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的弊端及其可持续性调整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性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弊端论文,思路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结构调整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与社会结构协调发展的关键。我国产业结构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制约着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协调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可持续性调整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弊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这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分不开的,但是,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诸多弊端,不仅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且对劳动力结构优化、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与世界经济接轨等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呈现复杂的多元化特征。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结构基本上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并存,带有突出的二元性特征。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有的学者将之与一、二产业并列称中国出现了“三元结构”,也有学者称之为“双重二元结构”,即农村内部农业与农村工业、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并存。20世纪90年代,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也应视为我国经济潜在的一元结构,这样,我国经济结构实际上存在复杂的多重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同时,我国各产业部门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有大量劳动力在从事低水平的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产业结构整体效益低下。
2、各次产业内部各行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各次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从第一产业看,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优质产品在农产品中比重还较小。从第二产业来看,传统工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各行业部门未能形成合理的相互带动机制,从而造成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的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从第三产业来看,社会服务业种类少,服务手段落后,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比重过小,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带动作用较大的服务部门发育不足。
3、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发展不合理。各区域产业结构水平差距较大,但是,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却很高,据测算,东、中、西部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5%,中西部结构相似率为97.9%。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发挥,不利于资源在地区间合理配置。此类现象在各省内不同地市产业发展中表现也非常突出。
我国产业结构的弊端不仅直接阻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破坏了协调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制约着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协调发展。
1、各次产业及其内部不同行业、部门发展不平衡, 使经济的协调发展难以得到实现。我国产业发展不平衡直接表现为生产要素流动性差,产业扩张只是在原有较低技术水平基础上的生产要素的重复投入,社会生产以粗放经营为主,这不仅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导致我国经济缺乏持续增长的稳定基础和动力。
2、产业结构层次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使协调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我国产业技术水平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问题,破坏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赖以实现的物质条件和环境,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产业结构失衡造成了供需结构矛盾, 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协调发展。供需结构的矛盾表现为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交融在一起。供给过剩实质是由于产业结构失衡而引起的产出结构的失衡。需求不足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主要是由于资本流动性差,导致大量资本在传统产业维持低水平运作,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却得不到充足的发展资金;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由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引起的,这些差距产生的根源在于不同行业部门和企业经济效益、工农产业发展水平和各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二、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
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产生的原因既有生产要素供给状况的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 生产要素的现状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是产业结构失衡的客观原因。第一,资本和科技投入不足。1991—1996年我国GDP 年均增长11.6%,同期科技经费筹集总额年均增长率仅为6.9%,远远低于GDP增长速度,这种状况不仅制约着我国传统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内部结构升级,而且也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整体状况的改善。第二,自然资源及各种生产要素地域分布差别大。东部资金和高层次人才比较富裕,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和资金不足而得不到有效利用,东、中、西部又没有适时的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联动升级,产业结构水平差别较大。第三,人力资本素质低,城市化水平低。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多,劳动力素质总体水平比较低,农村转移劳动力难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从而造成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而且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没有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而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的,农民基本上“离土不离乡”,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变化小,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也不大。
2、 特殊的工业化历程和建国后战略指导思想的失误是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历史成因。中国工业化从“洋务运动”开始,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曾经有过几次发展高潮,但一直没有形成经济规模,而且旧中国工业是借助外国资本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从属于殖民主义的侵略要求,具有明显的畸形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工业化的长期性和实现工业化的规律和方式认识不足,盲目确立了以发展重工业为战略重点的发展战略,计划体制和指令性产业政策的强制性执行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无序状态,地区间产业的相互协调被地方和部门割据所破坏,各产业部门因为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而难以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3、 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乏力是未能彻底改变产业结构失衡状况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央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但是,产业政策实施带有滞后性,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力度,而且市场机制不健全,条块分割严重,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并实现地区利益最大化,纷纷支持一时产品销路好、利润大,见效快的产业发展,导致了地区间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化。
4、外商投资结构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从外资在各次产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中倾向于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在第二产业主要投向轻工业和直接面向消费的重工业部门,在第三产业主要投资于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仓储批零业,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进一步扩大。从外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来看,外商投资集中于沿海地区,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作用不大,加剧了我国地域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三、我国产业结构可持续性调整的思路
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是造成当前经济波动和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失调的根本原因,所以,要彻底摆脱“过剩经济”,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和提高经济质量,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可持续性调整。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的合理化和结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依赖于各次产业内部比例关系的调整和优化,在各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在各次产业的分布结构和三次产业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必然趋于优化,因此,我国产业结构的可持续性调整应把重点放在各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上,具体从以下方面展开。
1、加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首先, 确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物技术研究,全面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把农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其次,协调好农业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增加高科技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的比重,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再次,大力推广“公司加农场”、“订单农业”等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有目的、有重点的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后,要合理调整农业的区域结构。东部要根据自身农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广都市型农业和环保农业,中西部地区要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特色农业。
2、加大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 实现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应按照节能降耗、高效、防治污染和改善品质的原则进行存量资产的调整,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作用的能源、原材料和石化工业以及我国过去的支柱产业轻纺工业,提高加工深度,改善产品质量,开拓新型产品。“十五”期间,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电子工业以及面向高水平消费的轻工行业应成为带动工业结构升级的重点产业。其中,机械制造业应重点发展高技术、高性能、节能节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农业机械设备和家庭轿车工业。建筑业应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确立绿色消费观念,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电子工业发展要重点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基础电子工业,加快信息网建设和通讯业发展,为整个工业乃至产业结构整体的优化升级发挥先导作用,同时要和传统工业有机结合,重点开发汽车电子、机械电子、航空及交通电子、节能电子产品等。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高质量的日用化学制品、保健品和文教体育用品的生产,在追求高品味享受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必须确立东、中、西部适度非均衡和协调发展的思想,着眼于提高整体合力,把西部的资源、劳动力优势、中部的区位优势和东部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内部关联度,建立多层次、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结构体系。
3、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必须着力于运用现代科技, 采用现代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重点是大力开拓大型超市、连锁商业、快餐、休闲娱乐、家政服务、公共交通、旅游业、房地产开发等直接面向生活消费服务部门的市场,大力发展金融业、物流配送、广告业、咨询业、技术服务业、维修业、技术推广与良种培育等为生产服务的行业,促进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尤其要鼓励民间资本办学,为开发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各地区要把农牧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休闲产业,促进城乡交流;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本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利用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调整难免会受到生产要素供给、生产要素流动、体制环境以及世界经济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变革所引起的利益分割和重新组合也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并反过来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产业结构可持续性调整的顺利进行,为实现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具体而言:
1、 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技术和组织政策。确定产业的技术发展目标,形成合理的产业技术结构,探索有利于产业技术进步的途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稳妥地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的分工体系。
2、制定并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开放政策。 合理确定重点出口产业和引进国际资本的重点产业和部门,处理好各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关系。
3、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援助政策。 向淘汰产业和转产企业以及落后产业和落后企业提供必要的资本援助和技术支持,通过健全保障体系、发挥职业介绍所的作用、加强岗前培训等多种措施解决因淘汰落后产业和企业倒闭带来的失业问题,减缓利益冲突对产业结构变革的阻力;对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产业结构调整的地区进行科学指导,引导其走出封闭的地方生产体系。
4、完善间接引导型的产业政策实施手段。 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利用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各种经济奖惩措施、技术扶持手段、政府发布信息等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的导向来间接调节经济活动。
5、形成产业结构变革和协调发展所需的良好的市场环境。 打破行业、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发展和完善各种要素市场;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实现公平竞争。
6、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形成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规律和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随时调整产业发展重点,不断培育产业结构可持续性调整的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