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管理制度;改进措施
一、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特点
首先,工程合同管理具有的复杂性,工程建设合同呈现出串联、并联和搭接关系,同时也有复杂的空间及时间关系,由于参建单位多,合同在内容及形式上各不相同。其次,工程合同的风险性及协作性。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不可预见的风险多,加上双方信用风险等因素,给合同管理方面带来很大的风险。而且工程合同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往往参与管理人员及各相关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才能促进工作的完成,由此可见工程合同的协作性。再次,合同管理具有动态性,由于工程项目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受到各种干扰因素,合同频繁变更,这就要求合同管理需要时刻关注项目的具体情况,动态变化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二、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工程合同谈判签订阶段存在的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淡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工程项目合同订立时,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②少数合同有失公正。现在的合同文件只是说明了承包商在此过程中的义务,而没有说明业主在没有履行相对应的义务后应该承担的后果和做出的具体赔偿,这对承包商是不公平的,并且影响了二者之间的合作。③招标合同与实际合同不相符合,影响了建筑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有些业主因多种原因,除按招标文件签订合法的合同外,还私下与承包商拟定一份双方都可接受的合同,与原合同在内容上不一致甚至是相违背,这是不符合工程项目的法律规定的。④在不符合法律的规定下,私自签订转包合同等其他违法合同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有能力的承包商为了谋取利益,以低价中标后再以更低的价格转包或分包给没有承包资格的小施工队,这种违法行为使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对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2.合同文本存在问题。
①合同示范文本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建筑工程合同的内容和细节都在不断完善,但仍有部分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地融入到合同中去,造成实际需要和理论管理之间的时差,影响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②合同示范文本能满足要求,但签订过程中出现其他问题如下:a.合同主体不当,即发包人或承包人无主体资格或主体资格不完全,合同主体不具有法律规定上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b.合同文字不严谨,合同一方在制定合同时,将合同中的某些文字特别是关键性文字,进行了模糊定义或者存在歧义设定,或者合同中对某一问题的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办法;c.工程项目合同条款存在漏洞,承包商为了包揽项目而提出了不在其能力之内的优惠,或者故意规避存在的问题,在签订了合同后,对于出现的问题,在合同中找不到相应的解决办法;d.只有从合同而没有主合同;e.忽视合同的法律效用,随意违背合同条约,签订合同后,双方都不按照合同上的约定办事,而是随意违反合同上的约定办事,并且不履行合同上的义务。
(二)在工程项目合同履约阶段存在的问题
1.重签订、轻执行。一些企业认为合同签订了,工程就是自己的,具体工期安排、材料使用和施工工艺都不按合同内容办事,把合同认为是承包工程的一个象征性文件,没有赋予其实际意义,将合同规定置之不理。
2.合同修改、变更不及时。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会经常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合理的,但是应该及时把这种变化加入到合同中去,保证合同的完整性,而部分人员则不能及时地对合同进行修订或补充等行为,使得合同签订的双方蒙受损失。
3.来往文件比较随意,不重视合同归档管理。很多企业对文件证明不够重视,不能及时索要相关文件,导致问题出现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4.相关管理与合同管理之间间隙太大,衔接不好。项目经理部之间各自做事,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导致合同自身的管理与其他的管理融合不佳,造成“1+1<2”的结果。
5.工程项目合同履行约定的程度不高。在工程项目签订以后,合作的双方并不按照合同的规定办事,遇到问题后就轻易更改合同甚至违反合同的相关规定,最明显的是对于工期的随意更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工程项目索赔意识不强。部分承包商,特别是规模不大的承包商,遇到问题后,不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是吃哑巴亏。
三、合同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在管理建筑工程合同方面,完善相应的体系,实现实时控制。建立较为完善体系统一管理建筑工程合同,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充分利用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同时还能对当前的管理水平进行一定的查缺补漏,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加强对监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监管水平的监督与培养,也是完善此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部门间信息的交流与互通,相关文件的存档。对工程建设中涉及到的文件,无论重要与否,都应留有存档,并且部门之间的应该密切联系,保证文件的去向和流向清楚明了。
(三)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工程项目合同的管理,招聘专门的团队对合同进行严格的监管,使得企业自身的利益得以保障,同时也可以加强企业自身的法律意识。
(四)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在拥有自身的合同管理团队后,应定时对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知识进行考核和培训,强化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及时更新有关合同的最新法律法规,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对合同相关法律的熟悉程度,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四、加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就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①建立报送制度,特别是对定期需要做的工作应该及时报送,需要各部门将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在短期内如 3 天或者 1 周所计划的任务和工作量写一份较为具体的计划表报送到相应的管理部门,发生各种状况时要及时作出相应履行过程就能被领导者及时掌握,当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也能及时解决;②合同内容的主要阐明制度的建立,需要相应的合同制定和管理人员对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对合同涉及到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和说明,使得工作人员熟悉并了解合同的内容。
(二)加强工程合同的谈判与签约。在签订合同之前,要结合承包商与合作商的具体情况,并对合同中涉及道德条款进行研究和推敲,将《议条协款》作为谈判重点,要使合同条款尽可能清楚、具体、严密。此外,还要对自身的权利作充分考虑,同时还要防止显失公平的现象。
(三)规范工程合同的履行管理。在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之中,合同履行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环节,为此,要规范工程合同的履行管理,要做好以下内容:①处理、协调各方的关系;②合同管理人员应认真监督且跟踪合同的履行程度;③对于工程合同约定的标的、价格、数量、期限等事项要严格遵守。
(四)对建筑工程项目合同进行动态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合同变更现象,然而,合同变更通常会引发索赔纠纷,为此,在签订合同后,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人员还要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将现场签证、及时记录、收集以及整理工程所涉及的各种文件作为重点把握对象,慎密审核和分析合同变更部分,对停工所造成的损失要进行及时处理,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将其以书面形式,并按照合法程序,对停工的相关具体内容进行签字确认。
(五)加强合同教育,重视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做好以上工作外,建筑企业内部还要提高合同意识,法制观念要强化,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五、结语
建筑合同管理贯穿在整个工程建设之中,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顺利地完成建筑工程,需要所有部门紧密的配合以及双方能够准确履行合同。其本身应对相应的法律法规很熟悉,并且自身要有较强的合同法律意识。在签订建筑合同前,必须对建设单位进行足够地了解,并与业主进行充分谈判,以确保合同的准确性、合法性等,有相应的资金和环境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合同管理部门,用专业的人才负责建筑合同的管理等相关工作。另外,建筑企业在标准合同条件应尽量采用仲裁条款,双方在该条款中约定选择的仲裁机构给予明确,以完善企业自身的合同管理章程与规则。
参考文献:
[1]吴希.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与风险防范控制探讨[J].广东科技,2014,23(16):21-22.
[2]朱忠权.新形势下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137.
作者简介:王成湘(1992年5月),女,汉族,籍贯:深圳,本科,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论文作者:王成湘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合同论文; 合同管理论文; 工程项目论文; 工程论文; 承包商论文; 管理人员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