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论文_李雨菲,狄子豪

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论文_李雨菲,狄子豪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071000

摘要:现如今在设计领域里,建筑设计尤为之重要。在建筑发展中,新颖的建筑形式层出不穷,同时文化与现代感的结合也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新兴力量。一向以“山水城市”闻名的马岩松,他的建筑风格追求的是自然与环境的融合,因此从中提炼的精华展现在自己的设计当中。在马岩松的“城市山水”观念中,首先他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要求在本质上人与自然的结合。其次是对山水元素的展示,将自己的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最后是对自然之道的解析,使山水理念的建筑设计表达方式充分与现代艺术相呼应。笔者将从马岩松建筑设计理念、作品分析以及他眼中的“山水城市”对马岩松的建筑意境进行解析。

关键词: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

前言:

建筑形式的转变有多种形式,许多学者提出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的疑问,也提出了不同的概念,例如绿色空间、智慧城市、花园城市等等,其中许多理念的核心意义都含有自然生态的元素,“山水城市”理念则是其中一点。马岩松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大量的“山水”元素,这样很多人都引发了思考。“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是追求自然,这是让钢铁丛林的城市环境融入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对城市类型的转换,而是要更多考虑现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自然的对比。

一、马岩松对“山水城市”的看法

马岩松的的设计理念则是“山水之道”,他希望在山水精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让人们离开自然,回归自然”的城市模式。[1]马岩松提出的“山水城市”结合了国家文化,并对未来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新的看法。马岩松认为,人们创造任何的事物都是我们后天自己思考的,无论是城市、园林设计还是乡村,这些都是人们人为形成的。就是因为这样,人们才更应该谈论人造和自然的关系。如果环境中只含有自然元素,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人们可居住的。反之,人工的自然环境,从早期的人类耕田文明就开始了,纵观东西方的文化,它们都对人们认知和自然观念有所改变。“山水城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风格,许多读者都说马岩松的设计想法天马行空或者形容为疯狂,但马岩松反映,他的设计谈不上抽象还是具象,他的这一思想应是在深究工业文明中人类的城市建造如何与自然元素的拼接或是情感的共鸣。[2]

“山水城市”的设计思想在东方传统城市中也同样的表现过,不管是园林还是城市,其本质都是使自然元素发挥到极致。马岩松表示他的“山水城市”并不是体现在山形或水形,而是希望人们对山水寄予的一种情怀。例如王明贤老师的山水画一样,他画过一副很有趣的山水画,现代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都在里面,同样把马岩松设计的朝阳公园画了进去,但画面依旧和谐,朝阳公园在所有建筑中消失一样。因此我们所谈及的“山水城市”的实践同样具有一种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和试验性。

二、马岩松的作品解析

笔者通过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对马岩松的建筑设计进行赏析,从设计作品的各个方面述说并提出自己看法,看到在未来可以帮助到笔者的地方、笔者需要改进的地方和设计作品怎样与周围环境更好的融入。马岩松的作品核心理念是“山水城市”,并且马岩松的设计作品可以与周围环境紧密融合在一起。笔者将对马岩松的经典作品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进行解析。这个作品被誉为是马岩松对“山水城市”的理解对到位的作品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从外观上看,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的设计成双塔式设计,建筑外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山的形状走向,整体来看就行屹然伫立的两座山峰。中央公园广场的设计不仅有着现代式建筑所含有的空间结构的简约美观、流线优美的特点,并且这个建筑与马岩松所提倡的自然观所融合。其次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的设计与朝阳公园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平静的水面可倒映着建筑的山峰,就像山水相依,水倒映着山,营造了自然大气的氛围,远看胜似一副山水画一样延绵柔和,使商业地标增添了许多东方韵味,使建筑成为自然的延续,形成了“城市山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按照设计理念,马岩松大量采用借景的手法,采取自然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也是中国园林传统的造园方法。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是马岩松第一次利用“山水城市”的理念大规模的实践作品,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马岩松对此项目也表达过强烈的感情,不希望与周围建筑造型相似,太过死板,而是通过对环境的借鉴,同时向城市的延伸,创造一个世外桃源,使人融情于景。

三、马岩松“山水”设计对未来的影响

马岩松的“山水城市”是他对建筑设计未来的一种预想和发展趋势,他提出的“山水城市”理念会有一部分建筑师对未来的建筑发展有一个新的定义。建筑设计的发展不一定只是不停的创新,更是要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回顾,发现其实在城市的些许冷漠中人们还能找到“山水”的柔情。马岩松一直在“山水”风格中探索,寻找不一样的新事物,在建筑设计上不停的感悟心得体验。马岩松的“山水城市”在国际上起到了引领作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山水城市”是未来建筑设计的预示发展趋势。马岩松的设计历程中,从纽约的“浮游之岛”,到“北京 2050”,再到现在的“山水城市”,马岩松对理念的追求展现到了对未来建设设计的想象。近年来,马岩松以及他的团队已经开始将对未来建筑设计通过实际的项目展现出来了,如中国北海的“假山”项目,则是在一条悠长的海滨区域设计住宅,形成自然的山体景象。马岩松的设计本身就是在建造一座人造的自然景观——提供人们居住的假山。这个设计本身既保证了建筑本身,又形成了本地区域的新坐标。同时也实现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形成一定的和谐,并且达到和谐相处的最终目标。因此,马岩松“山水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待考究。

结语:

“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很难融入到“现代主义建筑五要素”那样的方式解释清楚,但绿色、生态等要素是必不可少的。[3]“山水城市”有它独特的文化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山水的意思。“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是很难明确的,因为概念很灵活,需要在城市、自然与人群之间不断的转变,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样子。当前时代发展较快,每个城市要根据自己城市的特色展现出城市中的文化元素,“山水城市”一个内涵设计理念对国内建筑设计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面对各个地方的建筑产业,例如现代产业、现代科技和文化特征,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城市建筑设计里,还需要一个漫长且艰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黎治麟. 简析山水城市理念在 MAD 作品中的运用[D].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

[2]钱梦妮. 马岩松:把自然、人性、情感放在首位[J]. 第一财经日报,2014.

[3]梁迎亚,裴昱. 马岩松•说. U•说[J].北京,2017.

作者简介:

李雨菲,1999年4月8日出生,女,河北大学,研究方向:室内外设计与建筑文化的融合。

论文作者:李雨菲,狄子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  ;  ;  ;  ;  ;  ;  ;  

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论文_李雨菲,狄子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