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_李碧怡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现阶段我们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高速的发展必将带来相应的问题,水资源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城市内涝频发、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解决方式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还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海绵城市应运而生,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从根源上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现状,提升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说这一理念对于科学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出发,探究了其在国内外的实践情况,表达了对海绵城市未来发展的期待与认可。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雨水控制利用

加强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分析,有利于为城市规划水平提升提供保障,并保持海绵城市良好的建设状况,完善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服务功能。因此,需要重视海绵城市理论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使最终得到的规划方案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不断丰富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同时,应对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过程加以控制,处理好其中细节问题,为该理论潜在应用价值提升打下基础,满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以及净水,在环境需要时,将储存的水资源合理释放。海绵城市主要强调的是“缓排缓放”以及“源头分散”规划理念,是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构建影响较低的雨水开发系统,主要的技术途径为: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以及排水等多种技术途径,这些技术途径有效实现城市中良性的水文循环系统,有效实现对径流雨水是渗透、净化、排放以及利用功能,逐渐恢复城市水系统“海绵”功能。在传统城市建设中,对雨水的治理只是通过管渠、泵站等设施来进行雨水径流排放,基本形式为快速排除雨水或者是在末端集中的形式。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城市雨水蓄水压力,还导致大量污染物随着雨水流入河中,影响城市水质量,而雨水外排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2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在了解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可将该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确保现代城市发展中规划状况与效果良好性。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2.1 重视城市水系统的构建

城市规划中为了实现对海绵城市理论的高效利用,需在了解城市所在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重视与之相关水系统构建,从而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具体表现为:(1)通过对海绵城市理论考虑,并结合河流、湖泊、溪水等城市自然水系组成部分的功能特性,在专业理论知识、创新理念等要素的配合作用下,构建出城市水系统,使得城市规划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保持该系统支持下城市水系良好的自净化能力,逐渐提升城市规划工作水平;(2)当海绵城市理论作用下城市水系统构建好后,也需要在水污染治理、监督等部门配合作用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水系统造成的影响,满足城市科学规划要求,提高城市发展中内部水循环效率。

2.2 城市道路规划

在整个海绵城市的构建和落实中,其需要重点针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有效建设,而在城市发展中,城市道路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排水区域,其径流量一般比较大,也是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避免其出现较大水资源堆积问题的重要举措。结合这种城市道路方面排水效果的优化提升而言,重点进行城市道路的合理规划已经成为了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切实做好城市道路的有效规划在海绵城市理论方面需要促使其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径流量优化提升效果,保障路面能够实现水资源的较好排除,进而也就能够避免其干扰和影响到城市交通体系的正常运输,确保城市道路应用效能得到体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要合理构建城市道路的线形之外,还需要从城市道路及其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入手进行协调,如此也就能够保障其体现出较为理想的可靠性效果,比如在城市道路两侧建设合理的绿化带,进而也就能够促使其具备较强的下渗效果,并且也能够较好将水资源进行蓄留,提升其可靠性效果,LIO树池形式就是现阶段比较常用的一种基本类型,这也就要求相应绿化带应该能够具备理想的渗水能力,绿化带的构建应该能够较为规范可靠。当然,为了较好提升城市道路在这种渗水方面的作用效果,合理布置透水路面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透水路面的有效设计建设应该促使其能够在保障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较为理想可靠的前提下,提升其入渗效果,避免水资源在路面进行较大积存。

2.3 加强城市园林规划

为了使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价值可以充分体现,需要加强城市园林规划,落实好相应的规划研究工作。具体表现为:(1)海绵城市理论支持下的城市园林规划,可结合园林规划区域的具体情况,将源头分散模式引入到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使得这种新型雨水管理模式作用下的城市地理的水文特征不会受降水期改变方面的影响,满足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土地资源科学利用要求;(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园林规划,也需要加强绿色屋顶植物设计,打造出实践效果良好的雨水花园,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利用,并实现对光污染、噪音污染等污染问题的科学应对。在此期间,落实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园林规划中的绿色屋顶设计工作时,需要考虑实践中所选用植物的生长特性,并用垂直绿化的方式进行合理搭配,使得城市园林规划中绿色屋顶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为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提供支持;(3)在开展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园林规划中的雨水花园建设工作时,需要对砾石底层、砂底层、种植夹层、覆盖表层和蓄水表层等雨水花园采集部分进行合理设置,运用穿管技术来优化雨水花园的采集结构,使雨水花园中的植物能够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避免发生城市园林规划中的问题。

2.4 其它配套措施

海绵城市必然需要其配套的海绵体。海绵体可以理解为那些对于水资源处理循环有帮助的“绿色”设施。比如城市中的绿地、花园广场、路边植被等对于雨水都有着净化作用,那么我们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海绵体进行维护和升级,另一方面还要新修建更多的海绵体,例如(1)加强城市湿地方面的规划建设,有效开展相应的保护工作,对影响城市湿地环境的因素及时处理,且在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法作用下,增强城市湿地的实际作用效果,为海绵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带来更多的促进作用;(2)城市规划中应在广场上设置性能可靠的雨水收集设施,采用透水铺装的方式加以处理,促使城市广场有着良好的蓄水功能,避免出现雨水资源浪费现象;(3)在城市建筑规划建设中,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内容,对建筑物在空间层面上的整体布局进行科学分析,设置好蓄水与排水设施,且在绿色屋顶的配合作用下,不仅作为城市的水工厂,也作为城市的净化管家。还可以作为园林景观供人们观赏。除了这些设施,最有效的海绵体莫过于周围的河流、海洋,他们对于雨水的储存净化效果极佳,适用于大型灾害,对于这些天然净化器,城市必须对其实行定期的治理与保护,更要设定相关的法律对于破坏湿地的行为进行严惩。

3.结语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目前可能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但是海绵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与思考角度。对于生态环境,我们最好的处理便是给予其自我调节的能力而不是过多的干预,目前我国正在向可持续发展迈进,海绵城市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让我们相信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将会慢慢得到解决,此项目拥有着美好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驰,李昂.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9):222.

[2]仝贺,王建龙,车伍,李俊奇,聂爱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04):108-114.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06):26-36.

[4]孙驰,李昂.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9):222.

[5]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3):128-131.

论文作者:李碧怡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9

标签:;  ;  ;  ;  ;  ;  ;  ;  

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论文_李碧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