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投资探讨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投资探讨

张明贵[1]2008年在《教育在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政策的等因素影响,我国西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落后于东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而质量相对低下,追究其深层次原因,便是教育问题落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投入小、教育结构不合理等。因此,要解决西部人力资源问题,不仅要从短期着手,引进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更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西部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西部人力资源的状况,这便需要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力度,转变以往落后的教育模式,提高整个西部人力资源的素质,以适合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如何看待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充分认识西部教育现状和问题,进一步合理地安排西部教育投资比重和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全面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人力资源自身素质,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章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地论述了教育、人力资源、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现状、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现状、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结构现状等方面与东部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西部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一方面政府投入总量不足,且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面,在投入结构中对中高等教育投入相对过高,对初等教育投入相对偏低,这将不利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培育,最终影响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最后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陈艳[2]2001年在《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投资探讨》文中指出人力资源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包括了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要使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达到协调,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大教育投资。教育的功能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全面发展,进而决定经济的发展,叁者的关系可以简单用图表示为:教育→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教育……,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这叁者的关系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力资源思想,而且已被美国、日本、德国和亚洲四小龙等国经济腾飞的事实所证明。人力资源思想早在古代就出现了,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对此都有所阐述。90年代以来,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人力资源理论,整体来说还不够完善。在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后,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整个西部开发要取得预期的成果,不仅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还要开发人力资源,因为人力资源在生产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低素质的劳动力是无法胜任新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政策的等因素影响,我国西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落后于东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力资源数量过于庞大和质量相对低下,追究其深层次原因,便是教育问题落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投入小、教育结构不合理等。因此,要解决西部人力资源问题,不仅要从短期着手,引进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更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西部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西部人力资源的状况,这便需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实施教育产业化,转变以往落后的教育模式,提高整个西部人力资源的素质,以适合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论文将以西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分析和研究我国西部人力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西部人力资源落后的原因,并揭示出教育投资、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叁者的关系,从而对此提出一些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思路。<WP=3>对此,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这样展开的:首先,回顾国内外人力资源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提出人力资源的含义和特点,并将它与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等概念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既然人力资源对西部大开发来说如此重要,那么现有的人力资源现状如何呢?能否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在第二章中,就此谈到了西部人力资源的现状并分析了导致其落后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教育问题,因此,在第叁章中,透彻地阐述了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研究重点转移到教育上。将这叁者联系起来,正是本论文的创新所在,即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避免了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泛泛而谈。既然找到了西部人力资源落后的根源,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所以,在第四章中,谈到解决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从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上来说,加强教育投资、实施教育产业化;从人力资源数量上来说,就是合理引导人力资源的流动,引进西部急需的人才,输出大量闲置劳动力,以减轻就业压力。这是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也是本论文的逻辑结构。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掌握、运用和开发技术,人的智力作用日益突出,这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限于数量的多少,而是质量的高低,这便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证明:经济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长期对国民教育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极大地增加了人力资本的存量。但是,我国西部由于自身的一些主客观原因,限制了教育的投入和教育的发展,致使西部人力资源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开发西部人力资源,就必须在思维上进行一些创新,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西部教育投资和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并在具体的措施上进行改革。因此,笔者认为:要开发我国西部的人力资源,必须根据西部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由于,西部的经济、<WP=4>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等都落后于东部,其相应存在的问题也就比较突出,尤其是加大教育投资方面的资金问题和教育产业化的观念改变问题以及人才引进方面都是难题。所以,在本论文里,综合各方面的建议和问题,将本论文的重点放在第叁章和第四章,即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从教育角度开发西部人力资源。之所以把重点放在第叁章和第四章,主要基于这些考虑: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叁者关系的分析将叁者结合起来,为第四章教育产业化措施的提出奠定基础,换言之,在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提出教育产业化是因为教育投资可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以促进经济发展。因而,教育产业化是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措施和途径。诚然,由于教育有滞后性,教育主要为未来培养人才,那么如何解决现有的人才缺乏问题和西部人力资源数量过于庞大所造成的就业压力问题呢?因此,在第四章的最后一

张志新[3]2005年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构想的提出,西部大开发就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开发西部,而是如何开发的问题;以及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如何实现东、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必须把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必须从重视“物力资源”开发转变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开发的轨道上来。只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才能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只有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才会有更为长久的动力源。因此,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 本论文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以经济法学和民族经济学为底蕴,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热点问题之一的西部大开发作了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指引下,立足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借鉴国内外开发欠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论证了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关键。在如何作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上,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有关知识和人力资源特性,创造性地提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应建立在法律保障机制基础上。只有依法开发,才能有效地防止忽视教育、不重视人民健康等问题的发生;只有依法开发,才能有效地保护各开发主体的权益;只有依法开发,才能避免人力资源不合理配置和浪费现象;只有依法开发,才能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宏观调控作用,坚决杜绝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分离等现象的产生。总之,构建适合于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就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结构上,本论文除引言、结语外,正文分为两大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1一3章)论述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涵、现实状况、基本思路以及开发利用问题。重点阐述了不能以开发论开发,而是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要坚决剔除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的六大误区以及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路径选择等具有实践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重大问题。第二部分(4一7章)主要从人力资源开发法治环境的酿造、教育法与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法律保障以及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服务机制的构建等方面来论述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保障问题。本部分从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出发,重点论述了构建适合于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性地提出明晰劳动力产权、切实保障人力资源各开发主体的权益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条件。除此之外,还简要地论证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不但要有良好的法律环境,而且优质的法律服务可以促使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始终沿着法治的轨道运行。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保障,劳动力产权,西部民族地区

蒋蔚炜[4]2004年在《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文生态环境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对宇宙等外部世界的求索正在不断深入,但对人类自身的感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都相当肤浅而苍白,中国西部落后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管理则更加滞后。在西部大开发中,以人为本,狠抓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本文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线,着重研究了人力资源问题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思想渊源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客体及其主要开发形式、人力资源投资与教育供求、人力资源价值及其核(估)算、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分析、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西部人力资源素质的现状,探讨了开发西部人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超编”问题,营造良好人文生态环境的渠道。 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应增加教育投入,实施教育超前发展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西部教育专项国债,建立西部教育发展基金制度,尽可能地把农村的孩子义务培养成高中生,调整人口结构真正为农民减负,从而扩大就业半径,切实推进西部人力资源开发。 本文对人力资源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不能将人力资源等同于劳动力资源,不能将劳动力资源等同于劳动力人口;论述了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指出了人力资源除具有生物性、社会性、主观能动性、可再生性、个体时效性和资本性等特征外,还具有群体性和资本性特点,这是经济活动中强调群体凝聚力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和理论根据;人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每道工序都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经验的学习也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因素之一,劳动力价值不仅采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衡定标准,还可参考有效劳动时间:以加强教育,解决“农民超编”,营造良好人文生态环境为突破口,真正推进西部人力资源开发。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人文环境

陈文燕[5]2002年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需要动员和投入多种资源,其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决定和影响西部开发的关键性因素。本文研究的主题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文章从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些基本概念着手,在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开发形式做了分析、研究,深入探讨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投资及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等问题。并借鉴国内外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对区域一体化下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战略作了初步探讨。 第一章 导言 该部分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国内外动态。界定了论文研究的范围,就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作了说明。 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起点:一些基础概念及理论 本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阐明了人力资源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对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进行了比较和区分。其次介绍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包括人力资源开发的客体、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及与人力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利用、配置等概念。最后,介绍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理论。 第叁章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运作形式 本章在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运作形式——健康投资、教育投资,并就西部地区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的现状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与比较,得出了结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相对不足;西部地区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可进一步探掘和利用的资源潜力。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实证分析 该部分介绍了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包括健康投资收益的计算:增加福利投资;婴儿死亡率与卫生保健投资收益。教育投资收益的计算:学校教育投资收益;培训投资。并以学校教育为例,测算了东西部地区及全国的不同层次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和教育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本章首先对影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欧文福[6]2006年在《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文中提出西南民族地区是全国聚居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各民族内部支系相对较为复杂,其复杂程度在全国少见。该地区“举世无双的自然——人文系统决定了西南民族发展的双重性,即经济的落后与文化的丰富”。制约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贫困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该地区自然资源的贫乏,而在于对这些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及人力资源能力。所以,影响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因素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一切扶贫方式与手段的运用都须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为此,必须实现由以往主要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发展模式,向注重以地区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造血式”开发新机制的根本转变,以发展适应地区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特殊性的产业为重心,以构建同地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能力为根本,实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西南民族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能力水平,从而为西南民族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全面成功追赶提供持续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知识创新、管理和技术应用的主要驱力,也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不仅如此,教育还是新产业得以创生、生长和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和高新技术作为产业发展核心的当代,表现得至为突出与强烈。无论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还是提高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教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从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发展教育是该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教育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智力支撑;教育是西南民族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根本措施;教育是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教育滞后是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教育脱贫无疑是解决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根本途径。人力资源开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的功能,取决于教育水平及质量状况。 教育不是简单的为产业服务的工具,它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容否认的创造产业、催生产业、引领产业发展的巨大现实作用,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合格的一代新人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是任何其他力量都无法替代的。而这诸方面作用的体现,使教育具有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重要价值。 基于该地区特殊性的认识,本文认为,在西南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中,必须改变完全照

李坤梅[7]2007年在《西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着,我国能否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争取主动,关键要素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提高中国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将是本世纪的重大课题。落后的西部农村不仅严重制约着西部城市的发展,也不利于东部城市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会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到2020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再翻两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开拓创新人才。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为了推动西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叁农”问题,必须加大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尤其是加大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力度。因此,探索适合西部实际需要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在查阅国内外大量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西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存状况及问题,构建一种职业教育与培训“1-2-3-2-1”职教培训新体系,即一个切实的规划与管理体制、二个级别、叁个层次、两种形式、一个有效的监督和保障体系。所谓两个级别就是中职教育和职业培训,叁个层次就是农业技术劳动者、第叁产业服务劳动者和从事工业生产的技术人才,两种形式就是本地职业教育与培训和转移职业教育与培训。针对西部农村劳动力的现状,认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的有机融合、集中培训与就地培训相结合,短期适应性培训与技术等级培训相结合、项目培训、县乡村网络化办学等本地教育与培训模式,以及东西部联合办学、外地务工外地培训、重点项目委托定向培养等转移教育与培训模式,是适合西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实现新模式的主要途径,包括明确办学目标,创新办学思路;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多渠道投入体制,加大对农村职教的投资;加强职教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就业准入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推广新型成人教育;建立完善的职教培训监督和保障体系。此模式既有现实的迫切需要性,又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通过研究以期对西部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对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李澜[8]2005年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目研究以经典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研究理论为依据,采用定性分析与传统的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是从农村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内涵的基础研究出发,通过综合分析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现状及其相关性影响因子,全面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二是具有创新性地剖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价值,充分认识农村女性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农村妇女发展对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叁是在全面分析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以独到的观察视角,重点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质量较差的状况;深入分析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积累慢、存量小的基本现状及其成因。首次论证既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又体现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特点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叁式二型”开发方案;并针对地区经济增长与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改善并不能自然或自发结合的基本现实,系统构思倾斜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宏观政策制定与实施,提出营造有利于农村女性发展的人文环境的主要构想,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转变,有效地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源质量提供既具有理论创新性,又具有实践可行性的参考依据。四是突破农村妇女问题研究的常规范式,通过采用田野调查与小样随机抽查以及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法,从实践中归纳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实现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效益的主要启示。整个研究的主要观点聚焦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独特作用,重点加大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回报,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摆脱贫困、农村迈向现代化的关键。

峻峰[9]2005年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文中提出用人力资源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西部经济问题,是确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和支撑点。从西部开发所处的时代背景看,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表明,人力因素不仅可以克服物质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倾向,而且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保证经济长期增长。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及世界各国在人力资源方面研究与实践活动等领域中的现有成果,充分吸收和借鉴包括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在内的多学科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工具,针对西部地区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划,对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1. 本文结合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测算,研究分析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由此得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自然资源的赋藏程度与本地区经济增长有关系,但不存在必然联系的结论。此外,对西部地区资本供求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资本需求的测算发现,资本不足和短缺且使用效益低下,构成了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因此,在资源和资本对西部地区长期经济增长形成制约的时候,我们应及时地把经济增长的着眼点引入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中。2. 本文提出了素质观的、能本观的人力资源概念,并通过界定人力资源存量的概念、构建人力资源存量的度量方法和数学计量模型,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存量状况、配置状况、流动状况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劳动力流动性差、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缺乏构成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状况的基本特征。 3.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本文从人力资源视角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出发,通过对西部地区教育总体特征和教育投资及农村居民教育投资行为的考察与分析,指出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广大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教育投资意愿与行为。提出教育的发展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的来源,而落实教育投入的政策和措施是西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4.在职培训投资和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培训投资的成本—收益理论及西部地区在职培训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说明,西部地区正规的在职培训方式起步较晚,差距大,有效供需不足。因此,提高认识,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消除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供需矛盾。西部地区健康投资状况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健康投资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人口健康水平低下、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足、社会公共卫生设施条件差、健康环境条件相对恶劣。其真正的根源在于经济落后和贫困,关键在于如何打破西部地区贫穷和人口健康水平低下之间的恶性循环,使西部地区逐步走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健康水平提高齐头并进的道路,然后进入更高一层的循环当中,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格局。 5.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本文在研究分析各学者对“贫困”概念的不同认识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把贫困地区,直观地理解成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地区,这只是贫困的表层形式而已,而真正的问题是少数地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长期落后,这是贫困的实质,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理性选择应该是依托人力资源开发反贫困。 6.制度、政策对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促进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表明,同等的人力资源存量水平,受不同政策、制度、市场开放程度的影响,其发挥的作用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在相近的政策、制度、市场开放程度的条件下,具有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地区必将首先发展,而且能够达到快速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行制度的安排还存在着诸多缺陷。通过管理体制和制度改革,不断推动地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关键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增长,存量

车延年[10]2012年在《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在任何时期的任何一项活动中,人力资源都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倘若没有人力资源,其它的各类社会资源也都无法充分、协调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人力资源开发是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领域,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也不例外。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开发水平、开发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决定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充分、合理、高效地开发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不仅是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保障,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所以,进一步拓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是解决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在逐步加大,整个西部地区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一系列倾斜政策有效地改善了西部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而且大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基础仍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与其它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十分明显。同时,西部民族地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并缺乏科学的规划,致使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一直停滞不前,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本选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理论与实践研究两个层面入手对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较为全面、综合地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门性理论研究,较为系统地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宏观环境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该地区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进而推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在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D]. 张明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2].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投资探讨[D]. 陈艳.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3].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保障研究[D]. 张志新.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4].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文生态环境初探[D]. 蒋蔚炜. 四川大学. 2004

[5].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陈文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6]. 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D]. 欧文福. 西南大学. 2006

[7]. 西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研究[D]. 李坤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8].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研究[D]. 李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9].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D]. 峻峰.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10].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析[D]. 车延年. 青海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投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