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正负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负论文,效应论文,多民族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民族并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因素必然对其所在环境下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多种民族并存一直是新疆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影响新疆社会发展、变迁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民族人口的省际流动、族际流动增加,使得新疆多民族文化并存这一特点更加显著,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明显。本文拟从正面效应、负面效应两个方面,着重探讨多种民族文化并存给新疆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正面效应
多民族并存的直接效应是文化的活跃,人们思维的活跃。这种活跃对于经济来说带来的就是多种机遇、多方位的发展空间和易于创新的优势。具体来看,这种正面效应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体现出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关系的社会功能
在多民族并存的社会中,民族关系是影响整个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谐的民族关系其作用有三:一是对相关民族的成员而言,有助于实现个体的民族化。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个体的民族化需要特定的环境。有位人类学家曾指出,潜居海底的人最难发现的东西是水。只有当他偶然冒出水面,认识了水以后,才能意识到水的存在。同样的道理,一个在绝对封闭的民族社会中生活的人,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意识。就一定的民族及其个体来说,与其他民族发生联系和进行交流既是民族间各种关系建立和加强的过程,也是各个民族及其个体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多民族并存是激发和提高民族凝聚力,消除狭隘民族主义的重要条件。二是就民族发展而言,民族关系的作用在于向有关民族提供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能量。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的发展往往是与它的开放程度成正比,是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和谐与否、密切与否成正比。通过开放和交流,各民族互通有无,吸收先进技术和文明,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果一个民族不进行任何程度的开放,不与其它民族进行任何形式的交往,而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之中,那么不仅谈不上民族的任何发展,而且必将逐步走向自我消亡。因此,民族关系即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各种联系、交往等完全有理由被视为相关民族发展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能量来源之一。三是促进多民族社会的有序化和一体化。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社会的有序化和一体化,需要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经过一定过程,找准各自所处的位置,而实现相互间的有序排列。在多民族并存的社会中,各民族需要相互间持续不断地接触,在相互比较和实力较量中,取得各自在社会中的相应位置,这其实正是多民族社会不断有序化和一体化的过程。民族关系的这些功能只有在多民族社会中,在多民族文化交往中,才能被最终认识和实施。
2.为各民族提供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空间,拓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市场
多民族文化并存一方面为各民族提供展示、宣传民族文化的大舞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提高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为各民族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义上说,凡是生产和经营与文化有关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和行业统称为文化产业。它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生产和销售物质形态的文化产品的企业,如文具厂等;(2)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音乐、戏剧、舞蹈等;(3)向其它商品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策划、设计、装饰、装潢等;(4)以文化为依托的行业,如旅游业等。暂且不说文化产业通过提高人们精神文明水准和道德文化修养对物质生产的反作用,仅从发展文化产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看,其数额就十分惊人。例如英国,早在80年代其文化产业已成为年收入达170亿美元的大行业,仅次于英国的汽车工业,而英国旅游业收入的27%直接归功于艺术。又如美国,电影和音像制品的出口值仅次于航天工业,居第二位,单对欧洲市场的出口值每年就达300亿美元。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和感情消费的追求,文化饥渴已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空间,多民族并存,正是为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展示、民族经济得到文化支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目前,新疆已有10家出版社,800多家印刷厂,出版图书2000余种,公开发行报纸84种,期刊150种,书店1000多个;有电视台26座,电视转播台384座,卫星地面站978座,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到78.6%和80.9%;到1994年共译制维、哈语影视剧2000多部(集),出版维、哈、蒙、柯等各民族语言盒式录音带140多个盒号,160多万盒,译制出版维、哈语录像带17个片号;文化产业和“以文补文”迅速发展,不仅为文化事业提供了发展资金,而且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促进了新疆经济发展。就旅游业而言,1993年接待海外游客24.1万人次,在全国省区排名14位,创汇2104.5万美元,全国排名16位。
3.营造出宽容、团结、互补、自省、奋进的发展软环境
民族个体的形成与发展是和社会与文化发展、变迁同步的。多民族文化长期并存、交往、适应,势必培养出一种宽容、团结、互补的对外态度和自省、奋进的自我激励精神。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人们能够感知到各种文化观念的存在,任何新生的或外来的事物在这里总能找到一席之地。人们的视野被拓宽了,胸襟变得开阔了,在对各种文化的对比衡量中,不仅发现了各自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念在对各种文化的理解和模仿中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杂交文化的超常活力与多种文化的宽容精神不仅有助于创造更新,也有助于克服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培养民族谦虚、好学、奋进的品质,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提供积极的激励机制。比如:地处新疆南疆最边远的和田地区民丰县,自50年代起就陆续有来自内地不同省区的自流农民,尤其是1990年到1994年这五年中来的自流农民约占自流农民总数的70%左右。他们在这里定居后,主要以种植粮食、棉花、水稻和蔬菜为主,通过返乡探亲、现身说法,传播了信息,活跃了当地经济。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对内地农民也非常欢迎,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在这种和谐、宽容的气氛中,自流农民利用自身市场意识较强,生产经验丰富,敢于投入,肯花力气的优势,带动并帮助了当地农民共同发展。具体来讲,自流农民在推广种植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推广水稻种植、推动当地“菜蓝子”工程发展等方面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通过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内容的相互影响,来改变生产方式、生产内容,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演进
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内容作为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易受感染、最易渗透和传播的。消费内容的改变直接关系到生产内容的改变,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从新疆近几年的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态势在不断加强,这种态势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最突出地体现在消费结构、消费内容的变化上。在大中城市,不同民族的消费日趋相同,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1)从偏重数量的消费向量质兼顾、以质为主的消费需求转变;(2)消费者的总消费支出中,用于满足基本需求以外的支出比重上升,特别是文化、娱乐及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较快。比如,吐鲁番市310户维吾尔族农民家庭1987年文化服务支出21.07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1992年,文化服务支出100.26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2.4%;1994年,文化服务支出246.4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4.4%。(3)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特点更为突出,消费层次的差距明显拉大。消费趋同、消费热点集中或瀑布式已变为了个性鲜明、热点分散或水漫式消费,某一消费领域高、中、低档差距明显拉大;(4)对购买住房及高档家电等家庭资产消费日趋强烈。1996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消费153.33元,比1995年增长29.8%。(5)食品消费比例稳步下降,且食品类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新疆四十年》提供的数据看,1980年至1994年,城市居民家庭消费品年人均消费量,粮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肉、蛋、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消费者对食品更讲究营养、保健、科学,追求感官、感觉等多种功能。这些变化,从经济发展规律看是符合恩格尔定律的,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问题基本解决,消费者开始把消费支出转向其它方面。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无疑要求经济生长以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为特征。现实亦是如此,随着新疆各民族消费方式、消费内容的变化,新疆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农业型向工业化型转变。1978年,新疆、一、二、三产业之比是:35.76∶46.97∶17.27;1990年,三产业之比是:34.53∶30.48∶34.99;1992年,三产业之比是:27.95∶38.63∶31.42;1997年,三产业之比是:26.7∶39.3∶34。第二产业(加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正符合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预示着新疆经济的良性发展。
5.贸易多元化,活跃了经济,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
多民族文化并存必然拓展文化的影响面,冲破单一文化模式的有效界线,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文化扩张。通过文化联系,加强信任与合作,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700多公里。民族跨境而居是新疆民族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47个民族成分中,跨民族有9个,他们是: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维吾尔、回族。其中,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跨境人口最多,它们分别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孜别克斯坦等中亚几国相邻而居。共同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使他们在经济往来与人文交流方面彼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比地理位置更重要的人和因素正是多民族文化并存给新疆经济带来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加强了新疆乃至整个国家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与合作,而且拓展了新疆乃至整个国家对外贸易的空间,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地区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地边贸易。1993年至1997年,五年累计与外商签订合同项目815项,实际利用外资11.58亿美元,同世界上近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目前,新疆已开放13个陆路口岸和2个航空港,1994年通过这些口岸的进出口货物量达120多万吨,出入境旅客达36万人次之多。1995年,位于中吉边境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和别迭里口岸以及位于中塔边境的卡拉苏口岸批准为临时过货通道。此外,布尔津县、霍城县与哈萨克斯坦的斋桑县、卡普络盖相通的水道,中吉边境苏约克山口,乌孜别里山口,中阿边境的南互根基山口、中印边境的喀喇昆仑山口历史上都有通商和民间贸易往来。截至1995年,新疆对外开放的县市由80年代末的24个,猛增到58个,占新疆县市总数的七成。全区范围内已形成“三外”(外贸、外经、外资)并举、“六路”(外贸公司、工贸公司、边贸公司、生产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并进的“大经贸”格局。一部分沿边县市借“贸易兴边”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据统计,新疆33个边境县在未开展地边贸易的1990年总共年财政收入为3.01亿元,而开展地边贸易后的1991年达到3.34亿元,1992年达到3.61亿元,1993年增加到4.88亿元。(2)拓展国际市场。中亚五国,除哈萨克斯坦外,其他四国粮食产量均不高,各国经济畸形发展,乌兹别克、塔吉克的消费品自给率只有50%左右,就是农牧业、重工业相当发达的哈萨克斯坦,轻纺工业也相当落后。总的来看,哈萨克斯坦7
0%的日用消费品由外界提供。按1991年卢布汇率计,哈萨克斯坦等五国市场规模达450亿美元,这不仅为新疆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而且使新疆成了我国内地各省区打入中亚国际市场的中转站、桥头堡。比如,伊犁地区已先后与全国25个省区的140多个地市建立了经济协作关系,引进资金数千万元。(3)增进友谊,促进和平。贸易是外交的先行者,我国边民和原苏联、巴基斯坦、蒙古等国边民有着源远流长的友谊和经济往来。据了解,仅新疆在国外的华侨约有35万人,95%是少数民族。恢复和发展国家间的贸易和友谊是双方边民的共同愿望。目前,新疆不少地州县通过边贸与一些周边国家的城市结为友谊市县。如,乌鲁木齐与巴基斯坦白沙瓦市和吉尔吉斯比什凯克市结为友好城市;阿克苏市与吉尔吉斯共和国伊赛克州卡拉库力市结为友好城市;阿尔泰市同哈萨克斯坦两个市县建立了友好市县。
二、负面效应
1.各民族间文化认同还没有最终完成,文化冲突渐多且复杂,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促使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民族意识包括民族分界意识,以及民族认同和归属意识。它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反映,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是维系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精神支柱。民族意识不仅表现在对本民族经济发展的强烈要求,而且表现在对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文化内容的尊重。所以,民族意识的增强意味着民族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是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但这种民族意识决不应是狭隘的封闭保守的民族主义。然而,由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还存在两种民族观的对立,旧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犹存;在现实社会中,各民族的发展水平还存在着差距,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以民族意识极易被误导,朝着极端化方向发展。多民族文化并存,使得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更加鲜明和具体,在人们还不能够完全容忍和适应这种差异即民族间文化认同还没有最终完成的情况下,民族意识便以文化冲突表现出来,造成民族隔阂和不信任,不利于民族间的互助、协作,给依赖于各民族团结、协作的社会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使得各项经济政策难以顺利实施。
2.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商品生产的规模及市场的有限性,不利于商品的规模化经营
多民族并存使得各民族商品市场均具有相对独立性。民族商品的生产规模及市场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不可能形成各民族认同的统一大市场。某一民族的特需商品可能是另一民族的禁忌;在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畅销的商品,可能在另一民族、另一地区被冷落;自己不生产,市场买不到,为市场而生产,除本民族成员外购买者又不多。所以,民族特需商品普遍具有品种多、批量小、规模复杂、地区性强、调剂量窄的特点。这种小方块式的生产规模、经营范围不利于形成为市场而生产的新观念和商品的规模化经营,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3.多种语言文字的存在不利于民族间的信息交流和经济交往
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妨碍民族间的经济交往,尤其是较大范围内的交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用信息调节生产和交换的需要越来越大,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就会大大阻碍民族间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削弱各少数民族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市场反应不灵敏,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多民族文化并存易造成价值判断的多重性和行为模式的多重性
这种多重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不利于统一观念、统一思想认识的形成,也不利于人们行为的统一规范化,为社会管理和政策的贯彻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扬长避短,共同发展
多民族文化并存虽然有一些不利影响,但相比较而言,负面效应是有限的和次要的。只要善加引导,措施得力,就能扬长避短,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建立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在认识和处理多民族文化并存的现实影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以平等、团结为主旨的舆论导向,营造宽容、互助的社会氛围,不断强化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正面效应,使其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减少、弱化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使思稳定、求发展成为各民族的自愿选择和自觉行为。
3.鼓励民族传统产品向现代转型,增加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激活民族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