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霍桑效应”
崔世英
(大连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国芝加哥的霍桑工厂,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十分优越,但员工们仍不满意,生产状况也不理想。为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相关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调研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规定在谈话过程中,专家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并做详细记录。“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提高。原来,“谈话试验”使员工的不满发泄出来,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从而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内部融资是完全利用企业自身的经济进行融资并购,利用了企业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去完成收购。这种融资模式不会改变企业原本的股权结构,但是会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存在隐患,并且长时间得不到回报。损失了股东的权益。股东们也不愿意支持投资。
霍桑工厂“谈话试验”所产生的积极效果,被称为“霍桑效应”。这一效应在学校管理上有一定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学校管理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霍桑效应”对两者都具有正向作用。
在学校,教师是兼有双重角色的职业群体,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深入地去思考问题。继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中,我常将简短的对话式过渡语引用到课文内容的学习。根据课文的内容,提一些生动的、有趣的问题,“悬”而不发,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注意,把学生引入我所要教学的内容当中。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过渡,把学生引入到我所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中的:“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当儿子被压在废墟下,父亲在干什么呢?”就这样,学生根据我的引导很快进入了课文2—12段的学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能找出答案了。这样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作为“被管理者”,教师期待着被学校领导关注和重视,心中的困扰和苦闷需要倾诉和排解。如果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在心里,很容易把学生作为自己不良情绪的释放对象。长此以往,既会伤害学生,也会伤害自己,使教师队伍“短板”增多。因此,学校管理者应把“法治”和“情治”结合起来,“以法治校”的同时“以情感人”。要把倾听教师的心声作为学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开设一个让教师释放情绪、表达意见的平台,建立顺畅的心理沟通渠道。
作为“管理者”,面对学生,教师应该将心比心,在倾听学生心声上多一些耐心,帮助成长中的学生答疑解惑、排解苦恼。以中学生为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他们半幼稚、半成熟,存在着独立性、自觉性同幼稚性之间的矛盾。他们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走来,开始感觉到学习的压力,感觉到需要与可能之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情绪很容易“短路”。他们能否顺利地在伦理道德观念、认知能力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承受住各种压力,向适应社会需要的方向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能否顺应其特点,用科学的方式加以引导和教育;而倾听,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它能让学生释放苦闷和烦恼,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是因人施教的关键。
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应巧用“霍桑效应”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让师生受益。
(责任编辑:李迪亚)
标签:霍桑效应论文; 学校管理论文; 大连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