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快餐式阅读议论文
2022-11-04阅读(418)
问:作文议论文,论纸质书好还是网上阅读好
- 答: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阅读”在不经意间突然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
全球最大的图书馆中的图书如果转化为电子书,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硬盘便可装下,电子书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有利于节约资源,但却给给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弊端。
首先,网络阅读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若是看纸质书,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意旁批,画出好的句子,在文段旁写自己的阅读感悟。而进行网络阅读是,我们仅仅只能坐在电脑前挪动鼠标。鼠标一滑,文字便过去了,我们通常便会只大致的看故事情节,这样的阅读实如“走马观花”,这是名副其实的“快餐式阅读”。
其次,网络阅读会对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网络阅读,套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读书与娱乐齐飞”。阅读网站靠商家的广告赚钱,在阅读界面植入的广告越多,网站也就越赚钱。部分青少年往往会经不住这些娱乐信息的诱惑,从而不能静心的读书。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娱乐信息中有一些不适宜青少年的信息,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一定干扰和侵害。
再者,网络阅读对人的健康不利。据统计,青少年的近视人数占了全部中小学生的60%。长时间网络阅读会对青少年的视力造成重大影响。此外,电脑还具有很强的辐射,长时间在电脑前久坐,会对人的大脑和心脏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给人的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其实,读书不在多,而在精。网络阅读固然方便,但论起对我们的真正益处,读纸质书远远高于网络阅读。
雪儿の话:好吧,再一次打破了我消失54天的记录,这回消失了将近四个月。不过嘛,虽说一直没发文,但也在默默的关注着大家呢。
其次,先感谢婧婧宝贝的漂亮信纸,尤其是信纸的图片,一本厚厚的书,很漂亮哦。 - 答:楼主你没用过acrobat吗
问:“快餐式阅读”对于中国人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影响有多大?
- 答:快餐式阅读并不能让我们领略到文章里面的精华。
- 答:我觉得快餐是阅读,对于中国人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快餐是文化很容易变成一种没有用的东西。
- 答:这种阅读只能进行短暂性记忆。并不能领悟到其中的精华。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答:我感觉快餐式阅读虽然比没有读强一点,但是这样读的书籍不会领略其中的精华,所以也不会是一个良好的阅读开始。
- 答:大部分的中国成年人早已经不阅读纸质图书了,这是我们不愿相信,但又不得不选择相信的事实。现如今盛行的“快餐式文化”,对这个事实毫无疑问地做出了许多贡献。
根据全民阅读调查,六年前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4.5本,远低于韩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而这个国民平均数还是仍在上学的学生们与已经毕业的成年人平均综合后的结果,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几十本,确实是太少了。
“快餐式阅读”正是加剧淡薄的社会读书氛围的祸首,无法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不断发展,阅读方式更多的是电子屏显示,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纸张。通过手机、电脑、阅读器等数字化电子仪器,向人们灌输一些拼盘式内容。
“快餐式阅读”好处不少,比如其储存内容大、内容看到哪里就能随手保存、想要看什么就能直接搜索,并且不需要付出什么物质条件。
但是“快餐式阅读”也有不少的坏处,比如更加着重于文字的表面,巧妙地避免思考,无法探入作品的灵魂,甚至短时间内快速接触过多的文字,会导致对该作品兴趣大失,经常出现看着看着就感觉实在无聊的尴尬情况。
所以我认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是要从纸质书籍开始。坐于阳光倾洒的藤椅上,心情平静地翻阅一本经典名著,细细品味一个句子,一段话,对心灵的营养更多。 - 答:我觉得快餐式阅读,虽然不能够深入的理解阅读中的精髓,但是也能够养成每天看书的好习惯。
- 答:我觉得快餐是阅读挺好的,起码可以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
- 答:我觉得只要是读总比不读强,有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去读书。
- 答:我觉得快餐是阅读,对于中国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这样会逐步的形成阅读的习惯。
- 答:这样的阅读方式很不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问:如何看待快餐阅读,碎片化阅读,地毯式阅读
- 答:它使得人们阅读不必携书于身,只需轻滑屏幕,便可博览群集;使得人们在极短的休息时间里也能知晓天下时事。碎片化阅读降低了人们阅读的门槛,只要能上网,便可获大量资讯;即使看不懂,亦有百度提供更多解释。
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或是静下心来阅读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它将反过来影响社会中的“最强大脑”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造成智商的不良循环。
作为一种民主的技术实践形式,它极大地缩小整个社会的认知差距,降低社会阶层之间的区别度(人本能地对一些低俗、色情的无聊信息感兴趣,同样又对各种新闻保持好奇)。相比于手机只是通讯工具,信息获得都需借助书报而来的时代,底层民众也能通过智能手机(不同档次的手机型号并不对接收新闻造成影响)迅速了解世界,这比建一万个“农家书屋”都有用。在技术力量的加持下,“知沟”逐渐被弥合,社会迅速实现了社会成员在信息触达方面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