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战略资源性投资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股票市场论文,理论论文,战略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本概念
一、股票市场战略资源
“战略”因素,是指一场战争中事关全局和自始至终决定战争胜败的根本性因素。只要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即使战术上出现一些失误,仍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反之,如果战略错了,即使战术再巧妙,仍难免在战争中失败。而“资源”一词,在经济学中是指可以用作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的“稀缺性”的凝结。
如果把股市看作战场,把股票投资看作战争,“股票市场战略资源”就是从全局的高度和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决定股市投资成败的根本性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时期内)是非常有限的,具有稀缺性。
可以用作投资战略的“资源”必须同时具有以下两种特点:第一,它是一些无论投资者是否认识到它的存在和作用,它都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它注定要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只是何时发生影响以及发生多大影响仍要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利用。发现了战略资源,就等于发现了投资“题材”。第二,它必须具有可利用性。能够开发的资源才是真正的资源。投资者发现某种战略资源后,他必须能够向公众揭示这种战略资源,才可利用反身性原理(后面将论述)从中获利。这要求战略资源具有易于宣传、易于为普通人理解和接受的特征。
二、战略资源性上市公司
在股票市场上,当上市公司具备以下几种特征之一时,即为战略资源性上市公司:
1.某家上市公司控制某种具有重要用途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供应。分为两种情况:
(1)上市公司控制的是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供应。根据“豪泰林非再生资源定价模型(Hotelling Model of Exhaustible Rescource Pricing)”,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会不断上升,准确地讲,会按利率上升,并且其预期价格的上升速度应高于或等于其他资产的投资报酬率。所以,如果某家上市公司控制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那么其业绩就会因资源价格的上升而得到保证。在这里,上市公司对非再生资源开发和供应的控制程度稍低一些也无大碍。
(2)上市公司控制的虽然不是非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供应,但它完全控制或接近于完全控制了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供应。由于这家公司拥有对该种资源定价的权力,垄断优势会成为该公司长期业绩的保证。所以,即使这种自然资源不是非再生资源,公司仍然是战略资源性上市公司。
2.某家上市公司拥有技术领袖地位或技术独特性。
技术领袖地位(Technological Leadership)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我们可以用技术路径的依赖性来解释上述结论。当微软公司开发出Windows操作系统后,其他软件开发商在开发新产品时都必须使自己的产品与Windows兼容,这反过来促使更多的人购买Windows系统,微软开发的在Windows下运行的其他产品(如Internet Explorer4.0等),也要比其他公司开发的功能类似的产品(如Netscape)更富有竞争力。这是微软公司利润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像微软那样能够取得技术领袖地位的公司毕竟为数极少,多数公司只能通过提高技术的独特性获取竞争优势。所谓技术独特性,含义有三:技术与别的公司不同,别的公司无法经济地掌握同一技术,技术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
3.某家上市公司创造了影响力巨大的品牌,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品牌是市场上高擎的旗帜,它引导着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而这意味着巨大的商业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品牌并不只表示企业过去的成功,还能预示未来的辉煌业绩。市场份额同样如此。上市公司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往往意味着公司在市场上是价格制定者而不是价格接受者。这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主动的地位。
有一种关于品牌与市场份额的特殊情况,即某只股票的市值在股市总市值中占了很高的比重,长期以来一直是股市中的指标股、领涨股和龙头股,在股市中居于独一无二的地位,这种股票也具有战略资源性。
4.某家上市公司最符合即将出台的利好政策所规定的条件。
相关的结构性政策出台时,如果预计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某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增加,则这家公司发行的股票一定会成为公众追捧的对象。政策的“结构性”是指政策只对一家或少数几家上市公司的利润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政策是总体性的,对所有上市公司产生大致相同的影响(比如利率下调的影响),则这种政策不会造就新的战略资源性上市公司。典型的结构性政策包括政府调高某类商品的价格(如电价)、设定金融类公司上市的条件、降低某类企业的税率等等。
5.某家上市公司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资源。
管理人才在决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可以用利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来解释。如果上市公司拥有素质极高的管理奇才或天才,这家企业必然能更好地进行组织调整,克服市场不完全带来的低效率,捕捉市场机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所以,当上市公司拥有一个其他公司未能拥有的高素质管理群体时,这家公司也就具有了战略资源性。
还有其他一些情况能够造就战略资源性上市公司,如某家上市公司所在的行业或市场受高壁垒保护,新的竞争者难以进入等等。以上所列的几种公司发行的股票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反身性理论
“反身性”(Reflexivity)一词的专业含义,是由索罗斯赋予的。他认为,在社会科学中,研究者无法独立于所研究的对象之外,研究者的思维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所研究的情境,于是,社会事件的发展要受研究事件发展的参与者本身的思维和行动影响。这就是反身性。索罗斯用两个递归函数解释反身性。其一是认识函数,表示为y=f(x),它描绘的是社会现象参与者理解他所处的情境的过程;其二是参与函数,表示为x=Φ(y),它描绘的是参与者的思维影响现实世界的过程。由于两个函数的自变量互为对方的因变量,当两个函数同时发挥作用时,它们相互干扰,不会产生均衡的结果,只有一个永无止期的变化过程:事实导致认知,认知导致新的事实。
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通过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来认识股票价格的未来走向,再根据已经形成的认识决定是卖出还是买入,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变动过程。这完全符合索罗斯定义的两个函数所反映的逻辑,所以股票价格的变动要受反身性理论的支配。按索罗斯的理解,股票市场行情的任何一个重要变化无不受到反身性理论的影响。
股票市场上存在反身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能够左右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强化投资者对股票价格变化趋势的预期。比如当股票价格上升时,发行该股票的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筹资就会更加容易,其生产规模更容易扩大,杠杆比率也更容易提高,企业盈利会上升,从而使投资者预期其股票价格会进一步上涨。
四、预期应验效应预期应验效应
(Self-fulfilling Logic)广泛存在于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中。沃兹拉维克将这一术语定义为:某一社会事件的发生,仅仅是因为人们预期它要发生。或者换句话说,当某一事件中的大多数参与者预期某种结果将会发生时,他们基于这种预期所采取的行动会真的导致该种结果。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在小麦减产的年份,如果许多人预期土豆的价格将上升,他们就会抢购土豆,并在家中大量贮藏,结果土豆价格会真的大幅度上升,而实际上饥荒可能根本就未发生,土豆的供应本来能够满足正常的市场需求,只是抢购行为才造成供不应求。再比如在外汇市场上,如果许多投资者都预期某一货币即将贬值,那么,他们就会抛出该种货币,这反过来会对货币发行国造成沉重的压力,最终不得不使该国货币对外贬值。需要强调的是,由发行国国内的实际经济状况来看,该国货币可能根本不应贬值。
相对来说,股票市场比商品市场更容易出现预期应验效应。因为商品市场的交易对象具备价值实体,供求有迹可寻,供求关系变化受制于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人们对商品价格的预期与实际经济状况一般不会偏离太远。简言之,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会更多地取决于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动,而不是预期因素。股票市场则不然。由于股票市场的交易对象具有虚拟性,人们的买卖动机也是多样化的,供求变动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人们对证券价格的预期趋于多样化,可能与实际经济状况决定的价格相差甚大。因而,预期因素在证券价格决定过程中的作用远远大于在商品市场价格决定中的作用。
五、单向投机性赌博
单向投机性赌博(One-way Speculative Gamble)是美国国际经济学家林德特使用的一个术语。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下,一个国家国内和国外的种种迹象表明,该国货币正处于被迫贬值或重新定值的危险之中,诸如1992年初的英镑、1997年上半年的泰铢等等。人们怀疑这些货币要贬值,只是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贬值。可是,经验丰富的私人投机者们明白,这些货币至少不可能大幅度升值。因此,他在期货市场上进行这种货币的卖空就肯定不会受到什么损失——如果受攻击国政府成功地保护了固定汇率,该国货币没有贬值,他除去损失期货交易费和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间的微小差额外,并没遭受什么其他损失;但如果他的判断正确,那会给他带来可观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私人投机者们会向正进入危机阶段的货币合力进行攻击。由于在投机过程中投机者只会赚不会赔,不像一般的赌博那样既可能赚又可能赔,经济学家们称这种投机为“单向投机性赌博”(林德特,1992)。
不仅外汇市场存在单向投机性赌博,股票市场也存在单向投机性赌博。不仅在卖出某种资产时存在单向投机性赌博,在相反的交易方向上同样存在单向投机性赌博。如果你能设法让普通投资者相信,某只股票的价格在未来肯定会上涨,并且几乎没有下跌的可能性,他们就会(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或价格区间内)同时买入该只股票。汇市与股市上的单向投机性赌博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林德特假定了政府维护固定汇率,而股票价格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单向投机性赌博格局会导致集体的买入或卖出行为这一道理在两个市场上都是相同的。
反身性理论、预期应验效应与战略性投资理念
一、反身性理论与预期应验效应的区别与联系
反身性理论与预期应验效应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两者都强调预期因素在社会现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否定了社会现象的发展存在一个“均衡”路线。只不过反身性理论是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它论述的是“事件”与“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也认识到了预期对事件发展的影响,但更强调事件对人们认知的影响,并且反身性理论基本没有使用“预期应验效应”这个词汇。相比之下,预期应验效应只是描述了社会现象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却没有深入探讨形成这种规律的科学依据。在一定意义上说,预期应验效应只是强调了反身性理论中的“参与函数”,并主要将参与函数的一部分情况加以发挥。预期应验效应对参与函数的这种发挥是非常重要的。
二、反身性理论与预期应验效应在股票投资中的方法论意义及操作步骤
1.方法论意义
将反身性理论与预期应验效应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出一种极为重要的股票市场投资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思路如下:既然存在预期应验效应,只要能够改变投资者的预期,就可以得到期望中的股票价格;而要改变投资者的预期,根据认知函数,只需暂时改变股票市场的“情境”。
反身性理论与预期应验效应在股票投资中的方法论意义可以用图1来说明。
2.操作步骤
根据图1,证券市场上一些拥有雄厚资金实力、以战略眼光从事投资的机构或个人(以下简称战略投资者)通常采取以下步骤,利用反身性理论和预期应验效应获取巨大的利润。
(1)发现基本趋势。按照索罗斯的定义,“基本趋势”是指无论投资者是否认识到它的存在和作用,它都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它注定要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只是何时发生影响以及发生多大影响要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利用。发现了基本趋势,就等于发现了投资“题材”(索罗斯对“基本趋势”与“股票市场战略资源”所下的定义十分相似。股票市场战略资源是基本趋势的一种)。
(2)改变股票市场上的主流倾向。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股票价格的判断各不相同,其中许多观点彼此相反,相互抵消了,剩下的就是“主流倾向”。在股票市场上,倾向是要用资金来表达的,衡量主流倾向的指标就是委买与委卖资金的差值。拥有雄厚资金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将资金加入买方可以有效地改变某只股票的主流倾向。
(3)使公众对某只股票的预期转好。战略投资者采取的具体方法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把资金加入买方,抬高股票的价格,用价格揭示股票的投资价值。由于大多数人认为价格是最有力的“指示器”,这能有效地修正他们对该股票的认识和预期。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持有股票成为该上市公司重要股东,促成公司采取某些行动,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揭示股票的投资价值。战略投资者还辅之以其他手段去全面揭示该股票的基本趋势,使公众预期得到更加彻底的改变。在试图使公众预期转好的过程中,有的经过多次反复来巩固该股票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基本趋势越有说服力,公众预期越容易转好;反之,基本趋势不具有说服力或难以向公众说明,公众预期转好难度就越大,甚至不排除基本趋势转坏导致战略投资者损失重大的可能。所以,基本趋势的发现对他们来说相当重要。
(4)预期应验效应使股价高涨,战略投资者获利了结。公众预期一旦转好,根据预期应验逻辑,股价会进一步上升。战略投资者可以在股价高涨时将持有的股票卖出,获利了结。战略投资者卖出股票一般不会改变主流倾向,但会阻止主流倾向的加强,这时股票价格上升难以为继,从而成为一种信号,足以使公众预期转坏。于是,预期应验效应在另一个方向发挥作用,股票价格开始下降。
在以上步骤中,有三点需要说明:首先,上述操作过程不仅应用于一只股票,也应用于某一板块,因为板块中的股票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趋势。其次,在基本趋势的重要性问题上有两个结论:第一,向公众揭示基本趋势比发现基本趋势更关键,基本趋势是什么和人们以为基本趋势是什么是两个概念,后者才是关键;第二,基本趋势隐蔽时比基本趋势(相对)明显时对战略投资者的风险更大,但即使基本趋势很隐蔽,战略投资者仍可能成功,关键是在基本趋势的“揭示”上下功夫。再次,当战略投资者向公众揭示基本趋势(或股票的战略资源性)时,会在公众眼前构造一个单向投机性赌博格局,或者至少让公众觉得出现了单向投机性赌博格局,则股票价位会拉升得更高、更快,战略投资者从中获利的空间会更大。
两种战略资源性投资方法的对比
一、不同期限的两种战略资源性投资
当战略投资者发现战略资源性上市公司以后,将采用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1.低位买入该公司发行的股票并作为长期投资者持有,从股票的增值中获益;2.低位吸纳该公司发行的股票以后,用反身性原理促成股票价格上升,然后卖出股票获利了结,即只作短期投资者,也就是上文描述的投资方法。从广义上说,这两种投资方法都属于战略资源性投资,都是采用反身性原理。
二、两种战略资源性投资方法的区别
上面两种战略资源性投资方法的唯一重要区别是投资的时间跨度。前者是长期投资,因而不一定非要运用反身性原理加快其价值发现过程;后者是短期投资,一般需要运用反身性原理。两种战略资源性投资方法的比较见图2。我们假定股票市场是基本有效的:经过一定时间后,战略资源性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将得到市场确认,相应的股票价格将上升到某个特定的水平。
在图2中,直线t表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决定的某家战略资源性上市公司的股票在经过一定时间(OB)后的价格,或者说是由该股票本身价值决定的价格,这个价格在两图中是相同的。直线a表示股票在投资开始时的价格,在两图中也是相同的。如果用左图的方法投资,战略投资者得到的利润可以由△GET的面积表示;如果用右图的方法投资,战略投资者得到的利润可以用△SEF的面积表示。由于左图中的投资期限AC远远短于右图中的投资期限OB,并且在价格上升幅度方面ET也大于EF,所以,左图中的投资方法得到的收益率(按时间平均)要远远高于右图中的投资方法。当然,左图的投资风险大于右图,比如T点可能难以抬升到t线以上,甚至低于t线很多。即使股价抬升不到t线以上,只要所用的时间短,战略投资者仍有可能获得高于右图的投资收益率。
三、战略资源性投资理念的精髓
战略投资者认为,唯有左图中的投资方法才是真正的战略资源性投资。依靠较强的把握基本趋势的能力和正确的投资理念,在短期内获取极高的投资收益,并很快地转向新的战略资源性上市公司股票,这是战略资源性投资理念的精髓。
战略资源性投资的现实性
有些人可能会提出一些质疑,最典型的是:股票投资者都是理性的投资者,会对任何一只股票的价值作出理性的判断,想利用他们的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某只股票的价格从很低的价位抬升到很高的价位,会不会只是一厢情愿?战略投资者认为,现实股票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投资者的理性因而也是有限的,他们对股票投资价值的判断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正确,这样的判断也不是不可撼动的。一旦拥有了发现股票市场战略资源及战略资源性上市公司的能力,就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成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投资战略。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股票市场战略资源性投资的现实性或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审视一下现实中的股票市场以及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
一、信息的不完全性与不对称性
从亚当·斯密到瓦尔拉斯,西方经济学家长期以来采用的都是完全信息假定:所有的市场价格和交易状况都为人所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完全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从理论上来解释,信息不完全的原因如下:1.在实际的经济环境中每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是分散的,市场信息往往只能以离散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不可能获取完全信息。2.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每个经济主体几乎都有保留私人信息的强烈动机,这也为他人获得完全信息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3.信息传递中的时滞效应是导致信息不完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在金融市场上中央银行只有经过一定的时滞之后才能知道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等等。4.关于信息不完全的原因,有一个更一般化的说法:信息不完全是因为信息成本过高。相对于特定的经济目标而言,搜集、整理和贮藏相关信息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当边际成本过高时,经济主体不愿继续承担,所以他无法获得完全信息。这意味着,由于信息开发能力和信息成本负担能力的不同,能力较强的主体将掌握更多的信息。具体到股票市场上,战略投资者就因此享有信息优势。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一种特定的信息结构。它指的是由于经济主体发掘信息的能力不同,因而各自掌握的信息量就存在差异;又由于信息传递机制不畅,这种差异得不到消除,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容易遭受掌握信息较多一方的侵害。用信息经济学的语言描述,信息不对称指的就是参与博奕的某些人拥有的某些信息,其他参与人不能拥有。这种信息被称为私人信息,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被称为代理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被叫作委托人。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产品市场上买主与卖主之间、企业中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金融市场上的放款者与借款者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战略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前所述,战略投资者拥有信息优势。
二、有限信息条件下的股票投资者行为
1.在有限信息条件下,普通投资者很难对每只股票的投资价值都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对股票市场上多数股票的价值都不能准确判断,这一点正是战略资源性投资理论的前提。如果追寻这种现实背后的原因,除了信息条件外,知识结构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当普通投资者无法准确地判断股票投资价值时,按照心理学观点,他们就会从其他市场主体那里寻求安全感,这时群集倾向(Heroing)就开始发挥作用。群集倾向是个社会心理学术语,本意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相处和结群的倾向;在金融学中使用这个词,一般是指单个投资者在决策时丧失了依据自身的理性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只能盲目地模仿他人的决策行为。群集倾向的产生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有着密切联系(Krugman,1997)。如果战略投资者的信息优势能够让普通投资者认识到,后者就有可能盲目地追随前者。
3.当普通投资者无法准确判断股票投资价值时,他们就会从市场上寻找一个参照系,用该参照系来判断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最常被选中的参照系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这时晕轮效应(Halo Effects)就会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术语出自管理心理学,它指的是根据不完全信息作出的对被认识对象的整体印象与评价。晕轮效应实质上是一种逻辑推理错误,是一种“以点概面”效应,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例如,人们常常倾向于抓住事物某一局部或某一时点的特征,进而推论其他特征也是如此。当普通投资者选中市场价格作为参照系后,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只受这种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上升时就买入,价格下跌时就抛出。
综上所述,普通投资者按以上规律行事,就可以使一只股票的价格在很短的时间内抬升到很高的价位,甚至超过其实际价值。当然,在运用反身性原理从事战略资源性投资时,反身性原理将不仅在“心理——行为——价格”这一层面上发挥作用,还会促进上市公司“增加筹资——扩大生产——提高利润”,这也是战略资源性投资能够成功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