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化与论文,全球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3)04-0058-04
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空前扩大,国际联系空前频繁。历史缓慢地向前爬行、各个国家可以孤立地存在、每个民族可以不相往来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当今的时代称之为“全球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逐渐成为人们用来描述时代特征的流行话语。学者们对于全球化的讨论和诠释可谓仁智俱见。笔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全球化的逻辑由经济领域展开但绝非仅仅限于经济领域,事实上,全球化是一个进程,是由生产力、社会关系和各种文化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全球扩散所导致的、把全球各大洲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在一切方面逐渐联结在一起的新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是互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
关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源头,有人认为:“自从人类在原始时代走出深山密林里的洞穴,朝着遥远的世界迁居时起,全球化就开始了。”[1]也有人认为,全球化与发生于西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又不与之同始(或许也不与之同终),它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以及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也有联系,但又不与这两者同步,因此,全球化就本质而言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中的一 个新阶段,而这一新阶段肇始于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2]还有人认为, 既然名之曰“全球化”,顾名思义,应该以世界范围内人类交际之间互动和社会关系的不断趋于强化尤其是经济活动覆盖全球为起点。在二战结束之后的两极对峙时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世界市场同存并行,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单薄和脆弱的,每一个只能称为“半球化”,谁也不具备全球化的资格。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作为全球化的历史起点是合适的。而在此之前,全球化只是一种趋势。[3]。
全球化浪潮的第一次浪潮,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推动和实现的、以蒸汽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社会在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前中期生产力大飞跃、科学技术大飞跃、经济社会化大飞跃的总结果。资本主义与全球化互动。资本主义开创的社会化劳动和世界市场为全球化开道铺路,全球化又为资本主义的巩固和扩展扎根奠基,使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但是,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过程,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过程,也带来了经济、政治、社会、阶级及民族、国家间多方面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产社会化规模越来越大同生产资料越来越归少数资本家阶级占有之间的矛盾,并导致生产中普遍存在无政府状态;(2)社会财富分配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并集中表现为国内劳资两大阶级的矛盾和国际上宗主国统治者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这两大类矛盾都是资本主义无法自我克服的社会矛盾。这时的资本主义还是不发达、不成熟的,是贪婪、残酷、野蛮的资本主义。资本家对工人敲骨吸髓地进行剥削。马克思说,资本对劳动者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4],“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同时,“资本主义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6]这一历史景况在人类思想史上引发的最重大回应之一,即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弊端和灾难,为了反对资 本家阶级的剥削、奴役和压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 会主义的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破土而出。无产者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在社会主义运动 中推翻、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创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每个 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的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可以说,第一次 全球化浪潮是资产阶级发动的,而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初始发展则是与第一次全球化 浪潮的孕育、涌动、发展和掀起相伴随的。
二
19世纪末期的几十年间,资本主义又发生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电的发明,电灯、电报、电话的使用,海底电缆的铺设,以电气技术为主导的一批重、化等新兴工业部门的问世;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又使动力机械进入一个新的时 代,汽车、飞机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冲击到世界各大洲的次要国家 和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垄 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后来被列宁、布哈林称之为“帝国主义”的阶段,垄断逐渐成了经 济生活中的主宰。但是,20世纪上半叶接连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全球化进程也因此而 两度中断,出现倒退或曲折。
战争引起革命。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也会有全球化浪潮,但是,全球化浪潮会被打断或扭曲。在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中,资本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矛盾两度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战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 矛盾、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也两度激化。
在一次大战期间,列宁、俄国共产党(布)于1917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领导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又粉碎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特别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可贵的探索。这使苏俄和后来的苏联不仅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站住了脚跟,而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在二次大战中,苏联成为反法西斯的主力,苏军歼灭德军总兵力3/4以上,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历史性胜利的基础上,经过各国共产党人的积极努力,最终产生了由十几个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使社会主义由一国的现实变成了多国的现实,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加入世界社会主义行列,空前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实力。20世纪上半叶,共产党人所实践并取得伟大成功的道路,就是缘于对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及其后果作出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应对战略。利用资本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在资本主义不很发达的国家甚至很不发达的国家用革命手段主要是革命战争夺取政权。这一切,都同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之中断、之逆转、之断裂直接相关。美国经济学家克里斯 多弗1999年5月25日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撰文说,虽然我们今天常听到全球化是一 条不归路的说法,但在本世纪初,事实证明,是非常可能走回头路的。
三
在20世纪下半叶,以原子化、电子化、微电子化为核心,出现了以原子能、石油化工、激光、宇航、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这些新技术直接与产业部门 相结合,开拓了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交通、 通讯、国际金融和国际社会生活运转的超高速化,引发并启动了国际间的联系愈益紧密 起来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使全球化最终真正达到了无远弗届的全球各个边缘角落,全 球化被拓展到极限,全球化不再是模糊的推理,而成为普通人可以感知的现实。第三次 全球化浪潮,依然来自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新生产力的推动 ,而且它们是在同苏联、中国、东欧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并存中做到这一点的。当然 ,全球化进程的延展同样是有波折和起伏的,并非一帆风顺。
二次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新的调整期和发展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汲取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教训和苏联社会主义前期计划经济的经验开始,到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促进生产力的新发展,同时致力于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多方面的改革调整,做得很认真、很实在、很内行,也取得了实绩、收到了实效,大大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使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从国内的改革调整,延伸到创建和运用一整套适应和促进全球化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追赶全球化浪潮方面一度出现过辉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则相形见绌。资本主义列强在1918—1920年和1941—1945年两次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面武装入侵的热战遭到失败之后,转而采取长期冷战对峙与和平演变的方针,苏东与西方国家的全面接触与联系、交流与交往是相当困难的,同时,苏东各国自身则几乎在同一时期固步自封起来,停滞在“计划经济”模式上,而且陷入同美国争霸和进行军备竞赛的误区,而无视或者拒绝社会主义改革。再加上苏东国家执政的共产党自身陷入深刻危机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致在1989—1991年间都丧失了社会主义阵地,转向资本主义轨道。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东方的崛起,这成为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中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现象。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开辟、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20多年,恰恰就是第三次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2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审视全球化的大趋势、敏锐地捕捉全球化的机遇、正确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从而使得当代中国的进程与全球化的进程紧密相联,而不是彼此拒斥、脱离。
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资本主义推动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继续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灾难,如全球化正在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失衡、债台高筑、政治动荡、文化凋敝、思想混乱。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在摆脱了旧殖民主义的统治之后,又陷入新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羁绊之中。从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到20世纪60年 代末,“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风起 云涌,新独立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异军突起,帝国主义者惨淡经营了近百年的殖民主义 体系终于土崩瓦解。由于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大批民族独立国家依 旧在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之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国家选择了“ 非资本主义”道路,使旧有的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甚至再度发生逆转。起始于20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大 加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联系,使全球化势头重新显现并逐步高扬。80年代末90年 代初,苏东剧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确认了所谓共产主义在全球的最终失败和资本主义 在全球的最终胜利,确认了多年梦寐以求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指日可待。因此,面对已经 和即将得而复失的第三世界的资源和市场,新殖民主义者的异常笃定的不疑和激动兴奋 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同时,近年来第三世界各国间协调一致行动、互相声援、互相支 持的凝聚力已经并将继续下降,这种状况反证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主 导地位在短期内难以受到有力的遏制。
但是,即便在发达国家内部,全球化也远未达到预期目的。欧美发达国家原来是把全球化作为推行市场自由化、社会全面私有化、政府不干预经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消除失业、走出“福利国家”危机的灵丹妙药。但是,实践表明,大公司盈利虽然增多,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富人收入虽然大为增长,中、低阶层的工资却在下降;社会福利下滑,公共系统如教育、市政步履维艰,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在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又兴起“后全球化”思潮,很多人力主实行“全球化替代战略”,即要大力发展区域市场和社区市场,以减少物资运输中的消耗;经济规模要适度并注重质量,不能一味贪多求大;要适当增加公共福利,要进一步关注劳工和消费者利益以及生态平衡。可见,发达国家在大力推行全球化中的种种做法,真是损人又未必能够完全利己、绝对利己。全球化即使对于发达国家,也同样是一柄“双刃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呈狂飙之势,WTO前任总干事鲁杰罗一针见血地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7]但是,与之针锋相对的“反全球化”运动也应运而生并呈蓬勃之势。如今,已经“全球化”了的“反全球化”运动正对全球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反全球化”和全球化相伴而生,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同全球化宽泛性和模糊性一样,人们对“反全球化”的理解,同样也是仁智俱见。可以认为,“反全球化”是对全球化力量的抵制,是对全球化各种负面影响的集中回应,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1999年1月3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说,全球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事实,但是我们低估了它的脆弱性,如果人们享受不到某些最起码的准则的保护,如果不能解救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隐忧,全球化将遭到冷战后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主义”的报应,如贸易保护主义、民众主义、民族主义、种族沙文主义、盲目崇拜和恐怖主义等。因此,他又说:“反全球化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全球化带来的贫富鸿沟扩大问题。[8]“9·11”恐怖事件似乎为这一说法提供了佐证。目前,“反全球化”现象已不仅仅是一种思潮,而且已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性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另一种全球化。
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挡,并正在影响着全球60多亿人口的生活。勿庸讳言,当代世界的全球化无疑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这是因为,无论就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国际地位及影响等任何方面而言,西方发达国家都处于主导地位,于是,在全球化进程 安排、制度制定与实施、利益分配诸多问题上,西方集团自然拥有优势和控制权。反之 ,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而且往往要 承受全球化的沉重代价。但是,承认全球化由西方主导,并不等于全球化就是西方化。 全球化在理论上有其本质规定性,在现实中也绝非只体现西方的利益、只维护西方的霸 权,它同样使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受益,这并非来自西方 的恩赐,而是源于全球化的客观的正效应。因此,在学理上来讲,我们只能在高度警惕 西方在全球化中的霸权或损人利己及损人不利己的行径的同时,对全球化中的不公正、 不合理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逐步消解全球化带来的困难、灾难,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境况。对于我们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必须 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全球化,捕捉机遇,化解挑战;改革开放仍是我们应对、驾驭全球化 浪潮的基本国策。
四
历史地看,社会主义与全球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勾勒的人人平等、各民族平等、世界大同的图景是对于全球化的一种重要认识,社会主义给全球化理论先后贡献了圣西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著名理论家,它们的观点不仅丰富了全球化理论,而且极大地强化了人类共同命运和平等这一全球化核心主题。在实践上,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一度在世界范围的展开都是全球化进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运动是19世纪、20世纪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所遇到的最强有力的挑战,并且在相当一批国家中确立了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体制,从而冲击和分割了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讲,20世纪的全球化进程的主线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与制度的竞争和对抗。
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力量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但是并没有使它完全陷入绝境,相反却激起了世界范围内对社会主义的反思。这场世界范围内的反思与以前的反思最大的不同是把社会主义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思考其存在的价值、失败的经验以及未来前景。苏东剧变后,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中所说的历史的终结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的终结。十年之后的今天,福山及其“历史的终结”也终成历史。人们从市场神话和自由主义神话中清醒过来,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并不会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而且跨国资本家阶级把全球资本主义发展战略为我所用,向资本主义体系的原有结构挑战。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诸如:(1)生产的社会化造成全球失业的增多;(2)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不平等在扩大;(3)工业和技术造成了生态系统最具破坏性的社会矛盾,等等。这些负面效应实际上从全球化过程一开始就伴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主张把一切交给市场的资本主义是乌托邦的资本主义,为了消除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主义的选择才是现实的。
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下,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范式,这种价值范式提倡平等和民主,反对等级制与压迫。而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价值没有把人类推到自然界的对立面,它倡导个人、社会、国家、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协调、均衡发展。社会主义代表着理性、进步的价值以及伟大革命的时代。社会主义作为全球化进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曾经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今后仍然会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新的支点,并且以其倡导的民主、平等、人道获得全球范围的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曾激励了几代人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今后仍然会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的未来将会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全过程。这期间也许会出现更多的希望,也许会陡增失望,但是,作为一种人类理想,它正在慢慢地渗透进世界各国,并且以一些具体的政策形式表现出来。尽管这些表现也许不完全符合经典意义的社会主义,但起码表明了社会主义依然具有生存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即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不言而喻,这是就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言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至于这种“取代”如何实现,马克 思则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 会出现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9]恩格斯也曾历史地预见,共产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 最后产物。历史的逻辑将无可辩驳地证明马克思恩格斯预见的真理性:全球化的尽头是 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和共 产党人有理由赞成全球化,并坚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
收稿日期:2003-01-02
标签: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