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陆文杰 诸瑛

陆文杰 诸 瑛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上海 200000

【摘要】 目的 观察临床上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患者52例, 对所有患者进行CT和MRI进行两种检查,观察椎管内占位MRI影像的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方式在椎管内部占位的应用效果.结果 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诊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椎管内占位性病变部位的不同,MRI影像的强化特征和信号强度也各有差异,是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结论 MRI影像对椎管内部占位病变的诊出率较高,基本能对发病部位做出正确的诊断,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诊断方式. 【关键词】 椎管内部占位; MRI影像; CT; 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49-02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是指椎管内出现肿瘤、血肿、血管畸形和寄生虫感染等病变,其中椎管内肿瘤是肿瘤性病变,所占的比例较高,血肿、血管畸形和寄生虫感染等为非肿瘤性病变,所占的比例较低[1].该类病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肿瘤性病变多会损伤该节段神经根及节段以下相应锥体束,引起皮肤感觉异常、肢体躯体运动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2]. 临床上诊断椎管内占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 线、CT 和MRI影像检查[3].为了观察临床上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我院选取近3年收治的52例椎管内占位病变的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 基线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病变的患者52 例,均经手术及临床诊断确诊,并排除重要脏器严重损伤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有全身传染性疾病者以及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52例椎管内占位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25~75 岁,平均年龄(51.57±6.42)岁;其中髓内肿瘤15例,髓外硬膜下肿瘤29例,硬膜外肿瘤7例,硬膜下水肿1例. 1.2 研究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CT和MRI进行两种检查,观察椎管内占位病变MRI影像的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方式在椎管内部占位的应用效果.

1.3 检查方法CT检查:采用飞利浦双排max6000 的CT 机,将参数设置为120kv,200ma,1.5s/转,建像矩阵512,重建厚度5mm 后对患者进行扫描.MRI影像:采用飞利浦Achieval1.5T对患者的矢状面和横断面进行扫描, 矢状面为T1WI-TAE和T2WI-DRIVE,横断面为T2WI-FFE,必要时可对冠状面进行扫描.将参数设置为扫描层厚2mm,间距0.5mm 后对患者加行Gd~DPTPA 增强扫描,用量为0.1mmol/kg. 1.4 数据处理研究结束后,将数据准确录入到SPSS18.0 软件进行分析,可信区间为95%.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若存在p<0.05,则观察指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种检查方式对椎管内占位的诊出情况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病变的诊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X2=8.6667,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对椎管内占位诊出情况的比较(n)

2.2 椎管内占位MRI影像的特点髓内肿瘤(15例):其中星形细胞瘤13例,室管膜瘤1例,血管网状细胞瘤1例.11例患者的病变位于颈胸前段,剩余4例均延伸至延髓,其中2例的病变位于胸段,2例的病变位于胸腰段.髓内肿瘤的病变范围多比较大,8例患者的病变占据6~10个椎体,7例患者的病变占据3个椎节.4例患者的T1WI 呈等信号,11例患者的T1WI呈等、低混合的信号;7例患者的T2WI呈高信号,8例患者的T2WI呈高、等混合信号.11例患者的病变合并囊变、坏死和空洞.15例患者行加强扫描后,强化局限性3例、血管留空2例、不规则强化8例.髓外硬膜下肿瘤(29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4例,脊膜瘤7例,胚胎性肿瘤6例,蛛网膜肿瘤2例.所有患者的椎管内均可见偏侧行肿块,且伴有脊髓的移位,其中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多发于颈胸段.神经源性肿瘤的信号分布不均匀,其中6例患者的T1WI呈等信号,6例患者的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4例患者的T1WI为低信号;8例患者的T2WI呈高信号,3例患者的T2WI 呈高、等混合信号,2例患者的T2WI呈等信号;3例脊膜瘤患者的T1WI呈等、低混合信号,4例患者的T1WI呈等信号,所有脊膜瘤患者的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且强度均匀.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的患者加强扫描后,2例神经源性肿瘤的强化不均匀,2例神经源性肿瘤的星芒状中心未见强化;所有脊膜瘤的患者均显示强化,且出现典型的“脊膜征”. 硬膜外肿瘤(7例):其中淋巴瘤2例,肉瘤1例,转移性肿瘤4例.硬膜外肿瘤的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低混合信号.转移性肿瘤和肉瘤增强扫描后均出现不均匀的强化,淋巴瘤患者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 硬膜下水肿(1例):手术确诊为单纯性硬膜下水肿,为非肿瘤性质的占位病变.

3 讨论临床上采用CT等传统影像学检查椎管内占位病变时常难以鉴别髓内和髓外的病变,而椎管内占位病变病情多比较重,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准确诊断椎管内占位病变已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4].MRI影像是一种断层成像,利用磁共振现象获得人体的电磁信号,并可以对人体信号进行重建,该技术基于1972年发现的核磁共振的现象以及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技术[5].MRI影像与其他断层成像技术相比,具有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和三维图像优势,在空间-波谱分布时还可以得到四维图像,由于MRI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直接来源于物体本身,不需要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即可成像,因此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安全性较高[6]. 椎管内占位病变主要包括髓内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和硬膜下水肿等,脊髓的肿胀和信号的异常是髓内肿瘤和脊膜瘤的特征[7];神经源性肿瘤是从椎间孔向外呈哑铃状生长,大小不一;硬膜外肿瘤显示脊髓的形状和信号异常时,说明肿瘤已侵及脊髓;硬膜下水肿时脊髓的形状未见明显的变化,仅显示畸形的网状血管影.有资料显示MRI影像能充分显示椎管的解剖结构,定位准确,是椎管内占位病变首选的检查方法[8].本次研究中,MRI 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诊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

论文作者:陆文杰 诸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3

标签:;  ;  ;  ;  ;  ;  ;  ;  

MRI影像在椎管内部占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陆文杰 诸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