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园林景观;雨水利用;功能构成;应用
近十年,我国很多城市遇到百年一遇的大雨,城市内部很多地方排水系统来不及排水,导致路面水淹情况严重。其实,近期的城市发展多致力于经济发展,基础建设速度很快,导致原规划的排水系统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了。为了解决类似的问题,个人认为不能仅仅是排,还可以研究雨水的收集利用为城市发展所用。
一、雨水汇集入渗在屋顶、绿地、广场、道路的结合
一般集渗系统设计是雨水管理首位,是处理雨水要求之上。在设计中,可以将渗透系统设施于小区的建筑物、花园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容易产生地表径流的地方。居住区雨水汇集入渗区的景观设计是蓄渗功能结合的景观类型。它主要通过屋顶、绿地、道路对雨水的收集、初始降雨和污染物阻隔、截流、净化和渗透雨水来实现。
(一)汇集入渗系统景观与居住区建筑屋顶的结合
屋顶,很容易被忽略而城市中常常会存在的元素,绿色屋顶可以作为汇集入渗系统的一部分,它通过绿化屋顶削减径流,减轻径流污染,收集雨水用于住宅区、生产、生活等公共场所的景观用水。屋顶绿化系统可以提高雨水水质,其收集的雨水可以作为水资源用于生活和环境(如图1)。
图1 绿色屋顶
(二)汇集入渗系统景观与居住区绿地的结合
在居住区建设中设计师可以将园路的一侧或原有的绿地空间结合雨水收集系统来一起考虑设计,尽量减少区域硬质化过度。例如,硬质路面与砂石景观相结合,停车场地硬质化在满足停车功能的情况下减少硬质面层的使用。设计要求多层次的植物收集雨水减少地表洪峰流量和径流,减少水资源浪费,补充地下水资源。下图是停车雨水收集的案例(如图2)。
图2 雨水花园
(三)汇集入渗系统景观与居住区广场的结合
公园或居住区一般会设计有休憩广场来进行互动,如下沉广场,如果下沉广场不是硬质化而是草皮类植物,那么这绿地可作为雨水汇集的地方。绿地径流系数非常小,在雨季可以对雨水的回渗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如图3)。
图3 下沉绿地
(四)汇集入渗系统景观与居住区道路的结合
居住区道路可采取透水铺装减小降雨后的路面径流量。透水路面具有消除积水、减轻路面排水系统负担、补充地下水、改善周围土壤环境、调节生态平衡、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诸多优点(如图4)。
图4 透水铺装
二、雨水截污传输系统在景观设计中的结合
截污传输系统是线性布局,通过雨水径流的收集和传送,提高水质的动态雨水处理技术设施。截污传输系统是通过使用具有雨水转移功能的径流管理设施,实现连接雨水管理的源头和终端的目的。某小区有雨水沟、植草沟、旱溪等输水设施,在设计中可以与其他单一雨水设施、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等连接,不能收集的雨水径流渗透,引导到储存设施中。考虑到景观类型组合形成的各种因素,主要是通过雨水空间线性转移屋顶和地面径流,结合住宅道路,广场,建筑物,水等因素的景观类型。同时,可与输送管道、跌水结合进行雨水渗透和传输。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动态水景的设计,将地形高程与水,光等条件相结合。
(一)雨水截污传输系统景观与居住区道路的结合
道路的绿化带结合植草沟进行设计,使道路在美化的同时也具有了雨水的输送、净化、渗透等功能,减轻了道路排水设施的压力(如图5)。
图5植草沟
(二)雨水截污传输系统景观与居住区绿地的结合
旱溪是一种模拟自然界河床干燥的环境的雨水设施,河床的主体铺有鹅卵石,呈线性排布。为雨水传输和景观营造为主要目的。通常是干燥的环境,雨季可以应对降雨引起的雨水和洪水问题,同时可以结合雨水产生的径流结合植物等设计元素创造自然景观效果。旱溪充满野趣,与植物景观紧密结合,季节变化可以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适合居住内建设(如图6。
图6旱溪
(三)雨水截污传输系统景观与居住区建筑的结合
屋顶雨水直接输送到地面时,会加重对地面的冲击力,进而侵蚀土壤。落水链的作用相当于跌水式的管道,可以减缓水流速度,有营造了丰富的视觉效果。末端可设置小花坛、卵石池等景观小品,可有效的减缓雨水的冲击力(如图6)。
图6落水连
(四)雨水截污传输系统景观与居住区广场的结合
填石暗沟是一种雨水传输设施,而且还可以渗透的一部分雨水,其结构是填补了很多小颗粒砾石,可以将多个雨水设施收集的雨水一起运输。其形式和砾石充填形成丰富而有趣的地面装饰效果,如果结合地面的图案,它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景观装饰效果(如图4.9)。
图7填石暗沟
三、雨水储蓄利用系统在景观设计中的结合
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的景观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1.净化雨水的景观设施设计;2.雨水收集与雨水再利用景观设施设计。在空间的雨水景观净化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大面积的人工湿地或池塘,通过自然雨水循环使人感觉雨水净化工艺;雨水景观的回收主要是通过雨水桶和收集罐过滤后的雨水收集,收集传输之后,然后用泵再到地面上的景观水池,水面或进入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景观等渗透过滤系统,进行雨水得回收和再利用。居住区雨水储蓄利用系统的景观设计是集雨水利用系统中的集蓄利用功能于一体的景观类型。它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净化和一些辅助人工集水设施和居住区绿色空间、建筑、水体等场地等要输素,并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各个要素和景观类型的形成。
(一)雨水储蓄利用系统景观与居住区广场的结合
雨水储蓄利用系统和广场结合设计功能不同的水景观设施,可将集水池做成一个下沉广场,结合地形和广场功能要求进入雨水景观设施。雨季来临时消解净化雨水,非雨季供人们休闲娱乐,构成很好的公共交流空间。对于这种雨水景观设计应注意根据地下结构在适当的区域进行收集,净化雨水,减少雨水的洪峰流量,收集后的雨水资源可用于景观用水(如图8)。
图8 雨水蓄水池
(二)雨水储蓄利用系统景观与居住区绿地的结合
湿塘布局根据站点区域,高程选择排水区,设计范围内的另一景观水体共同营造。同时,要求湿池塘中的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的透气性适中,以避免过度渗透引起的水量源匮乏和影响生态和景观效益。也可以与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植草沟等雨洪水的其他设施连接成为一个多功能的蓄水体,可有效降低总径流的面积,降低管网的负担,改善径流污染,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如图9)。
图9 湿塘
(三)雨洪管理系统与居住区景观元素的结合
在居住区的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着眼于恢复自然水循环,并用不同的方法来协调雨水资源与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的关系,发挥雨水技术设施的综合价值。其次,雨洪系统的设计应与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素密切相关,并在其功能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1.与地形的结合
地形在自然设计要素中起着主导作用,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成景观的骨架贯穿于整个场地。雨水利用设施大多处于低洼地区,地形的变化会影响设施的布局,在初期对项目的设计中就考虑雨洪系统和整体地形的关系。在详细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地形条件,在需要进行区域地形整理的同时,结合分析的结果,对坡向进行合理安排,创造丰富的空间和视觉体验。同时,利用高差的地面形成良好的排水类型。
2.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结合
该小区的建筑和结构是直接承接雨水的硬质面。除结合建筑项面设计绿色屋顶进行雨水管理外,还在建筑的垂直面上采用生态技术截留雨水径流。小区内的建筑物面积范围广,将其与雨水设施连接起来,融入到雨水径流控制系统中,成为该小区雨洪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并增加了小区绿化面积,为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增添了许多色彩。
3.与植物的结合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元素,可以创造空间,改善当地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丰富的季节变化。植物也是雨洪系统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截滞雨水、存储雨水,然后吸收,过滤和净化。根据植物的特殊功能可设置植被缓冲带对水进行滞留。因此,在小区的雨水管理设计和配置植物的选择是考虑到雨水设施的特殊的生长条件和雨水的功能,考虑到景观效果和美感,营造一个令人愉快的景观视觉效果。
4.与水体的结合
水是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形成不同的形态,具有动态和静态的审美功能。国内外都非常注重景观水景观建设。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将雨水设施和水景观建设相结合构成区域景观的核心,发挥其功能美和形式美。通过输送径流来呈现动态的水景观流动;雨水集蓄后形成平静的水,然后表现出静态美。同时,在雨水管理的基础上,注重雨水设施的景观建设,构建居住区优美的环境。
5.与铺装的结合
透水路面是雨洪设施中的重要要一类,在保证功能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小区采用渗透性路面铺装,同时配合场地空间氛围选择铺装形式、色彩等,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在小区的停车场也采用大量的植草砖,不仅丰富了铺装形式和美感,对雨水的截留渗透也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历史上的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中通常会采用鹅卵石进行铺装,其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可以进行地下渗透径流,使雨水更好的下渗回补地下水,同时可以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起到了视线的引导作用,深化了园林的景观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打造小区如“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及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以上的有效结合,有效提升了整体景观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圆.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28):187-188.
[2]张志远.现代海绵城市概念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6,(03):256-257.
论文作者:梁艳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雨水论文; 景观论文; 径流论文; 居住区论文; 设施论文; 系统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