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死亡风险防控策略
刘炳毅1方伟诗2
(1.广州市公安局预审监管支队,广东 广州510430;2.广州市第一看守所,广东 广州510430)
摘 要 针对公安监管场所内被监管人员死亡风险防控难点,本文提出利用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破解防控难题,提升被监管人员死亡风险防控实效的方法,以期为公安同行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 公安监管 死亡风险 生命体征监测
引言
防控被监管人员死亡风险,一直是公安监管场所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特别在2009年初“躲猫猫”和随后的“洗澡死”“上厕所死”“喝水死”等事件发生之后,公安部门对被监管人员死亡风险防控更是高度重视。以广州公安为例,大力推行“在监管场所内实行专业医疗机构进驻,在所外建设公安监管病区”,有效减少了监所因病死亡情况。国内学者也纷纷进行了专门研究,如李存国等针对被监管人员死亡发现难、监管难、防范难、处置难,提出完善制度、规范操作、更新措施、司法监督建议[1];陈伟凯等提出完善死亡事故检察,加强对公安机关以取保候审等方式规避国家赔偿行为建议[2];在技防领域,周顺忠提出了建设远程视频监控智能管理平台和相关机制建议[3]等;更有学者指出“能否在第一时间发现、治疗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关键,更是被监管人员正常死亡事件的第一道屏蔽门”[4]。
然而,即便大家都知道死亡风险“第一时间发现”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发现难”,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建设、管理办法,但防控效果依然不太理想。
1 被监管人员死亡风险防控的难点分析
1.1 伤病人员病情跟踪难
被监管人员的年龄跨度大、入所前生活环境差异大、体质强弱不均甚至在抓捕过程中受伤,加上入所后羁押环境、认罪压力、心理变化使得大部分被监管人员更容易患病甚至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监所内被监管人员近35%有身体疾病,其中艾滋病等传染病、临界拒收条件的疾病患者达8%。而监管场所医疗设施设备不足,专业医护人员有限,虽然不少监所制定了医疗跟踪制度,但是只能实现定期跟踪,间隔时间就是不设防状态。这就容易导致治疗不及时,引发死亡风险。
对钢轨的表面状态而言,在滚筒式校直机上对钢轨进行标准校直,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磨耗,这是因为钢轨在校直过程中会使钢轨体内的内应力增大;在一定的压力机上对钢轨进行适量的校直,则对钢轨波磨的影响程度较轻。
1.2 突发疾病或者自杀行为发现难
不少被监管人员特别是重大案件嫌疑人,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和较大的心理落差,往往容易出现健康状况恶化或者突发严重疾病的情况,还有的甚至采取自杀、自残极端行为对抗调查。然而,对这类情况的防控,目前各监所大部分仍停留在人防手段上,主要依靠同监室人员发现报告或者值班民警发现。同样容易导致处置不及时,引发死亡风险。
2 引入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理由
2.1 该技术理论上破解了防控难题
生命体征就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换言之,监测生命体征,即可得知病人或者说监测对象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当人体遇到重大变故,如病情加重、突发疾病、自杀等情况,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生命体征的变化。基于这个理论,医学上大量使用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如体温计、血压计、诊脉等,且收到不错的成效。假设可以实时、准确监测被监管对象的生命体征,那么监测对象的身体状态将无所遁形,上面提到了“跟踪难”和“发现难”都将不是问题。然而,由于以前生命体征监测大多是人工测量,虽然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受到人手、技术等因素制约,实际操作却是难以实现。
2.2 技术发展使理论实现成为可能
随着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可穿戴的、非接触的,且很多已经在医疗、养老、健身等领域投入使用。
他还说,未来倍丰盐湖农业科技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需求,研发针对性产品,为种植大户和农场主提供作物解决方案,令产品更加精准,能够切实解决农民为之头疼的问题,将传统农资店做成“庄稼医院”。
2.2.1 可穿戴方向
可穿戴设备,准确地说,是智能可穿戴计算机[5],就是以可穿戴计算机为基础,基于传感器网络技术,实时采集人体的生命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本地或者远程处理的系统。
(1)智能手环(手表、腕带)
智能手环是一种戴在手腕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来检测心率、脉搏,获取用户身体数据的手环形态的智能产品[6]。在2018年《公安监所装备实用手册》中,已经出现了智能手环,并对其主要用途进行描述。“智能手环可佩戴于被监管人员手腕处,是一种具备定位、查询个人信息和生命体征监测等功能的设备”[7]。
非接触式是相对于接触式而言的,无论是传统的人工测量还是可穿戴设备,都需要与人体接触才能采集到生命信息,而非接触式技术则可在不接触被监测者的状态下获取生命体征信息。
(1)非接触式病情持续监测设备
在安装管线后,投用仪表前,应使用试漏液对各个管线接头处试漏,氮气吹扫管线如果漏气,空气中的氧气会对测量值造成干扰。
该技术通过将一个内置集成电压传感器的感测板放在床垫、枕头或者椅垫下面,利用压电传感技术监测对象的机械振动信号,再通过监护设备进行接收分析,准确监测对象心率和呼吸率。典型设备如美国的EarlySense系统、国内的中科新知“心晓”等,已在医疗领域、养老机构甚至汽车领域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此类设备在国内个别公安监管场所中已投入使用,如成都监管医院建设中就使用了生命体征床垫检测系统。
4)ADC采样序列转化完成,进入中断处理,连续10次采样后,对每个通道10次采样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滤波;通过参考电压ADCINA0和ADCINB0来计算Gain和Offset的值;最后由这两个参数来自动校准其他通道的采集信号。
智能指环,如贝伦科技的智能指环,可同时测量夜间的逐博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袖套式血压计,如日本NEC公司推出的NEC可穿戴血压计;全功能移动健康终端,如LifeWatch V等等。
2.2.2 非接触式方向
回到旅店,服务台内,老板娘留神在看办事处制作播放的节目,是办事处请居民商讨对流动摊贩如何管理。迟恒饶有兴趣地驻足观看,电视里争论激烈,老板娘按捺不住地为反对派帮腔,迟恒想一个地方频道能如此吸引当地人,如何做到的,这倒是一篇文章。
(2)智能监护服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西部和南部有329万亩(22万 hm2)低洼易涝区,历史上十年九涝,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断治理,现全市建有2 m3/s以上国管泵站73座,装机总功率4.53万kW,多年来发挥了显著的除涝治碱效益。但这些泵站大多兴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机电设备质量差,有近70%的泵站超期服役,机组效率低,能耗高,控制排灌面积逐年减少,达不到原来的设计要求。
传感器节点的总体结构由图4所示。主要包含感知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WIFI通信模块、电源模块。感知模块由传感器接口与AD模块组成,负责测点数据的采集和转换,处理器模块与无线WIFI通信模块通过串口连接,建立无线通信桥梁,与主控制器实现控制命令和数据的无线传输。
(3)其他穿戴设备
(2)非接触式智能检测装置
该技术利用雷达、红外体温敏感器等对人体进行检测并返回相应回波信号,从回波信号中分离出生命体征信号。典型设备如南京理工大学肖泽龙等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式生命体征智能检测装置”,目前已应用于急诊大门和重症病人监护室场景,用于快速获取和持续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等。
式中:Tk表示故障k发生后可以进行调节的VSC换流站的集合,εjl表示换流站l与支路j之间的灵敏度系数,和分别表示故障前后换流站l的有功设定值。将式(16)带入式(15)中即可得到新的考虑VSC校正控制的可靠性约束。
如图1所示,该模式需要被监测人员配合穿戴,是预设了报警值的可穿戴设备,发生异常时发出声音警报,同室人员听到后向值班民警报告,再由监所民警进行应急处置。
其他设备如光学探生仪、音频生命探测仪、红外生命探测仪和雷达生命探测仪等,多用于救灾和搜索生命。
智能监护服是指将医疗监测工具通过服装及其附件依附在人体上,从而实现人体生理信号的监测。代表设备有美国VivoMetrics公司的生命衫(LifeShirt)监护服,可以实现连续可移动收集生理数据;Ralph Lauren智能T恤衫,通过传感胸带监测用户心跳、呼吸和心理压力;NuMetrex智能运动内衣,通过心跳传感器监测心率、呼吸、体温和血压等生命特征。
3 探索基于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防控模式
3.1 V1.0模式:可穿戴+人防
图1 可穿戴+人防模式运作图
(3)其他设备
优点:无需技防改造,投入少、见效快;使用过程无需无线传输,辐射影响非常小。
21世纪是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大趋势。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也必然使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深入发展[6]。不同高校应该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发展的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的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多媒体的管理使用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多媒体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等的培训工作,为高校的正常教学运行提供可靠的软件支持和硬件支撑,更好地服务于全校的教学工作。
缺点:需要监测对象配合穿戴,无法对不配合管理、有暴力倾向的人员使用;电池续航能力有限,需要定期充电;如需收集分析数据,需要回收进行逐个收集。
3.2 V2.0模式:可穿戴+无线传输
图2 可穿戴+无线传输模式运作图
如图2所示,该模式是基于V1.0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无线传输设备(蓝牙/ZigBee/WiFi等),通过特定频率不断读取监测对象穿戴设备发出的信号,实时收集、存储数据并发往数据处理中心进行预测分析,发现异常报警。
优点:减少同室人员协助环节,直接将报警信息发送给值班民警,反应链路更为敏捷;可以实时掌握监测对象数据,并可据此做进一步预测预判,有利于提前发现病情、危险;可扩展人员定位功能等。
缺点:需要进行技防改造(安装节点/基站、数据处理中心,综合布线等),且改造成本随着监测区域的增加而增大;存在一定的辐射影响,且随着无线节点/基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电池续航问题比V1.0模式更加突显,充电频率更高;需要监测对象配合穿戴,无法对不配合管理、有暴力倾向的人员使用;
3.3 V3.0模式:非接触
图3 非接触模式运作图
如图3所示,该模式需要首先确定监测区域或者监测媒介(如床、审讯椅等),采集后的数据可实时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传输到收集分析终端,实时收集、存储数据并发往数据处理中心进行预测分析,发现异常报警。
优点:无需监测对象配合穿戴,即便不配合管理、有暴力倾向人员也可以使用;可完全隐蔽安装,不被监测对象发现;非常适合监所单独关押室、禁闭室和审讯室等场景使用。
缺点:监测行为受到安装区域和媒介的限制,离开区域或媒介则无法实施监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的震动、热源、光源的影响。
4 结论
上述3种模式各具优劣,建议各监管场所根据自身实际、建设需求和建设条件择优选择。如建设费用不多,希望投入少、见效快的,宜选择V1.0模式,且建议优先考虑公安部监所管理局纳入《公安监所装备实用手册》的、技术较为成熟的“智能手环”。如果建设费用充足,且希望实现实时监测、预测预判功能的,可以考虑V2.0模式。至于V3.0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作为前面两种模式的补充,主要用于对重点人员的防控,且建议优先考虑“非接触式病情持续监测设备”。
参考文献:
[1]李存国,张文.监管场所被监管人死亡防控的法治化路径探析[J].中国检察官,2017(10):64-65.
[2]陈伟凯,王志超.被监管人死亡事故检察情况分析与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4(30):83-85.
[3]周顺忠.论我国治理“羁押死”的实践创新——以公安创新监所科技管理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3(04):185-192.
[4]李勋.被监管人员正常死亡事件处置中的焦点问题与防范[N].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1).
[5]徐旺.可穿戴设备:移动的智能化生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5.
[6]林穗.如影随行小精灵——可穿戴智能设备与应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7:78-80.
[7]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公安监所装备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8:63-64.
标签:公安监管论文; 死亡风险论文; 生命体征监测论文; 广州市公安局预审监管支队论文; 广州市第一看守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