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05年中学入学考试中的语文试题_宁波中考论文

浅析2005年中学入学考试中的语文试题_宁波中考论文

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已经尘埃落定,仔细翻阅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不能不感到改革的春风正扑面而来,语文教学的检测手段正在向多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试题更加注重对三个维度目标的培养与检测,既有很好的区分度与检测功能,又对今后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无论是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题还是非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题,基本分为四大板块:语言积累、阅读、语言综合运用和作文。

一、“语言积累”——厚积薄发

1.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重视古诗文积累的检测。从各地试题来看,基础知识部分的字、词、句内容都普遍重视,分值都在15分左右,知识点都出自中学语文课本,难度不大。古诗文分值一般都在10分左右,内容都取自于初中语文课本,一般是名家名篇。只要学生平时多注意理解、背诵、默写,应该说难度还是不大的。如江苏南京市的选材分别出自于《诗经》《〈论语〉十则》《出师表》《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陋室铭》《无题》《水调歌头》《登鹳雀楼》,其中都是名言名句;又如安徽省的课改实验区试题中的填写上下句内容,八小题皆出自名家名篇。这些内容平时就是掌握的重点,又是日常积累的要点,因此命题者的指导思想还是很清楚的。

2.试题更具开放性和现实性,有利于检测考生对于知识积累的灵活运用能力。如在古诗文和成语检测中,浙江丽水市的“你的同学要布置书房,请你向他推荐一句名言佳句作为读书求知的座右铭”;安徽省课改实验区的“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如:__________”;四川省“请写出中国古代诗歌中表达思念故乡或亲人的句子”;浙江温州市的“中国的成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请写出带有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名称的三个成语”等试题极具开放性,考生完全可根据自己的平时积累,再结合试题的具体要求写出丰富多彩而又各具风格的答案,而这正是语文检测的目的所在。与此同时,今年的试题现实性也很强,广泛联系当今社会,课内与课外互相呼应,对考生的吸引力也很强。如:江苏南通市的试题涉及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印度洋大海啸”“雅典奥运会”等内容;江苏南京市的试题涉及到了“读报”“店铺橱窗”“海报”等内容;浙江宁波市的试题涉及到了“德国争常”和“联合国改革问题”;浙江金华市的试题要求学生就“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的内容写一则新闻标题;浙江省台州市的“今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接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等大陆访问团时,引用了《〈论语〉六则》中的‘’表达对他们到来的欢迎之情”;安徽省课改试卷的“连战、宋楚瑜大陆之行,又一次证明:故乡,人的生命之根。请写出两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古代诗歌名句:__________”;吉林省围绕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的感慨,要求拟写对联等试题。这些更是体现了材料的鲜活性。考生面对这些新鲜的语言材料,既有亲切感,又便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应该说,这些试题的设计是相当成功的。

3.试题的设计更具综合性、新颖性,突出了能力的检测,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考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新课标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又是分散在各个知识点当中的,如何检测学生在这方面的情况呢?今年各地的命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江苏南京市针对“在社区阅览室的一组漫画”,既要求说出内容,又要求分析寓意,图文转换的综合性较强,加上要分析寓意,就对考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安徽省的“下面几行文字优美生动,你读一读,然后完成(1)—(4)题”: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姿,灿烂芬芳;

生命是隽永的诗篇,清新流畅,意蕴深长;

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婉转悠扬;

________________,汹涌澎湃,浩浩荡荡。

(1)第一行中,加点字“绚”的读音为_____。

(2)第二行中,加点词“隽永”的意思是_______。

(3)第三行中,有一个错别字,它是:____,应改为____。

(4)仿照前三行的句式,把第四行句子补写完整。

试卷将语音、字形、词义、仿写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且设题比较新颖。另外如:江苏连云港市的“改错”与“仿写题”,镇江市的“拟写对联”及“推荐旅游景点”等试题也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于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完成起来是不太容易的。更重要的是,这些试题的导向作用要远远大于其检测功能,它提醒广大考生,语文学习不能只是死记硬背,理解运用才是关键,包括工具书的使用(安徽省今年首次允许考生使用《新华字典》)。

4.探究性试题增多,实用性增强,导向性明显。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深化,旧的考试模式会逐渐被淘汰,新题型会在探索中日益增多,从今年的试题来看,有几种题型是非常具有探究性的。比如浙江丽水市的第7小题:“学语文只学几篇课文是不够的,要在课外有计划地读点好书。请从课外阅读中选择一部你最喜爱的书,根据要求,填写下面的读书卡片”,虽然设题简单,但倡导实用的精神值得肯定,对一个人的终生学习有启发作用;“听记”题型,虽然去年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但力度不及今年浙江宁波市大,赋分8分可谓不少,打破了过去“听记”训练只能是外语才有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听”真正落实在了实处,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省市效仿;图文转换题型过去高中比较常见,今年浙江台州市把它引入中考试卷,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江苏南京市的关于广告设计的题型,设题也很独到。这样的探索,不仅现实意义强,而且对于学生很有帮助,真可谓一举多得。

5.语言文字书写的规范与工整成为一个新的考点,反映出各地对母语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这种可喜局面将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某些偏差起到纠正作用。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来看各地中考试卷,我们真的应该感谢在书写上赋分的省市,比如:安徽省非课改实验区赋分8分,课改实验区赋分5分;江苏连云港市赋分2分,镇江市赋分4分,南通市赋分5分;浙江温州市赋分3分,丽水市赋分3分;甘肃兰州市赋分2分;福建福州市课改卷赋分3分;河南省赋分3分;湖北宜昌市赋分3分;陕西省赋分3分;四川省课改卷也有所要求。虽然150分(有的省市120分)试卷中这几分只占很小比例,但它传达出的信息是: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是我们每一位考生应尽的义务。这一点,希望广大考生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阅读”——各领风骚

1.诗歌阅读题并不是每个省市都涉及了,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命题的省市占其中的比例为20%左右,总体来说,内容以古诗文为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材料以单首诗阅读为主,但对比阅读的比重较以往有所加大。古代诗文阅读以往一直是高考语文的独角戏,中考近年开始出现,设题一般比较简单,但从今年各地的古诗文阅读来看,难度有所加大。原因有二:一是主观题本身难度不小,二是同一题材的对比阅读增加了考生审题的障碍。比如:江苏苏州市的古诗文阅读《卜算子·咏梅》虽取材简单,但设置了三道题,而且第2小题是开放题,第3小题是对比题,如果没有大量的古诗文积累作铺垫,答案恐怕很难令人满意。再如江苏连云港市的古诗文赏析题,选取了刘禹锡的诗《秋词》和马致远的元曲《秋思》作对比阅读,由于一诗一曲同学们比较熟悉,加之设题难度不大,把握起来可能要容易些,但第2小题具开放性,难度也不小。浙江温州市的对比阅读内容是宋代志南的《绝句》和唐代王维的《渭城曲》,由于采用客观题型,且考生对两首诗并不陌生,因而难度相对不大。总之,各地对于古诗文阅读的命题旨意相差较大,但从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来看,考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未雨绸缪,方能得心应手。

2.现代文阅读的特点有三:一是分量各地相差不大,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内容涉及科技文、记叙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更能体现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突出对学生整体阅读与理解的考查,肢解原文的试题逐渐减少;选材新颖,现实性强,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近,且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兼备。比如:江苏南京市的选文《给女儿的一封信》非常贴近学生实际,读起来没有距离感,而且设题比较大气,整体感悟题较多,难度都不大。又比如苏州市的选文节选自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一文,选文本身虽长,但内容比较有意思,适合青少年阅读,题目设计上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办法,因而降低了解答的难度,特别是第24题设题比较新颖,“相关链接”的引入对于考生答题起到了很重要的提示作用,此题将阅读与感悟、理解与表达结合较好,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再比如:安徽省的非课改实验区试题选文《百合献谁》,文章本身极具冲击力,启发意义很深,因此考生读起来非常顺畅,再加上设题比较平易,整体把握与局部揣摩相结合,从而使得考生比较容易入题,进而得出答案。从各地的试题来看,记叙文和议论文中“时文”还是颇受欢迎的,既短小精悍,又明白晓畅;既耐读有味,又便于命题。但笔者又有一个隐忧,过分重视“时文”,又可能造成选材的碰撞,已经有一些地方选材出现了重复的现象,这应该引起大家重视。说明文的选材比较贴近生活,有趣味性和知识性。比如浙江金华市的《海啸》,江苏南京市的《水葫芦之灾》,安徽省的《南极无雪地区》,新疆乌鲁木齐市的《迷雾探踪》,福建福州市的《蜜蜂与排雷》,河南省的《内乡县衙》,陕西省的《人左右手的奥秘》等选文都非常适合学生阅读,且设题平易,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自然观很有帮助。二是开放性试题增多,有利于检测考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安徽省的中考试题中连续有两道开放题:“读了全文,你认为作者要把百合献给‘谁’呢?”“请从上文画线的甲乙两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简要评析”,这两道开放题各具特色。前面一道回答时既可以把百合献给主角,也可以献给配角,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极富启发性和教育意义,显示了命题者的匠心独运;后面一道题则可以让考生根据个人的感悟与体验去加以评析,有自由度,又有个人的独特体验,答案可以丰富多彩,真是一道好题。再比如:浙江台州市的选文《人生准则》后的第20题,设计了两道题,让考生选择其一作答,考生自由度较大,答题时的回旋余地多,因此精彩答案就多。陕西省的选文《太阳语》后第14题和江苏镇江市的选文《留点空白》一文后的第23、24题都属于开放题,考生只要结合原文要求读得有理,评析得当就可得分,这对于考生来说应该是比较自由的,这种设题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一致的。三是客观题逐渐减少,主观题日渐增多,且分值在逐渐加大。这种趋势与全国高考题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琐碎讲解过多,整体感悟过少;纠缠细节反复推敲过多,赏析评价过少;单一思维形式过多,思维开放、个性表达过少。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推进,这种局面必将有所改观且已在中考试题中呈现出来。比如:江苏南京市的现代文阅读设题13道,只有一道选择题,在总分35分中选择题只占2分;镇江市现代文阅读设题13道,也只有一道选择题,总分42分选择题只占3分;安徽省课改与非课改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都占45分,但一道客观题都没有设置;陕西省、河南省,浙江省金华市、台州市的情况与安徽基本类似。由此看来,中考阅读中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要求提高了,对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也增强了,这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广大考生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3.文言文阅读题的特点有二:一是取材于课内的较多,大概要占到80%以上,选自课外的内容也往往是与课内的内容相关联,或者干脆是对比阅读。这与文言文“要求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兴趣”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而且考查以词句的理解为主,重在对选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不考句法、词法,对文言语句的理解都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不要求学生完全照搬译文注释,能够说出大概意思即可。二是设题比较平易,以字词的理解、语句的翻译和课文内容的简析为主,极少涉及考生比较头疼的句法、词法等内容,且设题的指向性明确,考生在审题上没有障碍,大家在平时如果能注重积累且注重翻译时“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应该说在文言文阅读中拿高分还是比较轻松的。这就对广大考生有一个启示:文言文阅读应把课内知识解决好,考查内容即使延伸到了课外,也可以用课内的知识来解决。这既对中考有利,又对以后的高中学习有帮助,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语言综合运用”——势头正劲

“语言综合运用”题各地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突出了“综合”和“运用”的特点,有的还把二者糅合在一起,课改实验区尤其明显。比如安徽省课改实验区的试题就是围绕一台“毕业晚会”而设计的,集中体现了这两个特点。为了阅读与分析的方便,特录试题如下:

你班组织“毕业晚会”活动,你经历了下面一些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

1.班级征集晚会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

2.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为连接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

3.事后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则消息,交稿前,他请你作些修改:

①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九年级(一)班最近组织了毕业晚会活动。②同学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各逞其能。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③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活动中,大家增进了友谊,展望了未来。晚会过后,该班同学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1)句①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可将“__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________”。

(2)句②中,词语“____________”使用不当,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

(3)句③中,有词语并列不当,应删去“____________”。

4.晚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上学路上,邻班一位同学问你:“学习这么紧张,花那么多时间搞活动,划得来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他的提问,表明你的看法。

从以上四道题来看,全都围绕初中生所熟悉的“晚会”,选材取自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或是刚刚经历过的生活,但综合性又很强,“主题语”“串台词”“修改稿件”“回答提问”看似简单,但回答起来确属不易,因为它涉及到“简洁、形象”“几句”“修改”“得体”等具体限制性的要求,不像过去那种单独考病句修改、考简明、考得体了,体现了较好的综合性;同时它又突出了“运用”的特点,不是空洞无物的要求,而与生活密切相关。这个题目的实用性很强,导向性也很好,值得考生们认真地思考一番。这种语言综合运用题还有几个省市命得很好。如:武汉市围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设立了两道题:拟标题、找用字方面的问题及活动创意。陕西省围绕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活动所设立的三道题:确立主题、设立活动方案、发表简短演讲。这些题目的“综合”和“运用”性都非常强,十分符合课改精神,希望广大考生多加注意。应该指出,许多地方的这一板块内容综合性还不够强,甚至很薄弱,这种状况当引起重视。

四、“作文”——精彩纷呈

近几年来中考与高考试题一样,作文题的设计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重在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个性表达能力,考查学生的全面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各显其能。2005年的中考作文秉承了这一点,并集中显示了以下几个特点:

1.贴近学生生活。作文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今年作文内容要求的显著特点。如江苏南京市作文“从‘头’说起”,就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头儿,头等,头球……点头,摇头,埋头……”等提示更显出这个题目写作空间的宽泛,学生大有驰骋想象的余地。又如福建福州市课改实验区的以“语文”为话题,这是一门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学科,这是一个大家“痛并快乐着”九年的学科,想想自己这九年来的经历,多少喜怒哀乐在其中啊,于是文思泉涌者众,即使再拙劣之人,也会诉说上几大套心里话。

2.贴近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人和事,对生活充满激情,并且把它们形诸文字,是今年中考作文的又一喜人现象。安徽省课改实验区的作文试题就提供了如下基本材料:一幅画在美术鉴赏课上被不同的人分别认为是最美妙和最糟糕的,于是围绕此现象大家展开争论。命题要求写见闻或经历,或是感悟等。针对这个材料会从生活中想到很多问题,而同学们会在比较中有所取舍并看到生活的各个侧面进而知道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这就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今年这样的作文题还有不少,如:陕西省的“窗外的(风景、故事、人……)”、河南省的“幸福原来___________”等都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积极引导考生深入生活,回味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激发起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真情,可写的面很宽,可写的材料很多,都属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成功命题。

3.讲究个性体验。个性体验是个性表达的前提,这也是改变目前中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最好办法。话题作文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话题作文“什么都能往里装”的负效应也日渐显现。怎么办?今年各地的命题、半命题作文又日渐多起来,有的地方干脆采用了二选一的方式。可见,前几年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目前又逐渐开始被四分天下(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所取代了,大家对这种变化应有充分的准备。

总之,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它对于今后的语文教学和学生应考必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认真研究每一份试题,我们都将获益匪浅。

标签:;  ;  ;  

浅析2005年中学入学考试中的语文试题_宁波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