海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2003年,美印开始就在亚太地区建立新安全体系(即所谓的“亚洲版北约”)展开讨论。(43)在2003年的“马拉巴尔”演习中,印度军方就公然声称目的之一是为了针对中国今后可能在印度洋的行动。(44)“珍珠链战略”的出笼和炒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它们这种制衡中国政策寻找新的借口。美国舆论指出,要想遏制中国的“珍珠链”扩张,就要借重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海空力量,特别是陆基空中力量。(45)印度学者则认为,既然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石油运输必经之路,那么为防止中国“入侵”印度东北部或克什米尔,印度需要做的就是封锁这条路线。(46)
总之,“珍珠链战略”的出笼并引起美印关注,与它们对印度洋地缘战略利益考虑、对中国崛起的悲观认知以及对策选择密切相关。美印官方的这种态度和立场加剧了媒体舆论对“珍珠链战略”的炒作,而媒体舆论放大炒作反过来又增强了美印官方对“珍珠链战略”的戒心,从而形成了一种难以抑止的恶性循环。
对“珍珠链战略”炒作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舆论范围,成为影响相关国家大战略制订与执行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印度洋地区安全环境变得更为复杂,给中国外交政策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
第一,进一步放大了“中国威胁论”,影响了中国与地区国家正常交往。近年来,美、印、日等国不断加强安全合作,打造“亚洲版北约”,通过不同方式对所谓的“珍珠链国家”进行拉拢和打压,以最大限度地限制中国在印度洋的发展和影响。到目前为止,这一策略已收到初步成效,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国家的交往明显受到外界舆论的过度关注,甚至恶意诋毁,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较以前更为突出。如巴基斯坦最终将瓜德尔港的营运权交给了新加坡港务局,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国在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时也更加注重相关国家特别是印度的感受。
第二,使印度洋地区安全环境更加复杂。“珍珠链战略”出笼后,印度加速建设以航空母舰和核潜艇为核心的远洋海军,加紧提升安达曼—尼科巴联合司令部的系统作战能力,并在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马尔代夫等地修建军事设施,作为对付中国的第二道防线。2004年,印度海军颁布《海军新作战学说》,提出要有能力“到达敌方海域,控制敌方滨海地区”,其战略指导思想又开始向西太平洋地区延伸。美国舆论也认为,要想遏制中国的“珍珠链”扩张,需重点在马六甲海峡及其它战略咽喉要点采取军事行动。(47)2008年,美国海军还曾根据这一构想进行了“锁喉”操演。美国尽管已在印度洋大部分地区取得了主导权,但还是不断加强前沿部署,2007年新成立非洲司令部就是例证。同时,美印还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两国不仅签署《防务关系新框架》和《民用核能合作协议》,还启动美印澳日四国领导人会议,以进一步强化“天然盟友”关系。印度政府主动投美国所好,积极通过护航、补给等举措回报美国的支持。美印“准联盟”关系不只具有象征意义,其中像国防工作小组会议机制、军备销售、联合军演等措施,对提高双方实战能力的价值不容低估。不仅如此,美印还将中国排除在印度洋安全合作机制讨论之外。印度始终以中国不是印度洋国家和民主国家为由,多次拒绝中国加入印度洋海军研讨会(IONS)和“印度—南非—巴西”三方合作机制(IBSA)。(48)美印这些举措无疑使大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博弈更具对抗色彩,安全环境更加复杂。
为了消除“珍珠链战略”之说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不断开展增信释疑工作:一是努力提高相关政策的透明度,主要是发布政策白皮书,发表针对性的外交声明,公布国防开支和对外武器交易情况等。自2005年以来,中国先后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2006年中国的国防》、《中国对非政策文件》、《2008年中国的国防》等白皮书,对和平发展战略和地区安全政策进行了公开说明。二是不断增进与相关国家的沟通交流,主要是开展高层互访、举行双边和多边战略对话、邀请观摩军事演习等。如近年来中国主动邀请印度观摩军事演习,双方共同举行了数次海上搜救演习和陆军反恐训练,甚至还达成了共同维护海外石油利益的共识。(49)三是对军事行动进行严格限制。考虑到相关国家的疑虑,中国在印度洋的军事行动始终保持了克制,不仅承诺“不在海外设立军事基地”,还注意在军售方面遵循国际惯例,即使派遣军舰到索马里海域护航也是应联合国的要求并征得了相关国家的同意。应该说,这些举措对消解“珍珠链战略”之说带来的负面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的来看成效相对有限。
要真正消解“珍珠链战略”之说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应着眼于未来,从三方面着手“消毒”。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国与印度洋地区相关国家合作的战略目的。客观地说,尽管“珍珠链战略”不是事实,但这一说法在国内并非毫无市场,这种态度十分不可取。中国政府应进一步阐明,中国并非印度洋国家,不可能直接对印度洋施加影响,与印度洋地区相关国家发展关系是基于互利合作而不是结盟,更不是要控制相关国家。二是要把区域安全合作当作关键着力点。从美印等国的反应看,“珍珠链战略”之说的焦点在于安全问题,因而也必须主要从安全层面去着手化解。未来,中国应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多边合作层面,以重新启动“印度洋和平区”建设为目标。一方面以会员国身份积极参加“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组织的活动,一方面争取以观察员身份加入“印度洋海军研讨会”等组织。此外,应主导创建“中美俄印巴五方会谈”等新的地区合作机制,适时推出类似《南海各方宣言》那样的指导性文件,最终在印度洋地区构建起多层复合安全对话框架。在双边层面上,应将印度作为主要谈判对象,推动中印战略对话更多关注海洋安全问题,争取签署中印版本的《海上军事安全磋商协定》或海洋版本的《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三是积极推动地区一体化建设。“珍珠链战略”之说背后潜藏着相关国家对中国的不信任,积极推动地区一体化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2003年,印度外长辛哈(Yashwant Sinha)曾指出,“提升亚洲安全的关键在于我们共同建立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度”。(50)当然,单靠经济相互依赖还远不足以解除恶性博弈困境,中国应推动地区一体化建设,实现相关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紧密合作,如推动包括印度、美国在内的东亚共同体建设等。唯有如此,“珍珠链战略”之说才会失去土壤,中国的安全利益才能得到最有效保障。
注释:
①Juli MacDonald,Amy Donahue,and Bethany Danyluk,Energy Futures in Asia,Booz Allen Hamilton report sponsored by the Director of Net Assessment,November 2004。该文件虽属内部性质,但美国媒体曾给予及时报道,参见Bill gertz,"China Builds Up Strategic Sea Lanes ",Washington Times,January 17,2005;美国空军一篇论文还曾数次引用报告原文,参见Lawrence Spinetta,"'The Malacca Dilemma'—Countering China's 'String of Pearls' with Land-based Airpower",Maxwell AFB,AL:School of Advanced Air and Space Studies,June 2006.
②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5,Washington,D.C.,July 19,2005,p.33.
③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Hearing on China's Growing Global Influence: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estimates of John W.Garver,July 22,2005,转引自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2005 Report to Congress,November 2005,pp.151-152.
④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Washington,D.C.,February 3,2006,p.29.
⑤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6,Washington,D.C.,May 24,2006,p.31.
⑥Lawrence Spinetta,"'The Malacca Dilemma'-Countering China's 'String of Pearls' with Land-Based Airpower",Maxwell AFB,AL:School of Advanced Air and Space Studies,June 2006; Christopher J.Pehrson,"String of Pearls: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hina's Rising Power Across the Asian Littoral”,Carlisle,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S.Army War College,July 2006; Timothy J.O'Brien,"China's Deceptive Rise and US Counter Basing Strategy",Air University,February 5,2007.
⑦Jeremy Page,"Chinese Billions in Sri Lanka Fund Battle against Tamil Tigers",The Times,May 2,2009.
⑧The U.S.Joint Forces Command,Join Operating Environment 2008,December 9,2008,p.28.
⑨Dan Murphy,"Indian Ocean as New Strategic Playing Field",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June 28,2009.
⑩Moinansari,"India's Ocean is Chinese Lake:'String of Pearls' Threaten India",Rupeenews,September 1,2008,http://www.zimb io.com/President+Mahinda+Rajapakse/articles/185/India+ocean+Chinese+lake+String+pearls +threaten.(上网时间:2009年10月5日)
(11)"A Colder Ocean:India's New Nuclear Submarine Marks a Growing Military Competition with China",The Times,July 29,2009.
(12)阿尼鲁斯·苏里:“来自印度的冲击—变化中的中印关系权势结构”,卡内基中文网,2007年3月28日,http://www.carnegieen dowment.org/programs/china/chinese/Research/ForeignPolicySecurity/indianonslaught.cfm.(上网时间:2009年8月13日)
(13)B Raman,"Indian Ocean:China's Strategic Triangle",Indian Defense Review,Vol.22,No.2,Apr/Jun 2007,pp.152-154.
(14)Christopher J.Pehrson,"String of Pearls: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hina's Rising Power Across the Asian Littoral",Carlisle,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S.Army War College,July 2006,p.2.
(15)W.Lawrence S.Prabhakar,"China's 'String of Pearls' in Southern Asia-Indian Ocean:Implication for India and Taiwan",in M.J.Vinod,Yeong-Kuang Ger and S.Y.Surendra Kumar eds.,Securing Challeng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The Taiwan Factor,New Delhi:Viva Books International,2009,pp.8-14.
(16)Christopher J.Pehrson,"String of Pearls: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hina's Rising Power Across the Asian Littoral",Carlisle,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S.Army War College,July 2006,p.2.
(17)金旻九:“中国‘珍珠链战略’挺进印度洋?”[韩]《朝鲜日报》中文网,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9/07/14/20090714000020.html.(上网时间:2009年8月9日)
(18)潘世勇:“就地缘战略看中共海军未来发展”,(台湾)《国防杂志》,2008年第23卷第3期,第11页。
(19)You Ji,"Dealing with the Malacca Dilemma:China's Effort to Protect Its Energy Supply",Strategic Analysis ,Vol.31,No.3,May 2007,p.482.
(20)Smita,"China's Oceanic Offensive:India's Policy Options",http://www.ipcs.org/article_details.php?article No=1841.(上网时间:2009年9月13日); James R.Holmes and Toshi Yoshihara,"China's Naval Ambition in the Indian Ocean",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Vol.31,No.3,June 2008,p.378.
(21)汤研:“中国驻印大使张炎:中国不想‘包围’印度”,《环球时报》,2008年6月19日。
(22)赵蔚文:《印中关系风云录1949-1999》,时事出版社,2000年,第364页。
(23)Gurpreet S.Khurana,"China-India Maritime Rivalry",India Defense Review,Vol.23,No.4,Oct/Dec 2008,p.90.
(24)"President Rajapaksa's interview with TIME Magazine",The Official Government News Portal of Sri Lanka,July 14,2009,http://www.news.l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0581&Itemid=44.(上网时间:2010年3月6日)
(25)Andrew Selth,"Chinese Military Bases in Burma:The Explosion of a Myth",Regional Outlook Paper,Griffith Asia Institute,No.10,2007,p.22; Gurpreet S.Khurana,"China's 'String of Pearls'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Its Security Implications",Strategic Analysis,Vol.32,No.1,January 2008,pp.13-16.
(26)"No Chinese Military Bases in Indian Ocean,Says Menon",Rediff News,September 11,2009,http://news.rediff.com/report/2009/sep/11/no-chinese-military-bases-in-indian-ocean-shivshankar-menon.htm.(上网时间:2009年9月12日)
(27)Sam J.Tangredi,ed.,Globalization and Maritime Power,Washington,D.C.:National Defense Press,2002,p.146.
(28)[印]K·M·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第8l、89、96页。
(29)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36、174页。
(30)Ministry of Denfence(Navy),Indian Maritime Doctrine,INBR 8,New Delhi:Integrated Headquarters,April 25,2004,p.64.
(31)Vijay Sakhuja,"Maritime Multilateralism:China's Strategy for the Indian Ocean",China Brief ,Volume 9,Issue 22,November 4,2009,p.12.
(32)Asia 2025,Under Secretary of Denfence(Policy)1999 Summer Study Final Report,Newport,Rhode Island,1999,p.140,http:∥www.dod.gov/pubs/foi/reading_room/967.pdf.(上网时间:2009年7月31日)
(33)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Washington,D.C.,September 30,2001,p.4.
(34)Juli MacDonald,Amy Donahue,and Bethany Danyluk,Energy Futures in Asia,Booz Allen Hamilton,Report Sponsored by Director of Net Assessment,November 2004,p.15.转引自Lawrence Spinetta,"'The Malacca Dilemma'-Countering China's 'String of Pearls' with Land-Based Airpower",Maxwell AFB,AL:School of Advanced Air and Space Studies,June 2006,p.6.
(35)Lawrence Spinetta,"'The Malacca Dilemma '-Countering China's 'String of Pearls' with Land-Based Airpower",Maxwell AFB,AL:School of Advanced Air and Space Studies,June 2006,Abstract.
(36)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Washington,D.C.,February 6,2006,p.29.
(37)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6,Washington,D.C.,March 2009,Executive Summary.
(38)赵蔚文:《印中关系风云录1949-1999》,第331页。
(39)张敏秋主编:《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北京大学出版,2004年,第342页。
(40)Annual Report 2009-2009,Ministry of Defense,Government of India,p.6.
(41)[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5、268页。
(42)JA MacDonald,Indo-U.S.Military Relationship: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s,Washington,D.C.:Office of Net Assessment,October 2002.
(43)"U.S.,India Discuss 'Asian NATO'",The Washington Times,May 29,2003.
(44)吴永年:《21世纪印度外交新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227页。
(45)Lawrence Spinetta,"Cutting China's 'String of Pearls'",Proceedings,October 2006,转引自吴晨辉译:《斩断中共的珍珠串》,载《国防译粹》,2008年第34卷第1期,第89页;Timothy J.O' Brien,"China's Deceptive Rise and US Counter Basing Strategy",Air University,February 5,2007,pp.30-32.
(46)Hari Sud,"China's Vulnerability in Malacca Strait",UPI Asia.com,March 20,2009,http:∥www.upiasia.com/Security/2009/03/20/chinas_vulnerability_in_malacca_strait/7196/.(上网时间:2009年8月14日)
(47)Bruce Blair,Chen Yali,and Eric Hagt,"The Oil Weapon:Myth of China's Vulnerability",China Security,Summer 2006,pp.40-41.
(48)Vijay Sakhuja,"Maritime Multilateralism:China's Strategy for the Indian Ocean",China Brief ,Volume 9,Issue 22,November 4,2009.
(49)K.Alan Kronstadt,"India-U.S.Relations",CRS Report,RL33529,August 12,2008,pp.22-23.
(50)Inaugural Address by Mr Yashwant Sinha,Minister of External Affairs ,at the Fifth Asian Security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and Analysis,New Delhi,February 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