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晋女子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演变_社会学论文

金大晋女子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演变_社会学论文

金大金女大社会工作专业沿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沿革论文,专业论文,金大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断了近30年的社会学系已先后在各大学恢复建立。随着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社会工作专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适应广泛开展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事业的需要,培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各大学社会学系纷纷开设社会工作课程,或在原有社会学系基础上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系,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学科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

金陵大学(以下简称金大)金陵女子大学(1928年改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以下简称金女大)是旧中国较早设置社会学系及开设社会工作课程、成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金陵大学还专门设立了社会福利行政系,招收社会工作本科生,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独立的社会工作系。金大金女大积极协助各机关团体,开展社会福利事业、救济工作以及为其培养输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金大初建,仅设文科,文科设本科预科两部。本科科目分选修与必修两种。无论选修与必修课,都没有“社会学门”。1930年春,文科改为文学院。1931年,金陵大学创建社会学系。柯象峰为系主任。聘徐益棠、史迈士等为教师。柯象峰,原籍安徽贵池,1918年进入金陵大学。先在理学院、后入文学院经济系。1927年,考取半官费去法国留学。1930年,在法国里昂大学研究院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继而又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任研究员,继续深造。1931-1947年,一直在金陵大学担任教授,社会学系主任。讲授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课程。经常带学生深入社会,实地调查。30年代,特别着重对人口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完成了《中国人口问题》及《中国贫穷问题》等几十万字的著作。《中国贫穷问题》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贫穷问题的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陵大学西迁四川成都。川西是彝族和部分藏族居住地,正是研究社会学的另一领域——民族社会学的极好机会。柯象峰利用假期三次去川西彝族、藏族社会调查,研究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情况,社会风俗和社会结构。由于他对社会学广博深入的研究,获得了显著成就。40年代中期,曾被选为中国社会学会主席。1947年,应英国皇家学会邀请赴英国讲学。在英国研究了社会安全措施,人口统计等新内容。1948年春,应美国邀请,由英赴美讲学,并任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同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美国人口局研究人口问题的新内容。新中国建立以后,院系调整,金陵大学社会学系被取消。改行从事外语教学工作。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学在中国又被重视。曾得费老之邀,在南方恢复重建社会学,因年事已高及其它原因,未能如愿。1981年被中国计划生育学会聘为顾问。

社会学在解放前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金女大是较早设立社会学系的大学。1926年前后的社会学系主任是Dr.Truddy。1928年至1937年系主任是Mereb.E.MossMan。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迁至成都,系主任是龙冠海先生。解放后由范定九先生担任。龙冠海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曾赴美留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49年移居台湾,先后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省立法商学院。1960年,创建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曾任台湾中国社会学社理事长多年,获该社特殊贡献奖。所著《社会学》一书多次印行,影响很大。

社会学系在金女大是个热门的系。金女大毕业生中最多的是社会学系,计179人(1927-1949),社会学及社会工作计24人(1950-1951)。

二三十年代社会学在中国的兴起,深受美国社会学的影响。当时美国社会学,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正在从先前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理论的探讨,转向对具体社会现象的调查和分析。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和解决诸如人口过剩、农村凋零、都市膨胀、犯罪、种族矛盾等具体社会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因此,适应社会现实需要,注重社会问题与社会服务,就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就金大金女大而言,社会学系初建时即注意培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所授课程着重于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及社会调查,偏重于实用方面。实习主要在青年会、医院、慈幼院等机构和社会福利单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学系也就是社会工作系。

抗战期间,金大、金女大西迁至成都办学。这个期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国民政府实施了一些适应战时需要的社会救济措施,发布了一些新的社会福利救济法令。1937年行政院通过了《非常时期救济难民办法大纲》,成立了“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省及院(行政院)辖市设立分会、县市设立支会、专办难民收容、运送、给养、保护、管理及配置救济事项。1939年10月,发布《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实施方案》,对大量流亡难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的救济工作规定了具体实施办法。1940年成立社会部作为最高社会行政主管机关,各省、县也设相应机构,主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组织、社会服务、劳工行政及合作行政,并制定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规,1942年在重庆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社会行政会议,从而使社会行政成为一种制度。

在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过程及社会行政制度的形成、运作中,社会工作者的参与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逐渐增强。如1942年春金大柯象峰、陈文仙被社会部聘为社会福利设计委员。由此对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于是,各大学社会学系纷纷调整、充实课程,特别是增设实用课程,以应急需。1944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召开大学课程修订会议,于社会学系课程中,增设社会行政组(社会行政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为适应战时需要,金大金女大在西迁后都采取了新的办学措施。金大在教学方面共分5组,即普通社会学组,都市社会学组,乡村社会学组,边疆社会学组和社会福利行政组。社会福利行政组开始独立招收学生,由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陈文仙女士负责,并聘请社会上在相关领域有成者为学生授课。金女大也将社会学系改为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

1942年,鉴于抗战时期社会工作人才缺乏,为加强金大学生对社会福利事业之认识及贡献,金大增设社会福利行政特别研究部。招收大学毕业生予以一年至二年之训练,以应需要,该部除与社会学系取得联结、供学生于学理上之研究外,还与本校社会服务部合作,以服务部工作范围为学生实习对象,以实地经验教材为研究之章本,以期达到“学以致用”之旨。社会福利特别研究部的工作主要有(1)研究与实习工作。研究部教授除授课外,还指导研究生作个别社会福利事业之实习研究,如集体培育工作,儿童福利事业工作,医药社会个案工作等。研究专题有“中国医药社会工作研究”“儿童留养机关之研究”“聋哑儿童之职业教育”(2)编译工作。如编译儿童福利事业教材,社会福利行政教材。

当时成都正处于抗战时期,当地社会福利及救济机关团体有些已迁至郊区,有些已处于停顿状态,根据战时形势,当时社会工作分为边疆社会调查、城市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及儿童社会工作。

(一)边疆社会调查

1、西康社会调查。为明了西康之社会经济、物产、文化及民族情形,以便拟定方案供研究边政者参考起见,组织西康社会调查团。1938年暑期得西康建省委员会资助,由柯象峰偕同徐益棠等,于4月9日前往甘孜等地作实地调查,历时两月有余,所得资料,曾借华大教育学院公开展览,计文物标本52件,照片283张,搜集虽未足云广泛,然于关心西康社会者,不无可参考之处。

2、考察夷民生活。1939年11月3日,由柯象峰率学生毛长治等赴峨边县作夷民(猡猡族)社会生活概况调查,道经峨眉、龙池、沙坪而达峨边县。复得该县府资助,选派译员及卫士各一名,出双口溪深入夷地于俄洛夷村。该村属黑夷底底家,尊长绿格子儿,奉问招待宿处。计在该尊长家住数日,又在加哇白姓家停留一日,每日除随时观察该村夷民生活概况外,并以问答方式,向各夷究询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各方之特质,时间虽嫌仓促,然而其婚丧祭祀以及度岁各种习俗,均一一亲观,并拍摄珍贵照片多种,搜集标本,亦复不少。

3、川边考察猡猡民族。1941年暑假,社会学系柯象峰、徐益棠两教授,受四川省政府之托,任省府边区施教团正副团长,率领一行20余人,赴雷马峨屏各县倮族区担任研究宣慰等工作。徐益棠复赴雷波等县,继续考察猡猡民族生活,计自7月离蓉,10月返校,历时三月有余,所得材料,标本颇为丰富。

4、创设边疆社会研究室。社会学系为适应建国要求,对边区民族文化与边疆问题作系统学术研究,于1941年9月创设边区社会研究室。由徐益棠、卫惠林两教授主持研究计划,室内与田野并重。工作分为下列数项。(1)中国边疆研究资料及论文目录卡片编制。(2)中国边疆社会研究资料搜集与整理(3)边疆民物标本整理与保管。(4)边疆人文地图编制。(5)发行边疆通讯双月刊。其他还有(1)编印边疆研究专刊,发表实施研究及专题研究重要论著。(2)举行边疆文物展览会,将实际研究所得之民物标本及照片,举行公开展览会。(3)实地考察工作暂以康区内为第一期工作范围,陆续进行,并与国内各学术机关在工作上取得密切联系。

(二)城市社会工作

1、社会服务部:(1)工业合作高级人员训练班,两期毕业生共24名;(2)警察训练班;(3)体育员训练班、毕业生24名。

2、社会服务处:(1)民众阅览室;(2)民众代笔处;(3)妇婴保健指导所,兼办民众卫生工作;(4)儿童教育班;(5)平民夜校;(6)其它,如家庭访问、集体培育工作、个案工作、民众壁报等。

3、劳工教育班,共有三班,其一班以蓉新印刷工业合作社之印刷工人为对象。

4、补习学校,如成人夜校、暑期补习日夜班等。

5、四川彭县社会救济与福利事业一该县为新县制之模范及实验区,本校社会服务部应该县之请,拟定社会福利工作计划,并指导推行。

6、工人子第学校由社会学系与成都社会处合办于皇城坝,除灌输一般知识外,并加以公民训练及生计教育。

(三)农村社会工作

西迁之后,1939年春,金女大在四川仁寿县设立乡村服务处。设有下列四组:

1、妇婴组。由成都进益产科提供医药器械,借用有经验助产士一名,在当地招收初中程度女青年一人为助手,每天上午开展门诊,定期检查孕妇的情况,及时治疗婴幼疾病,根据季节给儿重打预防针,种牛痘等。对产妇,只要来请,不论远近,日夜出诊。收费低廉,贫苦农民无钱就免费。接生后还要作家访,直至婴儿脐带脱落。还不时召集母亲会,宣传育儿知识。

2、幼儿教育组。在农忙季节,组织免费上学的幼儿班,由金女大学生三人去农村挨户招生,再按年龄程度分配班次,并请成都迁仁寿的协和女师生担任教学工作。

3、挑花组。组织当地妇女,挑绣桌布、床单、窗帘、餐巾等,由学校运往国外换取外汇。

4、鸡种改良组。四川省鸡产蛋率低,经常抱窝。来杭鸡年产蛋可达200多个,但抗疫力差,于是学校派一个生物系毕业生,在仁寿县试验鸡种改良工作。

仁寿县服务处,还是金女大的实习所,每年寒暑假都有同学来实习,进行社会调查。1943年,仁寿乡村服务处由仁寿迁到华阳县中农场,设幼儿园,每期收幼儿60名;设妇女班,教以识字、唱歌、手工、卫生常识、珠算等。

(四)儿童社会工作

战时难童很多,为此,1943年春季金女大开办儿童福利人才培训工作,即在社会学系和家政系分别设儿童福利以培养专业人才。社会学系儿童福利组的工作聘请金陵大学社会福利行政研究部教授汤铭新校友回母校主持。其必修专业课程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社会调查、社会集团工作、社会个案工作,儿童福利、儿童发展、儿童心理、儿童院所教养、儿童行为指导和毕业设计。

社会学系儿童福利组的教学特点是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所的工作并重,其目的在于培养精通理论,又掌握专业技能的有用人才。为此特设儿童福利实验所与儿童行为指导所供学生实习。

1、儿童福利实验所。儿童福利实验所建于1943年,1944建成。招收邻近的学龄失学儿童,半天上语文数学课,半天参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集团活动。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儿童及其家庭的个案工作。本所还附设托儿室,招收邻近的贫苦幼儿,免费日托,供家政系儿童福利组学生实习。抗战胜利后,金女大迁回南京,在南京金女院对面的原培幼小学校址,实验所重新开展工作。

2、儿童行为指导所。抗战胜利后,为适应儿童行为指导课的教学和实验研究的需要,金女大还与华西大学医学院合作,举办了儿童行为指导所,参加工作者除华大医学院外,本校有社会学系的助教和一些高年级学生。这个指导所专收一些有异常表现的儿童。如:孤僻、喜怒无常、拒食、多动、遗尿、痉挛、捣乱、游荡、口吃、迟钝等,为之诊治和矫正。1943年9月到1946年6月间,该所共接收有异常行为的儿童60名,其中问题得到解决和基本解决的有46名,占病儿总数的80%弱。

1946年金大、金女大迁返南京。由于抗战期间,南京原有的一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设施大都迁移或停办,社会问题比较突出。金陵大学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社会工作组的支援下、培养了十余名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又于1948年专门设立了社会福利行政系,招收社会工作本科生,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独立社会工作系。还被国际社会工作协会及国际社会福利研究院联合委员会接受为该会会员。这时期开展的社会工作有:

1、开办吉祥庵民众学校。由社会学系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及世界学生服务社合办于迈皋桥附近,计有学生60余人。

2、创设友邻社。由社会福利行政组创设于下关四所村,旨在提倡社区邻谊,增进彼此了解,共谋社区福利,其工作如下:(1)家庭访问,全村2256户,该社分户访问979户。(2)儿童玩具馆,采用图书馆卡片形式,出借教育玩具,平均每日儿童来借者,经常有32人。(3)儿童健康检查,共检查者611名,并注意其改善。(4)儿童教育团,计两团,52名。(5)儿童康乐团,计四团,114名,以集体生活方式,培育儿童身心。(6)村民医药卫生,与中国红十字南京分会合办。(7)义务教育,设立义民小学、儿童识字班、成人夜校各一所,学生共计儿童124名,成人76名。(8)露天教育电影,与美国新闻处文化部合办,每次观众甚多。(9)难民救济福利工作,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合办。

3、托儿所。由社会福利行政组筹办,拟收托2岁至5岁儿童60名,承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拨款资助。

重视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是金女大社会学系的优良传统。抗战胜利后,金女大复员南京后,又在江宁县淳化镇成立了乡村服务站,开展妇女儿童工作,社会学系学生在四年级都要去淳化镇进行数周社会实践。这个服务站指导农村妇女从事手工艺品如刺绣、儿童玩具的制作,并代联系出口海外,为改善农村经济收入开辟新的途径。进行妇幼保健知识、技能的传授,创办托儿所、幼儿园,为减轻农村劳动妇女劳动负担,对婴幼儿的优育作出贡献。更可贵的是为社会学系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基地,她们在进入社会服务以前能了解农村社会,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拓宽、深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使这批年轻的社会工作者在厚生精神的指引下,在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为祖国和人民而无私奉献的品质。

1946年金女大回到南京后,继续设儿童行为指导所,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每周分配一个工作日去华东南京神经病防治院,参加病案讨论会和儿童行为指导门诊工作。在门诊病童中,挑选有典型异常行为的儿童,进行心理的与环境的个案追踪研究与治疗。

2、每周分配半个工作日去中央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向家长解答有关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挑选有异常行为倾向的儿童,进行心理和环境的个案追踪研究。

3、每周分配半个工作日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与有关班主任共同研讨该班有异常行为的儿童的问题,并挑选其中问题较大的儿童,进行心理和社会的个案追踪研究和治疗。

1948年,因战事紧张,儿童行为指导所工作暂停,1949年恢复,一直到1951年9月,金女大与金大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原社会学系的儿童福利组与原家政系儿童福利组合并为儿童福利系,儿童行为指导所的工作从此结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和专业在欧美已经有很大发展。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学在中国的出现,社会工作也开始起步。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方面,得益于社会学及社会工作教育的先行。在这方面,金大金女大表现得较为积极、活跃。

金大金女大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历经几十年,为我国打开了一条传播西方社会学及社会工作专业的通道,成为移植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于我国的重要场所,在普及和发展社会学及社会工作、促进传统慈善事业向现代社会工作的转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把西方社会工作的个案、群体、社区工作的方法介绍到中国,推进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金大金女大在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其特定内容,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中国农村。至于抗战期间,为战时后方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更是超越了20年代和抗战前为教会及其慈善机构服务的狭窄范围,体现了为时代、为中国社会服务的特点。

金大金女大为我国各地机关团体培育、输送大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城市医院社会服务部,基督教男、女青年会以及各地社会救济事业及社会福利、儿童福利机关团体,由于他们经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扩展了视野,充实了知识,得到了锻炼,增强了适应各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发挥专业才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标签:;  ;  ;  ;  ;  ;  ;  

金大晋女子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演变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