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的历史教学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源论文,历史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初中历史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这里的“历史教育”指的是狭义的历史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科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通常也称为历史学科教学、历史课程教学等。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历史学科在中学相对边缘化。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发现,大家对于历史教学都存在不少困惑,我先谈谈感触较深的两点。 困惑一:中考要求与认识间的矛盾 中考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是对初中阶段教学的综合考核,也是学生未来求学的重要参照。中考的总分为750分,历史只占50分,而且是以开卷、与政治合堂分卷方式呈现。由此可见,在考试指挥棒“指点江山”的现实下,历史学科的现实地位多少有些尴尬。 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许多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种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抄,所以平常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没关系;另一种则认为不管怎么考,我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只要将知识点背熟就行。所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存在问题,忽视了平常教与学的积累,把希望寄托在考前背书、考中翻书。真的可以这样吗?纵观2007年以来的中考试题,我们发现,中考关于历史的考查有明确的要求:立足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能力立意、彰显学科知识传承与资鉴明智的功能、注重育人价值、进行综合考查。从这个角度看,考试本身与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吻合的、不矛盾的。但是,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没有构建起学科清晰的知识框架和脉络,没有掌握恰当的学科学习方法,没有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他们很难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近几年重庆市中考历史平均分都在33分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问题。 困惑二:学生喜欢历史与不喜欢历史课的矛盾 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是感兴趣的。他们喜欢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传说,他们爱看历史剧、历史小说,他们愿意听易中天、袁腾飞……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们并不爱上历史课!这是为什么?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我们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许多人看来,历史教学就是讲过去的事情,在旧纸堆中翻找陈旧的知识,并将其分割为时间、人物、背景、经过、结果、影响……于是,历史的丰满与美感被肢解,原本灵动的历史成为生硬的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罗列课本知识;有的教师偏离主题,讲故事说闲文;有的教师对照考点勾画要点,要求当堂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怎么会喜欢?当然,也有似乎很不错的教学:课件精美、资源丰富、活动频繁,课堂气氛热烈。然而刻意的热闹之后,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东西并没有多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淡漠了。对此,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历史教学怎么了?我们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历史教学?我们的教学到底该给学生们什么? 这样的困惑许多一线教师都有,当然也包括我。要走出困境,肯定需要改变,怎么做?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课堂、改变自己的教学。遵循历史教学的价值准则,回归教育本源,实现学生真正需要的历史教学。 二、回归学科本源,做有价值的历史教学 历史的本源和价值是什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述往事,思来者。”在他看来,历史贵在启示后人,启发人生智慧,资鉴明智,进行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引导。这就是对历史本源的表述。“真正的史学,必须是以人生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历史的价值在于能服务人生。历史的本源和价值就是:以史启智,服务人生。 作为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就必须从历史本源入手。教师要常追问自己:这节课我要干什么?这节课的灵魂和主线是什么?它的教学价值到底是什么?教师通过深入思考,把握知识学习与思想价值的关系,用思想价值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用思想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历史教学对学生才更有意义。 1.遵循历史之“道”,用智慧引领课堂 所谓历史之“道”,就是历史学科的智慧、素养与价值,它隐含在历史事件之中。教师要分析、感悟并提炼历史之“道”,在设计教学时,做到立意高远、讲求主旨,从历史意识的角度入手,引领学生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取汲取智慧。这就是专家所言:课堂的灵魂就在于价值引领! 历史的价值与智慧无处不在,认识原始文化不仅在于知道有哪些原始人类、他们怎么生活,还在于了解认识他们的过程体现了“探索永无止境”的精神;古代的卓越工程,其“卓越”不在于建造了多少宏伟工程,而是在于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古今中外的改革,其价值不仅在于能学习、善借鉴、敢创新,更在于它遵循规律从国情出发……历史的智慧还在于它不是孤立的点而是延续的线。例如,该怎么看待中国近代史?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中国近代史的基调是痛苦的,那学习中国近代史就应当立足于中华民族如何在悲苦中不断地抗争、探索、突围、解困……一节课、一个主题、一段历史,只有按这样的立意去思考、建构,三维目标才能融为一体而生成有灵魂、有智慧的课堂,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历史的无穷魅力,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智慧。 2.追求教学之“术”,用精彩助推学习 所谓教学之“术”,一般指为实现教学意图而采用的策略、技巧、方法等。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特点、初中生的思维认知发展水平决定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以精妙的“术”为依托,通过“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活与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参与探究中获得历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真正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学中,我们能采用的“术”有哪些?结合学科特点常用的有情境创设、进行讲述、问题导学、材料教学、播放影视、实物展示、角色扮演、口述历史、辩论探讨、实地考察……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要注意一定的原则,不能就“术”论“术”,“术”的采取是为了“道”的实现;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保存、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挖掘学习的潜能;是为了教会学生辨别历史知识、懂得如何学习与思考。“术”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要使课堂跌宕起伏、要体现教师特点、要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在积累知识、锻造技能的同时,也生成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课堂不是戏场,但要有戏剧的情景和高潮;课堂不是书店,但要有书店的广博和养料;课堂不是茶馆,但要有茶馆的自由和平等。”只有“术”与“道”有机结合,才是理想的课堂,才能使我们与学生共成长。 结合实际,我们常采用材料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符合历史学科“重证据重逻辑”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更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感悟历史本身的智慧。 在进行《张骞通西域》教学时,通过大量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对学情的调查,我将教学主旨聚焦在透过张骞“壮士十年归”的人生传奇去感悟他的忠贞坚毅、为国建功立业上。教学过程以递进的三个环节展开:为赴西域募良臣,张骞胜出(出使西域的背景);苍茫西域“迎”远客,张骞勇往(出使西域的过程);“凿空”西域创伟业,张骞扬名(出使西域的影响)。最后,再以“我为张骞来颁奖”的课堂活动实现情感升华。其间,我充分利用教材的图文材料,适当补充《史记》《汉书》等专业书籍中的相关史料,节选电视剧《汉武大帝》的视频片段,并选用西汉疆域图等丰富材料,带领学生畅游历史长河,了解、认识、感悟张骞,最终在对人物强烈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交融、完成了有“灵魂”的历史学习。 我们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在进行活字印刷术的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践,自己雕刻、排版、印刷,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古人的智慧;在学习改革开放时,可以安排实践性学习,让学生收集重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并在课堂上展示,帮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用心观察与感受生活;我们还进行大型实践学习活动“我们的家谱,我们的全家福”,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拍摄影像、现场演示讲述等,了解家族过往,感悟现实幸福,展望未来精彩。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学校的历史学习”,就“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上,而是“重在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上了。这样的历史学习,才是对学生真正有益的历史学习,也才是我们教师能做到、走出困惑的历史学习。 3.修炼内心之“魂”,用笃行追随理想 困惑始终是存在的,但并不可怕。面对种种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坚定对历史的热爱和能够教好学生的信念。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要以学科启迪智慧、服务人生的本源来强大内心,做一名自信的历史教师。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考试本身与教育教学并不矛盾。只要我们的教育教学是真教育真教学,能引起学生共鸣、打动学生内心,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在收获良好素质的同时也获得实实在在分数的过程。 回归践行以人生为中心的教育本源是我们作为教师应有的追求与担当,在现实的压力与迷茫中,要坚持这样的追求无疑是一种考验。我们需要修炼自己的内心之魂,用坚定的行为追寻理想,做一名不仅能钻研教法技术,更能研究人和育人的优秀历史教师,让我们的教学能造就时代需要的“人”。论历史教学向本源的回归_智慧课堂论文
论历史教学向本源的回归_智慧课堂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