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程序性知识教学的若干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知识论文,建议论文,高中化学论文,程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在大脑中的贮存方式是产生式,产生式是遵循“条件—行为”规则的,即当特定条件出现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例如,关于盐类水解,当盐溶液中存在弱酸根的阴离子时,就要想到此时溶液呈碱性,这就是关于盐类水解的程序性知识。 目前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着教师对程序性知识关注不够,帮助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意识不强的状况。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能力差,而学生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有一定关系。通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帮助学生在大脑建立起产生式系统。下面,略谈几点笔者对高中化学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思考供参考。 一、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中关注程序性知识 在进入新课程以前,我们的教学目标只有“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听懂了吗”或“学生理解了吗”。进入新课程后,我们的教学目标变成了三维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就是强调学生要掌握程序性知识。 教师在上课时不能仅仅关注如何将陈述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关注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思考问题、思考问题的一般步骤等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才能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例如,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一节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难溶于水的

沉淀可以溶解于盐酸中,请你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予以解释。”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解释为什么

会溶解于盐酸中,学生固然很容易听懂,但是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仍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也就是说这样的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巩固陈述性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无法获得程序性知识。如果教师在解释完上述现象时能帮助学生总结出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常用的程序性知识,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教师可以这样小结: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方法:“看到”难溶电解质→“找到”微粒→“想到”平衡→联系

。像这样将程序性知识表示给学生,其实是将程序性知识转变成陈述性知识,使学生对分析问题的步骤一目了然,便于在大脑中形成产生式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步骤,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有教学程序性知识的意识,并善于将程序性知识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章可循”,不至于无从下手。 二、将陈述性知识分解成程序性知识 高中化学中不少知识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很多步骤才能得出结论。在进行这样的难点知识教学时,很多教师会将难点的知识设计成知识台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这是化解难点的好方法。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将陈述性知识程序化。 但是,在教学时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理解复杂的陈述性知识,而应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知识台阶的顺序、内容以及每个知识台阶相互关联的条件等程序性知识。例如,惰性电极电解盐溶液各电极产物的判断,大多数学生在初学时普遍感到困难,因为整个电解过程涉及的内容和步骤太多,学生一时感到无所适从。教师教学时可以设计成这样的知识台阶(以电解硫酸铜溶液为例): 知识台阶一:写出此时水溶液中所有阴阳离子。

知识台阶二:根据异性电荷相互吸引的原则,确定阴离子移动到阳极,阳离子移动到阴极。

知识台阶三:比较2种阴离子失电子的先后,确定何种离子先失电子;比较2种阳离子得电子的先后,确定何种离子先得电子。

知识台阶四:根据阴阳极得失电子数相等的原则,将阴极和阳极的电极方程式相加,写出电解的总式。 通过这样的知识台阶,学生认识了确定电极产物的一般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将这些程序性知识做这样的小结: 阳极—阴离子—比失电子顺序。 阴极—阳离子—比得电子顺序。 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有陈述性知识的讲解,又有得出陈述性知识的步骤,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既掌握陈述性知识,又掌握程序性知识,为最终形成化学学科能力打下基础。 三、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能够应用程序性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引导学生尽快地获得这种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是,学生不可能孤立地获得程序性知识,它需要借助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从中获得程序性知识。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在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抽象出程序性知识,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有几个好方法: 1.归纳解题程序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是练习。习题教学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很有帮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不断巩固程序性知识,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在大脑中建立产生式系统,那学生就真正掌握了程序性知识,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但是,高中的化学题目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善于从各式各样的试题中总结出一般试题,总结出解答这类试题的解题程序,然后有针对性地练习,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例如,判断物质的熔沸点高低并说明原因。此类试题学生经常是无从下手,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很难想到是用晶体结构的知识判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做这样的小结: 解释晶体的熔沸点—想到晶体结构—判断晶体的类型—不同晶体有不同的因素。 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建立起物质熔沸点与晶体结构的自然联想,学生就学会了解释物质熔沸点的方法。 2.典型例题模式化 高中化学试题的特点是考查同一个陈述性知识时问题的呈现方式复杂而多样,教师要把每一种呈现方式都教给学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典型例题,并且在典型例题的教学时形成解决此类试题的固定模式,这样学生能很快地获得程序性知识。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但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的计算、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的确定是学生的难点。我们可以选这样一道试题作为例题:

教师可以用下面的固定格式解答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上述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很容易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养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能力,教师每次遇到氧化还原反应都板书这样固定的格式,通过几个练习,学生自然而然获得解答此类试题的能力。 3.知识与问题相融合 高中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固然重要,但通过这些化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更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关注知识,也要关注问题,二者必须兼顾。通过问题引发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训练学生的程序性知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经常将知识和问题割裂开来,特别是复习课的教学,教师经常将化学知识的整理和习题的讲评完全分开,这对学生获得某一知识点的程序性知识十分不利,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背知识,但不会解题。因此,教师要将知识和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试题和内容的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 例如,高三卤素的复习课,内容多而杂,有氯气的性质和制备、有氯水的组成和性质、卤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等等。如果教师将内容孤立起来讲,学生似乎也记忆了很多东西,但遇到实际试题时仍然会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如果教师能将试题和内容联系起来复习,如将有关氯气制备的内容和试题合在一起上课,将氯水的组成和性质与相关的试题联合起来设计教学,即将一个章节分成如干个专题来教学,每个专题中既有对陈述性知识的复习,更有典型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的小结,学生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相关程序性知识。 总之,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而程序性知识并没有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显性地出现,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和不断挖掘,并善于将程序性知识融入日常教学,才能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标签:高中化学论文; 陈述性知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