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中的“酒”与孔子的“齐祭饮食”论文

《论语·乡党》中的“酒”与孔子的“齐祭饮食”

许咏晴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 要] 欲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论语》是最可靠的材料。《论语》的体裁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长篇文章,亦包含诸多描述孔子动容周旋的短语。本文分析《乡党》有关饮食的段落,历来对这些段落的分段略有不同,但主要有两种解释版本:《论语注疏》解释为“论齐祭饮食居处之事”,以及朱熹《论语集注》所谓“记孔子饮食之节”。朱熹不赞成斋戒过程中饮酒,因此将《乡党》记载饮酒、食肉的仪节视为孔子日常饮食的礼节。然而,本文分析论述脉络并参照《周礼》《仪礼》《礼记》得知,古代斋戒礼仪允许饮酒、食肉,同时参与祭祀的人员亲自准备酒肉为祭品,更与《论语》谨慎斋祭的态度融贯。将《乡党》记载饮食的仪节视为“论齐祭饮食居处之事”,与古礼若合符节,更彰显孔子对祖先神灵的真诚敬畏。对事奉祖先、神灵的抱持真诚心意、仪式亲力亲为,正是孝心的展现与行仁之本。

[关键词] 《乡党》;酒;肉;斋戒;祭祀

一、《乡党》篇所记饮食居处事宜之分段问题

当代研究孔子哲学的思想素材,最可靠而完整的材料当为《论语》。但《论语》的行文包含大量如格言的简短篇章,材料零散而缺乏经过整理组织的系统性文章,以致难以彰显孔子的中心思想。孔子说立志成为君子者“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称得上好学的君子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不做长篇大论却重视实践,由此可知《论语》所记孔子的各项行为,在研究其思想时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研究孔子哲学,不能只看孔子说了什么,还要考察他的行为如何。因此,梁漱溟强调:“他所谓学问就是他的生活……在孔子主要的,只有他老老实实的生活,没有别的学问……哲学也仅是他生活中的副产物。”[1]12-13徐复观则如此总论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我们‘简易’的哲学思想,是要求从生命、生活中深透进去,作重新地发现。”[2]2缺乏系统性的行文风格,加上孔子谨慎言语,使得对于孔子行为以及生活的考察,成为研究《论语》必须采取的方法之一。

电视新闻的采访工作紧靠一个人是很难得到良好的效果的,并且随着工作内容细化,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成功的节目需要整个制作团队进行集体统筹完成。为了保证电视新闻的严肃性,必须对一个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同时,为了客观公正,不能仅由团队中的一个人对新闻进行定论,必须通过多人讨论,对新闻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实现对新闻的全方位报道。在多人合作的过程中,各路记者必须相互协作,必须避免单打独斗对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在新闻制作的过程中,工作者互相之间要共享信息和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出集体力量。

部分学者则持相反意见,如和辻哲郎由《论语》各篇的编纂主旨指出“传达孔子为人的《乡党》几乎未触及孔子思想,仅只是叙述身为一位仁者的孔子的面貌”[3]98,“《乡党》篇并没有试图传述孔子思想”[3]99。就行文方式而论,《乡党》虽然不以“子曰”的形式呈现,却大篇幅地纪录了孔子的具体生活与行事风格。孔子曾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透过行为的观察,人的心理活动是很难被隐藏的,借由观察孔子的生活与行事风格难道不是窥见孔子思想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吗?笔者认为研究《论语》时,必须将所记的言、行两者相互参照,言辞未尽的部分可以借由对孔子“生活”的侧写来补充。另外,亦可以借由时代相近的文献考察孔子的生活背景,避免谬误。① 参考沈清松提出文本诠释的四项原则:文意内在原则、融贯一致原则、最小修改原则、最大阅读原则。(沈清松.从“方法”到“路”-项退结与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哲学与文化,2005(9):69-70.) 本文试图以《乡党》中一段有关饮食生活的描述,来剖析孔子的思想与行事原则。

《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动容周旋、言行风范,旧说以本篇为“一章”,依据所记事类分节解释。② 如邢昺《论语注疏》:“此篇唯记孔子在鲁国乡党中言行,故分之以次前篇也。此篇虽曰一章,其间事义亦以类相从,今各依文解之。”(何晏注,邢昺疏,朱汉民整理,张岂之审定,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9.)朱熹《论语集注》:“旧说凡一章,今分为十七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157.) 由于古书没有标点符号断句,亦未明确区分段落,导致后人注解古书时,必须依据注解者个人的判断区别段落。然而,段落区分的差异却可能导致对文义解释的分歧。试由《乡党》有关孔子饮食生活的段落来看,便可得知其间差异。今列举邢昺(932-1010)《论语注疏》与朱熹(1130-1200)《论语集注》二种注解版本③ 《论语注疏经解序序解》:“郑玄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焉。魏吏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已意,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于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2。)郑玄《论语注》在唐代以后渐不受重视,至宋代更趋亡佚。《论语注疏》以何晏《集解》为主,吸收北宋以前的注解,极具代表性。 中的分段进行对照(见表1):

表1 《论语注疏》与《论语集注》分段对照表

邢昺对于分段方式加以说明,第一段“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礼也”;第二段“此一节论齐祭饮食居处之事也”;第三段“此明坐席及饮酒之礼也”。据邢昺的见解,《乡党》有关饮食的段落,乃是记载孔子“齐祭饮食居处”的原则,当与古代的斋戒、祭祀等信仰活动有关,而非日常饮食遵守的原则。

斋戒中对于食物的调节方面,参考《周礼·天官冢宰》:“王齐日三举。”郑司农云:“齐必变食。”⑥ 郑玄注;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8. 杀牲盛馔曰“举”,⑦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96. 君王平日食“一举”,斋戒时则增为“三举”。日常生活中,君王的饮食由膳夫每天杀一次牲作为王者的肴馔,王斋戒日,则朝食、日中和夕食都要杀牲供馔。“一举”的内容,郑玄注曰:“庖鼎十有二,牢鼎九,陪鼎三,‘物’,谓牢鼎之实,亦九俎。”⑧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96. 其中“牢鼎”的内容物,依据孔颖达的说法:“牛、羊、豕、鱼、腊、肠胃同鼎,肤、鲜鱼、鲜腊。”⑨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97. 可见君王于斋戒时的饮食包括“鱼”“肉”“酒”,斋戒改变日常饮食,食物的分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为平日的三倍。⑩ 许倬云:“列鼎制度是封建制上等级的象征,也因此反映了封君饮食的丰啬,有礼仪性的意义,不完全由口味及财力决定。”(许倬云.西周史.台北市:联经出版社,1987:248.) 用此外,“荤”字在古代指“辛物”,而不是专指肉类。⑪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今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路者,志不在于食荤;斩衰兰屦杖而歠粥者,志不在于饮食。”《大戴礼记解诂》:“荤,辛物也,辛主散。齐必变食,不茹荤,不敢散其志也。”(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9.)《说文解字》:“荤:臭菜也。” 与朱熹说“荤,是不食五辛”相符。

四要定期适当地调整班级座位。座位编排需要随时调整,并注意间隔时间,通常每隔一个月调整一次比较适宜。调整时不仅要左右轮换,还要前后轮换,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接纳学生的意见。

至于朱熹的说明,第一段“此一节,记孔子谨齐之事”;第二段“记孔子饮食之节”;第三段“记孔子居乡之事”。据朱熹的见解,《乡党》有关饮食的段落,并不特别与信仰活动有关,只是描述孔子日常饮食之节,显示孔子注重养生。然而,朱熹的分段方法及其说明是值得怀疑的。朱熹解释“齐,必变食”说:“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4]162。参见朱熹《朱子语类》问:“‘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而今之致斋者有酒,何也?”曰:“饮酒非也。但礼中亦有‘饮不至醉’之说。”[5]1003-1004朱熹虽然知道古代的斋戒礼仪允许饮酒,但却认为饮酒并不适宜。另外,关于茹荤,《朱子语类》记载:“问:‘斋必变食。’曰:‘荤,是不食五辛。’”[5]1004茹荤与食肉并不冲突。朱熹应该是基于不赞同斋戒过程中饮酒,而后文多言饮酒之事,故将第二段与第一段分割,认为第二段指孔子饮食之节。然而,参考礼书等文献记载,可以发现古人于斋戒中,确实允许饮用酒类,酒类甚至有保养的功能。此外,祭祀中献上酒类,更是诚敬与孝心的展现。分析《乡党》有关饮食记载的分段问题之前,必须先认识《论语》通书以及当时社会的斋戒礼仪。

二、《论语》中的斋戒、祭祀与行仁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预应力钢丝绳加固对板底裂缝的影响表现在裂缝宽度、裂缝长度和新生裂缝数量三个方面。加固完成后,观察板底裂缝发现,由于钢丝绳的预应力补强作用,原混凝土板因底部预加荷载的作用而受压,已产生的横向裂缝宽度明显减小,部分微裂缝闭合至观察不到的状态。整个加载过程中,原有裂缝长度几乎不再延伸,最大裂缝长度达到1/2梁高位置也不再向上发展。加载至480kN,板底裂缝数量仅发现新增了4条裂缝。

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祭之日,入室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着,着,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①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1529-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由斋戒祭祀的核心精神回顾《论语》对于斋戒祭祀的看法,斋戒祭祀以祖先、神灵等为对象,孔子特别重视斋戒祭祀,数度言及关于祭祀以前的斋戒准备。《论语》中甚至这样描述孔子:“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战”直接关系国家与人民存亡安危,“疾”更与人民生活健康直接相关,孔子对于“战”与“疾”的谨慎重视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特别重视“齐”,② “齐”字古通“斋”字。《经典释文》:“侧皆反,本或作斋同。”(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348.)周何认为:“经典文献中‘斋’都写作‘齐’,可见‘齐’应该就是本字,取其‘齐一’或‘齐其不齐’的意思。因为与祭祀鬼神有关,后来才另加‘示’旁,使斋戒的意义得有一个专用的文字。”(周何.古礼今谈.台北市:万卷楼,1992:216.) 以“齐”为三慎之首,同时《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齐”是祭祀的前置准备,古人相信人的生命具有延续性,死亡、斋戒、祭祀三者在《论语》中构成孔子对于生命的一贯看法。

一般人很少有能够充分显露内心情感的机会,面对越亲近的亲属之死,内心的哀戚之情也就越强烈,真诚的情感也就越容易表现出来,曾子转述孔子之言:“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论语·子张》),父母过世是使人有机会充分展现真诚情感的关键事件。不仅如此,孔子之所以重视丧礼、斋戒、祭祀,应当是由于真诚情感是“仁”的必要条件,而父母丧礼特别是一般人行“仁”的开端。因为子女的思慕之情不随父母亡故而中断,所以孔子特别指出“孝”的实践在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为父母举行合乎礼仪的丧礼、祭礼是孝心的实践,真诚面对内心情感要求而为父母、祖先行丧祭之礼,构成孝的重要开端。③ 可以参考《阳货》记宰我与孔子论三年之丧的段落。孔子将丧礼奠基于子女与父母间的三年之爱,而三年之爱又与子女幼年对父母的身体依赖息息相关。孔子藉由对一般亲子间的互动观察得知,生理、心理与伦理三者密不可分。 于是弟子有子发表其跟从孔子所学时,特别窥见亲族孝弟一隅:“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三、《乡党》所记齐祭饮食居处事宜

《论语·述而》将孔子描述为:“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子对于斋戒的重视可见一斑。斋戒是古人祭祀的前置准备,《论语》不仅重视借由斋戒祭祀展现孝思,更对于斋戒祭祀的具体仪节进行描述。《论语》对于斋戒仪节最明确的描述记载于《乡党》篇:

总之,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接轨国际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当前,我国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已经进入更加注重内涵建设的质量提升阶段,针对当前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较多的现实性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有所作为,努力从制度制定、宏观引导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明晰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注重内涵建设,努力引导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以辽宁省省直9座大型水库为例,水库库区需要封闭总长度为511.1km,如采用刺网或铁质隔网封闭,工程所需资金为4 569.6万元;9座水库需征地共计11 787.8亩(15亩=1 hm2),征地需支付征用土地补偿费、勘测设计费、实施管理费并交纳有关税费等,此项工作按照辽宁省市场调查的10万元/亩计算,征地总费用为117 878.4万元。

斋戒时,沐浴一定要有布制的明衣④ 参考刘宝楠对于“明衣”的说明可知“明衣”异于“浴衣”,所用时间点亦不相同。(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405.)但程树德认为:“刘氏《正义》以为浴衣以外别有明衣,反以不误者为误,皆因目不赌浴衣之制,故有此疑。”(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685.)笔者依程氏见解,采“明衣”为“浴衣”。 ,同时改变平日的饮食,居所一定要改变位置。斋戒时改变平日衣着,以达洁身之效。祭祀前沐浴的情况可见《仪礼·士虞礼》:“虞,沐浴,不栉。”⑤ 郑玄注,贾公彦疏,彭林整理,王文锦审定.十三经注疏·礼仪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39. 《乡党》记载斋戒中改变居处,可以与《礼记·檀弓上》的这段文字相互对照:“夫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夜居于外,吊之可也。是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①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237. 古人重视日常活动与夜间休息的场所。祭祀前斋戒求身心洁净,只有是在严肃的斋戒仪式或生病时,才会大白天一直在屋中,与“居必迁坐”若合符节。

古人强调斋戒活动中必须改变日常服饰与居处,以达成洁净身心的作用,更重视饮食方面的调整。然而古人在斋戒过程中究竟如何饮食,是否能够饮酒茹荤呢?于目前可见的文献中,先秦斋戒似乎没有明确规定不能饮酒,但是所饮用的酒类与平常不同。有关斋戒过程中的饮酒情形,《国语·周语上》:“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祼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韦昭注云:“沐浴饮醴酒也。”② 有关于先秦斋戒礼仪的详细情况,可以参考张明嫏.先秦斋戒礼研究.台大中文系博士论文,叶国良教授指导,2010:177. 参考《周礼·天官冢宰》: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于是保安离他而去,花匠离他而去,厨子和女佣离他而去。他们在这里工作太久却没有得到什么,他们的离去太过正常。或许他们至死都不知道他们一直在为玩偶服务——他们是卑贱的奴仆,玩偶是高贵的主人,这实在充满讽刺;或许某一天,当他们突然在自己的脚跟或者脚趾间发现几道淡紫色的伤疤,当他们突然在某一个隐蔽的地方发现属于自己的保修卡、信誉卡、使用说明……当那一天真的来临,迎接他们的,首先是恐惧,然后是哀伤。

酒正不亲自造酒,而是交由酒人制作。酒正根据酒的清浊分辨“五齐”,又区分“三酒”的种类。“五齐三酒具用秫稻曲糵,又三酒味厚,人所饮者也,五齐味薄,所以祭者也。”③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142. “五齐正用醴为饮者,取醴恬与酒味异也。其余四齐,味皆似酒。”④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145. 醴汁滓相将、味薄而恬,是古代祭祀时饮用的酒类。根据当代学者研究,“醴酒”又称“醪”,即醪糟,是短期酿成的带糟糯米酒。⑤ 详见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36. 由此来看,古代斋戒祭祀过程中,虽然所饮用的种类不同,但确实是可以饮酒的。

通过能源的综合利用与智慧管控,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户用能成本;利用不同类别能源之间的特性差异和相互转换,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结合多能源的耦合互补,可以提高用户用能的可靠性,为电网运行提供更多柔性资源;同时,综合能源系统的协同规划亦可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⑫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777. 最原始的礼仪,是从饮食行为开始的。饮食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同时也是礼仪的开始,古代对于饮食的仪式性规定巨细靡遗,古人按照一套饮食行为规范以致敬于鬼神。《乡党》:“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后文多言饮酒的规则,朱熹虽然知道古礼允许斋戒中用酒,但是却不赞成,因此不将后文与本句列为同一节。反观邢昺《论语注疏》则认为后文是对于“变食”的描述。孔子是古代礼制的专家,若以下的段落属于孔子对于斋戒饮食的态度,那么《乡党》对于斋戒饮食原则的记载在研究先秦斋戒礼时,便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乡党》载: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3.4 采取早期半卧位及减少疼痛刺激 半卧位是上腹部手术后最佳的体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而且有利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

除了邢昺《论语注疏》之外,清代江声的《论语竢质》也以“食不厌精”至“不多食”斋戒时的饮食原则。① 论语集释:686-688. 朱熹、刘宝楠则以为本段是为礼食常食之节。② 刘宝楠:“朱子集注,以明衣变食迁坐为齐礼,‘食不厌精’以下,为礼食常食之节,于义更合。”(论语正义:413-414.)

先由这段记载的内容对照孔子的性格来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句,“厌”是“足”的意思。③ 论语正义:408. 食物不以精致为满足,肉类不以切得细巧为满足,孔子的性格以及对饮食的态度如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将座椅翻转装置装上夹具,进行试验。载荷持续加载至70000 N,翻转装置变形量达到24.5 mm。图8为最大载荷下试验结果,夹具没有变形,也没有断裂和裂纹,说明夹具的刚度和强度均满足试验要求。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在1923年南华足球队访问澳洲时,当地报纸曾评论说:“这17名球员所组成的球队,不只是有使者的责任,而是代表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国与地球上最新领土的澳洲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的友谊和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16]”所以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中美乒乓外交,还是20世纪末发生在美国与古巴之间的棒球交往,都说明了现代社会条件下体育在改善国家关系和推动国际进步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影响力,因此应注意发挥和加强体育在对外关系上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主动进行的体育对外交往活动,就是在用特殊的肢体语言向世界宣讲中国故事。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凡为公酒者,亦如之。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古人举行祭祀之前,要先举行斋戒调摄身心。致斋三日,于室内进行。散斋七日,可以在室外。致斋期间,时时刻刻想念着死者。致斋三天之后,才能见到所要祭祀的亲人。祭祀当天,仿佛见到了亲人的容貌。对亲人的爱到了极点,则亲人将永远存在他的心里;真诚到了极点,则亲人的容貌形象能活灵活现。对于这样永远铭记在心、存在心里、显现在眼前的亲人,怎么能不恭敬呢?《礼记》对于古人祭祀活动的记载或许是掺杂后人对于先秦的想象而重建的结果,但由反面来看也可能陈述某些“历史事实”。古人的生活经验在今日虽然看似无稽,“对古人而言却是实际的生活经验,而这经验是一历史事实,必须予以承认”[6]63。古人的祭祀仪式是为了与祖先或神明沟通的,而且确实有纪录显示古人认为自己见到祖先。例如商父巳甗:“见父巳。”[7]295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商父巳甗,铭三字。按商十世之君曰雍巳,此曰父巳,则是其子铭其父之器也。又曰见者,岂汜礼者所谓祭之日入室,爱然必有见乎其位者耶?商人号为尊神,于祭祀曲致其尽,而铭者所以立义,考其铭而求其义,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不待较而后可知也。”[7]367无论借由祭祀与祖先神明相交是事实抑或只是古人的愿望,都显示古人重视对于亲属由生至死的安顿处置,并强调祭祀时的恭敬虔诚。这是由于对父母、祖先的思慕之情不因为死亡而断绝,所以祭祀中应持恭敬虔诚的态度,就像父母、祖先生时一般,这可说是斋戒祭祀的核心精神。孔子曾盛赞禹能够“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又说依礼安葬、祭祀父母是孝的条件之一,《论语·为政》可见孔子认为现世的人与亡故先人之间仍存在联系,这种联系就构成生者对于先人由其生时至死后一贯的“孝”。这种孝行必须透过生前善事父母、父母死时依礼举行丧葬、死后持续祭祀父母,联系现在、过去,并且直到未来。① 加藤常贤考察中国古代祭祀时指出:“不应以伦理的‘孝’来谈葬、祭的起源,它们的起源是宗教的。孔子将宗教起源的葬、祭与‘孝’的伦理结合。当然,虽然这是对于‘大夫’的回答,但仍需要受到注意。为什么延长到葬、祭来探讨‘孝’?在古代的思想中,死后灵魂升到天上,祭祀时灵魂下降回来接受祭祀。祭祀的断绝意味着封建之家的断绝。在古代以‘族’为中心,到封建以后则以‘家’为中心。不承接祭祀意味着‘家’的断绝。由此才出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之语。”(加藤常贤.中国古代伦理学の发达.东京:二松学舍大学出版部,1983:103.)祖先祭祀以死去的亲属为祭祀对象,活在现世的生者透过祭祀与代表过去的祖先沟通,这种祭祀活动随着家族的繁衍将持续到未来。祭祀活动不仅是平面地展现家族之间思慕之情,还展现出血缘亲属间纵向的情感联系。于时间轴上也是纵向的展开,连系过去、现在、未来。 斋戒、祭祀的活动,可说是古人孝心延伸的自然表现。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为了研究《乡党》的这段记载,首先势必要参考古代斋戒礼仪的实施原则。关于斋戒的记载,较完整的参考文献可见《礼记》,《礼记·祭义》:

立志成为君子、走在人生正路上的人饮食不求满足,读书人不以粗糙的食物为可耻。孔子更盛赞颜回饮食条件不佳却不改变原有的快乐,并且认为吃粗食、喝冷水的生活也有乐趣,甚至发愤用功时就忘了吃饭。在宗教生活方面,指出禹吃的简单,对鬼神的祭品却办得很丰盛。孔子种种生活态度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相符。食物不以精致为满足,肉类不以切得细巧为满足的态度并不足以让读者辨别这究竟是泛指孔子的日常饮食或斋戒礼仪。

至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虽然《论语》中没有其他可以相互对照的段落,但就饮食卫生来看,腐败、变色、味道难闻、烹调不当、季节不对的食物确实有害健康,日常生活讲究饮食卫生合乎常理。而切割方式则影响咀嚼,避免食用切割方式不对的食物亦可解释为是重视健康的考量。至于调味料方面,《礼记·内则》多论及饮食配合时节与适当的佐料,并且应慎选食材等,但是《内则》中“食谱”的部分,与《仪礼·公食大夫礼》《周礼·天官》酒人、庖人、食医诸职相雷同,多属贵族饮食之仪,一般人恐难于常食加以实践。再则“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指出即使吃的肉分量较多,也不超过所吃的饭量。但是就当时饮食资源的实况来看,日常生活中的食用肉品是否足够使孔子采取这样的态度呢?

《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④ 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台北市:台湾商务,2013:248.由古人的观点来看肉属于珍贵资源,饮酒、食肉不仅能够充饥,还有养病的功效。因此《礼记·杂记下》:丧食虽恶,必充饥,饥而废事,非礼也……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孔子曰:“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1409.)《礼记·丧服四制》:“老病不止酒肉。”(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1954.)

《礼记·内则》:“大夫燕食,有脍无脯,有脯无脍。士不贰羹、胾,庶人耆老不徒食。”①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988.

论文从主要从“城市艺术”的视角入手,首先通过调研研究天津滨海新区的地域特色的城市要素,主要针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定位、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城市文化、城市景观形象等,挖掘滨海新区的特色城市资源和城市文化,对天津滨海新区代表性的城市要素进行收集、整理,为下一步研究代表性要素提供基础。

《礼记·内则》:“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违寝,膳饮从于游可也。”②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994. (与《王制》重复)

《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③ 四书章句集注:282. [4]282

自诸侯乃至庶人,在对平常生活饮食有一定节制,恐怕是反映了牛、猪、羊等肉食资源有限,只有年纪超过六十岁的人才可以常备肉食。对于《王制》的这段记载许进雄指出:“反映肉类食物之品级及其短缺的事实。一般大众只有在节日或贵客来访时,才有机会品尝肉类鱼鲜,而且不及牛与羊等大型的牲畜。”又据《孟子·梁惠王上》的这段记载说明“要等到太平的黄金时代,且只有老人才能经常吃肉,可见肉食在战国时候是多么的稀罕”。以上几段引文说明春秋时代的生产能力尚不足以提供普罗大众日常所需的肉食,更难想象春秋时期的日常生活礼仪可能有“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的情况发生。贵族尚且要待有事方能宰杀牛、猪、羊以供祭祀,况且日常食品再好也不能超过祭祀所用的牲牢,孔子的日常生活是否能够如此讲究饮食品质,甚至讲求相配合的佐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乡党》篇中对于饮酒的描述较难解释,“唯酒无量,不及乱”引发历代学者的讨论。凌廷堪说本句“为燕礼言之也”,胡培翚《研六室文钞》亟称凌说,根据《仪礼·燕礼》为之明其义云:“晏坐尽欢,至于爵行无算,真所谓‘无量’矣。”刘宝楠虽肯定这种说法有文献核实,“然凌主礼食,不兼常食,于义稍隘。”⑤ 详见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412. 综合这些说法,如果将“唯酒无量”解释唯燕礼中的“爵行无算”,不仅意义较狭隘,而且与《乡党》篇的前后文并不连续。考量《乡党》篇对于孔子的言行纪录并没有明确说明当时孔子的年龄,而酒在古代可以作为保养身体的饮料,除了日常生活、斋戒祭祀中可以饮用之外,甚至病人与七十岁以上的长者在居丧期间仍可以饮用酒类,而作为保养品的酒并没有明文规定饮用量。如果这段文字是纪录孔子七十岁以后的生活,那么“唯饮酒无量,不及乱”则可能不拘于燕礼。《礼记·曲礼上》甚至对于子女在父母生病期间的饮酒食肉有这样的记载:“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⑥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77. 就连在父母有疾病时,亦没有饮酒的总量,只要求不喝到脸红,若《论语·曲礼上》真实呈现了先秦时期的礼制,那么《乡党》篇“唯酒无量,不及乱”便不需要限定为燕礼的原则。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孔子既然说如果在外服事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事奉长辈,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喝酒而造成困扰,这些事情都能做到,又何必太过在意其他事情,显示在孔子的生活中,酒类是经常接触的饮品之一。

然而,“唯酒无量,不及乱”后紧接着出现的“沽酒市脯,不食”,却令人怀疑不应是针对孔子日常生活描述。一般人于日常饮食生活中若以“沽酒市脯,不食”为原则,那么酒类专卖行业将不能存在,并且恐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孔子的生活条件不符。但是如果将情境更换到贵族的生活来看,则本段文字于《周礼》有征。除前文已经提到贵族有专司制酒的官员以外,《周礼·天官》记载:“腊人:掌干肉,凡田兽之脯腊膴胖之事。凡祭祀,共豆脯、荐脯、膴、胖,凡腊物。宾客、丧纪,共其脯腊,凡干肉之事。”①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124-126. 贵族设有腊人专司祭祀、招待宾客、丧祭所需的干肉,而不选用“沽酒市脯”。天子、诸侯甚至亲自耕种借田,祭祀所用的酒浆谷物就是取自借田的收获,这是恭敬至极的表现;天子、诸侯斋戒沐浴后前往巡视负责养兽官员所畜养的兽类,以供祭祀,这是孝心至极的表现。② 详见《礼记·祭义》。 若配合紧接在后的“不撤姜食”来看,《本草经》:“干姜主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③ 论语正义:414. 朱熹更直接说明:“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可见姜有协助与鬼神沟通的作用,需要与鬼神沟通的场合以祭祀为主。

综观《乡党》篇对于饮食原则的记载,先言及斋戒时改变平常的饮食,后又论及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孔子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后,带回的祭肉不留到第二天,一般的祭肉保存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④ 《礼记·祭统》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曰:“尸亦馂鬼神之馀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1578-1579.)古代贵族祭祀后将祭品之馀赐予下属共享,是施惠的表现。 斋戒与祭祀本是相互连续的连贯仪式,考量《论语》编辑如果有脉络可循,说完斋戒改变平常饮食居处之后,斋戒与祭祀中间实在没有必要突然加入一段针对“日常生活”的饮食原则。故笔者以为当从邢昺、江声等人之说,以《乡党》篇“君子不以”至“齐,必有明衣,布”为一节,说明孔子的衣服原则;而“齐,必变食,居必迁坐”至“必齐如也”为一节,论齐祭饮食居处之事。虽先秦古籍未详述各贵族阶层的斋戒饮食,但由前文讨论来看,《乡党》至少与君王斋戒祭祀饮食原则不谋而合。若依据这样的推论,《礼记·祭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⑤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1583. 祭祀过程中,五献之后,尸饮毕,国君洗玉爵献卿;七献后,尸饮毕,用瑶爵献大夫;九献后,尸饮毕,用散爵献士及执事人员,按年龄大小而顺次行之,显示尊卑等级。虽说明饮酒次序,但没有明文限制饮酒的定量,并不抵触前文的“唯酒无量,不及乱”。《左传·昭公七年》曾记载孟僖子遗命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显示孔子对于贵族的礼仪有详细的认识。身为古礼专家,又曾参与政治活动,孔子出席贵族的斋戒、祭祀之礼或协助斋戒祭祀的举行亦不足为怪。“齐必变食,居必迁坐”至“必齐如也”无疑说明了孔子对于斋戒祭祀所持的原则。

由《乡党》篇可知,《论语》所记“齐”的原则大致可分三项:改变衣着、改变饮食习惯、改变居处。斋戒时借由改变平常的饮食、起居习惯,以求洁净身心,并辅助达致精神的专注,为即将举行的祭礼进行身心两面的准备。祭礼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与鬼神沟通,斋戒是祭礼前不可或缺的必要前置作业。斋戒只是整齐身心的意思。斋戒透过事前的改变常息稳定心志,以达成使人更容易与神明沟通之效果,引导即将参与祭礼者可以顺利举行祭祀活动。斋戒与祭祀者两者直接相关,斋戒的最重要目的无他,便是为了将临的祭礼,斋戒是与祭者为了后来的祭礼而行。孔子对于斋戒的重视无非是因为孔子对于随后将举行的祭祀的重视而来,为求祭礼的顺利进行,事前的准备工作也必须谨慎行事。斋戒在孔子“三慎”中,顺序上排第一,孔子对鬼神的诚敬态度,已经成为他的生活特色了,显示孔子有强烈而坚定的信仰。根据后世儒者记载,斋戒时与祭者改变常习以备祭祀,而祭祀时则提供一般人不能使用的祭品陪葬。斋戒祭祀之礼不只借由生者改变常习以示恭敬以外,也显示对祖先、神灵的合理安顿。除了实际上物质奉献的丰饶,形式上更具有象征性的意涵。① 荣格(C.G.Jung,1985-1961)认为:“祭献是个象征性的行动……而是作为表现媒介的观念。而选择这种表现媒介时,就产生具有各种形式的拟人神论,因为人走到神那里,正如神也走到人那里,因此人们或许会说,神仿佛也是一个人。人把祭品献给神,就像给好朋友或是人间的统治者一样。”(荣格著.人的形象和神的形象.林宏涛,译.台北县:桂冠出版,2006:125.)人盼望能够主动与祖先、神灵沟通,但神灵是无形无象的,人该如何测度他们的喜好以提供适当的祭品呢?一方面鬼神是人死后化成,另一方面则由于人有眼睛有耳朵需要看需要听,神灵本身不像人一样只有位格,但如果神不显示位格的面向、不表现知情意的能力,那神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知的。但毕竟祭祀的对象不等于活生生的人类,因此不能以常人所用的祭品进献。因此,《礼记·檀弓上》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265.)明器形状上具有特定物品的形状,但不具有实用的功能,仅具形式而不能使用。

《乡党》篇除了对于祭祀所应抱持的恭敬虔诚态度,更应该普遍运用于各种大小祭祀中。“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②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中的“瓜”字,陆徳明《经典释文》:“鲁读瓜为必,今从古。”(陆徳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350.) ,虽薄物必祭,更体现了祭祀“不忘本”③ 刘宝楠认为:“‘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此皆所以报功,不忘本也。”(论语正义:416.) 的用意。就算吃粗食,也一定要祭拜,并且保持庄重严敬。④ 祭祀时应保持“齐”的态度之说亦屡见于《礼记》,“齐齐”意指动作整齐庄重,“言其敬容之齐一也”(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1210.) 朱注云:“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闲之地,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孔子虽薄物必祭,其祭必敬,圣人之诚也。”⑤ 四书章句集注:163. [4]163祭祀鬼神以内心真诚心意为主,态度保持恭敬虔诚,配合祭品以表明祭者的心意,祭品虽薄,但具备内心的诚意。备妥所需的祭祀用品,抱持恭敬虔诚的态度进行。⑥ 孔子批评子贡欲废除告朔之礼所需的活羊,看似与“与其奢也,宁俭”的态度相反。但仔细考察,子贡欲除去活羊恐怕是因为认为供活羊之礼仅是一种非必要的形式,而忽略了祭品是与祭者心意的表现。“与其奢也,宁俭”所阐述的也并非是要求祭祀应该节省,而是主张不应该徒具铺张的祭品与繁文缛节,却忽略真诚心意。古代祭祀所追求的是参与祭祀者内在真诚的心意与外在适宜的祭品兼具,故《礼记·祭统》云:“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1573.) 凡是可奉献的祭品,全部陈列出来,表示竭尽物质,外在竭尽物质,在内心又要竭尽恭敬虔诚,并合礼谨慎而行,薄礼亦可以献祭于鬼神。《论语·乡党》所表现的亦是相同的精神。反之,若不具备真诚的心意,徒具祭品也没有作用。孔子对祭祀的重视除了展现在谨慎执行斋戒、祭祀以外,也表现在与朋友间的馈赠上。《乡党》篇载:“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朋友馈赠贵重礼品,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也不作揖拜谢。礼品轻重与财力有关,但是以祭拜祖先所用的祭肉相赠,显示祭祖时不忘与孔子之友谊,不仅是友情的呈现,也是祖先神灵恩泽的分享,孔子作揖拜谢显示对朋友祖先的尊重及对神灵的敬畏。

孔子对于“齐”与“祭”的重视俨然成为《论语》的重要特色之一。若将《乡党》篇“食不厌精”至“不多食”一段解释为“孔子饮食之节”,那么读者恐怕将误以为孔子是一位对于日常饮食活动非常苛求、甚至不吃买来的酒与肉干的顽固长者,更可惜的是将可能忽略孔子对于斋戒、祭祀的谨慎行事,以及对于祖先、神灵的思慕与虔诚敬畏之心。

四、结论

《论语·乡党》有关饮食诸语,根据朱熹解释为孔子饮食之节,不免给予读者难以亲近、行仪繁琐的印象。朱熹对《乡党》篇的分段,最主要是由于不赞成斋戒中饮酒的态度,因此将有关饮酒的段落排除在斋戒饮食之外。然而证以相关文献可知,斋戒祭祀过程中,酒与肉是重要的饮食内容,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依本文分析可知,“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以下至“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应该理解为孔子谨慎面对斋戒、祭祀礼仪的庄严肃穆之举。如此解读,不仅能够与《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论语·述而》载:“子之所慎:齐,战,疾。”所强调的“慎终追远”(语出《学而》)精神相互融贯,也能够将饮食诸语连贯为一套完整的行仪规范,同时亦不与《仪礼》《周礼》《礼记》相抵触。古人认为父母、祖先去世后,子女的思慕之情无有了期,对于父母、祖先神灵真诚而主动的思慕之情是礼仪的根本,若缺乏真诚与主动实践的心意,礼仪便流于虚伪的仪式,这正是孔子忧虑的。因此,孔子谨慎斋戒、祭祀,以内心的需求配合外在规范的实践,展现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改变平常的饮食、起居习惯,以求洁净身心,并辅助达致精神的专注;加以“沽酒市脯不食”,事奉祖先、神灵亲力亲为,以表现诚挚的敬意。借由斋戒、祭祀之礼,将孝行的实践联系至过去、现在、未来,同时也是古人肯定生命薪尽火传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讲孔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59.

[3]和辻哲郎.孔子[M].东京:岩波书店,1988.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5]黎靖德.朱子语类: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M].台北:允晨文化,1995.

[7]吕大临.考古图:外五种[M].廖莲婷,整理校点.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Wine”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Xiang Dang and“Diet During Fasting and Sacrifice”of Confucius

XU Yongq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Hubei 438000,China)

[Abstrac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he most reliable material to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Confucius. As the literary form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eing rather scattered and lack of systematic long paragraph articles,it contains many short sentences that depict the way how Confucius acts and conducts in his life.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paragraphs associated with diet in Xiang Dang.There have been sl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how these paragraphs are segmented in the past. However,there are two primary versions of explanations in which Commentarie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Lun Yu Zhu Shu,“论语注疏”) explains it as“discussions among diet,routines,accommodation and so on during the time of fasting and sacrifice”whil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Variorum of Zhu Xi treats it as the documentation of the daily diet manners of Confucius.Zhu Xi does not support drinking alcoholic bevera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fasting. Zhu Xi explains the manners of alcoholic beverage drinking and meat eating in Xiang Dang as the daily diet manners of Confucius.Nevertheless,a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text of discourse while referring to Rites of Zhou, Etiquette and Ceremonial and Book of Rites, it is found that the ancient fasting manners allow wine drinking and meat eating.Meanwhile,people who participate in the sacrifice would prepare wine and meat as the offerings in person,which coheres with the careful ritual attitud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If the diet manners documented in Xiang Dang is seen as“discussions among diet, routines, accommodation and so on during the time of fasting and sacrifice”and meets the ancient rites, it also emphasizes the genuine respect of Confucius toward ancestors and spiritual beings. Serving and treating ancestors,spiritual beings with genuine heart,participating and preparing for the ceremonies in person is the demonstration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origin of practicing Ren.

[Key words] Xiang Dang;wine;meat;fasting;sacrifice

[中图分类号] B22;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2991(2019)03-0049-10

doi: 10.3969/j.issn.2096-2991.2019.03.007

[收稿日期] 2019-03-25

[作者简介] 许咏晴(1988—),女,台湾高雄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台湾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家哲学,先秦哲学。

[责任编辑 孙守朋]

标签:;  ;  ;  ;  ;  ;  

《论语·乡党》中的“酒”与孔子的“齐祭饮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