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情绪劳动素养培养的必然与策略
湖南科技学院 彭 阳
摘 要: 教师职业特点、教师工作对象特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自身身心健康的需要对师范生情绪劳动素养的培养突出要求。师范生情绪劳动素养的培养旨在促进师范生在情绪劳动素养认知、情感、能力、行为上的提升。高校要落实师范生教育科学课程教学,树立师范生科学教育观;丰富师范生情绪劳动培训项目,激发其情感,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 师范生 情绪劳动素养 培养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关注情绪情感的“生产性”。Hochschild通过研究提出“情绪劳动”的概念,指出如果是为了工资报酬而进行情绪管理或是情绪工作,就称为情绪劳动。他还提出当个体感受的情绪与组织要求表达的情绪不一致时,个体可以有以下表达策略:一是个体不改变内心感受,按照组织要求,改变外部可见情绪行为,表现出一种假装的情绪,即为表层行为;二是个体积极调整自己的内心感受,使得内在的情绪体验与组织要求的情绪表现相一致,并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即为深层行为;当个体感受的情绪与组织要求表现的情绪相一致时,个体真实地表达情绪,即为自然行为。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职业,在工作中要做到关爱学生、体恤家长、关心同事、尊敬领导,需要更多的情绪投入和表露,是高情绪劳动者。但我国重在对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对教师心理素养的提升,包括对教师的“情绪教育”。在目前师范生培养体系中,没有对师范生进行情绪劳动素养培养的专门内容。
如果不是偶然间点开一个代孕的网站,我也不会就此打开了生活的潘多拉魔盒。如果对于金钱的需要不那么急切,我也不会选择做一个代孕妈妈。可是,一切就那么发生了,我也无可奈何。
Matland的模糊冲突解释模型最大特点是:不再像以往实行模式关注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者,或者“自下而上”的政策受体者; 关注的是政策实行的“模糊性”和“冲突程度”,并且提炼出每种实行模式的关键要素,方便政策实行模式的选择。
一、师范生情绪劳动素养培养的必然
1.教师职业特点的需要
首先,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想真正能够影响人、启发人、鼓励人,自身就应该具有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精神饱满、热情洋溢,能够保持情绪的稳定性。教育之所以能够引领人,不是因为外部的强迫或者牵制,而是因为心灵受到感召和启迪,是自主萌发的一种向上、向善的冲动。这需要教师具备积极乐观情绪以感染人、影响人。
其次,教师是以人际为中介的职业。教师面对的人群主要有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对教师的情绪劳动提出不同要求。一般来说,教师对待学生要有爱心、真诚、宽容、接纳、公平,对待家长要耐心、理解、主动、热情、谦虚,懂得倾听等,对待同事要友爱、合作、平等,对待领导要尊重、平和等。能够在相应情境中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合适的情绪劳动,对于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合适的情绪表达,才能达成和谐的沟通交流,才能达到既定目标的实现及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2.教师工作对象特征的要求
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植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两大因素,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进行人际互动,尤其是情感互动。这种因为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成分,它把师生联结在一定的心理氛围和情感体验当中,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教师真诚、热情、温暖、幽默等情绪劳动会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主体的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促使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反,教师冷漠、挖苦、讽刺、责罚等情绪劳动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者的养成最终体现在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中要设置相应情景,反复就上述三方面对师范生进行教育与训练,让师范生在模拟情景里,设身处地的以教师身份行事,将习得的观念外化为行为,并在不断强化中,巩固并养成适当的情绪劳动行为。
3.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
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未知充满好奇,想象力丰富,学习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同时,他们身心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意志力欠缺。他们既需要爱、关怀、尊重、热情,又需要规则、秩序。尤其是青春期中学生,矛盾冲突多,情绪起伏大,成人感意识强,需要情感的支持、关怀和信任,更需要民主平等的价值引领和指导。这些无疑对教师的情绪劳动提出了高要求。
4.教师自身身心健康的需要
教师工作中,有很多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情景存在,比如学生不遵守纪律,不配合教育教学;遇到难以沟通、不讲理的家长;教学任务重,同事不配合,领导不理解、不支持等。不恰当的情绪劳动让老师陷在愤怒、烦躁、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里,教师身心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除了影响工作效能,还影响身体健康。严重情况下,教师会出现心理问题,表现出职业认可度、满意度低,职业效能下降,造成职业倦怠等。如果教师无法调整好情绪,也可能会将情绪带到家庭和生活,导致家庭关系受损和幸福感下降。
很多的研究表明,卓越教师不仅以知识影响人,更要以积极情绪、人格影响人。尽管教师情绪劳动对教育教学、学生及教师自身都意义重大,可是目前对于教师情绪劳动素养培养的研究极少。很多研究集中在对教师情绪劳动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后果等进行,鲜有教师情绪劳动素养培养的研究。现存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情绪劳动定义、维度和测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方面。
我自己是差点没赶上此次克旗之行的。原因之一是因换购京A牌照的摩托车身份证被扣在车行。而按照这个年龄,似乎每一次出行的错过,都必会在心底留有遗憾了。——在遥远的匮乏单调年代里曾经那么向往的都市,其中充满了文明、文化,拥有革命领导的工人阶级的庞大队伍,以及充满了自我童年生活记忆的都市,怎么就一步步变成了隔一段时间就想尽快逃离的“现代牢狱”了呢?文明的挤压与钝化,不知不觉中就以强化的或懒惰的方式逼到你无法忍受,有能力、有机会、有条件、能凑起人数来去自主远行、“反向融入”,融入到与原有向往完全相反的乡村、田野、高原以及今日的草原,便是人生幸事。
二、师范生情绪劳动素养培养内容
1.认知上:认识教师情绪劳动素养
要培养师范生敏锐的自我觉察和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对自身可能情绪的产生能有所觉知,并能够因地适宜的调整和管理自身情绪,避免自身情绪对教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对他人情绪能进行准确识别,并接纳,这是教师与学生产生共情的前提。良好的共情,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在板和地基同时受到冲击作用时,最大位移出现在地基中,其最大沉降分别为4.2×10-3,7.2×10-3和7.8×10-3 m,当冲击能量按倍数增加时,中心最大沉降并非按倍数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更广阔范围内的弹性地基参与承担冲击荷载的影响。
2.情感上:培养教育情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2014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均提到,要培养一批卓越中小学教师队伍。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储备,其教师素养的养成对壮大未来中国教师队伍,提高未来教师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能力上:完善情绪觉察和管理能力
情绪劳动素养要求个体在工作职责范围内,根据组织规则进行适当的情绪表达。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学生不同心理状态,需要采取不同的情绪表达,这是教师职业性质决定的。师范生通过教师情绪劳动素养的培养,要认识到教师情绪劳动的规则及其重要性,对教师情绪劳动素养有正确认识。
4.行为上:养成适当的情绪劳动行为
教师的情绪劳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教师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及情绪调控能力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教师不恰当的情绪劳动会给学生身心带来伤害,甚至在学生内心形成创伤。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案例反映了教师情绪失控对师生关系及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三、未来教师情绪劳动素养培养策略
教育是对“人”的教育,需要教师心中有“人”的概念,对人性、对生命等有哲学上的思考,对人的思想、情感、人格等有心理学上的认识,对人与人的关系有社会学及伦理上的探索。总之,教师作为从事培养人的活动的职业,需要对“人”本身有深厚的感情,有热心为人、诚心为人、真心为人的职业意愿,有耐心待人、坦诚对人的职业行为。教育情怀只有在教师能够实实在在地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赢得价值感的基础上,才能熠熠闪耀。因此,在师范生培养上,在强化学生基本教师技能的基础上,塑造教育情怀。
1.落实师范生教育科学课程教学,树立科学教育观
目前高校针对师范生开设的教育科学类课程为《心理学》和《教育学》,旨在培养师范生对未来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教育观。目前多数高校教育科学类课程停留在理论教学,缺乏体验式和活动式教学。学生无法对未来职业有直观认识,更无法感知到教师专业对人的深远意义与作用,影响到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因此,师范生培养中要改革现有教育科学类课程教学模式,要让学生真正走入教育,深入教育,感知教育,体会教育,才能促使学生萌发教育情怀,树立科学教育观。
目前,体育老师在开展定向越野运动的教学活动时,其本身所储备的专业知识有限,尚未达到开展定向越野运动教学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要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提高体育教师在定向越野方面的教学能力,进而促进定向越野运动的开展及普及。
2.丰富培训项目,激发情感,做到知行合一
情绪劳动素养需要个体在对所从事职业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训练,自发养成。因此,一方面情绪劳动素养一方面需要培训,另一方面又要自发生成。基于外在规则养成的情绪劳动行为,很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变形或失控。只有基于个体内在认同、接纳的基础上养成的行为,才能做到知、情、行统一。
师范生情绪劳动的培养,可以在提高其自身情绪素养的前提下,再结合教师职业劳动进行培养。可以分步骤、有组织、有系统的安排项目培训,如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培养师范生情绪素养;创设具体教育教学情景,师范生以教师角色依照教师情绪劳动规则,进行问题分析与解决,强化师范生教师情绪劳动素养;开展“教育情景剧”模拟课,通过角色扮演,促进师范生对学生、教师及其互动过程的理解,推动情绪劳动素养的养成。通过体验、觉察和反思,师范生会对教师职业有更生动和更深入的认识,认同教育事业,接纳和内化积极教师情绪劳动。
师范生情绪劳动素养的养成有关部门重视,并为其培养提供必要的政策及设备支持。同时又需要高校教师自身对教师情绪劳动素养有深刻认识与体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落实师范生情绪劳动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Hochschild,A.R.The Managed Heart: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M].Berkley,Los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2]Hong-Biao.Yin,John chi-Kin.Lee.Be passionate,but be rational as well:emotional rules for chinese teachers'work[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
[3]莫申江,施俊琦.情绪劳动策略对主动破坏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7
[4]廖化化,颜爱民.权变视角下的情绪劳动:调节变量及其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7
[5]柴 源.大学图书馆员的情绪劳动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18-0139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专项课题,课题号:XJK015BJSF005)
作者简介: 彭阳(1976—),女,副教授,湖南科技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