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经营机制 加强经营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管理论文,经营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的话:
为了使讨论进一步深入展开,从本期起,围绕出版体制改革、出版社内部机制建立、目标体系建立、全面提高图书质量等中心议题,发表比较系统的论述文章。衷心地欢迎广大出版工作者尤其是出版界的负责人员参加讨论。
“阶段性转移”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这个转移只是初步的,离真正“优质高效”还有较大距离。出版业要从整体上达到优质高效,要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其中,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更是需要下大力的工作。
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是实现阶段性转移的重要保证。
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市场经济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提出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计划经济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上,完全依靠中央的高度集权,通过带有指令性的经济计划,用行政手段一级一级地配给资源,确定生产任务和调配最终产品。它的弊端是受计划决策者主观偏好的影响,信息迟滞与失真。它虽然有利于宏观调控,但不利于微观搞活,企业动力机制萎缩,经济运行呆滞。造成的结果是资源浪费严重,生产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而市场经济则不然,它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去配置资源,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市场经济的这种特质,较之计划经济,能使企业动力机制强劲,资本形成率高,能更好地实现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的均衡;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强烈的竞争机制和灵敏的价格机制,企业必须不断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争取好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要求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出版业尽管从事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但过去除印刷厂外,均属事业单位,机制很死,生产、经营基本上没有成本意识,根本谈不上经营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一下被推进到了市场经济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形势发生了变化,但经营机制没有实质性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对出版业提出了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出版业在实际工作中对这种内在要求不予落实,这就不能不出问题。目前出版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几乎都是经营机制不活,经营管理不到位,忽视市场经济这种内在要求带来的必然结果。
为了推进阶段性转移,各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书号管理,选题报批,出版社评估等。这些均属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这些行政管理措施,只能保证出版物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不能从整体上促进出版物的优质高效。因为优质高效主要是加强经营管理的结果。经营管理不善,出不了优质,也出不了高效,即使有了优质,也可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据出版年鉴统计,1993年国内共出版图书96761种,总印数59.34亿册,平均每种印数61326册。如果除去中小学生教材和教学辅导读物,平均印数恐怕只有1万册左右。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衡量,一种图书印数1万册,所赚利润与银行利息相差无几。这种投资是很不合算的。加强经营管理,也就是讲究投入产出的效益。一个出版社的产品,如果总是处于这种低效益甚至无效益,所谓的优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高效不可能持续优质,因为不惜血本出版几本优质图书的做法是不可能持久的,更不用说达到整体上的优质了。
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必须改革现行出版体制。
现在的出版社属于什么性质其实并不明确。由事业单位改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并没有对“企业化管理”的内涵进行界定。从实际工作看,除“自负盈亏”这一条外,与事业单位没有差别。
第一,缺少经营自主权。中共中央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的企业有14项经营自主权,出版企业大多数没有到位。
第二,“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并没有真正实现。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管理思想、管理体制、领导体制、运行方式、企业的组织方式、企业职工的构成等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出版社作为事业单位形成的“生产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型”,应该在上述方面有实质性的区别。事实上,在上述方面,现在和过去区别不大,出版社的改革都没有涉及企业转型的实质。
第三,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的改革滞后。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三项制度的改革是难点,谁在这个难点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谁就有了活力。向优质高效转移,队伍的素质是个大问题。如果不解决“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多能少”的问题,想建立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队伍很难。
出版体制改革议论了几年,到底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体制,众说不一。我看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不求得共识,就很难有所作为。
1.如何看待图书这种特殊商品。作为特殊商品的图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它既有一般商品的经济属性,又有一般商品所没有的学术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特殊商品也是商品,它有特殊性,也有共性,特殊性存在于共性之中,离开共性那就不叫商品。既然都是商品,那商品的规律就一定会起作用,就必须按商品规律去生产和经营。否定图书这种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或者把二者对立起来,出版业实行企业化管理,转换经营机制等等,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
2.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从经济学范畴讲,市场经济是指经济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即经济的运行主要靠市场调节,各种资源主要由市场机制来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它也有一个经济运行的方式问题,也有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市场的这种基础性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市场经济是相对计划经济而来的。邓小平同志说过:“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实行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生产力,把这当做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既然如此,那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版体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应该是相互排斥、对立的,而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3.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指出:这一新的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按照这一解释,出版业也必须实行这种新的体制。因为我们既不能离开国家宏观调控,又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也会出现优胜劣汰的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对图书这种特殊商品、对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新体制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按照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来构建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使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管理建设好图书市场,争取两个效益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面临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把图书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从出版社来讲,忽视社会效益不行,出了问题就无法向党和国家、人民交代;不重视经济效益也不行,没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出版企业就难以维持再生产和扩大生产。而现实运作中,这两个效益又往往是矛盾的。比如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往往不好的情况就常常存在。那么两个效益的矛盾如何解决?显然,两个效益的统一要靠市场,也只能通过市场去调节。目前图书市场上两个效益对立的这种状况,是市场发育不充分,现代市场所需要的许多条件不具备的结果。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就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图书市场。
现在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就是把市场经济与“市场”等同起来,而且狭隘地把市场仅仅理解为商品交换的场所。这是不正确的。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就知道这种看法停留在自由资本主义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彻底被摧毁了,城市大工业兴起了,国内市场统一了,世界市场开拓了……社会分工的大发展,把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推进到空前的高度,实现了需求与生产的高度分离,以致使任何一个生产者(企业)依靠自身的全部智慧也无法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求助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马克思、恩格斯说的这种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竞争时代的“原型市场经济”。这种原型的市场经济曾经把生产力奇迹般地呼唤出来,但到了一定时期,却无法驾驭了。“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巫师那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由于周期性经济危机一次比一次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才导致了由“无形的手”一统天下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转到以“无形的手”为基础,加进“有形的手”(政府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我们选择的市场经济,就是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与原型市场经济的区别就在于它加进了这只“有形的手”,它虽然以经济运行的市场调节和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为主要特征,但它的内涵绝不限于市场本身,更不是仅指一个“交易场所”。它需要市场,但有许多条件,其中包括市场主体的形成,要素运行的市场化,市场秩序的建立,市场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等等。显然,我们现在的图书市场与上述要求相距甚远。
“国家管理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轨迹。为此,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管理和建设图书市场上。因为有了健康的图书市场,才能引导出版企业出版健康的优质图书。
国家管理市场,当务之急是确立市场的严格规范。市场规范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平等竞争,在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为此,国家要加速出版法规建设,要认真研究出版经济政策,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对出版业的杠杆作用。比如由于出版社出书范围分工不同带来的分配不公,就应该认真研究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有能力通过价格、税收的杠杆作用,使各类图书尤其是使社会效益好的图书有机会在市场上获得平均利润,这应该成为一个共识。
管理和建设好图书市场,重点要解决好两个效益的统一问题,特别是保证使社会效益好的图书,能同时获取与其劳动等量的经济效益,这是培育社会主义图书市场的一个症结点。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出版企业自觉地去加强经营管理;自觉地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去优化选题,调整图书结构;也才能促进各出版企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自的特色,从而最终实现向优质高效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