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的伦理视角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的伦理视角_市场经济论文

从伦理学角度看市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角度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对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道德特性、道德效应及其所要求的道德建设阐述了如下看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在于它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人的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一致性;(2)市场经济作为道德经济,主要在于市场经济有其内在道德必然性和必要性、内在的道德观念选择和道德价值取向以及内在的道德机制;(3)市场经济的双重道德效应也有其内在依据,既与它在其根底处的价值选择有关,又与等价交换法制和市场竞争法则的运行有关;(4)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建设,主要在于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求、秩序要求和理想信念要求。

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不仅有一个“合规律性”问题,而且也有一个“合目的性”问题,因此对市场经济历来都有超越经济学的不同学科视角的观察和认识,其中包括伦理学的观察和认识。事实证明,这样多学科的观察和认识,对于确定市场经济的文化价值定位,培植健全的“市场理性”和积极的“市场经济精神”,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富有建设性意义的。

从伦理学角度看市场经济,涉及到市场经济伦理定位定向的诸多问题。这里仅就如下四个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体系和经济生活制度,它的确立、存在和发展具有道德合理性。

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资产阶级思想家主要有四种基于不同伦理观点的看法,即合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道义论或正义论的伦理观点。这些伦理观点在西方社会至今还有重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也正是这些伦理学观点构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合理性的理性基础。

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道德批判,但他们并不否认它的积极历史作用。他们不仅肯定资产阶级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物质生产力,而且肯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其所造成的“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社会联系造就了“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和具有“独立性”的个人,从而为人类进入全面发展、发挥“自由个性”的阶段作了必要的历史准备。这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合理性和道德合理性的一种解释和说明。这样一种基于历史分析的解释和说明,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是有启发意义的。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用所谓“私恶即公益”的伦理观点和单一的自由主义伦理观点来分析显然是不行的。同样,用片面的功利论观点和正义论观点来评析也是不适宜的。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具有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但它的社会主义特性(如:以公有制为基础,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的结合统一、效率和公平的根本一致性、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等),使它更接近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即善的目标。这里我们倾向于从社会主义功利论(或目的论)和社会主义道义论(或正义论)相统一的伦理学观点出发来评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合理性。

用功利论(或目的论)和道义论(或正义论)相统一的伦理学观点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道德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致性,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里的“有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并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方式对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有利”,因此,它既是社会的基本功利所在,也是社会的基本道义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那种没有效率因而不能满足人民利益要求的经济体制则是不道德的。(2)与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既然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和具有“独立性”的个人的生成,那么说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便是不言而喻的。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内涵着人的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实现),显然既是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解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体现(社会解放说到底是人的解放,社会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因而它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道义所在。(3)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目标的根本一致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以等价交换为基本法则,以劳动为基本尺度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制度,不仅意味着更多更真的“经济正义”,即“保护的正义、交换的正义和分配的正义”,而且它在事实上也不会导致象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严重的两极分化(即不公平),还有,它在事实上可能导致或造成的贫富差距,是有限度的,暂时的,最终会通过它所导致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趋于消除。我们今天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也是为了通过先富促后富来实现共同富裕。经验证明,这一政策已经在发生着这样的作用。不言而喻,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正义原则的实质和灵魂所在。

当然,必须看到,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道德合理性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也是相对的、有限的。那种将市场经济视为完美的或完全正义的经济制度的观点,无论是指称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都是能成立的。我们至多只能说,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程度的道德合理性。

二、市场经济作为道德经济的蕴涵

从法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从伦理学角度看,应该说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

肯定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是否意味着肯定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化的经济现实和经济生活制度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在笔者看来,市场经济作为道德经济,主要有如下蕴涵:

首先,市场经济作为道德经济在于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道德必然性和道德必要性,因而应当是有经济正义、有道德“范导”和道德秩序的经济活动形式。这里所谓内在道德必然性,是指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必然要提出解决其内在道德问题的客观要求,如对待私人利益的问题、利己和利他的矛盾关系问题、自由竞争的秩序问题、公平交易的问题、维护信用关系的问题等等,都是直接从市场经济的各种内部关系中引出的道德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首先是作为不可逆转的客观要求提出的。而所谓内在道德必要性,则是指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有解决其必然面临的道德问题的实际需要,或者说有建构相应的伦理规则和道德秩序的需要。如果不解决它所必然面临的直接而现实的道德问题,也即不能确立相应的市场伦理规则和道德秩序,那么就会有碍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例如,如果市场经济所提出的个人利益的合理问题得不到适当的伦理认定,那么市场经济的确立就会大成问题。正因为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道德必然性和道德必要性,因而市场经济也就应当成为有道德“规范”的经济形式。

其次,市场经济作为道德经济,还体现为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道德观念选择和道德价值取向。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得以确立和运行的最基本的社会前提是市场经济主体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这一社会前提不管是作为它的形上基础还是作为它的实际文化前提,都意味着对否定私人利益或个人正当利益的禁欲主义伦理观念的否定和排斥,以及对压制个人独立自由和个性发展的专制主义伦理观念的否定排斥,同时也意味着对肯定个人利益、个人自由、个人独立进取和个性发展的诸多新伦理观念的认定。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社会前提相关,市场经济的最一般也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便是所谓世俗化、功利化和个体化、主体化价值取向,前一价值取向表现为市场经济主体对实利、功利、物质财富乃至感性享乐的重视和追求,后一价值取向则表现为市场经济也有对道德价值观念的选择和对一定道德价值的追求,应当说,这是不言而喻的。再就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即等价交换法则而论,这一作为“市场理性”之灵魂的基本法则表面看来似乎毫无“道德”可言,可实质上它却有其潜在的、丰富的道德内涵。这一法则既意味着对超经济强制和剥夺的道德否定,也意味着对人的劳动和平等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意味着“交换的正义”和交往的“互利”。

其三,市场经济作为道德经济还在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有其内在的道德机制。这种道德机制包括市场经济借以运行的某些道德原理、道德精神动力和制度化的经济正义法则。比如说,确认私人利益或个人利益的正当合理性,肯定个人独立自主的道德“合法性”,便是市场经济藉以确立的基本道德原理;马克斯·韦伯所揭示的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后的伦理精神以及在其它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便是市场经济藉以运作的主体精神动因和文化动因;来往互利、正当竞争、公平交易、恪守契约、重视信誉等经济伦理法则作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规则体系的有机构成,也是市场经济藉以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制度化的经济正义准则。在这一意义上,那种把道德视为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和市场规则体系之外的某种外在钳制或装置的观点,其正确性显然是大有问题的。

上述有关市场经济作为道德经济的理解和观点,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适用的。如果说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一定区别的话,那么这种区别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道德必然性、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和内在道德机制。例如,“合理利己”、“私恶即公益”也许确实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内在道德原理,但肯定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藉以运作的道德原理。

三、市场经济的双重社会道德效应

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甚至是作为道德经济而存在的,这说明市场经济和道德有其内在关联。不过,应当注意的是,这既不意味着市场经济与社会理想道德要求的自然“接轨”,以至按照道德的逻辑去运转,也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会自然托起一轮道德的太阳,让人们享受崇高的道德之光的普照。那种以为市场经济便是“万恶”之源,因而只会带来假冒伪劣、欺诈拐骗、腐化堕落等人间罪恶的观点,固然是假道学家们的偏见,但如果以为市场经济会将人们送进充满所谓“自由、平等、博爱”和“幸福”的天堂,那显然也是天真的。而且可以肯定,这种“天真”比假道学家的偏见会有更大的危害性。

市场经济对道德价值观念的选择是按照它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要求,而不是按照完善人性、完善社会、完善人类生活的要求去选择的,因而它所内涵的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机制,不仅是不完善的,而且总要服从于经济生活的逻辑。这实际上也就决定它不可能只会引发好的社会道德效应,即导致产生“善”的和美好的事物。

市场经济在其根底处的价值选择之一,是市场经济主体或经济人的人性自利。由此虽然会引起道德上的某种革命和进步,即在道德上实现从否定个人利益的正当合理性到肯定个人利益的正当合理性的根本转变,从而也有利于唤起人们的进取精神,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自利行为和利益主体之间的“无情”竞争,又难免会导致不少人“自私心”的恶性膨胀,以及责任心和“良心”的弱化、萎缩乃至丧失,因而出现“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地谋求私利等丑恶现象。

市场经济在其根底处的另一价值选择,是市场经济主体或经济人的人性自由。这在一般社会意义上便是确认个人自由或曰个人有自主自决的权利。不言而喻,这本身就意味着道德进步,即意味着对“人身依附”、“等级服从”的否定。此外它还会促进个性、个人主体性的发展和个人独立人格的生成,还有利于使人们按照自己的良心去生活。然而这种个人自由加上利己心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难免走向极端:反对任何外来干涉、什么都由个人自作主张,并且首先是根据个人情感体验和心理感觉去作出决定或选择。这在价值上便意味着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而由价值相对主义又会走向道德虚无主义。

市场经济在其根底处的人性自利,主要是物质功利上的自利,市场经济在其根底处的人性自由,也主要是追求物质财富的自由,它由此而构成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如上所述就是世俗化、功利化价值取向。而且,市场经济的这种功利化价值取向又总是在市场交换关系中进一步得到强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功利化、金钱化和庸俗化。这样,也难免会使人们从重视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走向极端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乃至感性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

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化的经济交换关系。广泛的市场化交换关系,又意味着广泛的社会分工和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社会联系的建立。因而市场经济不仅促进“普遍的独立个人的生成”,而且还会导致人的“经济理性”的发展,乃至“互利”伦理、契约信用伦理的生成,从而促进人们强化自身的道德可靠性。但是,经济交换中的斤斤计较,又会弱化以至摧毁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复杂多变的市场交换关系不仅使人难以确定相互之间的信任,而且使人具有更多的行骗作恶的机会;人的道德可靠性在各种利益的诱惑面前也往往变得非常脆弱。

市场经济还意味着市场竞争或自由竞争。市场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市场经济因此而激发人的主体创造精神和主体创造力,因此而富有“活力”和“效率”,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经济资产和物质财富。此外,由此还会引出“公平竞争”和正当竞争的伦理。但市场竞争的逻辑又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加之个人主义倾向、利己主义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拜金主义倾向的作用,市场竞争又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紧张与对抗,甚至造成所谓“人对人的战争”,而竞争的结果又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不平等。再反过来,则还会加剧人的自私心和功利心的膨胀。

如此等等,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市场经济确实都有可能产生双重社会道德效应,即积极的社会道德效应和消极的社会道德效应,而且这双重的社会道德效应都可以在市场经济根底处找到它的根源,也都与市场经济自发的功利化价值取向和个体化价值取向有关。对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的一定认可与重视,固然是人类道德的一次革命和历史进步,但由此走向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感性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就意味着走向了道德的“堕落”,意味着各种现代社会病的产生。所谓“专门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肝肠”、“穷得只剩下钱”、“精神上无家可归”,还有“不要廉耻”、“丢失良心”、“出卖良心”、“除了‘我’一无所有”等等,便是走向上述各种主义的实质体现。

当然,必然看到,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双重道德效应并不是对等的。在正常情况下,也即在市场经济能够正常而有序运行的条件下,其积极效应占主导地位。这一点就是在资本主义上升和稳定发展时期恐怕也是如此。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其社会道德效应上有一定区别的话,那么这种区别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道德效应不那么严重,而且易于得到控制。在这一问题上,看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固然是错误且有害的,但如果因此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产生一定的消极道德效应,那显然也是错误且有害的。

四、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虽然会产生消极的社会道德效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排斥道德和道德建设,相反它倒是从一个侧面证明加强相应的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严重的消极道德效应,不仅会导致自由的社会基础——经济生活秩序和道德秩序的破坏,而且它也表明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道德支持和道德秩序不可能由市场经济自发地、自满自足的孕育和建构起来。

市场经济具有双重的道德效应表明,市场经济在其“自然状态”上有其产生善和恶的两种现实可能性。因此适应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要求而进行道德建设,不应被视为给市场经济安上某种外在装置,而应视为依据市场经济的内在道德必然性和道德必要性,发展、强化、充实和提升它所内涵的道德原理和道德价值取向。这样,使其产生“善”的可能性转变为增进“善”的现实性,同时也抑制或遏制它产生“恶”的现实势头,使其消极道德效应尽量缩小和弱化,至少是要防止和避免其消极道德效应的扩充和大面积恶化。这就是说,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道德建设,不应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应当是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其途径和方式主要不应是外灌和强制注入,而应是“内引”和提升。尽管在市场经济制度建构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人们道德观念的参与和渗透,道德建设也意味着这种参与和渗透,但这应当理解为市场经济与道德基于某种内在必然的密合。

适应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道德建设,主要在于满足市场经济寻求道德支持的如下要求:一是动力上的要求;二是秩序上的要求;三是理想信念上的要求。为满足市场经济寻找动力支持的要求而进行的道德建设,主要在于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个人利益观念、财富观念、金钱观念,培植人们追求卓越、创造经济业绩的成就感、荣誉感和社会使命感,从而使人们树立强烈而持久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也使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更积极、更高尚的动机。为满足市场经济寻求秩序支持的要求而进行的道德建设,大体上有二个层面的内涵和任务,其一是实现与完善上述来往互利、公平交易、正当竞争、恪守契约、重视信誉等经济正义或经济伦理的制度化建构和主体人格化建构,从而使人们“谋利有道”;其二则依照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大环境和大秩序的要求,实现现代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公民基本道德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主体人格化的系统建构,从而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道德秩序。为满足市场经济寻求理想信念支持的要求而进行的道德建设,首先是要解决作为经济主体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理想信念问题,如:教育人们确立自主和自强的理想和信念,敢为天下第一、追求卓越、创造最佳业绩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互利合作的理想和信念等。其次则要解决作为经济主体的人的生活意义问题和价值依托问题,如教育引导人们克服个人至上、功利至上、金钱至上、感性享乐至上等错误观念,使人们确立完善社会、完善人生、完善自我的理想和信念,形成“终极关怀”的心理意向,找到灵魂的安身立命之所等。这后一方面的思想道德建设虽然是超经济的,但它又确实是对市场经济直接引发的人文价值失落问题的必要回应。通过思想道德建设解决这一问题虽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直接要求,但却又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获得社会人心支持的重要条件,当人们不再为灵魂找不到归属和安置处而倍受煎熬时,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的价值便会获得社会人心的更多理解和认可。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依托问题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是现实可能的。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进行的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找到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契合点,并在实现二者的有机密合上下功夫。为此,在道德建设中尤其要避免那种离开市场经济建设空谈道德建设的做法,即从道德到道德的所谓建设。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必须结合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放到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去进行。这在当今中国,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使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化建构结合起来,以实现市场经济“道德”的制度化。道德建设在制度建设中落到了实处,也就为道德的规则训练、思想教育和自我修养开辟了道德。

收稿日期:1996-07-18

标签:;  ;  ;  ;  ;  ;  ;  ;  ;  ;  ;  

论市场经济的伦理视角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