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理论的历史和伟大贡献_科学论文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理论的历史和伟大贡献_科学论文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理论的历史性伟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发展道路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贡献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从十二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贡献。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突破传统的建设发展道路观,创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的系统论,完成了从社会主义传统发展理论到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既是总结长期经验的基本结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原理的集中概括,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因此,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建了社会主义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上篇。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建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崭新理论,成功地续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下篇。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这一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最终实现,不仅要靠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要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革命的胜利,只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建设的成功,才是决定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解决的世界性重大历史新课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特别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理论,面临的根本性全新历史课题。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也产生伟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 邓小平同志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实践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放眼未来,从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前进的崭新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认识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准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这一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完成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建设发展道路理论到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理论的历史性跨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历史性伟大贡献,是突破传统建设发展道路观,创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的系统论。

一、突破传统本质观,创立发达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相结合的发展本质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而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入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出崭新的科学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一新论断, 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创建起科学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这一科学的本质论,首先,将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地位,突破了单纯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使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发达社会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其次,首次将解放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突破了只讲发展生产力,不讲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念。使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即发达生产力的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解放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首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其三,根据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明确地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突破了单纯从所有制性质来看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将发达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消灭贫穷。其四,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则出发,消除了把计划经济等具体手段当作社会主义本质模式的传统观念。这就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与具体发展的模式和方法区分开来。其五,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建设发展模式和方法,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具体化要求,不仅是我们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和成效大小的客观标准和根本准则,而且是我们探索发展新模式,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科学本质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认识上一次质的飞跃。这一飞跃,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意义上来说,最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揭示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质和方向。这一科学本质论构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理论的核心与主线。

二、突破传统中心观,创立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心论

如何建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社会主义社会要达到共同富裕,最根本的是靠有效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发挥优越性,取得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优势,最根本的也是要靠快速高效发展;社会主义要实现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最终只能靠成功的全面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从根本上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传统政治中心观,创立了以经济现代化为主题的发展中心论。

首先,邓小平同志从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将经济建设提高到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心地位。他说:“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 最根本的利益”,是“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的千秋大业。 〔4〕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经济是基础,经济现代化建设是创造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此,“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5〕这就在中心任务问题上, 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根本界线,为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其次,邓小平同志科学地阐明了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地位日益突出。“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6〕从时代的要求, 突出发展速度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表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慢了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新观点。再次,邓小平同志还从经济发展国际比较的角度,强调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力争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现在我们条件具备,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就能实现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

三、突破传统革命观,创立改革的发展动力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性因素。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后,阶级对立和对抗已不复存在。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内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运动,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出发,首次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新论断,突破传统革命观,创立改革的发展动力论。

这一改革发展动力论,首先强调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因此,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改革,同样也是革命。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因此,改革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其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要根本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又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经济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7〕其三, 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次新的革命,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良、修修补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通过对传统僵化体制的革命,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经济体制。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四,改革是为了人民群众,也依靠人民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此相适应,在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动力系统,即构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的经济动力、政治动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形成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全面进步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内在根本动力合力系统。因此,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突破传统模式观,创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求实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根本问题,是走适合自己国家情况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8〕这个基本结论, 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发展道路模式观,创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求实论。

这一发展求实论,首先确立了“走自己的道路”的根本指导思想,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搞革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搞建设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抓住了指导思想这个决定性环节,明确指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9〕“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0 〕其二,根据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多耕地少的具体实际,作出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因此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问题,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其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下一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到建国一百年时的经济发展战略”,切实地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怎样走的战略步骤问题。其四,为了实现“三步走”战略,小平同志以重点带动全面的思想,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还制订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裕起来的大政策。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这就在共同富裕不能齐步走的条件下,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创造出有效途径。

五、突破传统体制观,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是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实践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成功。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因此,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科学新论断。这一科学新论断,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观,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体制论。

这一发展体制论,首先从市场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提出市场经济是几个社会共同具有的一般社会生产方式。邓小平同志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了萌芽,”因此,“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其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矛盾。“这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11〕市场经济作为一般方法,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其三,提出“两个不等于”的著名公式: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二者都是经济手段。〔12〕因此,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解除了把经济手段作为社会基本制度标志的传统观念,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新道路。其四,从市场经济是方法和手段出发,进一步阐明,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这就为我国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新模式,奠定了崭新的科学理论基础,同时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新理论。

六、突破传统生产观,创立依靠高科技的发展主导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依靠什么来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原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的重大作用,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新论断,强调用高科技来解决生产发展问题。这一科学论断,突破传统生产观,创立了依靠高科技的发展主导论。

首先,这一发展主导论,将科学技术提高到生产力的首位。“现代科技为生产技术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13〕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工业,例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因此,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其次,科学阐明高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巨大的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当代的自然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大幅度的飞速发展,靠的就是科学技术的力量。因此,其三,中国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现代化,就不可能建立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也在不可能高速发展。其四,为了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一方面,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另一方面要在引进的基础上提高创新。通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高科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全局的主导力量。同时用高科技改造原有的产业部门,加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使高科技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支柱和基础力量源泉。其五,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谁占领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和战略制高点,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因此,着眼于国家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利益,面对以科技和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和挑战,争取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将经济管理科学纳入第一生产力之中。生产的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也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14〕同样,“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的好,就为谁服务。”〔15〕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它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因此,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生产发展问题,其中就包括依靠先进的经济管理科学和方法。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也包括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义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6〕

七、突破传统增长观,创立“两个飞跃”的发展方式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增长方式。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把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高效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邓小平同志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出发,提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实施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的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7〕这一精辟的分析,突破传统增长方式观,创立“两个飞跃”的发展方式论。

首先,两个飞跃的科学思想,抓住了传统增长方式分散化和低效益的弊端,科学地阐明了,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是解决发展速度和提高效益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高水平集体经济的必由之路。其次,指明了通过改革解决农业发展的后劲,解决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的方向,是在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基础上,走规模经营和企业集团化的道路。小平同志说“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18〕工业“要搞企业联合”,“太分散,各搞各的不行,那样质量上不去。”“形成企业集团,就形成力量,信息也就比较灵通了。”〔19〕再次,开辟多种经营实现农业工业化新途径,为解决剩余劳动力找到根本出路。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的大幅度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20〕这在客观上也为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优化资源配置,适应市场变化,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加速增长方式转变,解决富裕人员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八、突破传统开放观,创立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发展开放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是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条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1〕这一对外开放科学思想,突破互通有无的传统开放观,创立了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发展开放论。

首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日益加深。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这个有机体而单独获得长期繁荣。因此,“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22〕其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帮助。”〔23〕“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4〕“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国际交流发展了,我们的经济一定要国际上有竞争力,要符合国际水平的尺度来衡量一下。”〔25〕因此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其三,我们的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的对外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26〕其四,通过兴办经济特区,建立对外开放试验基地,逐步开放沿海城市,扩大对外开放区域,在全国范围形成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其五,对外开放是我们一项长期持久的基本国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前五十年也不能变。”五十年以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更高,所以对外开放的政策更不可改变。〔27〕

九、突破传统文明观,创立两个文明都搞好的发展协同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重大历史课题,是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建设既继承发扬优秀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就成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8〕这一精辟的科学思想,从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三大总体布局的高度,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一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突破了传统的文明观、创立两个文明都搞好的发展协同论。

首先,这一发展协同论,科学地阐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9〕实践证明: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30〕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不能有任何偏废。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最根本的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是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它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基础,也是提高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有理想和有纪律。我们党之所以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和铁的纪律。因此,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就能有效把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极为重视教育和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教育兴国的战略方针。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在现代经济和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教育和科学工作的关键是知识和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以此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其三,按照发展市经济的新要求,坚持重在建设方针,从而揭示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规律。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同志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抓起。”〔31〕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出现的消极现象,“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32〕通过两手抓的方针,逐步使全民族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在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三个方面,实现民族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文化生活质量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上也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加速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十、突破传统民主观,创立民主法制化的发展管理制度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是民主制度建设问题。实践证明,传统领导制度和管理体制的重要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反复强调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3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突破了传统的民主观,创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的发展管理制度论。

首先,邓小平同志从制度建设根本要求的高度,科学地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4〕这一重大决策,突破人治化的传统民主观,同时,提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传统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35〕其根源是多方面的。但是,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则是带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如果不坚持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其次,邓小平同志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即通过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精简机构,实现保持党和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体制增强活力,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三个目标。其三,为实现上述目标,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36〕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7〕这就将民主与法制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成为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有机统一,即民主法制化,法制保障民主。其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将下放权力,给地方和企业,生产单位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上升到经济民主的高度。“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38〕但是,该集中的就要集中,要加强中央权威,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上。同时,“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39〕这就将经济民主纳入社会主义民主的范畴,使民主集中制原则有了新的经济内容,使社会主义民主成为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有机统一。同时也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用法律制度规范社会经济行为,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我们就能够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全面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十一、突破传统国家观,创立“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的发展统一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此外还有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领土、资源等问题上的国际争端。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根本原则,同时采取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创造性的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并将这一思路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这个伟大构想,突破了传统的国家观,创立了“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的发展统一论。

首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突破了一个国家只能实行一种社会制度的传统国家观,创造了一个国家内部两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长期共存的新的国家结构学说。邓小平同志说:“‘一国两制’,也要讲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成百年。另一方面,也要确定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40〕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即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将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一个国家内部问题,因而是祖国统一的最好方式。这就突破了国家统一只能采取非和平方式的传统国家观,开辟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新途径。“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就香港问题而言,三个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41〕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归回祖国问题,“充分考虑了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的处境、利益和前途,是完全公平合理的。”〔42〕“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43〕“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44〕其三,“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一条和平的新途径。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45〕解决国际争端,需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国家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都是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但是,“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样什么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用这样的思想来处理国家关系,没有战略勇气是不行的。”〔46〕“‘一国两制’,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有些可以采取,‘一国两制’的办法,有些还可以用,‘共同开发’的办法。”〔47〕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为国际上许多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杰出的先例和典范。

十二、突破传统时代观,创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发展主题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当今世界急剧发展的新形势,准确地把握时代新主题。自70年代以来,世界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国际关系经历着重大的调整,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进一步发展。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人民的普遍要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首要的中心任务。邓小平以伟大政治家的国际战略眼光和气魄,及时地提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新主题,重新确定我国的国际战略。这一时代新主题论,突破了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传统时代观,创立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发展主题论。

首先,这一时代发展主题论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事关国际全局的两大全球性战略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48〕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所具有的全球性战略地位来说,既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中心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因而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新主题。其次,这一时代发展主题论,提出在较长时间内和平可以取代战争。邓小平同志说:“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49〕基本原因有三个。一是“就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二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三是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50〕其三,这一时代发展主题论,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南北的发展问题,提出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主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51〕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南方要改变贫穷落后,必须加速自身的经济发展,加强南南合作。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和再发展问题。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不解决这些问题,发展总是要受到限制。因此,北方又需要南方发展。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不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52〕其四,这一时代发展主题论,根据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提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苏联的解体改变了过去由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但是,强权政治在升级,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想垄断世界。他们在许多国家煽动动乱,实际上是搞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要控制这些国家,把过去不能控制的国家纳入他们的势力范围。1989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制裁中国,既使用经济手段,也使用政治手段。这也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针对社会主义,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54〕其五,这一时代发展主题论,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提出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今后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世界在变化,超级大国像过去那样随意主宰世界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行不通,集团化或条约组织也行不通。那么,应当用什么样的原则来指导新的国际关系呢?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上现在有两个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55〕“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6〕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所以现在确实需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循序的准则。”〔57〕其六,这一时代发展主题论,使我国在国际战略和外交战略上,完成了两个重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形成了可以争取较长期和平的国际总局势、世界战争可以避免的科学判断。“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改变原来的“一条线”外交战略,形成了全方位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战略外交政策。〔58〕因此,“我们的外交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59〕

在两个重大转变的关系上,第一个重大转变是第二个重大转变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重大转变,从根本上完成了对当今世界总局势及其发展总趋势的新认识和新概括,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新主题、新任务、新目标。虽然多极化世界新格局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进程,局部动荡,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但是在各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今天,和平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世界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换,在客观上,标志着一个世界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新的时代发展主题论,不仅是我国制定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新基石,而且是我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的基本理论前提,邓小平同志说:“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我们在制定国内搞建设这个方针的同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有利于和平。我们不打别人的牌,就是说不打苏联的牌,也不打美国的牌。我们也不让别人打我们的牌。”〔60〕根据新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我国调整了对日本、美国、苏联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打开了新时期对外关系的新的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必要条件。

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社会主义是全面进步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是开拓创新的科学。当代国际领域由对抗转为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军备竞赛转向综合国力竞争。这标志着世界主题,由战争转向和平,由政治革命转向经济发展。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也是中国的主题。“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过系统总结,提出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61〕短短的十几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国家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订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从传统建设发展道路理论到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理论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崭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篇章。这一发展理论作为一个科理论体系,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的系统论。这一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的系统论,所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在当代世界发展进程发生历史性重大转折的新时期,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面临历史性重大转折的紧要关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同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国情况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道路、新形式和新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道路”,这既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本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原理的集中概括。这个概括不仅从根本上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地揭示出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发展规律,而且从根本上回答了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走发展的必由之路问题,即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走适合自己的建设发展道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同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同样是适用的。这并不是要求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和建设,也不是要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中国的模式,而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道路、新形式和新方法。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这不但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62〕

从寻找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系统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不仅仅是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的理论,而且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走适合自己国家情况的建设发展道路的理论;不仅仅是世界上一切致力于自己国家建设发展的理论,而且是当今世界寻求和平与发展之路的理论。归根到底,是人类历史发展走社会主义必由之路的理论。因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世界发展时代的旗帜。

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宏伟战略规划,进入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历史责任重大而又十分紧迫。因此,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革命风格,学习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各项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抓住机遇,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更大胜利,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6页。以下只注卷页码。

〔2〕第3卷第373页。

〔3〕〔5〕〔6〕第3卷第254—255、250、356页。

〔4〕第2卷第162—163页。

〔7〕〔8〕〔9〕第3卷第113页、3页、292页。

〔10〕第2卷第16页。

〔11〕〔13〕第2卷第236、86页。

〔12〕第3卷第373页。

〔14〕第2卷第351页。

〔15〕〔16〕〔17〕第3卷第192、373、355页。

〔18〕〔19〕〔20〕〔21〕〔22〕〔26〕〔27〕第3卷第214、 355、193、117、274、99、103页。

〔23〕〔24〕〔25〕第2卷第113、351、270页。

〔28〕第2卷第208页。

〔29〕〔30〕〔31〕〔32〕第3卷第28、143、152、156页。

〔33〕〔34〕〔35〕〔36〕〔37〕〔38〕〔39〕第2卷第208、 146、327、359、147、145、147页。

〔40〕〔41〕〔43〕〔44〕〔45〕〔46〕〔47〕第3卷第219、 101、59、49、96、330、87页。

〔42〕第2卷第205—206页。

〔48〕〔49〕〔50〕〔51〕〔52〕〔53〕第3卷第105、233、127、282、106页。

〔54〕〔55〕〔56〕〔57〕〔58〕〔59〕〔60〕〔61〕第3 卷第344、282、96、306、127—128、353、233、269页。

〔62〕第3卷第22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理论的历史和伟大贡献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