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_配置效率论文

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_配置效率论文

资源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城乡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5)02-0023-06

城乡经济社会运行表现为资源的流动和组合,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 展,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城乡 资源配置的现状、矛盾及其演变趋势,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切实做好城乡资源的整合, 就能充分利用资源,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全面繁荣。

一、资源配置与城乡发展相关分析

资源配置与城乡发展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科学合理地 配置好城乡资源,让城乡资源顺畅流动,优化组合,高效利用,从而确保城乡全面、协 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的占有、流动和组合状况,决定城乡发展速度快慢

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一般情况下,资源的丰裕程度,资源投入的多寡,资源的流 动组合状况,直接决定一国一地发展的快慢。对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的。资源有静态和动态之分,一个城市和一个乡村资源的拥有量,一方面取决于自身固 有的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或者说静态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另一方面又取决 于组织、吸引、聚集资源的能力,如通过各种手段和办法,吸引、聚集各方的人才、资 金、技术等具有动态性的资源为己所有、为己所用,从而扩大资源的拥有量,为自身发 展奠定基础。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千方百计在市场上吸引、聚集自己短缺的资源 ,这是城乡政府、城乡经济主体在推动和实现自身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任务。

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大体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能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要做到这一条,其中最有效的思 路,最根本的办法则在于必须在城乡间科学、合理地调节、分配资源,不解决这个问题 ,其他的办法和措施想得再好、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近年来,为什么城乡差距非但未有 缩小且有扩大的趋势,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讨论 ,也可寻找出诸多方面的原因和障碍,但透过现象,究其根源则在于城乡各自所拥有的 ,所能吸引和支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可以说,城乡差距扩大的核心问题在于城乡 发展速度问题,城乡发展速度的核心问题在于城乡资源投入问题。多年来对城市发展的 资源投入,其规模和数量明显多于农村,质量高于农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 ,城乡资源分割和配置失衡,农村资源严重匮乏,这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症结所在。 要加快农村发展,让城乡求得一个合理的发展速度,必须调节好、有效地解决城乡资源 配置问题。

(二)资源的占有、流动和组合状况决定城乡发展协调程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城乡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以一 体化为目标,实现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表明,城乡资源的流向、 流量和资源组合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城乡发展的协调程度。因为,城乡关系 中无论哪一个层面的协调发展,都是资源配置的结果。首先要有资源的投入,没有投入 就谈不到发展;其次资源的投入要从城乡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资源的量和资源的质两个 方面进行统筹兼顾。各种资源量的搭配合理,质的要求符合标准,组合运行有序,这样 就能大大减少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矛盾和磨擦,实现最佳组合,最终求得平衡、协调发展 。反之,如果我们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注意从城乡实际出发,缺乏城乡一盘棋的全局观 念,资源投向不正,着力点不当,倾斜力度掌握得不好,同时又忽略了量的搭配和质的 优化,其结果必然带来城乡关系不平衡,发展步伐不统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 现象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要求得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把功夫下在资源配置上 ,深入研究城乡资源现状,城乡资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深入研究城乡发展中的种种不 协调与资源配置相关关系,深入研究如何通过资源分配、组合,矫正城乡发展中的失衡 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协调发展的程度。

(三)资源占有、流动和组合状况决定城乡发展效率高低

以最少的资源投入争取最好的发展效率,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 因为,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各种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并不充裕;社 会资源存量少,需求量大。根据这个基本国情,就需要我们提高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努 力减少资源消耗,着力提高城乡发展效率。这涉及到资源的合理投入,资源的有效组织 ,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等多个方面。其中资源的投入、组合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十分 重要的方面。因为在城乡一切生产活动中,资源本身的性质和质量,资源在空间领域的 布局,资源分配的手段和方法,各种不同资源投入量的搭配,都可影响和决定生产活动 的效率。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资源配置的方法。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资源配置权由政府垄断,实际操作由长官意志决定,用行政手段、指令性计划方式直接 分配资源,决定资源的流向、流量,这样的资源配置不可避免带有主观随意性,结果资 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效率低,付出的代价大。改革开放后, 资源由市场的客观力量配置,经济利益决定资源的流向、流量,将相对有限的资源调配 到最紧缺的地区、部门和效益最好的企业。通过这种方式配置资源,不仅影响各经济主 体生产要素的组合,实现资源低效率配置向高效率配置的转化,具有微观意义;而且影 响到资源要素在城乡各部门的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比例,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效率 ,具有中观和宏观的意义。这就说明,资源配置的方式手段不仅影响发展速度,而且影 响发展效率。再如城乡资源在流动中的组合、搭配问题。城乡发展中某一产业或某一产 品的开发和培育,某一经济或社会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而 人、财、物资源投入量如何确定,各种资源如何实现最合理的搭配,资源消耗才能最少 ,利用效率才能最好,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对城乡发展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诸如此类 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中加以讨论,并引起重视。

二、城乡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主要症结

改革开放前,城乡分治,相互封闭、对立,城乡资源完全受政府计划调控,城乡资源 流动配置的数量少、规模小,且政府配置资源存在着城市偏好,价格剪刀差就是明显一 例。改革开放的洪流冲破了城乡藩蓠,打开了城乡资源流动配置的大门,市场配置资源 的力度明显加强,涉及的范围明显加大,步伐明显加快,这大大上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但必须指出的是,按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要求看,城乡资源占有量存在巨大的差异, 城乡资源流动、组合中仍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城乡资源流动不顺畅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资源要素的所有者、占有者,都是市场独立的主体,有配置资 源的自主权,各种资源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自由流动、自由组合,这 是市场经济中应有之义。但就这几年的状况看,由于体制障碍,城乡市场还未真正成为 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城乡资源流动还不够顺畅。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贸易隔阂,制 约了物质流、资金流、人力流、信息流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正常循环,各种资源还 不能按经济主体的意愿,畅通无阻地在城乡间进行自由流动,这突出表现在农村劳动力 向城镇流动上。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劳动力二元就业制度,这几年建立的又是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 场,对城乡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采取了种种歧视性的政策措施,犹 如一道道闸门,把农民挡在城市大门之外,直至今天仍然严重影响、阻碍了城乡劳动力 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流动。

(二)城乡资源流向不合理

针对我国城乡发展已出现严重不平衡,为求得城乡协调发展,我们理应组织、引导各 种资源向农村流动,相对集中资源加快农村发展。但现实情况表明,农村不但吸引不了 城市资源,而且农村现有的资源,政府应投入农村的资源不断向城市流动,出现了不合 理的城乡资源配置格局。

1、农村财政资金流出。农业各税和乡镇企业税金是财政部门从农村筹集资金的主要方 式,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是财政部门向农村注入资金的主要渠道。据有关专家测算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资金在农村的流动,明显分为两个时期:1984年之前,财政资金 是向农村净流入的,但流入量逐年减少;1985年以后,财政资金是农村净流出的,且流 出数量快速增加。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从农村拿走的多,给予农村的少,到2001年农村 资金通过财政渠道净流出达1078亿元。①随着农村财政资金流出额的扩大,财政支农支 出的比重,也逐年下降。国家财政支农的比重1991年至1999年分别为10.03%、10%、9.5 %、9.2%、8.4%、8.8%和8.3%,1998年虽提高到10.4%,但直接用于农业的只有20亿元, 1999年国家增发了600亿元国债,但直接应用于农业的为零。2000年,财政支农支出为7 67亿元,仅相当于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4.8%。如扣除当年征收的农业各税465亿元,及 农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等,财政实际支农支出数额更小。

2、农村信贷资金流出。以农户储蓄存款和农业存款反映金融部门从农村筹集的资金, 以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反映金融部门向农村注入的资金,有关专家据此测算,1996 -2001年,农村地区通过信贷渠道流出的资金由1912亿元增加到4780亿元,增长了1.5倍 。

3、农村人才资源的流出。虽然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难以进行系统分析,但许多客观事 实表明,由于农村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艰苦等原因,许多农村科技人才向城市流 动或改行做其他工作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农村科技人才严重短缺。不仅原有的科技人 才不断流失,而且近年来那些年龄较轻、文化水平较高或有一技之长的精壮劳动力也纷 纷流向城市打工去了。目前留在农村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95%以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 统经验型农民,这是许多实证研究早已得出的结论。

(三)城乡资源分配不公平

目前对城乡资源的分配,主要通过两种手段进行:一是市场分配,二是政府分配。从 两种分配状况分析,前者的分配固然很难做到城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效率与 公平的兼顾;后者的分配也未能做到兼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存在明显的片 面性、不公平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多三少上。

一是资源分配对经济发展考虑多,对社会事业考虑少。长期以来,我们虽然提出了经 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并把它作为重要方针之一。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城乡政府却 常常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到一个“配角”和“服务”的地位。无论是对科技,还是教育、 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城乡均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农村尤为严重。在很多人的眼中, 发展似乎就是增长,从而造成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

二是资源分配上以物为本,对物的建设考虑多,以人为本,对人的发展考虑少。要以 人为本,就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要求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而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投入。无庸讳言,以往受以物为本发展观的影响,在城乡 资源分配中过分地强调物质财富增长,忽视了提高人的素质和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投 入。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更为薄弱。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用在农村的占23%,这 与总人口在城乡间比例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倒置。

三是资源分配上对近期发展考虑多,对于持续发展考虑少。特别是在对环境保护,维 护生态平衡问题上,城乡政府均存在着急功近利倾向,对城乡近期发展投入多,对涉及 长远或者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往往摆不到资源投入的议事日程上。重开放,轻保 护,重建设,轻管理,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经济快速增长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生态恶化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生态环境整体功能 下降。

(四)城乡资源利用不充分

在我国城乡资源配置中,既存在资源短缺,相互争压短缺资源的矛盾,又存在着资源 利用不充分,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土地资源保护不力造成的浪费。我国的土地资源本来就先天不足,人均占有量明显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经济发展又使大量土地非农化,更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即使 在这样态势下,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仍存在着大量闲置、流失和浪费。在城市,盲目扩 大城区,一窝蜂搞大广场、主题公园,大量圈地,占用好地。一些企业动辄占地几百亩 甚至几千亩,浪费很大。据统计,包括重复建设,单位“小而全”造成的城市用地浪费 达10-15%。在农村,耕地紧缺,但弃耕、抛荒和乱占耕地的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一些 地方盲目搞各种开发区、乡镇工业园区,占用了大量耕地。

2、水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的浪费。我国人均水资源禀赋稀缺性问题显得非常突出。但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 用率低,只有20-50%,吨钢耗水高出国外先进标准10倍,吨纸耗水高1倍,单位产值的 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近10倍。在农村,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长期以来采 取大水深灌,自流引灌方式,使农业生产对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尤其是在黄河流 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高达91%,而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28%,不仅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上述资源配置中的种种问题,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症结在于:一是利益驱动 。资源要素向何处流动,怎么组合,一般均受经济利益支配。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个基本的和普遍的现象,具有客观必然性。城市与农村相比,资源向城市工商业部门 和企业积聚,经济效益显然高于农村。尽管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手段,对这一现象 加以引导和干预,但资源主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对资源要素流向地的选择是十 分明确的。资源向城市流动,向城市高效益的产业、企业流动乃势所难免。二是制度障 碍。目前城乡资源的恶性对流,除了与经济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利益机制引导有关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长期实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制度造成的,可以说城乡资源流动 、配置中最重要的瓶颈制约就是这种二元制度性缺陷。三是法律缺陷。法律对资源的流 向和流量,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资源配置的方法和程度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 目前我国资源配置中的问题也与我国某些法律中存在缺陷相关,例如《土地管理法》的 某些缺陷,给多征滥占耕地、侵犯农民权益提供了方便,这突出反映在征地范围和程序 上。一切都由政府和用地单位说了算。类似这些缺陷,其他一些法律制度也存在,势必 造成资源配置不当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四是政策偏差。由于在城乡发展问题上缺少统 筹发展观的指导,由于现行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加上受稳定城乡市场、安置城 市就业、建设居民住宅、解决好居民菜篮子问题等多方面资金需求压力的推动,迫使政 府决策者在制订政策时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利益上,把追求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和获取政 府任期内的经济利益作为目标,这样政府资源配置政策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倾向表 现得十分明显。无益于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城乡资源配置质量的提高。

三、城乡资源整合的方向和重点

充分挖掘、对接、放大现有城乡两方面的资源,促使各类资源要素从分割走向融合, 从固定走向流动,从自在状态转为“自为之物”,这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统 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整合城乡资本资源

根据目前农村资本紧缺的现状,我们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和办法,引导各种 资本向农村流动。一是财政资本。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出资人 。强化政府支农职能作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争将这一比重由现 在的8%提高到10%。其次尽快出台农业投资法,将各级政府支农行为纳入法律规范。既 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农职责,也要对其农业投入的数量界限作出规定。至于财政投入的 重点,主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 务体系的投入等等。二是工商资本。要通过调整税收和财政政策,建立城市反哺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的资本投入机制。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开发农业,兴办农工商一 体化企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允许各类工商企业收购、仓储、运输、销售和出 口农产品,在农业投资经营领域给予其国民待遇。在建设用地,金融信贷等方面根据农 业行业的特点制定适当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三是信贷资本。必须通 过深化金融改革,着力扩大对农村的信贷规模,拓展信贷范围,建立起真正为农村服务 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 中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四是境外资本。必须切实改变多年来外资进入农业数量 少、规模小的现状,优化投资环境,放开市场准入,在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产品,现代 农副产品加工和深度加工企业的建设中引进外资。适合在农村小城镇投资的资源开发项 目,中小水电开发项目,旅游观光项目等应鼓励在小城镇投资建设。

(二)整合城乡科技资源

整合城市的科技资源,让现代科学技术更大面积直接进入乡村、进入农户,这可为破 解“三农”难题,繁荣农村经济提供强大动力。应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 组织科技下乡。根据一些城市的经验,拟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技术协作,可采取 多种渠道和办法进行,如转让科技成果,接受委托,研究新产品,进行技术沟通,组织 技术培训等等。也可由城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村挂钩,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二 是城市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农村结合,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承担科学探索、农业 新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等任务。三是科技人员向农村流动,可采取调、离、停、兼职的方法进行。作为农村这一头来说,要吸引科技人才,必须建立全方位吸纳科技人才的引进机制,健全为科技人才服务的配套保障机制,实行科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机 制,形成驱动和激励高层人才在农村发挥才干的创新机制,从而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聪 明才智,全面促进农村科技进步。

(三)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

关键是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问题。就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而言,除了要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外,城乡政府必须着力做好农 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管理、服务等工作。一是要大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健全 市、县、乡三级劳务输出的工作网络和技能培训系统,减少农民转移中的盲目性,引导 农民有组织、有目的流动。二是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产业扩张,城市 的扩容和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真正让城市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主渠道。三 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或地方性法规,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保护农民进城就业的合 法权益。

(四)整合城乡旅游资源

城市与农村相比,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各有所长。目前制约县域、乡村旅游发展的主 要因素是县域、乡村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地域集聚度不高,网络联系不够紧 密,尚未能形成组团结构,因而大量资源还未得到有效开发。如何整合城乡旅游资源, 一是城乡要统一规划,重点在有条件、有优势的郊县或其他县域、乡村,首先打造一批 休闲、度假、观光类精品旅游项目,国外称之为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这可为城市 居民提供旅游、休闲场所和从事观光、娱乐、休闲活动。二是要加大投入,形成政府引 导性投资与市场融资相结合,外部投入与内部积累相促进,内资与外资共同参与,长期 投入与短期周转相协调的资金筹措新格局。三是进一步放宽政策,吸引城市旅游企业到 郊县甚至更远的乡村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共同管理,共同受益,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城 乡旅游片线。

(五)整合城乡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

就城乡而言,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偏向城市,农村的教育、卫生资源严重不足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整合城乡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需要适度向农村倾斜,同时也 需要城乡配合,城市应在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给予农村更多、更大的支持。

教育资源的整合,首先要强化中央、省、市政府财政支出的责任,建立规范化的农村 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其次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 的基础上,城市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应帮助农村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加强 基础建设,完善教育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 地。城市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进城农民 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卫生资源的整合,重点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今后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 农村卫生事业。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 度的着力点,同时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条件成熟的农村,也可鼓励农民 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四、城乡资源整合中的主要思路

按上述城乡资源整合的方向和重点,对如何进行城乡资源整合,我们提出以下思路。

(一)重视政府与市场在城乡资源整合中的调控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这是市场经济内在的客观要求。但随着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些重要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上城乡在许多关 键性社会经济资源的占有水平、配置能力、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 能坐待市场机制去自发调节城乡资源,城乡政府在坚持让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同时, 也需要改善和加强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调节,特别是对短缺资源的调控。

根据资源的性质,供求状况和市场运行规律的要求,可区别不同情况,决定政府和市 场各自介入资源配置的程度,以及可采用的方法。似可对以下三种资源分别考虑政府和 市场如何结合调控问题。一是对城乡土地资源。应考虑运用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调节土 地资源配置中的利益补偿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还需以行政手段为主。由于这类资源配置 上的特殊性质,在近期内不可能在完全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完全的市场调节,政府运用行 政手段、法律手段在城乡间统一调配或者作出统一的要求是必要的。但政府调控必须坚 持一个原则,即在按照土地边际效益计算后,购置土地的一方应向土地转让方支付合理 的补偿费用,绝不能损害土地转让方的权益。二是对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城乡配置的基 本原则是按市场规律办事,政府的职责或者说政府要做的事,只是如何促进其有序地、 便利地和有保障地在城乡空间流动。但鉴于目前乡村对这些资源存在着严重短缺的现状 ,也需要政府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同时也需要研究一些例外,比如可将城市对乡村的 对口支援以法律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对口支援方有必要也有责任采取一些非市场的办法 支持受援方,如调动一些地方财政资金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资金和技术流向乡村。至于中 央财政当然应加强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三是劳动力资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应主 要通过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城乡劳动者通过竞争平等就业。政府的责任是加强对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做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引导、组织和管理工作。城市政 府应积极帮助农村培训劳动力,所发生的相关费用应由财政支付。

(二)重视发挥城市在城乡资源整合中的带动作用

城市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主体,聚集了社会上主要的经济要素,居于城乡区域发展中 的关键地位,对农村区域经济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城乡资源整合中,城市可以 大有作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资源配置中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研究城市资源如何 向农村流动,带动农村发展的机制、途径、方式。

根据一些地方的经验,似可考虑采用以下机制和方式:一是带动式。城市是现代经济 社会发展中心,当然也是各种资源的聚集中心、配置中心,完全有条件通过发挥各种中 心的作用,带动农村发展。城市这个中心应积极为农村提供资源要素,如生产设备、技 术设备、能源产品、人才资源、资金投入等,城市还应帮助农村对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 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涉及资源配置的主要环节,进行规划和协调。二是辐射式。我 国的现代城市均拥有连接广大农村的日益完备的交通、通讯、信息、技术等服务网络, 城市是各种网络的枢纽,农村是网络的延伸,城市通过枢纽可向周边农村辐射,提供各 种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此需要城市强化枢纽配 置功能,并以自身为龙头,支持各种网络建设,完善交通、科技、信息、社会服务网络 建设,提供网络联系程度和功能。三是示范式。资源的流动,资源的有效组合,城市比 农村具有更多的优势,更高的配置水平,因此城市在资源配置各个层面,如城市企业的 生产经营活动,城市建设,城市社会事业发展,城市市民的发展等对广大农村具有很强 的示范效应。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示范引导效应,这无论对城乡之间的资源交换,还是 对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均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当然在城市建设 和经营城市方面,我们不主张农村小城镇都盲目模仿大城市,都修大马路,建大广场, 而应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三)重视发挥各种载体对各种资源要素的吸纳和聚集作用

如何使城市资源向农业、农村“回流”,许多地方的经验表明,积极培植载体,能迅 速形成并放大资源的吸纳效应和积聚效应。具体说,就是高标准地规划、建设郊县的科 技园区、重点乡镇的工业园区及其所依托的小城镇,使城乡资源在流动整合中,有一个 资源汇聚点、吸纳点、对接点,形成新的、具有发展意义的经济增长点,这种通过载体 配置资源的做法很好,值得总结推广。

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问题。乡镇企业是非农生 产的主体,必须向园区集中,使资源在园区积聚,并把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互为依托,互促发展。二是园区相对集中问题。打破乡镇工业园区的均衡分布态势, 实施以中心工业园区为聚核的集中工业化战略,这乃势所必然,但在行政分割的状态下 ,大规模的推进乡镇工业跨地域集中是很难的。为此,在乡镇工业园区这一层次上,可 根据区位优势、工业基础条件,选择若干个中心工业园区,并以此为聚核将邻近工业小 区整合为具有“聚核——吸引力”功能的园区集群。向中心园区集群发展中的规模效应 ,不仅应该体现在增量集聚上,而且也同样注重对存量乡镇工业构成强大吸引力。三是 政府调控问题。政府对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无疑具有多方面调控功能。目前需要调 控的重点是,政府可运用城乡规划机制,纠正园区建设中盲目圈地,浪费土地资源的问 题,可以经济杠杆,纠正城镇化中的“市场失灵”;运用制度供给者的特殊条件和权威 性,解决城镇化高难度深层次的问题;运用掌握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法 律手段和意识形态等诸多优势,协调城镇化中城乡、工农以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使 园区和小城镇迅速形成资源积聚的功能和效应。

(四)重视制度对城乡资源整合的保障作用

制度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择其要者,一是改革城乡分治,“一国二策”的二元户籍制 度,为城乡人力资源的流动、组合提供广阔的空间。二是改革农地产权制度,给农民以 土地使用权转让,交易的权利。对此,要科学界定农地产权关系,明确所有权、稳定承 包权、放活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和支配权,而且还应有转让权,从而使原本静态的 土地资源具有动态性,以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三是深化乡镇企业产权改革,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以资本为纽 带,与城市企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合作,与城市大企业组织跨行业、跨所有制 企业集团,兼并、租赁、购买城市中小企业,或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社区性服务组织建 设。资本经营一体化必将冲破城乡行政性、社区性的制度壁垒,使城乡资源配置进一步 优化。上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会使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土地使用权,企业产权和 资本这些最重要的资源活跃起来,潜能发挥起来,从而从根本提高城乡资源的配置效率 。

标签:;  ;  ;  ;  ;  ;  ;  ;  ;  ;  ;  ;  ;  ;  

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_配置效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