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 天水 741020)
【摘要】目的:探究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耳积液时间、中耳感染及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耳积液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耳感染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有效缩短中耳积液时间,降低感染率与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耳内镜;鼓膜置管术;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164-02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其中儿童发病率较高。该疾病可对患者听力及语言发育造成阻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以往临床多采用口服抗生素、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疾病滋生,但易导致各类并发症,且复发率较高[1]。随着耳内镜技术发展,耳内镜置管术由于创伤小、视野清晰、手术精确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27耳)和对照组(125耳),每组70例。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17.82±4.35)岁;病程3~28个月,平均病程(10.16±3.47)个月;观察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7~64岁,平均年龄(17.55±4.62)岁;病程4~27个月,平均病程(9.77±3.56)个月。纳入标准:①符合分泌性中耳炎相关诊断标准,并经鼓气电耳镜与声导抗检查,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淡黄色,鼓膜周围有液平面或气泡,且其活动受限;②均有耳鸣、听力下降、耳痛等临床症状;排除标准:不愿参与本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马来酸氯苯那敏片4mg(口服,1次/d,7~10d);盐酸氨溴索片60mg(口服,2次/d,7~10d);青霉素960万U(静滴,1次/d,5~7d);地塞米松2.2mg(口服,1次/d,7~10d);泼尼松片(口服,每1㎏体重服用0.75㎎药物,5~7d)鼻塞者加用1%麻黄素点鼻(7~10d)。
观察组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采用75%酒精对外耳道、骨膜进行常规消毒,成人(≥18岁)局麻,儿童(<18岁)全麻;于耳内镜下密切观察患者中耳腔积液及鼓膜内情况,使用鼓膜切开刀于鼓膜前下或后下切开约1~1.5mm弧形切口,使用鼓膜刀切开2~4mm骨膜,以微型吸引器吸除鼓室内液体并送细菌培养,对积液呈胶状或粘稠患者使用地塞米松溶液与蛋白酶混合溶液冲洗股室内腔;于弧形切口内置入T形通气管并调整其位置以行引流;对伴有腺样体肥大患者行鼻内镜下经口腺样体切除术;患者术毕做常规防感染治疗,术后14d对耳内通气状况、通气管位置、听阈范围等进行复诊,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耳积液时间及1年内复发情况。
临床疗效判定参照《耳鼻咽喉科学》[2],治愈:耳鸣耳闷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鼓膜愈合良好,声导抗呈A型,咽鼓管通气良好,纯音测听气骨阈值下降>20dB;好转:耳鸣耳闷症状减轻,听力有所恢复,但仍未至正常水平,鼓膜稍混沌,声导抗呈A型或C型,纯音测听气导阈值下降10~20dB;无效:耳鸣耳闷症状无明显缓解,鼓室积液无明显减少或复发,声导抗呈B型或C型,纯音测听气导阈值下降不足10dB。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意义
使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临床疗效、感染及复发等计数资料均借助率“%”描述,采用χ2检验;中耳积液时间等计量资料均使用(x-±s)描述,借助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炎性病变,临床尚不明确其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有研究指出[3]其发病原因与中耳局部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当患者咽鼓管出现障碍时,鼓室封闭,外界空气无法导入中耳,中耳内黏膜为继续履行音波传导将大量吸收中耳内存留气体,从而降低中耳腔内气体密度,致使耳腔内气压增大,鼓膜内陷,中耳黏膜下静脉发生扩张性淤血,血管通透性上升,血液中的水分及小分子渗出血管,稽留于鼓室内,进而形成鼓室积液。若积液长期存留可导致患者鼓膜与内耳发生粘连,出现鼓室粘连[4]。
鼓膜置管术可将中耳积液引出,使药液可通过通气管进入中耳,从而保证长时间鼓室内外气压平衡,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同时可避免外道损伤。且该手术创伤小,利于恢复,感染发生率较低。分泌性中耳炎易合并腺样体肥大,以往治疗中,认为腺样体为人体免疫器官而不作考虑。近年来研究发现[5],腺样体长时间在感染刺激作用下可导致较强的免疫反应,致使中耳积液发生,从而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因此腺样体切除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耳积液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感染率与复发率较对照组低。提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可有效缩短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时间,降低感染率,提升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可缩短中耳积液时间,减少感染与复发情况,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海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15(2):183-184.
[2]田勇泉.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9.
[3]楚选云.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65-66.
[4]杨欣欣.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5):95-96.
[5]李琴,李湘胜,柳浩.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及疗效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5,5(18):25-27.
论文作者:郭维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鼓膜论文; 中耳论文; 中耳炎论文; 患者论文; 耳内论文; 鼓室论文; 积液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