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与“反对派”对“一国社会主义”的争论_布哈林论文

布哈林与“反对派”对“一国社会主义”的争论_布哈林论文

布哈林与“反对派”关于“一国社会主义”的论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对派论文,一国论文,哈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术界对布哈林的研究曾形成多次高潮。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 研究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布哈林与“反对派”关于“一国社会主义”的论争问题,这对 于全面、准确地评价布哈林,特别是正确认识布哈林的悲剧,显然是不利的。为抛砖引 玉,本文就此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关于“一国社会主义”问题,从有关记载来看,联共(布)党内的这场论争,首先发端 于斯大林于1924年8月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段论述。当时他为了批驳托洛茨基,提 出了这一所谓“创造性发展列宁主义”的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主张。他说:“ 革命获得胜利的国家的无产阶级既然已经巩固自己的政权并领导着农民,就能够而且应 当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注:《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95页。)但由于在列宁的著作中 几乎找不到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依据,尤其这又关系到党的最高领导权的归属 问题,所以他的新观点遭到被称为“反对派”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的反对,并 逐渐演变成党内的公开论争。

在这场论争中,虽然由于政治原因,到后期甚至托洛茨基也加盟到反对派之中,但布 哈林却始终坚定地站在斯大林一边。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布哈林在论争的主 要问题和许多关键时刻都对反对派给予了严厉反驳和抨击。例如,当反对派对斯大林提 出的“一国建成”论群起围攻之时,布哈林却在党和共产国际的各种会议上坚决维护斯 大林的说法。他不仅引经据典,采用多种论辩方式驳斥反对派的观点,而且发表了《论 过渡时期的规律性问题》、《论我国革命的性质以及在苏联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 能性》等论著,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也正因为如此,无 论反对派,还是研究者,有许多人都把他视为“一国建成”论的理论构建者,尽管其发 明权应归属于斯大林。例如,加米涅夫就曾经公开宣称:布哈林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理论的真正代表,而斯大林则完全是这一理论的俘虏。(注:[美]斯蒂芬·F.科恩《 布哈林与布尔什维克革命——政治传记(1888—1938)》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9页, 第271页。)再如,美国著名的布哈林研究专家科恩也明确提出:“在反对‘不断革命论 者’的运动中,斯大林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个原理的,但是把它变成理论并在二十年代 阐述‘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官方看法的则是布哈林。”(注:[美]斯蒂芬·F.科 恩《布哈林与布尔什维克革命——政治传记(1888—1938)》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9 页,第271页。)

布哈林为什么这样坚定地为“一国建成”论辩护?他的意图当然不是要争权夺利。尽管 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斯大林同反对派的这场论争,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夺党和国家的最 高领导权,(注:参见刘文汇《重评苏联的“一国社会主义”论争》,载于《徐州师范 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然而布哈林的动机却主要是由于在理论上和斯大林有共同的 认识。以苏联能否单独建设社会主义来说,早在1920年还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之时,布哈 林就在其名著《过渡时期经济学》中,明确提出了“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看法,并曾 得到列宁“非常对”的评价。他说:“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现在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只不过是包括整整一个巨大时代的发展的起点。”(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60卷第28 6页。)联系到以后布哈林关于“一国社会主义”的论述,可以明显看出,他的“一国社 会主义”的思想始终是连贯的。所以,当斯大林明确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 时,布哈林就很自然地站在了斯大林一边。尽管二人在有些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并在以 后发展到分道扬镳的地步,但他们对于“一国社会主义”理论的看法基本相同,这却是 毫无疑义的。正如意大利学者弗朗西斯科·本维努蒂所说:“关于‘在一国建成社会主 义’的理论,布哈林和斯大林在两个重要的政治观点上是一致的,即:(1)苏联社会主 义只有在遭到外国武装干涉时才有可能失败;(2)‘把俄国和乌克兰的爱国主义作为无 产阶级专政下的爱国主义’对社会主义事业是无害的。”(注: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资 料室编《布哈林问题论文资料汇编》(下)1982年4月内部交流本第378页,第565页。)

此外,布哈林与斯大林有着特别亲密的个人关系,这也是布哈林坚决维护斯大林“一 国建成”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1913年,由于布哈林帮助斯大林搜集民族问题资料, 他与斯大林就开始建立了比较亲密的私人关系。许多资料证明,布哈林同斯大林全家过 往甚密,斯大林还同布哈林后来和拉林娜结婚有着某些关联,甚至就在布哈林被斯大林 打倒之后,布哈林对斯大林都始终用他党内的化名“柯巴”来相称。他们这种特殊的私 人关系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困惑和思考,郑异凡先生就在其《布哈林论稿》中总结说: “布哈林同斯大林的关系是极为微妙的。两人之间有过密切的友好关系,也有过在政策 和路线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注:郑异凡《布哈林论稿》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4 74页,第230页。)不难想见,在他们二人还没有产生重大分歧之前,这种亲密的私人感 情对于布哈林坚定地站在斯大林一边也肯定会有影响。

虽然布哈林在主观上并非要争权夺利,但事实上他从这场论争中收获很大。随着反对 派被斯大林不断批判和撤换,布哈林的地位迅速上升。“在以后几年,作为新的官方路 线的重要代表和出色的解说家在党中央上升到领导地位。国内战争结束后,这个地位愈 加巩固了。主要由于理论家、政治家、演说家和政治领导人布哈林的努力,党采纳了建 立在‘稳定资本主义’、‘在一国内建设社会主义’新理论基础上的政策,并视其为通 向社会主义的捷径。……由于战胜了托洛茨基及其同伙,布哈林在二十年代后期官运亨 通,青云直上。”(注: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资料室编《布哈林问题论文资料汇编》(上 )1982年4月内部交流本第173页。)从某种意义上说,布哈林也同样是这场论争的一个大 赢家。

在布哈林与反对派的论争中,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布哈林论辩最为全 面的一个核心问题。布哈林的论辩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布哈林坚决维护斯大林的说法,坚持认为“一国建成”论具有列宁论述的依据 。布哈林的这种论辩主要是针对反对派批评斯大林的主张违背了列宁的论述。如前所述 ,在斯大林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后,反对派很快即表示异议。他们抓住 这一理论缺乏列宁论述的直接依据的弱点,纷纷指责斯大林的主张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 的基本原理。例如,在季诺维也夫专门为论战撰写的《列宁主义》一书中,为了证明在 一国范围内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即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季诺维也夫征引 了列宁的大量论述总结说:“1915年,列宁第一次特别准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起初 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而当在一国(在俄国)取得了这种胜利,列宁在许多年里 几乎每天都在重申,这还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这只是部分胜利,只有在国际范围 内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注:《“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东方 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第29页,第2页,第278页,第155页,第107页,第57页,第93 页。)

而布哈林则直接反驳这种说法。他以著名理论家的身份反复申明,实际上,列宁的论 述曾多次提到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在《论我国革命的性质以及在苏联胜利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的可能性》一文中,布哈林就回应季诺维也夫的《列宁主义》说:“这个(走 上了革命道路的。——尼·布)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 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起来反对其余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把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级 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在这些国家中掀起反对资本家的起义,必要时甚至用武力去反对剥 削阶级及其国家。”这段引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不仅获得胜利,而且 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思想。可见,列宁在这里所说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可 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把它从外文译成俄文,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我们引用《论合作制》一文中的另一段引文。列宁在这里写到,我国有“建成完全的 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他接着写到:“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这已是 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可见,列宁无条件地认为建成完全的社会 主义社会是可能的。(注:《布哈林文选》(中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4页,第166 —167页。)

对布哈林的这些论辩,许多人恐怕早已耳熟能详,因为这实际上就是斯大林的看法,( 注:《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1—442页。)并作为其经典论述记 载在许多教科书中。当然,从纯粹辩论的角度说,布哈林和斯大林的这些论辩也确能成 立,他们毕竟在列宁的论述中“引申”或找到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字眼。但 如果全面考察列宁关于一国社会主义的论述和主张,他们的这种论辩就很难令人信服了 。仅就所引列宁的第一段论述而言,这里明明是说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国取得胜利后,就 必然要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并没有说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也没有说“组织了社会主 义生产”就意味着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但是布哈林(包括斯大林)却说,列宁这句话就 是论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显然是对列宁原意的曲解。

不言而喻,在一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还并不等于在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 这是两个有明显差异的概念。一般来说,无产阶级在一国获得胜利后,只要建立起无产 阶级政权,通过剥夺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就可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社会主 义生产。但是要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那就不是仅仅通过组织社会主义生产能够实现的 ,而是要取决于国际、国内的多种条件,尤其是世界革命的进程。列宁就曾经强调说: “我们向来笃信并一再重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起码的真理,即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的共同努力。”(注:《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640页。 )所以这二者是不能也绝不应当被等量齐观的。

再从列宁关于合作社的论述看,布哈林的论辩也不符合列宁思想的原意。表面上看, 列宁也确乎主张在苏俄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但仔细分析并全面考察他的论述 ,我们就会发现:列宁在这里只是特别强调了苏俄无产阶级国家及其建立的合作社对于 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而并非认为在苏俄一国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其一,就免除资本主义的复辟而言,列宁虽然提出苏俄的无产阶级国家是通过合作社 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但他却并不认为苏俄一国的无产阶级 在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下始终能保持政权。列宁在许多论著中都一再指出:经过全国工 农群众的共同努力,现在苏俄的无产阶级政权已经同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一种暂时的“ 均势”,这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巨大胜利。然而资本主义世界是绝不甘心自己的 失败的,它们还会以百倍的疯狂试图扼杀苏俄的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 间将始终存在着“谁战胜谁”的问题。关键在于:“资本家如果先组织起来,他们就会 把共产党人赶走,那就什么也不用谈了。”(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186页, 第186页。)也就是说,尽管无产阶级国家具有通过合作社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 而且足够的一切”,但是由于一国的无产阶级解决不了最终免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即无产阶级政权还有可能丧失,因而实际上还是建不成社会主义。

其二,就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而言,列宁虽然指出无产阶级国家以及合作社等具有建 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切”,但却并不认为这些因素可以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因为 在列宁看来,它们能否发挥作用本身还要取决于其他条件。例如要保持政权、巩固工农 联盟和组织合作社。列宁曾一再指出:除了要保证免除资本主义的复辟,赢得有利于俄 国无产阶级的“喘息”时期,还必须尽快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并大力进行民主建设, 尤其是文化建设。所以他在讲了上面一番话后,又特别强调说: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面 ,“还须要完成在一个‘文明的’(首先是识字的)欧洲人看来并不很多的一些工作”。 主要就是“需要有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上提高的一整个阶段”,(注:《列宁全集》第2 版第43卷第363—364页,第389页,第339页。)以保证合作化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提 高。然而这项工作的完成却是极其艰巨和困难的,以至于列宁甚至担忧,在这项任务完 成之前,俄国的无产阶级政权能否“支持到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那一天 ”。(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363—364页,第389页,第339页。)只不过为了 特别强调合作社的重要性,列宁才把这些前提条件暂时忽略了而已。

其次,布哈林对列宁指出在一国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矛盾”现象作出了 解释。在这一问题上,反对派认为,根据列宁的论述,要想在苏联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 ,就必须首先解决国际革命和工农联盟这两个条件问题。季诺维也夫就一再强调说:“ 在我们这样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只有在两种条件下我们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第一 个是国际条件,第二个是国内性质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在这种国家里社会主义革命 只有在得到一个或几个先进国家社会革命的及时支援下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第二个条件 是同农民妥协。”(注:《“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50 页,第29页,第2页,第278页,第155页,第107页,第57页,第93页。)但由于一个国 家的社会主义得不到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援,因而实际上还是建不成社会主义。 对反对派的这种看法,布哈林予以严厉批驳,认为这是错把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混为一 谈,是宣扬失败的悲观主义。在布哈林看来,尽管列宁一再强调在苏联一国不可能取得 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但列宁的着眼点却并非是要说明一国的社会主义必然失败,而是 要指出外部危险,并能够单独建成社会主义。所以,他在征引列宁关于合作社的论述“ 假如不是因为国际关系,不是因为必须为我们在国际范围内的阵地进行斗争,我可以说 ,我们是应当把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方面来”后,即批评反对派“把内部危险和外部危 险混为一谈”。他说:“(列宁)的意思可以归结如下。如果我们从我国内部的各种力量 的配合出发,那么,尽管我国落后,尽管由这种落后所决定的巨大困难,我们有建成社 会主义所必需的而且足够的一切,我们能够建设而且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是 对关于根据国内原因是否能够建设并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的回答,而这个回答是肯定的 回答。”又说:“当列宁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在一国是不可能的,他是想说:不要 忘记,我们还受到国际包围,不要抱怨由于我国技术经济落后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因为 我们有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切;但是不要忘记,你们不是单独地生活在世界上,不 要忘记,你们处于国际包围之中,从这一方面布置着国际资本主义的巨大力量反对我们 。……很容易看到,这里说的正是关于外部危险。”(注:《布哈林文选》(中册)人民 出版社1981年版第164页,第166—167页。)

从以上双方的争论可以看出,尽管布哈林的论辩在强调和激发国内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不无道理,但就其说理及结论而言,却显然是强词夺理和狡辩。 就拿对反对派的批驳来说,布哈林的论辩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反对派提出一国不可能取 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其目的虽然是要从理论上推倒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以争 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但他们却从来都没有说过在苏联一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如 季诺维也夫,当时就一再声明:“我们在苏联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八年之后提出社会主义 能不能在一个国家最终胜利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提出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胜利的问题。”(注:《“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东 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第29页,第2页,第278页,第155页,第107页,第57页,第 93页。)加米涅夫也多次愤慨地谴责说:“我们屏弃下述闻所未闻的污蔑:似乎我们不 把苏联苏维埃政权进行的建设看作社会主义建设。……现在在苏联进行的建设是社会主 义建设,这是谁都没有疑问的。”(注:《“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东方出版 社1986年版第50页,第29页,第2页,第278页,第155页,第107页,第57页,第93页。 )然而,布哈林却还是和斯大林一样,硬把反对派否认“一国建成”论的观点说成一国 社会主义必然失败的悲观主义,这种强加于人的做法既不利于论争,也根本解决不了问 题。

再从关于外部危险的解释看,布哈林的论辩也显得十分牵强。且不说布哈林没有回答 在外部危险始终存在的情况下一国能否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问题,就是按照他的逻辑把 国际关系同国内条件分开讨论,显然也还是得不出在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结论 。因为国内条件再充分,在一国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也仍然解决不了反对派所强调的国 际条件问题。更何况,在讨论国内条件时根本不可能完全撇开国际关系。因为就算在讨 论中完全撇开了国际关系,实际上国际关系也仍然是一种客观存在。布哈林的这种论辩 完全是强词夺理,也可以说是自欺欺人。所以也无怪乎在双方公开论争的过程中,对他 的反驳就出现了非常滑稽的一幕。如托洛茨基讽刺说:“他在《布尔什维克》杂志上最 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争论的是,如果我们撇开国际事务,我们是否能够建设并建 成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争论的是我国革命的性质。’(布哈林《布尔什维克》第19—2 0期第54页)请听,如果我们‘撇开国际事务’,我们能不能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如果 ‘撇开’,就能够。但撇开是办不到的!全部关键就在于此。如果‘撇开’天气和民警 ,可以在正月间裸体走在莫斯科街头。但是我担心,如果你们要这样做,无论天气或是 民警都不会撇开你们的。”(注:《“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东方出版社1986 年版第50页,第29页,第2页,第278页,第155页,第107页,第57页,第93页。)

第三,布哈林论述了即使没有国际支援苏联一个国家也有可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 只不过这种社会主义的建设最初将是落后的和缓慢的。布哈林的这种看法与斯大林有着 比较明显的差异。如果说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论述上布哈林主要是维护和进一步论证了斯 大林的观点,那么在这一问题的论证上布哈林则完全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从反对派的主张看,他们认为,由于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始终存在着外部危险,因而 在苏联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来增强国力,并影响和等待世界革命的到来。特别是在经 济、技术比较落后的苏联,为了保持无产阶级政权,巩固工农联盟,向苏联人民显示社 会主义的实际优越性,就更应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赶上或超过西方发 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所以他们都强调,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除了要保障免除 武装干涉外,还应当努力做到使苏联能有一个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得多的经济发展速度。 如加米涅夫就明确指出:“同资本主义关系发展速度相比的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速赶 上和超过前者的可能性,同免除武装干涉一样,是在我国取得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必要 前提。”(注:《“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第29 页,第2页,第278页,第155页,第107页,第57页,第93页。)而布哈林则认为,关键 仅在于能否免除外来的武装干涉,只要能免除武装干涉,即使苏联的经济和技术终将迫 使它的社会主义建设“非常缓慢”,它也一定会以这种速度来建成社会主义。为此,布 哈林还专门提出了一种社会主义建设的“落后”形式论。他说:“实际上,我们现在已 经证明了,即使没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直接的技术和经济援助,我们也可以建设社会主义 。诚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最近时期内,我们的社会主义的形式必然是落后的社会主义 的形式,不过这并不是坏事,因为即使这些形式也会保证我们越来越朝着日益完善和日 益完全的社会主义形式前进。”(注:《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3 —474页。)正因为布哈林主张苏联最初的“社会主义的形式必然是落后的社会主义的形 式”,所以他在公开论辩中甚至宣称以所谓“乌龟速度”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我 们不会由于国内的经济差别和我们技术上的落后而灭亡,甚至在低下的技术基础上我们 也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这种发展将非常缓慢,我们将以乌龟速度爬行,但我 们终究在建设社会主义,并且我们定将建成它。”(注:《“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 资料》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第29页,第2页,第278页,第155页,第107页,第 57页,第93页。)

显而易见,在这一问题的争论中,布哈林的论辩是不正确的。他的社会主义的落后形 式论概念上模糊,至少在语义表述上存在着问题。在落后的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其最初 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肯定要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但这里应该是说同资本主义发达 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而不能说是落后的社会主义的形式 。因为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即使是形式最落后的社会主义, 也要比资本主义先进。所以,即使是当时还是布哈林亲密战友的斯大林,对他的这一观 点也不以为然。(注:郑异凡《布哈林论稿》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474页,第230 页。)只不过为了共同对付反对派,斯大林才没有公开表示反对而已。

至于“乌龟速度”,则更是明显的谬误。虽然布哈林曾极力辩解,他所以会提出这种 主张,实际只是为了说明能否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问题,但这 却无疑是违背列宁的“全部问题就在于谁跑在谁的前面”(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42 卷第186页,第186页。)的思想的。而且,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在没有国际革命援助的 情况下,要真正保障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仅仅靠免除武装干涉仍远远不够。更 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 不是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

除了以上所说,布哈林还就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工农联盟、合作社等问题同反对派进 行过多次论争。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另文讨论,兹不赘述。

通观以上布哈林的论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布哈林的观点大多是错误的。但是为 什么布哈林的观点当时会成为党内的主流看法?这个原因显然无法从论争的本身来找。 因为双方论争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忠实于列宁的原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究 竟谁有权力来代表党中央作出最终的评判。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当时斯大林掌握着中 央实权,这场论争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反对派必然失败的命运。所以,当布哈林与斯大林 联手压制反对派时,他也就拥有了借用中央或党的名义进行论辩的优势,同时也使反对 派始终处于少数派或党内分裂派乃至“反党”的不利境地。更重要的是,这还使他和斯 大林一样拥有了解释列宁主义的垄断权。苏联学者沃尔科戈诺夫曾就斯大林在党内斗争 中总是获胜的原因一针见血地指出:“总书记赢得声望的‘秘密’就在于他拥有‘捍卫 列宁主义’和解释列宁主义的垄断权。”(注:[苏]德·安·沃尔科戈诺夫《胜利与悲 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页,第216—217页。)他的话对布哈林的“雄辩”其 实也同样适用。例如,在《论我国革命的性质以及在苏联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 性》一文中,布哈林就多次把反对派的不同意见说成“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党”,甚至以 中央的名义宣称:“我们中央委员会”同反对派“争论的是,如果我们撇开国际事务, 我们是否能够建设并建成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争论的是我国革命的性质”。(注:《 “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第29页,第2页,第278 页,第155页,第107页,第57页,第93页。)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 么同样还是布哈林,在与斯大林争论时,他的雄辩就再也不起作用了。

此外,从党内大多数普通党员来看,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不高”,(注: [苏]德·安·沃尔科戈诺夫《胜利与悲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页,第216— 217页。)在传统的俄罗斯民族自豪感的驱动下,也宁愿或乐意甚至盲目地接受布哈林和 斯大林等人具有极大鼓舞力的主张,而将反对派的意见视为消极、懦弱和放弃革命。这 可以说是布哈林和斯大林之所以获胜,而反对派之所以失败的文化与心理因素。据安娜 ·路易斯·斯特朗回忆,她到苏联考察时,对这一点就有着强烈的感受。她说:“十月 革命后七年以来,布尔什维克党人已经树立了管理国家的自信心。那种认为他们建成社 会主义的希望应该寄托在革命迟迟不发的欧洲工人身上的想法,已经开始使他们感到不 愉快。”(注: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大林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 )英国学者伊恩也指出,“一国建成”论的提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它宣告不依赖西 方,相信自己的国家有能力前进,独立自主地创造自己的未来”,并认为这是一种落后 的俄国“显示自己是一个先进的国家”,处于文明中心的表现。(注:[英]伊恩·格雷 《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268页。)

研究布哈林和反对派的论争,还必须注意一点:以往由于冤案,人们往往都同情布哈 林,并引用列宁的话说他“不仅是党的最宝贵和最大的理论家,他也理所当然被认为是 全党喜欢的人物”。(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363—364页,第389页,第339页 。)但毋庸讳言的是,布哈林也曾和斯大林一样在论争中对反对派采取了不公正的论辩 和斗争方式。关于这一点,据美国学者科恩研究,早在1927年时,布哈林的一些老同事 对他的行为就曾经严厉谴责和警告。正如英国学者卡尔所说:“科恩先生在一段意味深 长的描述中引用了1927年11月布哈林的老同事给他的一封信,信中痛斥布哈林是‘迫害 最优秀的共产党人的狱吏’。……结尾这样写道:‘小心点,布哈林同志,你经常在党 内进行争论,或许你一定还会这样办。但是总有一天你现在的同志们将要把你交给阿格 拉诺夫(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的官员)去审判。榜样是有感染力的。’”(注:中国社会科 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478—480页,第159页,第77页,第160页。)

卡尔还谴责说:“他参加了斯大林对反对者的任何一次定罪,斯大林在这一时期的所 作所为,布哈林都是同谋。”(注: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资料室编《布哈林问题论文资 料汇编》(下)1982年4月内部交流本第378页,第565页。)尽管其中有些指责可能过于夸 大,但布哈林在这一问题上确有污点。他在论争中为了压倒对方,不仅强加于人,多次 给反对派的主张扣上“反党”和“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的大帽子,而且还采用算历史老 帐的手法,把十月革命时列宁批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反对起义的事情重新抖了出来 ,并支持斯大林对反对派的清理。

当然,作为不谙政治斗争的理论家,布哈林最初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反对派的不 公,也没有完全认识到权力才是决定论争胜负的关键。但是到1928年他与斯大林开始争 论以后,随着所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以及对斯大林独揽大权的了解,布哈林即彻底醒悟 到这一点,并对自己过去对反对派的做法感到内疚。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就是布哈林 这时竟然秘密去会晤反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加米涅夫,甚至主动表示:“我们同斯 大林的分歧比过去同你们的分歧要大好多倍。李可夫、托姆斯基和我一致明确地认识到 :‘如果我们现在把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请到政治局来,代替斯大林,情况就会好得 多。’我同李可夫、托姆斯基很公开地讨论了这一点。”(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8—480 页,第159页,第77页,第160页。)还有一个事例也很能说明问题。据尼古拉也夫斯基 所说,在布哈林被斯大林同样以“党”的名义定为“反党”并离开最高领导层后,1936 年他出国谈判收购马克思的手稿时,曾表示想去看望他“怀着很大敬意”的托洛茨基。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 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8—480页,第159页,第77页,第160页。)

布哈林的这种做法非常耐人寻味。无独有偶,此前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遭到斯大 林的压制后也曾与原先共同打击的托洛茨基结盟。他们的用意显然不能简单地用丧失原 则来解释。更可信的解释应当是向原先的对手表示谅解和忏悔。当然,从更深层次的角 度说,如此做法恐怕还在于他们都认识到了斯大林的独裁及其可预见的严重后果。尽管 反对派的目的也是要争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但布哈林和他们后来都深知,他们的 争论和分歧都不过是思想认识上的不同,而且无论谁掌权,都不会像斯大林那样独裁, 并采取残酷斗争的方法迫害对方。例如,布哈林就曾向加米涅夫这样描绘斯大林:“他 是个没有原则的阴谋家,把一切都服从于维护他自己的权力。他怎样改变他的理论,全 看他此刻要搞掉什么人。”(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论布 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8—480页,第159页,第77页,第160 页。)所以,在无奈之下,他们才不断地捐弃前嫌,希望通过联合来壮大力量,从而最 终战胜斯大林。遗憾的是,布哈林等人的觉醒太晚,而且与反对派的积怨太深,结果非 但未能达到其预期目的,反而给斯大林提供了一举击溃他们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他们 的悲剧。尤其对布哈林来说,他很大程度上是斯大林逐渐走向独裁、实行党内残酷斗争 的同谋,而后却又成为受害者,这就更使他的一生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了。

标签:;  ;  ;  ;  ;  ;  ;  ;  ;  

布哈林与“反对派”对“一国社会主义”的争论_布哈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