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艺术--对顾原先生的怀念_艺术论文

迎着时代前进的艺术——怀念古元先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迎着论文,艺术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元 挑水 11×8.2cm 1940

古元先生离我们而去了,每当想起他的教诲,思考他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就愈觉他的形象高大。谨以此文表示对古元先生的敬意,并且藉此纪念他与我38年间的师生情谊。

1918年8月古元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那州乡的一个小康之家。古元诞生时,中国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派以“科学”“民主”为口号开展了对封建文化的革命,接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蒋介石叛变革命、红色根据地的扩大……直到“九一八”日本侵略东三省,这给古元的少年时代留下了沉重而深刻的记忆,并萌发了救国救民改变社会现实的理想。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抗日救亡呼声高涨,中国社会向何处去面临严重的选择。19岁的古元决心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做一名变革社会的战士的强烈愿望使他毅然地告别亲人,长途跋涉奔向延安。

古元成长的经历使他具有了站在人民大众一边反抗奴役与压迫、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强斗争精神和强烈的感情。从国统区木刻家的不屈奋斗,到接受木刻作品中反映出的与人民内心相一致的力量,坚定了服务于人民的信念,奔向解放区延安是古元生命的转折点,也成为他日后艺术走向辉煌的起点。

1947年郭沫若在《北方木刻》序“论中国新木刻”中写道:“木刻没有走过怎样的冤路,一出马便以健全的现实主义,配合着人民的要求,紧迫着时代的动向,迈进了它的大步。它只经过了短短一段摹仿时期,一跃而达到独立创造的境地,成了人民所乐见,而反人民者所害怕的东西。”又说“近年来这种号召是更加明确而普遍化了,主要是奠定了人民本位的新民主主义的立场,我们可称之为人民意识的全面觉醒。”这段话对于我们认识古元延安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解他的艺术为何在短短的四年中就达到了空前的成功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

古元的版画创作有两次高潮时期,第一次是延安时期,第二次是解放后的新中国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平凡的创作之路,真可谓大起大落,探索不止,创新不止。

一、延安时期——“中国新版画的巨星”

古元来到延安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的培育,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强烈生活对比,促使这位20岁青年实现了思想上的转变,他确立了革命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在鲁艺美术系学习一年以后,他走向了社会实践,参加基层工作体验生活。他来到距延安45公里的延安县川口区碾庄乡,一个42户的小村落,担任秘书帮助政府工作10个月。碾庄是古元艺术的摇篮,是后来许多被称之为天才作品产生的土壤,古元的艺术在这里获得新的创意并迅速成熟,进入了创作的第一次高峰期。

古元的木刻创作是由小品性逐步深化为内涵博大的主题性创作,同时涉足小说插图、连环木刻等多样形式的创作。古元在碾庄时的作品《牛群》、《运草》、《挑水》、《羊群》、《准备春耕》等,其意蕴自然、恬静、充满抒情风格,他笔下的农民形象已不再是程式化的人物,而是一些淳朴、敦厚、有思想、有智慧、积极自主的人。作品画幅并不大,一般多在十几厘米之内。1942年,徐悲鸿先生在重庆全国木刻展上看到古元这一时期的作品,热情地称他是“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惟对于还没有20年历史的中国新版画界已诞生一巨星,不禁深自庆贺。”这时的古元不过是个22岁的青年。古元通过其作品全新的艺术形式语言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气息。古元的创作是对新中国艺术如何反映时代,艺术家如何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探索和突破,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具有全新的意义。

出身农民的古元对农村生活原本就有浓厚的爱,他面对农村环境中历史上所不曾有过的变化,在平凡的景象中感受到不平凡的意义,于是一拍即合,作品如泉水般涌流。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摆脱了千年剥削和压迫,在内心中推翻了封建意识的重担,在民主政权下翻身做了主人,开始了和平的劳动生活,显示了陕北人民高昂的创造热情,这是古元早期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作品《选民登记》、《冬学》、《骡马店》、《哥哥的假期》等均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古元学习木刻受到了德国女画家柯勒惠支和早期苏联版画的影响,在表现语言上强调黑白对比,灰色层次丰富,线的组织结构追求多向统一和刀法的趣味。木刻画在欧洲一向被认为是属于欣赏难度较大的高雅的艺术形式。30年代初,鲁迅从欧洲引进了木刻。经过新兴木刻运动,木刻很快成为最尖锐的斗争武器,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鲁迅当时所提出的民族化问题因受客观发展的限制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一代木刻家多是美术院校的进步青年,他们接受的又多是西方美术教育,木刻运动集中于大城市也是具体原因。经过木刻运动的实践和倾听人民的呼声,30年代末版画民族化的问题逐渐被重视,开始在认识上和理论上进行新的探索。延安的鲁艺是解放区版画运动的中心,这里最有条件与工农兵生活相结合,可以对传统的和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尝试与研究。古元的艺术发展在此时碰到了新的历史机遇,他自觉地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了独特的契合点。

古元 焚毁旧契 28.5×19cm 1947

古元木刻艺术面貌的变革,表现出他在审美观念上的新突破。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古元的创作进入了新阶段。遵照党提出的“文艺要更好地服务于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把已经开始的新文艺推向新的阶段”的号召,古元在整风中更明确了服务于人民和如何服务的许多问题,决心在通俗性的语言方式上寻找解决普及与提高的突破点。要为人民服务就要改变自己艺术中原有的不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大胆摒弃已熟练掌握并曾受到社会公认的作品形式而另辟新路。1943年春古元随运盐队到三边体验生活,走门串户地收集和学习当地的剪纸等民间艺术,并以新窗花的形式创作了24幅反映农村生活内容的木刻,如《识一千字》、《合作社》等,画面充分利用了剪纸的平面装饰处理手法,人物造型简洁,创造了明朗清新的格调,开始形成古元木刻变革的雏形。古元也认识到,木刻的特点如一味追求剪纸等形式效果,必会陷入新的局限之中,必须向年画、明清木刻、汉画像石等传统广泛学习,借以打破其局限性,同时吸收西法的造型严谨、讲究透视等合理因素。在此后的一年半中,古元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作品,如《区办公室》、《结婚登记》、《练兵》、《离婚诉》、《部队秋收》、《减租会》、《拥护咱老百姓的军队》等约30幅。古元木刻的新风格已达成熟的境界,终于形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情调和气派的完美艺术形式。从1943年所作两幅同一题材内容的《离婚诉》中,可以充分地看到这一新风格的具体衍变。《减租会》的画幅只有14厘米高20厘米宽,可是它的气势却很大。以正面的戏剧化处理,描写了贫农与地主之间开展减租斗争的情景,人物刻划、构图布局、黑白处置以及道具的应用无不精到。整体上摆脱了光影明暗的依托,以简洁丰富的刻线造型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面对时代的需求,古元的木刻创新带动了延安新文艺的发展,在中国版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古元 减租会 14×20cm 1943

1945年古元随战局变化,离开延安鲁艺向东北解放区转移。1947年创作的《焚毁旧契》,1948年创作的《人桥》是古元木刻艺术高峰的延续。这时古元的作品视野更宽,画面的节奏更强,更加典型化,木刻语言也更丰富,表现的难度也很高,是人们所公认的具有时代性的杰出作品。

二、新中国时期——艺术变革的大师风范

中国人民在几十年的战乱中付出了重大牺牲,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进入了建设发展时期,社会安定,百业繁荣,版画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时的古元正值年富力强、思想敏捷、创作热情高涨的时期,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古元,以中国人民创造劳动的新生活为主题,发表了《鞍钢的修复》、《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打过长江》等作品。人们发现古元的木刻一改以往的风格,采用了细密精致的表现形式。这个善于表现陕北农民生活的画家,在新的环境下,出现了一个新的适应过程。社会审美需求的提高与多样性的要求为美术家开辟了宽广的创作之路。在1951年到1954年,古元一直寻找着适于他自己表现的题材、形式、语言和风格。1954年古元的木刻风格又发生了突变,在长期的积累与孕育之后,《扫雪》、《秋耕》、《京郊大道》等一批作品相继推出,以优美动人的田园抒情诗和古都的寻常景象作为创作的转机,呈现出了大刀阔斧的带有强烈写意手法的风范,这些具有较强的艺术纯度,洋溢着温情现清新气息的作品,令欣赏者耳目一新。也就从这时起古元开始了对荣宝斋水印的研究,在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方面步步向前推进。古元曾说:“我从搞美术创作开始就注意形式,也可以说每一幅作品都在考虑形式,天天都在琢磨新的表现手法,即如天天都在思索新的内容和新的意境一样。”古元的画风一旦自我确定,他的进展就十分坚决和迅速,在不长的时间内产生了大量的多姿多采的作品,它们构成了古元在1960年前后木刻创作的巅峰时期。

代表作品《玉带桥》,简洁大度,以独特的美感、浓郁的诗情表现出沉静优美的意境,具有仙境般的魅力。体现出古元对传统水印木刻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为艺术的提高所倾注的心血。从《北海之冬》起到《江南三月》、《小篷船》、《春芽》、《甘蔗园》、《北海之冬》等对和平劳动充满激情的一系列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是异曲同工,那种水印版画所特有的浓淡变化,美丽的色泽与朦胧的高雅,动人而抒情的格调是如此的一致。内容与形式的谐调统一,反映了古元水印木刻所达到的完美形态的高度。

古元 人民的刘志丹 15×21cm 1944

《刘志丹和赤卫军》这幅受到极高评价的黑白木刻,是古元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卅周年而作。作品表现了边区人民对自己领导的信赖与爱戴,官兵一致、亲如一家的融洽关系。它使人想起1944年古元所做的木刻《人民的刘志丹》,经过了13年的艺术发展,古元的艺术面貌确实令人信服地达到了崭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画中的刘志丹和20多个人物的塑造均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亲切的氛围有如沐浴阳光般的温暖。延安多年的生活使古元的心中积累了众多的形象,练就了他默写的基本功。画中的艺术形象不再受真实的局限,笔下个个是活生生的人,创作起来大刀阔斧,挥洒自如,堪称大师风范。《刘志丹和赤卫队》突出地反映了古元对木刻语言的独到理解,处理画面的丰富经验与精微刻划的深厚功力以及在用刀的收与放之间的大幅度把握。

文革以后古元以60多岁的高龄仍然坚持到延安、海南岛、白洋淀、华北油田、黑龙江等地写生,深入生活,创作了《枣园灯光》、《十月的喜讯》、《初春》、《瑞雪》、《给人们以甜密》、《水镇》、《松花江》等许多作品,延续了60年代的画风,手法更趋简练,效果也更强烈。

纵观古元在中国革命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面不断接受新潮流的挑战,在蓬勃发展的现实中斗志昂扬地向前迈进。以把最好的精神粮食奉献给人民为己任,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是他艺术变革的精神核心。古元为我们留下了代表民族优秀美术的许多珍贵的作品,它们将永远载入史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古元在推动中国新兴版画发展中的卓越功绩,他是中国现代画家的榜样。

古元木刻中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从创作的时间来说,距今已有30年甚至有半个世纪了。从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看,它已是被翻过的一页,但古元的艺术却魅力依旧、光彩夺目,它并未远离我们,甚至今天重温起来感到更为亲近,时时唤起欣赏者的激情。用今天的目光怎样审视古元的创作道路,怎样评价古元的艺术?古元给予我们的宝贵经验和启示,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强调艺术的文化精神

1943年陆定一同志在《文化下乡》一文中,肯定延安时期古元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与战斗意义”,并说“古元同志把艺术与宣传极其巧妙地统一起来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是农民,要在文化上唤醒他们,革命文化只有真正的大众化,革命才有希望真正成功。古元版画确曾十分出色地服务于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这是基于人民本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对木刻艺术开风气之先的热情赞颂。长期以来众多的欣赏者对古元的版画,也多偏重于从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角度来评价。

古元 人桥 20.5×36cm 1948

在建国47年后的今天,延安时期已成为历史,站在革命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的航道上回顾古元,我们所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呢?是他的文化精神之伟大力量。一种根植于民族,根植于人民,不断超越现实,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动力。在陕北碾庄、三边那样贫困的物质生活之中,他察觉到人民创造历史的神圣情感,和人类为正义、民主而奋斗的伟大精神。在延安十分艰难的创作条件下,没有沙纸,木刻家要将木板刨平,只得在地上磨光,往往要用几个小时;缺少木刻刀具,便用伞的钢骨自制代用,甚至也没有一张象样的印刷用纸……解放区的版画,如此艰难地迈开了自己的步伐,在物质匮乏的艰苦条件下,创作出了鼓舞人民前进的优秀的精神产品,木刻成为充满生命的新艺术,是两种极限转化的最好说明,联系这两极之间的支柱就是艺术家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的艺术理想。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古元仍继续着自己的这一追求,要求自己的作品具有新的质量,即好的内容、新的意境、美的形式、新的手法。正如他在《骆驼赞》中所描述的“负重任劳,取之甚少,予之甚多,不管炎寒风旱,总是昂着头,迈着坚实的步子前进。”古元的创作,因为具有了如此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才使他攀登上了常人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2.强调自主创造精神

古元沉静寡言,是一个目光敏锐善于思考的人,艺术崇尚朴实,脚踏实地,反对以政治口号代替艺术,也反对卖弄形式以及华而不实的自我表现。从他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看,古元的艺术并非是被动地适应政治理论或社会倾向、文艺风潮的直接需求,而是在作品上保持了思想内容的高度;在形式的通俗性和广泛性的追求上,也不过度地迁就群众的欣赏水平,而是保持了艺术的高度。在生活中他坚持了切身体验的原则,运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经过深沉的思考,在确立了鲜明的感知焦点之后,方才进入创作的加工过程。取材重真实、别致,突出情趣和意境的描写,力避平庸的观念与空泛的幻想。古元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活力,在不断的变革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从古元的年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左倾”思潮的干扰如何削弱和破坏了古元的创作心境,他在十年浩劫中被迫停止了创作,未能将自己创作的高峰推进到第三阶段,实在是千古憾事。

3.强调艺术的创作道路

古元的艺术创作在半个世纪中有过两次重大的改变,40年代的作品追求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族与地域特色的通俗性风格,50年代初以后则变为歌颂人民的建设和美好生活,以恬静、清新的抒情风格见长,渗透着高雅的文学性与诗情,以独创的水印技巧形式、丰富的语言,把版画的品位提升到崭新的高度。古元的创作已经摆脱了通俗性的追求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走向了雅俗共赏的探索时期。每一个时代的转折期大抵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文艺必须体现其历史阶段的美学思想,适应于社会的审美需求,古元的创作始终围绕着与人民的心灵相通的这一主线发展,他的作品在视觉形象的创造与版画概念上产生了全新的突破。不难看出古元面对社会生活的历次巨变时,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他所付出的艰苦思索。古元经过一个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时时从人民生活中吸取营养、终生勤奋实践的过程,以其不懈的探索获得了开拓性的成功。回顾和认识古元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对于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版画重新向西方吸取借鉴,在语言形式上颇有进步,现在在民族化方面面临着新的回归和探索。古元的创作之路闪耀着时代光采,蕴含着传统精华,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教益。

古元 江南三月 23×43cm 1957

标签:;  ;  ;  ;  ;  ;  ;  ;  

与时俱进的艺术--对顾原先生的怀念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