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配置三大要素 扎实推动乡村振兴
韩晓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激活土地、劳动力和资金这三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制约乡村发展最基本的这三大要素依然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不断优化配置,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
一、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要素面临的困境
土地方面,由于和外出务工相比,农业收益较低,部分农民种地意愿不强,农村土地闲置状况比较严重。另外,农村土地分散经营,难以组织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导致土地流转速度慢,土地资源“沉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确定了33个试点地区对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进行先试先行,试点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全国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还在探索中,部分土地还没有“活”起来,无法为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
劳动力方面,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一些建制镇和中小城市落户限制已逐步放开,城市新兴服务业,如物流等行业的兴起又急需劳动力,这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提供了机会。农村劳动力进城后无论是收入还是享有的公共服务质量都优于农村,尤其是年轻人,能够迅速融入城市生活而不愿返乡。同时,有部分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因为技能缺乏、故土难离等原因不适应城市生活,最后会返回农村。因此,现在乡村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留在村子里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亦或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其它谋生技能的劳动力,劳动力结构的严重失衡使乡村难以应对现代化农业发展。
资金方面,针对乡村发展资金缺口大、来源渠道少等情况,国家和地方都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解决乡村资金问题,政策性银行也分别成立扶贫业务部以支持乡村发展,各类银行陆续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并将业务向乡村倾斜,使乡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缓解。但长期看,破解乡村发展资金瓶颈不能只靠政策扶持,关键还要靠乡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否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
综上所述,本组病例研究表明,导致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术后30 d内再入院的主要原因是刀口脂肪液化渗出,经过积极预防和治疗,患者均能获得康复。术前准确预测,术中、术后正确处理是预防和减少再次入院的重要措施。
文山州自动区域站前期数据质量可靠性不强,文中采用2012年以后的数据可靠性较大的站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时段不长,统计特征代表性具有一定局限,有待随着数据增加不断完善提高其可用性。雷电特征仅从雷电次数和强度方面进行分析,未来有待进一步结合雷暴和雷击灾害等进行风险分析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更多参考。
二、优化要素配置,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
二是要保障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流转能够释放土地要素的市场活力,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应该逐渐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建立土地流转储备库,详细载明土地产权、使用期限、土地性质等信息。各地区要建立好不同层级的服务网络,搭建好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同时,要加强对流转土地的市场监管,防止和解决土地流转后引发的各类纠纷,支持培养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提供咨询帮助。
(三)壮大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农村发展资金保障。要真正解决乡村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挖掘乡村自身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等举措壮大乡村经济。
(一)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土地效益。要在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三条底线”的前提下,盘活土地资源,解决土地流通问题,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乡村振兴既要注重硬件建设,也要注重软件建设,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生活保障、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做好乡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特别要重视乡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探索出符合新时代的乡村留守老年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只有将乡村发展置于同城市平等的地位,才能吸引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优秀人才到乡村创业,从而改善乡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乡村更加均衡发展。
三是建立高效的管理队伍。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关系着乡村群众脱贫致富,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乡村发展既要有高水平的劳动力,还要有懂得发展善于谋划的干部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就是要加强乡村发展的保障力量、引领力量、服务力量。在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上,应该充分考虑基层工作面广、涉及事务多等情况,通过改善乡村干部工作生活条件,激发他们干事创业、服务乡村的热情。同时,要注重乡村干部现代化教育培训,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运用、品牌建设、宣传推广等知识和技能,当好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领航人。
三是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相比传统分散式经营,规模化经营有利于节约耕地成本、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科技推广、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吸引外部资金注入。因此,要积极鼓励懂技术、善经营、有资金、能管理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主体投资农业,承包开发农户流转的土地,形成土地经营的规模效应,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桥型图非常适用于类比推理的教学环节,教师可在桥形图的上下面写下相关的化学知识,然后与学生分析其中属性,按照这种属性,联想出更多类似的例子,这也是化学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这必将极大地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力量,建立乡村教育培训全覆盖体系,增强农民学习意识、创业意愿,多措并举促进其文化素质、科技知识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升。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回答了新时代“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创新性更强,对新鲜事物把握得更准确,更有利于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乡村人力资源结构素质。面对当前乡村劳动力新形势,解决好“人”的问题要通过环境优化、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等吸引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并积极培育新型农村劳动力,建立完善的农村工作队伍。
一是要做好土地确权和颁证。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为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在具体推进中,要始终坚持土地“三权分置”, 完善“三权分置”办法,明确界定集体土地的产权归属,保证集体产权主体清晰;依法公平公正确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保证农民个体承包权稳定;允许农民将土地经营权在合法合规范围内自愿配置,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平等保护的格局。
一是利用优势“引”资金。相比城市,乡村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许多传统艺术都发源于乡村并在乡村得到保存和传承,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构成了乡村特有的风貌;一些乡村地区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林地资源,一些乡村盛产特色农畜产品,不同的资源禀赋使每一个乡村都有可以挖掘的特色,或者可以发展文化产业,或者能够推广旅游休闲,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发挥乡村的长处,对本地区乡村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详细记录、建立档案、及时跟踪,并根据乡村实际找到最适合发展的“点”,然后制定配套政策方案并进行宣传推广等,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
二是激活资源“造”资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启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四荒”使用权、林权等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就“活”起来了,可以探索利用其抵押贷款,为拓宽农村资金来源提供有效途径。此外,发展农村合作经营、设立村镇企业,可以让农民用土地经营权、房屋所有权等参与入股,这样既解决农民资金不足问题,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要将乡村各类可利用的“沉睡”资源有步骤有计划地“唤醒”,并通过金融手段,科学稳妥地“造”资金。
诗歌用白描手法罗列了生活中负面现象:正直美好的事物被遗忘,或受到猜疑;人在失势时,即使缺失只有毫发之小,功劳有如丘山之大,也不能见容。
在互联网+的前景下,网络学习已经被普遍接受,基于网络的课程建设已成为课程建设主流,网络学习平台的建立促进了课程建设资源的使用,促进了学习资源的共享,特别是针对校外人员,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共享得到了普遍认可。
三是产业融合“生”资金。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明确了通过产业融合增加资金收入的思路。将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到农业产业的循环中,实现农业工业化、农业市场化、农业金融化、农业互联网化等,将大大延长传统农业产业链,也将提升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在融合过程中,农业本身也会因为产业之间的互补和促进,增值效应被扩大,自发地“生出”资金。特别是新时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乡村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乡村品牌建设、营销服务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都将为处于初级阶段的乡村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康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