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得锦绣更添花——谈初中生记叙文语言形象化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记叙文论文,初中生论文,锦绣论文,策略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某个角度来讲,初中生的作文主要是记叙文。而一篇合乎要求的记叙文,一般认为是应该做到“文质兼美”。这里的“文”是指“文采”,“文”的问题不认真解决,即使材料丰富、内容具体、观点正确、结构清晰,也仍难以成为好文章,正如老舍所说:“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因为语言欠准确,文句不通顺,缺乏文采,要畅达地表达思想是不可能的。
那么,初中生的记叙文是否做到了“言之有文”呢?恐怕只有极少数的佼佼者能够做到。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有感于初中生记叙文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缺乏形象感的现状,努力寻求改进的策略,从学会描写、炼字炼意、修辞润饰、塑造典型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与尝试;并以教材为例子,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丰富而生动的作文教学资源,通过技法上的点拨,以读带写,读写结合等办法,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记叙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力求使学生把记叙文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一、学会写人绘景
1.把人写“活”
要让学生明白大多数的记叙文都离不开写人。写人,就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具体、形象地表现人物的个性,使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教材中所蕴含的人物描写的生动例子,经过教师的梳理、分类,便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例如:
外貌描写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都德的眼睛:“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生动地表现了都德眼睛虽近视却十分敏锐的特点。左拉的鼻子:“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样写似乎有点滑稽,但又显得刚毅。
神态、动作描写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左拉:“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形象地表现了左拉沉默寡言的个性及随和、不太注重个人形象的特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神态动作描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生动地表现了先生朗读时的认真、投入。
语言描写如: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的语言只用了朴素的四句话,就将一个挚爱儿子却不善表达的父亲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这些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范例。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是让人物自己表现自己。唯有客观地写人,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在具体的事件中表现自己,让人物自己笑,自己哭,而不是作者随意的旁批,人物才能形象起来。二是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才能使人物鲜活起来。
例如,下面的习作:
老师的头剃得光溜溜的,常被强烈的阳光一照,便反射出一束金光闪闪的“电激波”。他戴着近视眼镜,显得很“斯文”。他那双圆圆的大眼睛像西海龙王的定海龙珠,也常发出“闪电激光”,时常有人被他电“熟”了。他的魅力在于他那华丽的嘴巴,这是一件重要的“教育的工具”,而这个工具永不停休地为我们的未来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初三学生王坤满《严慈的班主任》选段)
文章抓住了老师头发短、头皮油亮、斯文的外表下经常怒眼圆睁、讲话滔滔不绝等与众不同的特点,写出了班主任的个性,语言生动、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心理活动的描写能够把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直接表现出来,特别是在激烈的环境中处理矛盾、抉择事理的想法,最能显示出人物灵魂的美与丑,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所以,很多文学作品都以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作为文章的行为线索。课本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冰心《荷叶母亲》中写“我”四看红莲时的心理变化:感动——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父亲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这些心理描写首先是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点,其次是要和叙事、写景结合在一起;再次,它不是大段大段地进行,而是要逐层推进,写出波澜。只要注意了以上几点,人物的情感就会自然流露,不会生硬、造作、贴标签。
2.借物抒情
初中生的记叙文虽然是以写人叙事为主,但要形象逼真地再现生活,将自己的生活见闻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往往也离不开环境描写。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往往可以起到再现生活情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从而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意象,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享受。
课文中依然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亲爱的爸爸妈妈》中只用了八个字:“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就渲染出“天地与人同哀”的无限哀伤的氛围。《羚羊木雕》中“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一句,冷冷的月光衬托出“我”心情的悲伤。《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不像样子”的环境描写,则暗示了爸爸生命之树的凋零。运用环境描写时要注意:根据表现主题、衬托情感的需要来写;点到为止,避免喧宾夺主。
例如,下面的习作,写“我”小时候的一次迷路经历:
暮色开始四合,白日里嘈杂的街市也渐渐都安静了起来。秋风萧瑟,卷起地上几片枯黄的叶子,也吹散了我的头发,好冷好冷。在这凄苦的寒天下,没有一丝月光,只有那昏黄的路灯,把我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初一学生陈温琳《温暖》选段)
这几句话里,作者用“昏黄的路灯”、“萧瑟的秋风”、“枯黄的落叶”等各种景物,组成了一幅真实的生活画面,衬托了“我”迷路时孤独无助和恐惧的心情。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写人绘景,引导学生把语言当做画笔,把事物造型、姿态和色彩生动地描绘出来;把语言当做录音机,把事物的音响真实地记录下来;把语言当做雕塑刀,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景物立体地雕刻出来。
二、学会炼字炼意
无论是人物描写,还是环境描写,都贵在一个“细”字。描写唯有做到细致,文章才能产生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可谓是“文章常于细微处显精神”。这里的“细微处”,主要是指精选的词语、凝练的语言。有人说:“一个呆板的词语犹如衣服上的一个不合时宜的纽扣,会影响人的整体美;而一个灵动活泼的词语有时就像一滴水彩,能使整幅画增添不少亮色。”
先还是看看课文中的例子。朱自清《背影》中描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最感人的莫过于“攀”、“倾”、“缩”这三个字眼。这三个字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时那种吃力费劲的情状。其实“我”并不渴,就是渴了,二十岁的“我”绝对能自己买,但父亲执意要为儿子买,为什么呢?那就是“爱”,是尽到为人父的责任!因为这三字凝聚着如此厚重的父爱,所以才这么感人。又如鲁迅《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来咸亨酒店喝酒付钱时先“排”后“摸”的两个动作,极为生动地表现出孔乙己“阔绰”时和落魄时不同的神态与心理。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字词,被确切地运用在特定语境里,就会产生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老舍说:“普通的话,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中说出来,就能变成有艺术性的话了。”可见,经过锤炼的平常字词,既显示它平易朴素的本色,又能激发读者想象,产生形象感,获得审美愉悦。
例如,学生作文里这样的一句:清流携鱼儿。
一个“携”字意境全出,它赋予清流和鱼儿以人的灵性,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流水的灵动和鱼儿在水中嬉戏的欢快情景。
再如习作《少年月色》,开篇一句,落笔不凡:
我随手扯来一片月色,轻轻一剪,便剪出几位白衣翩翩的少年来。
作者的想象何等新奇!月色竟像绸缎一样可以用手去“扯”,用剪刀来“剪”,这一“剪”又幻化出“白衣翩翩的少年”来,可谓是:精选词语显灵动,文到细处始感人。
三、学会修辞润饰
亚里士多德说:“语言的生动性是来自使用比拟的隐喻和描绘的能力。”说的就是善于运用修辞方法,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有人对修辞按功能及内部结构进行了分类,指出其中一类是“描绘性的修辞”。为初中生所熟悉的有比喻、拟人、借代、通感、象征等,其性质是直观的、形象的,其目的是要捕捉客观现实中美好的形象与心灵,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我们这里讲的修辞主要是指以上几种。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用“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新奇的比喻、通感对月下的荷花、荷香进行描写,以含蓄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的氛围,借眼前美景寄寓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恬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又如鲁彦在《听潮》中描写“海的沉吟”的一段,充分展现了修辞形象化的魅力。“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把海沉吟的情状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可感、可听、可视,真切地感觉到了“像诗人般沉吟”的意象。
对于这些作品,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发掘”其中的美感,而且要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这样的美言美语去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雨嘀嘀嗒嗒的落在屋顶上,绽放出一朵朵活泼跳跃的小水花。仔细听,像是在演奏一曲纯朴典雅的古乐;默默看,又像在读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随后那些演奏完了乐曲,读完了诗的精灵如稚童滑滑梯一般,从屋顶顺流而下,来到大地妈妈温暖的怀抱中。(初三学生王锐怀《春雨的随想》选段)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春雨的声音、情态描摹得无与伦比。
此外,引用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写作时,也可以发挥其独有的作用。有时候,我们冥思苦想,搜索枯肠也难以找到形象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我们不妨借用别人的妙语。所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能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什么好呢?作文中,只要能恰到好处地借用成语、谚语、俗语、诗词、名句、典故、歌词等,就能使作文语言生动,增色许多。例如:假如我是宋元时代人,我可以踱步于“红雪飞来芳满径”的美丽庄园;可以接受那“细迷蒙涧透纱窗绿”的梨花细雨的抚摸;可以观赏那“星依云渚溅溅,露零玉滴涓涓”的良辰美景……(初二学生王桂芬《我的梦》选段)
小作者巧借诗词名句来表达对诗意生活的美好体验,同样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其实已记下了不少的诗文名句等。只是被尘封在记忆的角落里,很少启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学生巧借妙用。只要学生能打开记忆的闸门,写起来自然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了。
四、学会塑造“典型”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发现一个问题,不少学生写作文,要不就喜欢胡编乱造,要不就过于“写实”。其实这都是记叙文写作的误区。文学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的生命是“真实”,绝不可以违背生活的逻辑去胡编乱造,但也并非像拍照似的去照搬生活。写作是一门“艺术”,它所追求的“真实”应该是“艺术的真实”。说白了,那就是允许学生虚构,当然要指导他们如何虚构。
在文学创作中,“虚构”指的是运用艺术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创造出新的“典型形象”的思维过程。这种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鲁迅把它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专用一个人”做模特儿,另一种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是叙事作品创作中的中心课题。优秀叙事文学作品中成功的典型形象,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鲁迅创造的孔乙己,老舍笔下的祥子,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感染和教育了一代代中国学子。
初中生的记叙文,本来就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妨学学文学创作的典型化的方法,把人物写得更为生动典型。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句对话、瞬间情景,却可以加以想象,扩充成丰富而完整的事件;也许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却可以放到自我的生活中去抒写;也许是不同的人经历的事,却可以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只要是不违背生活去瞎编乱造,只要是具备生活的真实,把存在的、可能的、甚至希望存在的现实写出来,未尝不是对生活有深刻认识与思考的体现,未尝不是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体现。
例如,下面习作就运用典型化的方法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舞者的形象:她看起来比我妈起码老五岁,身材有些臃肿,腹间的脂肪被挤出来,看起来有些可笑。但她跳得非常投入,仿佛不是在练习,而是一只沉睡的天鹅,慢慢地睁开眼睛,眼神中有万种风情流转,不是很漂亮却有韵味。突然所有人都旋转起来,她也跟上。脚尖踮得很直,甚至垂直地面。一周,两周,三周,她的臃肿已不成问题。接着,她似乎是在展翅,在飞翔,一跳一转,她一步未曾落下。我所看到的,只是她灵动的眼神和飞巧的脚尖。(初一学生许少蓝的考试作文《只为君醉》选段)
小作者将冰心《观舞记》中印度舞女卡拉玛姊妹的形体和舞蹈动作巧妙地叠加在生活中一位平凡的妇女身上,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把舞者的形体、眼神和舞姿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让记叙文生动形象的方法很多,这里只谈四种主要的方法。我们不妨通过大胆的尝试来提高学生语言形象化的表达能力,使他们把记叙文写得更加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