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布与可及性初探&以临河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例_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

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布与可达性问题初探——以林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达论文,为例论文,公共服务论文,性问题论文,服务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5)02-0081-05

       引文格式:郭浩,万向东.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布与可达性问题初探——以林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2):81-8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政府的职能与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在这一契机下,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由政府出资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正在逐步推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较为宽松的治理环境,为推行这一制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2010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购买“综合服务”的发展策略。截止到2014年,全市已有169个家综①,覆盖了所有街道。这一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政府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力度。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精神即是市民享受到“均等服务”。其中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力争所有市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二是有一些人群更需要接受基本的公共服务。[1-2]贯彻这两个基本原则时,不难发现,有一个空间变量在起作用。具体到广州市的家综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而言,存在着三个与空间变量相关的问题。首先,是一般性服务提供的全覆盖问题,即在一个社区的地理范围之内,家综的服务能够全面覆盖到吗?换言之,这些服务对社区居民来说,会不会因为空间位置差异而影响了公共服务的可达性?其次,是服务供求的空间差异与分配一致性问题,即不同的服务对象在社区空间上的分布不同,对公共服务需求的类型和数量也在空间上存在差异,那么家综提供的服务与服务对象需求能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那又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其三,是边缘区域存在特殊需求却供应不足的问题,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边缘部分的人群不仅享受公共服务的可达性偏低,而且其社会经济地位也可能偏低,因而更需要公共服务的支持。家综是公共服务的一种载体,从扩展的意义上说,上述三个问题也适用于对其他类型的公共服务的考虑。

       本文以广州市林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例,考察在林和街的地理范围内,该家综的服务空间分布即可达性状况如何,分析其形成机制,并尝试总结出一般模型,为更好地发挥家综的作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推动公共服务的合理分布提供一些借鉴。

       二、文献回顾与概念探讨

       在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中,城市公共服务(Urban Public Services)和城市公共设施(Urban Public Facilities)意义基本相同,均指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并为所有人共享的服务和设施。[3]基于空间分布差异性特征,可分为三类:(1)非定点设施服务,如警局、消防局、街道环卫站等,社区居民获得此类服务不一定要到达设施所在位置才能得到;(2)定点设施服务,如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体育场馆、公交和地铁站点等,这类服务需要居民达到设施所在地才能得到;(3)网络设施服务,如供水、污水、电力、街道等,此类服务呈网状覆盖城市建成区。[4]其中的定点设施服务具有效益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点,其非均质空间分布导致服务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是相关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广州市的家综有自身的场地与设施,可以将其视为定点服务设施。

       西方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公共环境改良实践”[5]。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经历了从强调地理空间的均等,到注重供给的经济效益,以及到20世纪末以来对不同人群的公平性的关注的转变。[6]研究的视角从地理空间的均等逐渐过渡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7]在实证研究方面,一般是先获得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数据和可达性数据,然后将经济社会属性不同和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情况不同的居民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情况和公平性进行评价。[6]如Nicholls以地理信息技术(GIS)为平台,对德克萨斯州Bryan市的公园系统的可达性和公平性进行了综合测量。[8]国内的研究,如陶海燕等对广州市海珠区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可达性展开了研究。[9]梁颢严等在对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合理性进行评价的时候,将空间可达性作为公园服务能力的两项关键指标之一。[10]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是对其空间分布的公平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可达性是人文地理学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关键概念,也是我国政府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评价的重要原则。[11]Hansen首次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的大小。[12]Kwan将可达性分为个人可达性和地方可达性两类,前者是反映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指标,后者是指某一区位“被接近”的可能性。[13]可达性的计算与三个要素有关:(1)交通成本,一般以两地间的交通时间或交通距离作为计算依据;(2)端点区位吸引力,指提供某种可达性服务的能力;(3)端点区位需求量,指对某种可达性服务的需要量。[14]可达性的计算方法也有很多种,主要有缓冲区分析法(BufferZone)、最小邻近距离法(Minimum Distance)、吸引力指数法(Gravity Index)、行进成本法(TravelCost)等。[15]

       那么家综的可达性应如何评估呢?在对家综的可达性进行计算的时候,需要考虑其特殊性。一方面,家综作为实体,具有场地和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居民可以来到中心获得咨询、休闲、阅读、文娱活动以及个案与小组活动等服务。以往的研究多采用最小邻近距离法,侧重对直线距离的计算,考虑到交通路线和工具具有复杂多样性,难以准确反映家综场所的可达性,因而本研究在对家综可达性的探究中将以社区居民到达家综的交通时间作为衡量标准。另一方面,家综所提供的服务并不局限在场所里面,家综工作人员会深入到社区提供一些扩展性服务,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有着双重特性的家综在分析其服务的空间分布的时候,不能局限于中心的可达性,同时也应当考虑家综工作人员对服务范围的扩展,这也反映出了中心扩展服务的可达性。因此,从概念上说,可达性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聚集可达性”与“扩散可达性”两个衡量指标。本文对家综的可达性分析将包括两个方面:(1)社区居民到达家综所耗费的交通时间,即聚集可达性;(2)家综扩展服务的空间分布,即扩散可达性。

       三、可达性与公共服务空间分布模型

       (一)林和街简介

       林和街位于广州市天河区西部,面积共3.8平方公里,地处广州市中轴线上,中信大厦、火车东站、天河飘绢(羊城新八景之一)等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坐落于此。东面以猎德涌为界与石牌街为邻,南经天河路绕体育东路至天河北路与天河南街接壤,西临广州大道,北至禺东西路上瘦狗岭分水线,下转广园东路与沙河街、兴华街、五山街相接,位于广州市的商务、金融、外事中心区域,也是广州市高尚住宅和特色人居环境住区。

       林和街街内三横(广园东路、天河北路、天河路)三纵(广州大道、体育东路、天河东路)的主干道,加之广州火车东站、火车东站公交总站、广州地铁一号线,共同构成一个立体交通网络,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其中天河北路被誉为“广州的华尔街”,有6家外国银行以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驻。街辖内有众多高档的写字楼、商场和住宅区,人口密集,道路和交通发达,经济活跃,是广州市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地区。林和街辖有润和、花生寮、禺东西、德荣、侨庭、雅康、紫荆、天寿、天河北、恒怡、天誉、华新等12个社区居委会以及1个撤村改制公司——林和润杨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可达性

       林和街家综向林和街全体居民提供长者、青少年、家庭、新广州人、义工、劳动就业、临终关怀等7项服务。中心的服务、办公场地为600多平方米,各功能室完整,内设个案室、小组室、多功能室、志愿者室、舞蹈室、偶到区、庇护室等。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究林和街家综的可达性。

       1.家综场所的可达性:聚集可达性

       为了更加直观反映社区居民对家综场所的可达性,本文将以到达家综所需时间为衡量指标,这里的所需时间是指居民通过任何交通方式,包括步行、乘坐交通工具等到达家综所耗费的时间。通过对家综工作人员的访谈和社区的实际考察,将各个社区到达家综所需时间给予了近似的描绘(见图1)。从图1中可以发现,随着直线距离增加,居民到达中心所需的时间也就越多,家综场所的可达性也随之降低。只有花生寮社区和天誉社区的西边部分因为临近广州大道得以享受便利的交通而稍有特殊性。最远的禺东西社区达到家综所需时间是40到50分钟之间,因而其可达性在整个街区中是最低的。据工作人员说,禺东西社区的居民相较其他社区的居民来的次数也少一些,但是若中心举办的活动有吸引力的话,那边的居民也会过来;去年暑假的时候举办的活动就有不少小朋友是来自于禺东西社区。

      

       图1 林和街家综场所的可达性(聚集可达性)

       如图1所示,林和街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四个社区(侨庭社区、雅康社区、华新社区、德荣社区)是向南凸出的,而家综更是位于“南方的南方”,使得近一半居民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中心,这无疑限制了家综的服务范围。同时因为家综发展历史较短,大部分社区居民对其并不了解,如果其场所的可达性较差,那么也就无法有效提高家综的社会认可度。

       2.扩展服务的空间分布:扩散可达性

       社会工作注重从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来看待问题,所以社工会深入到社区之中提供公共服务。在社区中举办活动,也有助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认识,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了解度,同时相对于一直待在中心,会更加有助于提高居民对社工的知晓度。本文将家综工作人员在中心场地之外所提供的服务称为扩展服务。扩展服务有助于扩大家综服务的空间范围,提高居民接受家综服务的可达性。通过对扩展服务分布范围的分析,可以判断家综提供的服务是否覆盖到每一个社区,在整个街区范围内是否达到基本均等的提供。

       根据家综工作人员所提供的资料,可以计算出各个社区的扩展服务量。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林和街家综扩展服务的社区分布并非是均衡的,其服务量在各社区的分布从高到低排列如下:德荣、恒怡、天河北、侨庭、雅康、华新、天誉、花生寮、紫荆、天寿、润和、禺东西(见图2)。

      

       图2 林和街家综扩展服务分布图(扩散可达性)

       从图2中可以看出,家综中心位于华新社区和德荣社区的交界处,德荣社区成为服务量最大的社区有其地缘优势也有人口结构的原因。因为该社区为一个老社区,老年人较多,对服务有着较大需求,并且闲暇时间相对较多。但是华新社区的服务量却只排在第六,显得奇怪。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华新社区的商业性广场大厦居多,居民住宅性楼房相对较少;二是华新社区居民中日韩籍人口较多,使得扩展服务的开展受限。依据图1,可以发现天誉社区的可达性多介于半个小时至四十分钟之间,相较紫荆社区、天寿社区并不具有地理上的优势,但是其服务量却大于这两个社区;甚至相对中心更为偏远的花生寮社区的服务量也高于紫荆社区和天寿社区,同样也显得奇怪。通过对天誉社区的观察,发现该社区的主体部分是广州体育学院,相较其他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可以为社区活动提供志愿者一类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有一些场地资源可以和社区居民共享,因而花生寮社区因受高校的辐射影响,其服务量仅次于天誉社区。禺东西社区的聚集可达性相较其他社区是最低的,自然影响了该社区的扩展服务量,这应当引起社工的关注。而且该社区居民的经济和居住条件相对较差,贫困家庭偏多,从公平性角度来看,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这一服务供求不均衡状况需特别予以注意。

       可见,家综中心及其社工虽已注意到利用扩散可达性来弥补聚集可达性不足的局限,但由于场地、人力等资源限制,效果仍欠理想。尤其是最北端的禺东西社区的供求不均衡状况尤为突出,无论是聚集可达性还是扩散可达性都极低。

       (三)公共服务空间分布模型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作为由政府购买,第三方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措施,是公共服务类型中的一种。结合对林和街家综可达性分析的结果,为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在空间分布上的公平性,本文尝试提出公共服务空间分布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特征、需求分布和可达性。

       首先,应当充分了解社区的人口特征。在进行公共服务场所的选址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人口构成在不同社区之间和社区内部的分布差异。常用于区分不同人群的指标有户籍、年龄、健康、学历、职业、收入等。公共服务提供方应当结合社区的人口资料,合理地选择适合本社区的人群区分指标,如有的社区以老年人为主,有的以外来人口为主,有的以工厂工人为主;并通过绘制社区人口特征图,了解不同社区和社区内部的人口特征差异。相较于普通人群,值得注意的是位于边缘社区的群体,他们因社会经济地位偏低往往被边缘化,应当考虑到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和这些边缘群体相契合,在多大程度上,公共服务对于他们而言具有易接近性。

       其次,结合社区的人口特征确定需求的分布情况。在进行公共服务场所的选址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社区和社区内部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量和需求类型及其迫切性。如华新社区对服务的需求量比较小,恒怡社区对服务的需求量相对则比较大,德荣社区的需求量最大,等等。不同的社区或者社区内部的需求类型也可能会不同,如德荣社区以老年人康乐服务需求为主,天誉社区以高校学生社会融合需求为主,等等。因而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考虑到不同的需求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以更好地针对居民的需求。此外,还需要考虑的是居民对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迫切程度。社区居民的需求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其需求的迫切性也有差异,因而需要了解社区居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服务的需求迫切性如何,从而提升单项服务的边际效益和公共服务的总成效。公共服务提供方应当通过多种社会调查方法全面了解社区的需求类型和需求量,并在社区人口特征图基础之上,绘制社区需求分布图。

       最后,全面衡量公共服务的聚集可达性和扩散可达性。如前所述,聚集可达性是指到达提供公共服务场所的相对难易程度,主要通过所耗费的交通时间来测量。扩散可达性是指公共服务的扩展分布情况,主要通过描绘公共服务的数量、类型以及迫切性在空间上的扩展分布情况来测量。扩散可达性是对聚集可达性的补充,是公共服务提供方为了实现服务的均等化而做出的努力。由此可见,公共服务的可达性与到达目的地所耗费的交通时间成负相关关系,与对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成正相关关系。在社区人口特征图和社区需求分布图的基础之上,公共服务提供方可以通过上述关系来衡量其公共服务的可达性。

       四、小结与讨论

       对林和街家综服务的空间分布的分析是基于可达性这一概念展开的。在对以往有关可达性方面的研究回顾基础上,对公共服务的可达性进行了补充。一方面,是以到达目的地所耗费的交通时间作为衡量场所的可达性的指标,即聚集可达性;另一方面,以公共服务的扩展分布作为衡量服务的可获得性的指标,即扩散可达性。聚集可达性和扩散可达性共同构成了公共服务的可达性。在聚集可达性方面,受社区地理环境和家综选址的影响,林和街社区居民对家综场所的可达性并不好,这表明公共服务场所的选址的意义非常重要,但又受诸多条件限制。在我国,因为公共服务的场地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政府对选址几乎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需要由公共服务提供机构和地方政府在对社区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信息进行充分了解之后进行协商,尽量减少因为地处偏远而降低居民的可达性,使得公共服务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扩散可达性是聚集可达性的补充。但受聚集可达性的影响,扩散可达性也会有所限制,这表现在距家综直线距离最远的社区的扩展服务量也是最低的。另外,社区的人口特征也会影响对服务的需求量和需求类型,是可达性总量计算的重要参数。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公共服务空间分布模型,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应当从人口特征、需求分布、可达性三个方面思考其在社区所提供的服务的均等化程度。因而,本文的基本建议是,在对社区进行需求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需求的差异性及其人口规模;在对社区进行服务提供时则应充分考虑到服务的聚集可达性和扩散可达性。特别是当聚集可达性受到诸多限制而难以改善时,服务提供方应当通过更多更合理的服务站点布置和扩展服务来提高扩散可达性,如此才能更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标签:;  ;  ;  ;  

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布与可及性初探&以临河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例_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