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与高校管理体制创新_利益相关者理论论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高校管理体制创新_利益相关者理论论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创新论文,利益论文,理论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思想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传统经济学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人,企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股东服务的,因此,企业是股东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①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却主张:所有的受企业影响的利益相关者都有参加企业决策的权利,管理者负有服务于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信托责任,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促进所有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②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由多个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契约联合体”。企业的所有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雇员、供应商和债权人等都是企业的所有人。企业的风险不是由股东全部承担,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在承担着企业的风险。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是独立的、平等的,他们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经济学家们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和类型的认识不尽一致。查克汉姆按照相关利益群体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③ 克拉克逊根据与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④ 威勒根据社会维度的紧密性差别,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种:一级社会利益相关者,指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如顾客、雇员等;二级社会利益相关者,指通过社会性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关系的,如居民、相关团体等;一级非社会利益相关者,指与企业有直接关系但不与具体人发生联系的,如自然环境等;二级非社会利益相关者,指与企业有直接关系但不与具体人发生联系的,如人类物种等。卡罗提出了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关系的正式性,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另一种是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战略利益相关者和环境利益相关者。⑤

笔者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有许多合理和可以借鉴之处,但由于在企业中股东的利益是企业的核心利益,企业为股东考虑是一个责任制问题。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应该是公司正常运转的一个有效手段,而不应该是公司存在的目的。在公司治理实践中,不能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某种合理性作为彻底改变公司的权利和责任基本框架的理由。由此,笔者认为企业不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二、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与企业不同,大学(本文主要指公立大学)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股东,没有人能够获得大学的剩余利润,每一个人或每一类人都不能对大学行使独立控制权,大学只能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借鉴前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的密切程度,可以把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与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没有教师,大学就不能存在。同样,学校兴则教师兴,教师会因学校的发展而升值和荣耀,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回报。学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和“产品”,学校发展则意味着会有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意味着学生文凭的升值,意味着学生好的就业前景和好的未来收益。管理人员是大学运行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服务者,大学发展则意味着他们会有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仰,会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第二层次是重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校友和财政拨款者。校友是学校已经输出了的“产品”,但校友始终与母校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母校的发展意味着校友在不用支付额外费用的情况下文凭的“含金量”会大幅度增加,可以成为母校发展的“搭便车”者。由于大学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始终是大学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如果大学发展,则政府的财政拨款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扩大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第三层次是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与学校有契约关系的当事人,如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贷款提供者等。科研经费提供者的直接对象是学校的科研人员,学校发展得好,有利于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进而也有利于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发挥科研经费的最大效益,从而使科研经费提供者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样,学校的发展会给作为学校产学研合作对象的企业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利益,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企业的直接利益。如学校发展意味着扩大了企业合作者——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了社会声誉,会对企业和产品产生积极的广告效应,提高企业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效益。学校的发展也能降低贷款提供者的投资风险,保护贷款提供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层次是边缘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现代社会,大学已经融入了当地社区的生活,大学的影响已经扩散到社区生活的多个方面。大学的发展会给当地社区带来各种利益,包括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利益。如大学发展可以拉动当地消费,可以通过大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其他社会服务促进社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大学发展也可以扩大当地社区的社会影响,提高社区的知名度。社会公众,一方面作为纳税人与学校有着一定的经济上的联系,另一方面,大学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而保护和增加社会公众的利益。

如前所述,传统经济学理论尊奉“股东至上”的原则,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强调要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作为企业出资者的股东仍然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那么,大学的决策应该以谁的利益为重呢?是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还是校友、政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果我们以教师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决策不能完全为教师的利益服务;我们也不能以学生利益的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因为培养学生,不能不计成本,不能牺牲教师、管理人员的利益;当然,我们也不能以管理人员利益的最大化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大学的决策必须在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不能走向任何一个极端,仅仅强调某一方面的利益。因此,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决策必须权衡和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

三、我国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从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角度出发,我国的大学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大学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较少参与学校决策,“内部人”控制⑥ 现象较为严重。行政管理人员、教授等“内部人”往往会过于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了学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二,与拥有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行政管理人员、教授相比,虽然学生也是大学的“内部人”,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对学生权力给予相应的重视和关注,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和空位,学生也因此成为学校的弱势利益相关者。第三,从大学与政府的外部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来看,政府重视对大学的控制而轻视对大学的监督。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的大学管理体制应进行改革和创新,以维护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1.重视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寻求一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决策和相互制衡的机制。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的决策权往往不是由政府或其代理人校长主导,而是交给利益相关者委员会。利益相关者委员会一般由政府、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校友、社区公正人士、捐资人等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该委员会在资源配置、财政预算、人事决策、专业设置以及其他事务方面参与大学的决策及管理。大学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根据他们参与大学治理的能力、责任感和意愿等,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各得其所,各行其责,实现共同治理。

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作为大学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既要合理借鉴西方国家现代大学制度的成功经验,又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体制创新和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需要培育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治理的意识,提高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大学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监督。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逐步由集权化向分权化过渡,大学的办学自主权逐渐扩大。在实施分权管理过程中,大学高级行政人员等“内部人”(这里主要指大学校长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了防止“内部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等因素,实施机会主义行为,损害大学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弱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强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监督。

一般而言,大学价值的衡量与企业相比要复杂得多。通常我们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一些抽象的理念等谈大学的价值,谈大学的社会责任等。由于缺乏一些易于量化的指标,对大学的管理效率往往很难做出迅速、全面、科学的评判,对大学的监督也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声誉变得非常重要。一所大学,如何使它的每一位成员都关心学校的声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维护大学的声誉和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内部人”有太多短期利益的诱惑时,往往会忽视了学校的声誉和长期利益,损害了大学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大学内部弱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一个由大学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大学内部弱势利益相关者代表参加的评议监督机构,对学校的工作和“内部人”的行为进行评议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其成员一般包括政府代表、校友代表、社区公正人士、捐资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学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职责是对学校的主要工作和“内部人”的行为等进行评议监督,促使学校提高办学效益和学校声誉,切实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在大学内部监督弱化的情况下,加强这种利益相关者监督机制才能保障出资人、学生、教师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维护高等学校的公益性目标,使高等学校健康运行。

3.强化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制衡。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他们同时也是大学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权力是大学运行的重要基础,它决定和影响着大学管理的效率和办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分别主要依靠行使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学生权力参与大学的管理。

传统观点认为,大学内部的权力主要由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部分组成,大学内部各种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作用的发挥。在大学内部管理中,以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权力,希望极力保持大学的独立性,而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行政权力,则是保证大学运行效率的重要力量。这种由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构成的二元权力结构,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两者冲突的协调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当前我国大学学费已经成为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生也成为大学的重要出资者之一的条件下,这种传统的以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构成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产生了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病和问题。由于缺乏学生权力的支撑,在当前大学内部管理的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断萎缩,几乎成为没有话语权的被管理者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强势话语权下的弱势群体。因此,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应当受到重视和保护,以打破传统二元权力结构的桎梏,重新建构一种以学生利益为中心,以学校发展为目标的由学生权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三种权力相互制衡、和谐共融的大学内部管理权力关系结构。

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权力制衡的实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利益相关者委员会参与大学的共同治理。在大学利益相关者委员会中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由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三者构成,应科学正确行使各自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学生权力,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二是上述三种权力通过不同的渠道和组织发挥作用,并使三者相互制衡以维护各自的利益。一般而言,在第二种途径中,学术权力的行使主要通过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以及教授委员会来实现;行政权力的行使以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依据,通过行政管理系统来实现;而学生权力的行使主要通过学生自治机构、学生申诉机构等实现。通过这两种途径实现三方权力的相互制衡,需要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以规范行政权力、加强学术权力和提升学生权力,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大学校长的枢纽协调作用。

注释:

①胡赤弟.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

②John R.Boatright.Contractors as Stakeholders:Reconciling Stakeholder Theory with the Nexus-of-contracts Firm[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2,( 26) .

③Charkham,J.Corporate Governance:Lessons from Abroad[J].European Business Journal,1992,( 2) .

④Clarkson MBE.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 1) .

⑤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J].现代财经,2004,(7).

⑥“内部人”控制这一概念由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提出,其本意是在企业放权让利和公司化改造中没有形成相应的约束机制,以至经理人员(通常与工人合谋)获得了企业控制权的相当大部分。经理人员等“内部人”虽不持有企业的股权,但在企业资产的使用处理和收益分配上拥有决定性权力。“内部人”控制的后果是企业“内部人”以牺牲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标签:;  ;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高校管理体制创新_利益相关者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