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毕业生就业论文,现状论文,对策研究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学校、毕业生和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已普遍成为大学生毕业分配的主要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普遍推广和实施,打破了大学生由国家统一包揽的局面,加剧了就业竞争。如何去迎接并解决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路上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为此,我们通过对浙江省4所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进一步探索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改革寻找对策,提供参考。
一、浙江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就业观念阻滞了就业
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第一个因素,是陈旧的就业观念与国家政策转型的矛盾。打破“统包统配”的传统就业模式,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新就业制度,是众望所归,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为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所理解和接受。但从总体上说,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他们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趋势。于是有的毕业生却仍陶醉在自己的文凭中,死死抱住自认为是“钦定就业”的“尚方宝剑”,没有树立强烈的就业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结果在就业的道路上因为准备不足而一败涂地。其次,通过调查,有78.86%的毕业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完全了解的只占21.14%。由于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增加。
(二)高校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第二个因素,是高校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教学方法上仍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模式,这虽然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上有优点,但严重妨碍了学生追求卓越与创新的意识。其次,许多高校在专业上划分得太细,把学生死死地框限在专业范围内,知识面狭窄,这两者与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严重的冲突。再次,毕业生的就业面狭窄,信息不畅通,机制不完善,而宽松的就业市场和畅通的就业信息服务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由于我国经济尚不发达,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还相当滞后。从调查中了解到,我国的就业市场90%以上是建立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小规模的临时性市场体系。市场供求量小,且信息不足,体育专业的信息量更显不足。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24.29%是通过人才交流会,9.71%是通过网站,而66%的毕业生需要靠自己去寻找信息。
(三)政府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第三个因素,是国家虽然对毕业生就业体制进行了改革,但与之配套的改革措施却迟迟没有出台,与之配套的人事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用工制度等改革尚不完善,因而严重制约了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另外,由于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原有的就业接收渠道有所减少,而新的就业渠道又阻塞不通,这种情况并未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干预,甚至撒手不管,人力资源在就业市场上全跟着市场经济这根指挥棒转动,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和短视性,以致造成“孔雀东南飞”的极不合理的畸形现象,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又缺乏人才,这是由于政府的职能未能发挥作用所致。调查显示,有近90%的毕业生选择大、中、小城市,有近85%的毕业生希望到高中以上层次的学校就业,存在着就业期望值偏高的倾向,而愿意到乡、镇学校的毕业生只有10.57%,反映出毕业生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浙江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毕业生要主动面对就业市场
1.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就业和择业本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就业是择业的基础,而择业是就业的延伸。体育专业毕业生应首先考虑就业,为自己找到社会的立足点、发展点,才能拥有广阔的选择空间。过度强调先择业,自然会增加就业难度,所以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首先要打破“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这种观念是留恋旧有经济体制下“铁饭碗”的外在表现,与时代发展极不相符。市场经济要求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流通,人才资源也不例外。可见“一次就业定终生”很不现实。这种观念还造成毕业生颠倒了就业与择业的关系,许多大学毕业生往往是先择业后就业,一厢情愿地认为是在选定“终生幸福”,择业期望值较高。有的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只愿去条件好的地方工作,有的盲目攀比,追逐“热门”,结果错失不少就业良机。可见不打破“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大学毕业生就不能正确择业和就业。
2.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是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源效率的有效途径,要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完善,就必须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投入,建立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使学校和社会有机的衔接,减少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同时也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沟通和交流工作。通过网络建立学校——地方人才交流中心——用人单位一条龙就业服务体系,缩短求职时间,增加就业的畅通渠道。在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健全就业的网络服务系统,加大就业市场的投资与开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实行近、远程就业网络系统服务是可行的和非常必要的。
(二)高校应深化体育教育改革
1.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建立,毕业生的就业走上了自由择业,双向选择的道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首先看重毕业生是否有吃苦耐劳和献身敬业的精神。许多毕业生在应聘时总是打听用人单位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并且把工作条件和劳动报酬放在就业的第一位,遭到用人单位的反感。这就要求毕业生调整心态,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调整到以就业单位为中心,才能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其次,是看毕业生知识技能是否扎实,适应性是否强,可塑性是否很大。这就要求毕业生努力扎实地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注意培养自己的特长。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求职中立于不败。第三,外语和计算机成为必备的附加技能。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外语和计算机已普遍成为人们的重要工具,这是社会发展对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体育专业毕业生应该认识到:对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不仅是学校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是现代复合性人才的要求。第四,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用人单位聘用人才的重要条件。许多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很看重该生是否为共产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并把它作为一个优先录用的条件。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
2.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指导在国外的高校中又叫“升级指导”、“生涯指导”、“人生定向指导”,已有百余年历史,但在我国高校却是新事物。以前,由于高校长期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人们对就业指导的内涵和地位还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也不太注意就业指导。这种“后遗症”到今天仍然十分严重。就浙江省几所体育专业学校来看,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建立了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基本上是一个空白点。因此,切实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当务之急。
(三)政府应发挥行政职能作用
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后,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扮演一个模糊的微妙的角色。政府中一些人士认为,政府放弃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行政权力,将使那些落后贫困地区在人才输送上完全“断奶”,人才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现象将更加严重,会影响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另一部分人则如释重负,认为政府甩掉了一个大包袱,大学毕业生就业已“市场化”,政府在这方面也该“全面退休”了。面对当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政府既不能像以前那样,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领域行使完全的行政权力,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政策指导和监管的职能作用。
1.改革户籍管理。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仍在实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国家,这一制度优劣与否很难定论,但一些现象表明,户籍管理制度已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原则是户口属地原则,即大学毕业生原则上回本地方去工作,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明文规定只接受本地户口的毕业生,于是偏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常常被排除在大中城市之外。这实际上妨碍了人才资源的流动,结果是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单位急需的人才要不来。关于如何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问题,社会上已有所讨论,而且已初步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如一篇学术论文建议: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自主择业,学生入校时不迁户口,毕业生就业后,凭接收单位和派遣证明办理迁移手续,“取消户籍,用身份证代替户籍”,此举非常可行。
2.建立就业指导机制,互通就业信息。高校建立就业指导机制十分重要,政府建立就业指导机制也势在必行。由于高校在人力物力方面十分有限,不可能建立大规模的就业信息网,因此,这方面的任务应该由政府来承担。如在各个省市的人事部门内建立一个就业信息收集机构,专门在本地区收集各种就业信息,然后及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上一级政府的就业信息中心,以供体育专业毕业生参考。如果体育专业毕业生有去某县市工作的意向,就业指导中心就要做好中介服务,促成供需双方的会面,洽谈工作事项。同时,政府部门的就业信息网络应与高校的就业指导信息网络连接,就业信息才能在就业市场上快速有效地流通,达到最佳配置。
3.鼓励大学毕业生在乡镇发展。政府应采取各种政策鼓励体育专业毕业生去乡镇发展。目前,浙江省的大中城市杭州、宁波、温州的就业市场已趋于饱和,而广大农村乡镇还大量需要人才,假如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够去基层发展,不仅能够解决好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且对相对落后的乡镇是一次大规模的“人才输血”,将极大地推进其社会体育的发展。当前,省各级政府虽然也在大力号召大学毕业生下乡工作,但常常只有精神支持,没有物质奖励,没有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因此很难激发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政府想要大学毕业生下乡村,就应该制定一些措施,完善下乡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采取与大学毕业生签合同,辅以提薪提干等方式来调动大学毕业生下乡的积极性。对有志于去乡村自主创业的体育专业毕业生,要采取优惠措施,给予支持,必要时还要给予资金扶持。这虽然会牵动政府的一部分财力物力,但从长远来看,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政府要急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之急,鼓励他们去乡镇发展。
三、结语
解决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高校体育教育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发挥等3个方面。只要我们能够理顺学生、学校、政府三者的关系,那么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