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谈教育的“小步递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由浅入深论文,小步论文,循序渐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每个幼儿受遗传、环境、教育因素的不同影响,其个体发展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在学前3岁~6岁这一阶段,幼儿有相对稳定的年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依旧可以发现孩子的发展并不是“齐步走”的,因此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儿童发展的需要呢?上海长宁实验幼儿园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孩子小步递进地发展。
何谓“小步递进”?即让幼儿一小步一小步地顺着一定的规律、顺序向前发展。这里有两点应予重视,即施教的速度和顺序。具体说,就是教师要本着尊重、相信幼儿的态度,在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遵循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让幼儿迈着小步向其最近发展区靠拢,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要让孩子小步递进,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观察,制定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措施,这点是必须的。
一、在日常生活中小步递进
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务必做到由浅入深地提要求,可以细化内容,分几步走。以小班幼儿为例,每年9月,3岁的孩子初入园,教师在消除幼儿陌生感的同时,要做的便是建立各项常规,洗手就是其中一项。以往,我们教幼儿洗手,是由教师边徒手示范边念儿歌,再让孩子跟着边念儿歌边徒手学习,以为这样的教法已经很具体形象了。但仔细观察一下小班孩子,他们只是不知所云地跟着老师说,茫然地模仿老师的动作,而对水笼头、抹肥皂搓出泡沫、用毛巾擦手等词句感到陌生,甚至连水龙头、肥皂、毛巾也不知道是什么。鉴于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教师放低了要求,采用分组的形式,每次只带一组小朋友进盥洗室。先让孩子认识水龙头、肥皂、毛巾,再示范给孩子看怎样开水龙头、抹肥皂;第二天,让孩子学习抹肥皂、搓出泡沫、冲洗;第三天,慢慢教给孩子用毛巾擦手的方法。在幼儿初步学会后,再不断以儿歌形式帮助幼儿巩固洗手的习惯,教师因人而异做具体指导。仅仅是洗手,教育就一再细化,目的就是让孩子有具体、感性的认识,符合小班这一年龄段的认知特点。
同样,当孩子初步掌握洗手的方法后,教师提的常规要求也要在观察了解幼儿后慢慢提高,切不可操之过急。比如,可以先提醒幼儿洗手时把水龙头开小些,看看全班幼儿基本达到要求后,再要求搓肥皂一定要有泡沫,巩固一个阶段后再提出把手上的水甩在水槽里、手指缝里的水擦干等要求。所提要求要具体细致,在实施中可以放慢速度,注重对孩子的观察了解,这样孩子掌握时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学得愉快、自信又扎实。小步递进,不是一步到位、一次成功,而是由浅入深、细化要求,教师必须有等待的耐心,待幼儿慢慢习得后方能不断巩固,以形成动力定型。
二、在教育活动中小步递进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教育活动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小步递进就是由此延伸而来的,即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设计出适合儿童发展的“序”,帮助孩子掌握知识技能。
往上抛接皮球是小班体育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幼儿初次学习时似乎兴趣不大,不是满场捡球就是在一边旁观。是什么原因呢?细心的老师探出了究竟:满场捡球是由于孩子抛接技能跟不上,控制不好球;而旁观者是担心球往上抛后接不住砸在身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抛接球的序:先让孩子往上抛接气球,气球又轻又飘,往上一抛下来的速度慢,首先消除了孩子的害怕心理,并在此过程中让孩子初步学习往上抛的技能;然后再玩塑料球,塑料球比气球分量重一些,上抛后下降速度也快了,这时着重帮助孩子掌握接球的技能,由于孩子们喜欢塑料球上五彩缤纷的图案,又有了玩气球的技能,玩塑料球也就不困难了;最后再过渡到抛接皮球,幼儿已经玩得得心应手了。这是教师在细致观察了解幼儿后设计的“序”,充分尊重了幼儿的兴趣性,从幼儿心理、技能两方面人手,分三步走,引导幼儿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它是小步递进教育实践中成功的一例。
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根据整体存在的普遍问题,设计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的“序”。那么针对幼儿个体发展的不同水平同样也能采取小步递进的方法。
数理逻辑是幼儿较难掌握的一种知识,因为它对幼儿来说较为抽象。计算知识的获得,需要幼儿的操作来促使其个体的内化与顺应,因而掌握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通常在一个班中幼儿的计算水平可能相差很大:有的幼儿关于加减运算,有的幼儿却一直停留在数数阶段;有的孩子善于做类包含,有的孩子则能够理解守恒等。在计算教学上,我们立足于了解个体水平,分三步走:自由操作、集体教育、巩固操作。在自由操作中,通过孩子操作学具,教师掌握了每个孩子的水平,并找准幼儿学习的难点,其次是依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教育,最后再通过巩固操作练习来了解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水平。中班上学期有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的内容。在自由操作中,教师发现有些孩子认识10以内所有数字,但不理解部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些孩子却把6和9混淆、把3和2的方向弄反。在集体教育中,教师把理解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作为重点教给前者,而对后者则注重分清6和9的区别、3和2的方向,再过渡到理解5 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到了巩固操作阶段,教师又能对每个幼儿的水平了如指掌,以便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使教育落实到每个儿童身上,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在幼儿个体的学习上,我们也尝试分几步走。教师由此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的水平,使教育更加有的放矢,避免了全班共同学习“一堂课”,解决了教学形式化的问题,真正把幼儿放在了主体地位。小步递进的原则是在大量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观察力、设计方案的能力,方能使教育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