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增长率论文,劳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定义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剔除短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经济所具有的长期增长能力。经济波动一般就是因为各种短期因素的干扰使经济增长率高于或低于潜在增长率。比方说,现有生产能力为100,但由于突发大规模自然灾害或者消费者突然降低消费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实际生产只有80。这80为实际产出,100则是潜在产出。又比如正常情况下经济生产能力为100,由于某种原因,需求暂时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价格上升,产生厂家为了抓住这一机会而加班加点,使实际产出达到120。尽管如此,潜在产出只有100。由于经济是围绕潜在产出波动的,测算出一定时期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对于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形势,弄清经济波动的根源和预测经济走势都将具有重要意义。测算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方法很多,本文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易行的测算方法,并对我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变动状况以及今后几年的趋势进行了初步测算。
一、基本假定
根据上面对潜在增长率的限定,经济潜在增长率归根结蒂决定于三类因素,一是资本投入的增长,二是劳动投入的增长,三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资本与劳动力利用效率的提高。由于技术进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可以假设资本与劳动力效率不变。在这一假设下,经济增长将决定于资本与劳动力的增长。鉴于我国城市普遍存在隐蔽性失业问题,农村更是存在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本文进一步假定劳动力边际产出接近于0。从这一假设可以得到三个推论。一是如果没有资本投入的增长,劳动力投入的增长将不能推动经济增长;二是如果资本投入增长,总可以获得足够的劳动力来推动这些资本的运用;由此得到第三个推论,即经济增长仅决定于资本投入的增长,劳动投入的增长只是资本投入增长的结果而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
二、中国资本投入效率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可推导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如下所示:
在上式中,新增国内生产总值和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投资有统计资料可供利用。需要研究的是资本产出系数及与此相联系的用不变价格表示的投资数据。为此,采用1978~1997年我国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并按下述方法调整成不变价格计算的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
1.国内生产总值的调整。现行统计数据中没有按支出法计算的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本文根据按生产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指数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然后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把按现价计算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调整成按不变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2.投资的价格调整。现行统计制度从1995年开始公布投资品价格指数,1995年前没有这一指标,因此,不能直接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投资。但在总量上,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最终消费(含国内消费和净出口)与资本形成(含固定资产投资与库存投资即流通资产投资)之和。如果能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最终消费支出,就能间接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资本形成。而最终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零售商品,利用全社会零售商品价格指数可以近似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最终消费支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最终消费,得到的即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资本形成。把现价资本形成除以不变价资本形成即得到资本形成价格指数。用此价格指数调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得到不变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按此方法计算的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及投资见表1。
3.投资产出系数的测算。根据上述增长方程,投资产出系数等于当年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投资之比。这可从表1提供的数据中算出。结果见图1。
图中可看到,尽管1979~1997年投资产出系数波动相当剧烈,但基本上是围绕其平均值上下波动,因此,这种波动属于短期因素变化导致的随机波动。剔除随机波动后,这一系数基本是一个常量。剔除随机波动的常用方法就是使用长期平均值。1979~1997年平均,投资产出系数为0.2476,1990~1997年平均为0.2466。可见这一系数是相当稳定的,基本符合投资产出系数不变的假说。
三、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所谓经济潜在增长率就是剔除各种短期因素的随机干扰后,经济系统所具备的增长能力。在本文所做的假设下,就是剔除随机因素对资本产出系数的干扰后,资本投入与资本长期产出系数之积。举例来说,上述计算显示,我国80年代以来资本产出长期系数大致为0.2466,如果没有短期因素变动的干扰,1996年投资8676亿元(1978年价格)将使1997年GDP增加2139.5亿元(1978年价格)。而1997年实际新增GDP为2134亿元,较之按长期资本投入产出系数计算的增加值要少,表明短期因素干扰使当年实际经济增长低于潜在增长。表2是根据这一原理测算的1979~1997年我国经济潜在产出能力与实际产出的对比。
表中第4列和第10列显示出实际GDP与潜在GDP的差别。实际GDP低于潜在GDP时,数值为负,反之为正。从表中可以看到,1979~1998年我国经济经历了4次转折,转折年份分别为1981/1982年、1988/1989、1991/1992年和1995/1996年。1979~1981年,潜在产出略高于实际产出;1982~1988年,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1989~1991年,实际产出再次低于潜在产出;1992年开始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至1994年结束;1995年起,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按1997年的投资水平和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产出系数,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应当是24463亿元(1978年价格),但实际只有23336亿元,仍处于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的时期。
四、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展望
根据上述方法,本节对现在至2005年即至“十五”期末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作一初步展望。
在本文的限制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决定于投资系数和投资水平的变化。确定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就要对未来几年投资产出系数和投资水平有一个基本判断。
1.投资产出系数
尽管从我国1979~1997年经济增长实绩观察,投资产出系数符合常量假设,但1992年以来,这一参数是稳步走低的。到1997年,已稳步降至0.2059。这再次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式、投资拉动型增长。当投资高速增长时,投资产出系数不仅不下降反而明显提高,到投资增长速度下降时,投资产出系数也跟着下降,而不是像一般情况那样,随着投资量减少,投资质量提高从而提高单位投资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能力。考虑到今后一段时期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有理由相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投资产出系数不会像过去那样剧烈波动。作为保守估计,我们假设投资产出系数维持在1997年的水平。即单位投资新增国民生产总值0.2059单位。
除投资产出系数外,投资水平也是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因素。而投资来源于居民储蓄、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居民储蓄、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决定于政府宏观分配政策和投资政策。因此,要判断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潜在增长率,有必要对我国宏观分配状况及今后的走势有一个分析。
表3展示了1985年以来上述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参数的状况。选择1985年以来的数据的重要原因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由此导致宏观分配格局的变化。
从表中可以看到,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85年以来基本上是稳定下降的趋势,到1995年已下降到11%以下,1996年有所回升,但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1.57%,这是当前财政收入方面一个突出问题。“十五”期间,财政收入比重问题将会得到重视,预计这一比重将会有所上升。我们这里假设“十五”期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回升到“七五”时期平均水平,即17%。
财政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重也是逐年下降的,1997年已下降到占财政收入的20%,应当说,这种下降是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结果,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这里我们设定“十五”期间财政收入用于投资的比重维持当前水平不变,即20%。
居民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85年以来经历了一些波动,平均水平大致维持在占国民生产总值60%的水平。目前,各方面的感觉显示这一比重过高,我们设定“十五”时期这一比重下降10%,即由当前的60%平滑下降到“十五”期末的54%。
居民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重1985年以来是逐年上升的,由1985年的7%逐年提高到90年代后半期的20%左右。我们判断,随着“九五”期间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逐步完成,“十五”期间宏观经济环境将趋于稳定,居民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重继续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因而设定这一比重继续维持在20%的水平。
净出口的比重波动是相当剧烈的,但1994年以来出现稳步上升趋势。考虑到当前国际经济状况,我们认为“十五”时期出口要做到与经济增长同步上升是困难的。如果净出口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它占GDP的比重就会趋于下降。据此,我们设定“十五”时期净出口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3.7%平滑下降到“十五”末期的3%。这意味着如果1999~2000年经济增长率为7%,“十五”期间保持8%,则净出口1997~2005年年均递增4.9%。
企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余值,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财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净出口后的余值所占的比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各级政府向企业收取但未进入财政预算的各种名目的建设资金。因此,这一比重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收入,但我们的目的是测算投资能力,企业收入也好,政府从企业收取的各种建设资金也好,都属于投资来源,所以这种混淆并不影响我们的研究目的。从表中可以看到,1985年以来这一比重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目前维持在占国民生产总值25%左右的水平。与财政收入一样,目前普遍认为企业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企业收入比重偏低既有企业所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真实比重有所下降的原因,也有各级政府向企业征收但未进入财政预算的各种建设费用比重增加的原因。随着“十五”期间国家财政制度改革,企业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有望缓解,但由于这里所用指标的局限性,企业负担减轻的结果在本指标上的反映不会太明显。但我们仍然能够从整个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平衡的角度推算出“十五”期间,这里所说的“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前面已设定“十五”期间,居民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安排下降6个百分点,其中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2%左右提高17%,用去了5个百分点,企业收入可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26%左右。根据这些分析,可得到当前至“十五”末期宏观分配状况,见表4。
在上述政策安排下,我国投资率是逐年上升的,由1997年37.3%逐年上升到2005年的40.2%。这是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人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新的大规模消费浪潮(如城市住房商品化、私人轿车)还未形成,其结果必然是储蓄高速增长,从而通过高投资率拉动经济增长。
根据上述投资产出系数和投资率,可以推算出至“十五”末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如表5。
表4显示,如果采取前述宏观分配调整政策,“九五”后两年经济潜在增长率大约在7.8%,“十五”期间,潜在增长率由期初不到8%逐年上升,整个“十五”潜在增长率大致维持在8%左右。
标签: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