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CCA课程: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发展——兼论学校“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的创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双轨制论文,素养论文,课程体系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CCA课程的提法,目前在国内尚属少见,关于语文CCA课程的实施与研究更是处于开创性阶段,具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和广阔的研究前景,无疑是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次课程改造与更新。现结合广州市花都区花山中学等有关学校的有效尝试,作出以下几点探索。 一、从课程创新上构建与完善“全语文教育”的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发展 近十余年来,课程改革无疑取得了成绩,但其中过于理想化、难以与实践操作相对接的尴尬现象时有发生。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社团活动等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上就很难厘清,乃至弄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目前在大多数学校有始无终,流于形式,或者张冠李戴,将“综合性学习”及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混淆甚至替代、等同起来,说这就往这里总结,说那就往那里挂靠等等。对此,我们曾多次参与讨论,先是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科化、项目化”,现在又提出:语文课程的改革,就在于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发展而改造课程、创造课程。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改革不只是口号,还得要有相应的具体课程理念和教学主张、相应的实施平台和途径。经过研究,我们特提出基于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整”发展理念,构建“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及其语文CCA课程开设方案等。 什么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发展理念?首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整”的含义。其义项主要有:第一,有秩序、不乱:~齐,~洁,~然有序;第二,治理:~治,~改(a.使有条理,整顿;b.整齐,有条理);第三,修理、修饰:~形,~旧如新;第四,完全无缺:~体,完~。从以上“整”的含义不难看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发展,就是指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有序发展和不断发展。 为什么要提出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整”发展理念?因为从过去到现在的“文选型”语文教材、非确指性的知识内容,导致语文教学往往陷入碎片化、随意性和感性化,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也随之产生要么断层、要么缺失、要么重复的非完整性、非系统性现象。为了解决这种语文教学的非完整性、非系统性现象,必须从基于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整”发展理念入手,先从语文课程改造和语文内容整合作为突破口,努力构建“全语文”化的语文教育体系,克服语文教学感性化、随意性、碎片化的“散”现象,让语文教学再生系统性、发展性、全纳型的“整”状态,这是语文课改的新思路。 于是,我们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这个平台,对发生在学校的一切语文课程活动加以整合,即一边继续进一步开好开足国家规定的主修基本课程,一边将学校自行开展的语文课外活动赋予课程的意义及功能,进行调整、变通、融合和重构,以形成一种全新的辅助性课程即CCA课程。这样,即在进一步开好开足主修课程的前提下增设CCA课程,使语文辅助性课程(CCA)与“学科”主修课程共同纳入语文课程,以形成具有现代课程改革意义的更为完善的语文课程体系,我们称之为“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即“全语文课程”体系(详见下页表1)。 这种“全语文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而相得益彰。这样,将课外活动课程化,课外活动课内化,使学科教学以外的活动更加有保证,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进行探究,搜集和处理有关的信息,从而实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目标。 二、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整”发展的“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而构建语文CCA课程 为什么在语文课程设计中把这种“X”课程称之为语文CCA课程?这主要是借鉴新加坡的CCA课程和国内一些学校所开设的CCA课程,从中受到关于“辅助性课程”开设的启发,而重新赋予它与现有具体学科课——语文结合起来而形成新的含义:语文辅助性课程即CCA课程,是相对于主修课程即国家基本课程而言的校本自立课程,并且与语文主修课程发生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整合作用,重在构建一种新型的“学校语文课程”形态即“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之中的第二轨道,从而与语文主修课程(第一轨道)一起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CCA课程,是英语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辅助课程”(也叫“课程辅助活动”)。它较为广泛地出现在新加坡。从1998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实行将课外活动纳入初级学院(高中)及理工学院升学的入学加分优待项目。2000年后,正式将课外活动更名为课外辅助课程(简称CCA课程),系统地、可量化地和可操作地将课外辅助课程纳入中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非常重视CCA课程,他们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专门的经费,有明确的培养目的,学生强制参加,教师全员参与,并实行学分管理。新加坡的课程辅助活动CCA是全面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福利的一个方面。中学阶段的文体等课外活动是必须参加的,而且在中学毕业后报考上一级学校,可以加分。他们在中小学基本上都是半天上课学习各门学科知识,半天开展各项CCA活动,即课外辅助课程。 怎样建构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整”发展的“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中的语文CCA课程呢? 1.形成课程定位 是让最具有先进理念,即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特长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辅助性课程。 这种开发以“学生发展”与“学科素养”相结合为指向的学科素养培育型的语文CCA课程,是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具体活动,即由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一种自觉教学行为。语文CCA课程即指与国家统一规定开设的主修型语文基础课程相照应的语文辅助性课程活动。 2.加强课程改造 对目前在学校发生的所有课程行为及其现象进行反思,并通过“改造”而进行新型语文课程形态即“语文全构课程体系”的重建。 “改造”的含义是“改变、打造”,即“修改或变更原事物,使适合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改造适合新的形势和需要”。课程改造,一是用反思观统览审视现有课程,二是用全纳全构法统整翻新课程。“全构法”就是“一线串珍珠”,这里的“一线”就是一条主线式的理念,这里的“珍珠”就是一门门更趋向合理、可行的课程,这里的“串”就是方法,即“挪、减、借、变”等。 具体地说,挪——就是将国家课程中“选修课”部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些相关课程和课时以及地方课程的大部分挪出来;减——就是把现行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减出来;借——就是把常用的“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项目借过来;变——就是将各种课程因素组合而变化为一种新的语文CCA课程元素。这样,经过整合与改造,便组建为第二轨道的课程,构成一种新的“学校语文课程”形态,即“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也就是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标语”)。 现在,我们从语文学科开始,通过“挪、减、借、变”,从而孵化、构建一种新型的“学校语文课程”形态,即“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双轨制”,即“主修课程+辅助课程”的双轨并行,俗称学校课程的“两条腿走路”机制。第一轨道,是指国家统一规定开设的语文课程,即为语文主修课程;第二轨道,是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辅助性课程,即语文CCA课程。“1+X”,把国家统一规定开设的基本语文主修课程称为“1”(取“统一”之义),由学校自主开发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非确指性的可变量的语文辅助课程,即CCA课程,称为“X”。 3.全力开发语文CCA课程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中学根据以上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造的要求与方法,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和学生需要,积极探索和开发语文CCA课程,从而研发与实施了一系列的语文CCA课程门类及项目,其中有五门是较为成型的,简称为语文CCA课程的“两社三会”:文学社、新闻社、演讲会、汉字会、成语会。 这五门语文CCA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一是“本上化”思路,以体现“校本”的个性特点;二是“系列化”思路,以体现“课程”的规范性;三是突出实践活动指导的思路,以体现课程的实效性。学校通过CCA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明确CCA课程的目标、内容、流程、方式方法,做到有计划、有序列,使之形成系列,致力于打造为学校的精品校本课程。 三、用语文CCA课程的实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整”发展 现在,以广州市花都区花山中学为此进行的“演讲会”CCA课程的操作为案例,特予以展示与介绍如下。 1.课程目的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现力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总是在掌握了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掌握书面语的。开设“演讲会”CCA课程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培养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倾听、准确表达和交流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整体实践能力。 (2)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综合表达能力。 (3)扩大语文学习资源,加强语文和其他方方面面生活的联系,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2.课程要求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演讲会”活动活而不乱,动而有序,且做到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梯度合理,设定如下要求: (1)定时间,定期举行演讲会。 (2)定方式,演讲不得带稿,必须记住,要面对听众,落落大方,声音洪亮,并配适当的手势。 (3)定主题,要求一轮一个主题,尽量不重复。 (4)定人选,要求人人参与,不能遗漏,前一天没有准备充分的,第二天继续演讲。 3.课程内容系列 指导思想:配合现行大纲对学生听说读写要求的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安排演讲系列,遵循由简到繁、从低到高的原则,按年级分阶段循序进地科学安排训练内容。 (1)初一年级(起始阶段):调动兴趣,实现“敢”说。初一学生,对上台讲话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本阶段目的在于锻炼胆量,丰富词汇量,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训练学生说话的准确度、简洁度和合理性。具体内容如下:日常对话、简要复述(课内外均可)、讲故事、自我介绍、习成语说典故、词语接龙、日记大家听、置疑解惑、一周新闻发布、自由辩论、我与广告词、自由演讲、专题演讲、即兴演讲。 (2)初二年级(提高阶段):闪现智慧,激励“愿说”。经过一个学年的锻炼,讲台不再陌生,害怕心理已消除,这应让每个学生充分表现个性,并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说话的巧妙度、有效度和生动性。具体内容为:自由交流、描述性复述、讲故事、自我推荐、语文开心辞典、句子接龙(语句接龙)、好书大家谈、有问必答、焦点再谈虎色变、专题辩论、我为……解说(解说词)、自由演讲、专题演讲、即兴演讲。 (3)初三年级(创造阶段):展示个性,培养“会说”。这一阶段,除了一般的分析、综合、表达外,还必须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并对之进行证明,从而训练学生说话的敏捷度、中肯度和技巧性,成为“会说”者。具体内容为:情境对话、创造性的复述、讲故事、自我欣赏、文学作品赏析、话题(文段接龙)、名牌大家评、巧问妙答、一日要闻采播、正反辩论、我为……献词(元旦、国庆、教师节……)、自由演讲、专题演讲、即兴演讲。 以上内容可具体到每周,也可以在周内交替进行,只是老师在选定“专题演讲”、“即兴演讲”、“专题辩论”等具体内容时,要富有开放性和弹性,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扩展的空间。 4.课程评价 (1)使演讲活动实现了由课外活动向校本课程的转型:由传授课变成了活动课,由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认知为主;老师由主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为主,学生由被动、接受型为主,向主动、创造型转变为主。 (2)让学生系统而规范地接受了关于演讲的课程教育:从以课本为主扭转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大思路,从以老师授课为主扭转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大思路,实现了两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达到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 总之,在如何实现学科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走出目前还普遍存在的“学科教学以为就是一种以传授学科知识(含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狭窄思维,要用课程重建理念,敢于并善于将目前学校课程乱象经过改造、调整,再构建出符合“学生发展”与“学科素养”相结合、融“学生发展”于“学科素养”培育之中的全构型语文课程体系,即包含语文CCA课程在内的新型语文课程,这样便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发展。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兼论学校“双轨制1/X”包容性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_课程论文
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兼论学校“双轨制1/X”包容性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