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国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1999年,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历经50年风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的标志,也以经历了整整20年。此时此刻,回望过去,辉煌与成就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前瞻明天,机遇与挑战相伴相随的前途也令我们来不得半点自满与浮躁。“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那么如何克服与化解这些“困难和风险”,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最基本同时也可能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全面地、准确地认识国情。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国情,既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切入点,也是保证我们走向胜利的始发站。
国情,即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对于国情的认识,不自今日始。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正是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才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领导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也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比较分析,正确地选择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好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历史永远不能忘记的1978年,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是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入手,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历史上改革与开放的新局面。
可以说,我们每前进一步,每取得一些成绩和发展,都离不开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正缘于此,新时期的20年来,“国情”一词的使用频率极高,人们对国情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和提高。今日谈论国情,肯定免不了重复陈词。但一是由于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因为,“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认识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要以一贯之”,(同上)本文冒昧闯入这一题目,只作一些粗浅的阐述,谈一点小小的认识。
中国的国情是什么?现在再说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虽然是,但这样认识已过于浅显了。对此,江泽民同志说:“当今中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经过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比较,才开始认识了这个当今中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实际。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同上)这一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定位不仅是一个总结,更是一个指引我们前进的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而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阶段。这一概念规定的涵义有二层:一是从质的方面讲,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是抛弃社会主义;二是从量的方面讲,就发展程度或水平来讲,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还不成熟,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两层涵义清楚地表明,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需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但它又处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因而又有一些特殊的特征,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比较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与此相联系,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第二,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公有化程度还不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第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体制还很不完善;第四,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还存在,在某些方面还有不小的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强调“一百年不动摇”。
认识这一国情,最根本的是深刻领会并毫无疑问地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管是改革前、改革后以至今后改革的目标,都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不是别的。说改革是一场革命,只是就深广程度而言,说到底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论述,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结论,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是一个事关中国命运前途的正确结论。这同时也说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就当今世界而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已没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了。)中国选择并坚持社会主义仍然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1、实现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富有理想的民族。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广大劳动者就渴望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大同”社会。历代农民起义都追求的是一种“等贵贱、均贫富”的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公平社会。先民们追求的大同世界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希望人人平等、社会公正、没有剥削却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
2、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经过多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实现了改朝换代,使地主阶级的一个统治集团代替了另一个统治集团,但始终未能打破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27 页)孙中山先生为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随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军阀混战的开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又失败了。这也是由中国资产阶级的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中国资产阶级中的买办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不可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时间短,又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它力量薄弱,具有很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完成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也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说明了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3、先辈的血不能白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这种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它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7—668页)从此, 中国革命必然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若想再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共和国,洗刷了对中国人民的一切凌辱。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从此才扬眉吐气,站立于世界东方。
4、必须实事求是地审视和评价改革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不管是新民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管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拒绝资本主义道路,是由当时中国的阶级力量对比决定的,是由在中国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意志及其已取得全国执政地位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是当时的历史条件(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国内外阶级斗争环境)下和中国共产党人当时的认识水平上,根据本国特点借鉴苏联经验,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模式的初步贯彻,体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科学设想。从经济制度上说,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但是,基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这一实践模式又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设想有许多重大区别。从经济制度上说,实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实行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保留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计划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建国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63页)同时又说:“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
莫里斯·迈斯纳在《邓小平时代:1978—1994,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考察》一书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这样评价:“如果不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一变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毛泽东时代遗留给邓小平时代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毛泽东发展策略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另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尽管这个基础很粗糙。”“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占64%;到1975年,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毛泽东时代远非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列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接着他又指出:“在毛泽东身后的时代里,缄口不提毛时代的成就成为一种风尚——深恐被视为对它辩护。然而,对一个基本事实的承认,并不就等于是为历史作非分的辩护。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今天的经济改革家们将找不到他们要改革的对象。”
无须讳言,我们党(主要是毛泽东同志)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走过许多弯路,有许多失误甚至较大失误,但是由于坚持了社会主义,加上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我们经受了种种挫折和考验,克服了重重困难,仍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5、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只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忠实代表,自1949年后,又是中国社会的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人类美好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因此,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尽管现在我们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是要放弃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就意味着放弃了我们心中的理想,放弃了我们坚信不疑的、曾经浴血奋斗的崇高使命,这样,人民是坚决不会答应的。所以,我们要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6、应当认真汲取苏联的教训, 明确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实行改革,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才能谋求发展。
客观地讲,尽管苏联、东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是,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起步毕竟比欧美国家晚了两三百年。但是,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多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程度和速度,大大高于大多数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甚至迫使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一系列改良。苏联更是成为能同美国抗衡的唯一超级大国,特别是其军事力量无论在常规军备和核导弹方面,强大到足以对抗美、英、 法等全部西方盟国。 80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速度渐缓,戈尔巴乔夫没有深入分析导致“停滞”的原因,却采取了直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模式的办法,大胆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政治、经济改革设想(即休克式疗法或称自杀性激进改革),这些措施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以为这是走出困境的万能金钥匙,却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付出了经济崩溃和国家分裂的巨大代价。广大人民饱尝了经济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和社会保障瓦解的痛苦。这对改革中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中国改革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没有照搬现代制度的教条,全盘西化,而是充分尊重中国的传统制度,肯定传统制度中的合理内核,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模式。这也是我们渐进式改革一步一步成功的最基本的经验。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改革进程中,只有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的旗帜,才能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才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于国情中量的方面——即初级阶段的分析,本文不再详述。因为中国可以通过民主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逾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逾越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个历史阶段。不经历这个“初级阶段”,中国的落后生产力就难以发生质的飞跃,难以达到建成“够格”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水平。对此,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进行了全面论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不发达性,是生产力落后,具体表现是四个“比重”和一个不平衡,即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贫困人数占很大比重,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概括地说就是四个转变、三个建立和一个目标。四个转变是:将我国从传统的农业国家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国家;从完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从过度追求仕、农的国度转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从处于贫困、温饱状态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殷实富足的中等发达国家。三个建立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个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五大报告同时强调,“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我们只有全面地、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涵,既坚持社会主义,又正视初级阶段,才能既同那种否定和怀疑社会主义的右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又同那种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标准的错误划清界限,才能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我们的改革正向纵深挺进。如何能够减少或避免出现大的失误,保持我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经济协调发展,国家长治久安,我以为还应明确地坚持几个原则。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有人便将之宣传和理解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构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各种私有制经济也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范畴和内容。这实际上是混消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和分配关系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形成的多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十五大报告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便将之理解为“由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的突破。这实际上也是混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事实上,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任何借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名义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都是不得人心的。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有了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作为其经济基础的公有制衰落了、失败了,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衰落了、失败了。公有制的兴衰成败,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放弃了切实为劳动人民所有的公有制,就意味着真正社会主义的命运的终结。
2、必须坚持辩证否定的原则。
要改革,就必须对过去的一些东西加以否定。但是,如何否定业已存在的事物,是辩证地否定,还是全盘否定,则是关系到改革走不走弯路、改革付出代价大小甚至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一些同志曾提出过“允许改革犯错误、不允许不改革”的口号,一方面把什么工作都挂上改革的桂冠,“取得的成绩归于改革,存在的问题有待于改革去解决”,结果是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混乱。另一方面,对业已存在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否定它们消极因素的同时,使它们的积极因素也受到了破坏。“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无论如何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只有坚持辩证的否定,才符合社会主义的改革性质。
3、必须坚持大多数人受益的原则。
江泽民同志在总结20年来的主要历史经验时指出,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他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任何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使绝大多数人受益。但是,近几年来的城市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却背离了使大多数人受益的原则,国民收入的分配存在着非秩序性地向少数人倾斜的问题。这必然使多数社会成员心理失衡,产生不满情绪,进而抵触改革。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改革将难以为继。
4、必须加强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常说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但事实上,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哪里?我以为重要的一点,仅提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不够的,而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必要也无需遮遮掩掩,含糊其词。只有用共产主义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把广大干部和群众团结统一起来,才能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改革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只有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国情出发,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稳步前行,才能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本文1998年12月20日收到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公有制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