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激活教育春水
刘军平 / 绍兴市嵊州市教体局
2016年以来,浙江省嵊州市实施启动教师“县管校聘”工作;2017年,“县管校聘”改革工作由省级试点升级为全国“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2018年,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县管校聘”全覆盖。三年多来,全市校际师资配置不均衡、学科结构性矛盾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师积极性、创造性不断被激发,中小学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
上世纪六十年代,现代控制理论的诞生于计算机的应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电气自动化迈入综合自动化阶段[2]。
三个阶段,绘就改革蓝图
为确保实施方案“更合理”,嵊州市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组成专家组,通过多渠道、多对象、多轮次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确定了15所样本学校模拟实施,经“教体部门集中推演+各层面学校分组推演”确定了实施方案。2016年,市委办、市府办下发《关于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工作的实施意见》,教体、编办、财政、人力社保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嵊州市“县管校聘”试点扩面工作实施方案》等四个配套文件,标志着改革工作正式踏上行程。
在竞聘阶段,嵊州市实行领导包干、全程录像、实时汇报的工作策略,市分管领导驻教体局“动态指导”,教体部门中层以上干部全程参与“动态监督”,保证了整个竞聘流程的公开透明、过程可溯。
在调剂阶段,嵊州市采取了精准摸底、人性调剂和应急准备三项措施,实现兜底保障“人性化”。他们对全市5800余名教师进行摸底,掌握教师和岗位的匹配程度,使教师竞聘“称心意”。二轮竞聘之后需要调剂岗位的教师,由教体局统一调剂。完成调剂之后,校长在规定时日内,主动和被调剂教师联系,为教师上岗“送温暖”。对调剂岗位推出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多套应急预案,为竞聘教师“平遗憾”。
四大机制,破解改革难题
任何改革,都要以体制机制来保障。为此,嵊州市积极探索建立教师编制市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校级“科学设置、统分结合”机制。市编委办在核定全市总编制后,由教育部门在编制总量内,按照师生比和班师比、城乡统一标准的方式核给各学校,岗位职称也按编统筹。三年来,根据实际共调整130余所学校的编制数,新招聘教师449人,确保师资队伍动态平衡。
原先市属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满三年可高聘一级,但占用的是原学校的岗位;而如今,骨干教师可以从统筹岗位中评聘专技岗位,不再占用原学校的指标。统筹岗位缓解了学校的压力,同时提高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贵州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任重道远,肩负着解决全省工程性缺水问题的重任。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提出:在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加大对贵州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支持贵州如期完成“三位一体”综合规划提出的水利建设目标。因此,在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提供基础保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以省级水利融资平台为主,短期内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贷款,中远期采取金融机构贷款、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可以建立起贵州省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学校在改革过程中,设立了“全员竞聘、择优上岗”的用人机制,科学合理设置聘用岗位,并向全校教职工公布。全校教职工提出岗位竞聘意向,经学校量化考评小组和现场考评小组综合打分择优聘任。通过首轮竞聘、二轮竞聘、组织调剂完成所有岗位的聘任。同时,教体局还健全了“多方参与、科学全面”的教师评价机制,在140余所中小学校中,全方位建立起以师德、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多方参与的多元考核评价。
抓住关键,确保改革成效
公开竞聘是“县管校聘”的关键环节。为此,嵊州市在市级层面,建立了教体局班子成员联系制度,由一名副局长和两位科室长全程参与,指导和监督联系学校的竞聘工作;成立人事争议仲裁调解委员会,协调竞聘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学校层面,成立了竞聘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人事争议仲裁小组,各小组按教体局统一规定时间,根据学校实施方案规定程序严格操作。
围绕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模型图(图1),本文构建了两者之间的博弈模型,模型中相关符号及其含义的说明如表1所示。
在实施过程中,嵊州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586名近三年内将退休人员、孕期哺乳期人员、重病人员、到农村交流满三年的教师等对象,由原聘用学校予以直接聘用。对落聘人员实施组织调剂时,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任教风格和个性特长,并进行走访看望、谈心谈话,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标签:县管校聘论文; 骨干教师论文; 人事争议仲裁论文; 绍兴市嵊州市教体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