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模式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服务业论文,模式论文,产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6049/kjjbydc.2015070182 0 引言 当前,科技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与粘合剂,而提升现代产业可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业的生命力。因此,面对产业升级、稳态发展和创新驱动需求,顺应“软化经济”和产业融合趋势,在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之间形成联动形态,既是进一步发展科技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但我国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与现代产业之间的联动尚不深入。因此,准确把握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内在发展机理,通过联运模式创新,一方面充分利用科技服务业发展现代产业,能带动更多其他产业发展,以此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加强现代产业对科技服务业升级的支撑作用,能最终实现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的螺旋上升发展。 1 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探索 1.1 时代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明确提出我国要实现稳态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李克强两会期间也表示要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当前,现代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关注的焦点,而科技服务业则是加快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科技服务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1];2015年,全国两会也主要聚焦科技创新,李克强亦多次提及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目前,这一政策还在持续加码。因此,面对新常态下国家现代产业优化转型的需求,实现稳态发展和创新驱动模式,有赖于科技服务业提供支撑,以寻求现代产业新的动力源和增长点;而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生产力有所不足,正是由于其与现代产业之间衔接不紧密,才导致了科技转化率较低及服务空心化现象,故而科技服务业发展也依赖于现代产业进行价值创造。这意味着,两者联动发展既是实现产业结构变革的必然选择,亦是社会自然发展条件下的客观要求,研究两者联动发展新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 理论探索 (1)科技服务业内涵。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科技手段提供各种知识、技术服务的所有组织及机构的总和,其创新主体及服务对象均为产业,范围囊括了农、工、服务三大产业,其提供从技术研发、中间试验到产业化等全方位的系统化服务,构成要素包括技术、产业、市场、人才、资金、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2]。国内外学者将科技服务业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四高”,即高知识、高技术、高创新、高互动。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由于其知识、技术成果的扩散性而带来的溢出效应和科学技术本身的关联效应,已成为推动产业素质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最直接有效的力量。 (2)现代产业内涵。当前,现代产业主要包括3部分: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即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旅游业、住宿餐饮业、运输业、金融业、咨询、教育业。显然,现代产业的本体结构会随要素需求结构、知识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演化。 现代产业体系最早由十七大提出,其以“四高两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性、高动态适应性、低耗能、低污染)为产业核心,以生态、人本、节约、和谐为现代发展理念,具有开放、集聚、融合、创新和可持续特征,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知识,适应一国特定发展阶段及资源禀赋的新型产业集合。因此,现代产业体系是对传统产业的扬弃,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素质提升以及各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形态,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 (3)文献综述。当前,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发展还未有明确论述,但部分学者关注了科技服务业对现代产业的促进作用以及两者联动的必要性。袁兆亿[3]提出科技服务业越发达,现代产业创新活力越强。科技服务业在优化生产力与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提升两者的互动水平,以更好地发挥科技服务业的价值。 此外,当前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及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孟庆敏、梅强[4]从知识转移及创新视角构建了两者联动动力学模型,提出知识势能差与互动技能是影响联动的重要因素;邓良等[5]通过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当前我国这两个行业并未处于联动协调发展状态;沈蕾等[6]提出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技术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较大,但当前融合程度还较低;王新新[7]从现代产业体系出发,提出现代产业发展需注重生产性服务的驱动作用;王海燕等[8]提出了现代产业体系反作用于科技创新的机理。 2 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关系挖掘与现状剖析 2.1 关系挖掘 作为衔接产业链的有效载体,科技服务业通过发挥产业关联、技术转移、知识扩散等作用,成为推动产业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素质提升最直接有效的驱动力;而现代产业作为科技服务业的主要客户及战略承载力,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反作用于科技服务业,促进其生产力、竞争力的提升。两者的相互作用机理联合推动产业更迭、优化和调整,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真正形成;最终,通过现代产业体系的科技需求、两者成长反馈等作用,形成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良性发展循环机制,如图1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1)科技服务业是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和提升的基石与重要驱动力。就知识效力而言,科技服务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头脑产业”,通过技术转移及创新扩散作用,驱动现代产业发展。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向第一产业提供技术研发、市场预测、创新金融等服务,建立农林业等实用技术推广及应用中心,加快技术、知识在现代农林牧渔业中的运用,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减少劳动投入,进而推动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二是通过向第二产业提供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与交流、风险管理、会计、法律等服务,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有效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提升第二产业效率;三是通过向第三产业中其他服务业提供信息、咨询及技术等创新互动服务,促进教育业、金融业、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形成电子教育、电子旅游等新业态,拓宽现代产业链,提升第三产业素质。 图1 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发展循环关系 就产业关联而言,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其他服务业、工业、农业部门具有极强的诱导性和关联性,包括供给推动的后向关联——现代产业直接或间接地消耗科技服务业所提供的咨询、法律、顾问、保险、设计、研发、培训等服务,以及需求拉动的前向效应——科技服务业需要现代产业为其提供人才、研发设备、产业数据、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因此,科技服务业的关联效应有效支撑并带动了现代产业发展。此外,由于科技服务业是当今产业融合的产物,覆盖了现代产业各维度,具有产业多重属性,其凸显的产业波及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在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优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撬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杠杆。据统计,科技服务业每创造1单位收益,就会为服务对象创造5单位以上的收益,可谓“一服多产”。 就基础载体而言,科技服务业是链接现代产业上中下游、构建产业现代化体系的有效载体,现代产业中许多中间环节都需要科技服务,如科技研发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咨询诊断服务、评估论证服务、保险评价服务等。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信息化、竞争激烈化的加剧,现代产品和结构正在加速转变,科技服务业在现代产业链中所发挥的载体作用越来越关键,其技术创新、知识再造沿上下游释放、扩散,能加快科学技术在产业体系中的渗透速度,使技术创新更好地融入产业,进而提高产业运作效率并降低产业要素资源的消耗[9],科技服务业载体效能如图2所示。科技服务业的载体效能能积极促进产业专业深化、产业协调加强、产业效率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图2 科技服务业载体效能 (2)现代产业是科技服务业的主要客户与战略承载力。就主要客户而言,现代产业是科技服务业面向市场的主要客户,科技服务业的各项服务如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生产力促进、市场研发、检测检验、创业投资、金融服务、行业资讯等均是围绕现代产业需求而衍生的。并且,随着现代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全球化、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凸显,投融资需求、风险管理需求以及跨境管理等知识技术需求大大提升。龙晟等[10]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为发展科技服务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高科技产业比例越高,该区域的科技需求越多,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提升越快。 就价值载体而言,科技服务业是以满足客户科技服务需求为核心的一种隐形产业形态,需要通过具体的服务载体来实现自身的有形化和价值化,而现代产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正是科技服务业的客户与服务主体,即现代产业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科技服务业的衍生与发展,产生需求拉动效应,还能极大程度上提高科技服务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拓宽发展空间与价值品质。可以说,现代产业是科技服务业存在、发展的意义,即价值体现。此外,现代产业既能通过创造新的需求及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反作用于科技服务业,有效推动其快速成长与发展;亦可为科技服务业提供资金及资源,从而为科技创新构建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因此,现代产业是科技服务业的价值实现载体,可为科技服务业源源不断地创造生机与动力,提高其战略承载力。 2.2 现状剖析 当前,科技服务业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现代产业结构逐渐呈现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创新的迅速发展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科技逐渐向各产业渗透,而产业由于新陈代谢加快,界限逐渐模糊,仅靠自身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引爆了对科技服务业巨大的潜在需求。但我国作为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体系后发国家,两者发展尚不深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存在诸多问题及瓶颈,而科技服务业更是存在着投入高而回报低的问题,易因缺乏产业支持而陷入“失败陷阱”。具体分析如下: (1)服务针对性弱,技术转化率低。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处于产业生长发育期,缺少清晰的市场定位,在经营性质、发展方向、主体业务等方面尚不明确,还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此外,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市场需求融合度较低,服务与产业存在脱节现象,服务并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据中国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科研技术转化率不足25%,产业化率仅为7%左右。而科技服务业一旦脱离了产业,其创新过程就像一个“黑盒”,致使科技服务业无稳定服务业务。 (2)产业相对孤立,发展效率低下。一直以来,我国产业整体大而不强,大而不优,技术含量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产业形态中处于低端位置。其症结在于:第一、第二产业与服务业之间“一手硬、一手软”;产业之间相互独立,上下游产业链尚未充分衔接,科技要素难以渗透到产业当中;各主体利益需求与价值不尽一致,生产模式持续为粗放型,难以通过精准定位形成系统优化趋势。这些问题极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产业发展所追求的资源优化配置、产业效率提升、产业素质加强的实现。 (3)产业认识不足,服务需求匮乏。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价值认知较低。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有60%以上的企业认为自身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不太迫切;部分企业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当前科技服务层次低,服务质量不高,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求。有些企业与科技服务业之间甚至还存在着信任危机,担心与科技服务业的合作会导致技术、商业机密泄露而不愿将科技创新业务外包,并进行数据与资源的交换共享。这些问题导致科技服务整体需求不足,也让科技服务业成了鸡肋。 (4)行政色彩浓厚,生存能力低下。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很大一部分是由原来的国企分离出来或直接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官办色彩浓厚,行政力量较大,从而导致其创新能力差、机制不灵活。此外,科技服务业在运营过程中,主要依靠政府资助或政府单位出课题,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服务增值率低、生存能力弱,同时由于其占有资源多、效率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资金短缺等问题。上述问题使得科技服务业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创新流产、市场开发困难。 (5)空间时滞性长,地域偏差较大。现代产业技术需求演变为科技服务业需求存在一定的时滞,再由科技服务业向产业转移知识与技术亦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时滞。时滞与需求变化导致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供需失衡,在数量、内容、品质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再加上地域偏差的存在,致使两者整体发展效率较低,耦合也处于低层次水平。 (6)联动平台匮乏,联动模式空白。现代产业尚未与科技服务业之间搭建起基本链接平台,未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内容相对空白。此外,当前市场上主要强调科技服务对现代产业的推动作用以及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单一联动,但其基石并不稳固,实用性弱,尚未形成发展闭环,缺乏正确的驱动机制。 3 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六大要素与模式创新 基于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机理,根据经济新常态下两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本文提出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的六大要素,并依托六大要素,结合联动环境和联动趋势,构建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 3.1 联动模式六大要素 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六大要素包括市场导向、双轮驱动、价值创造、动态柔性、二元创新和闭环循环。如图3所示,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石,实现两者的对接与关联;以双轮驱动为支撑,实现两者的深度嵌入;以价值创造为驱动力,实现两者的复合效益;以动态柔性为策略,实现两者的灵活适应;以二元创新为机制,实现两者的长效发展;以闭环循环为阶梯,实现两者的螺旋循环上升。具体分析如下: (1)市场导向联动。现今,科技转化率极低,究其原因在于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市场需求融合度低,相互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故而,科技服务业要实现良性发展,提高自身效率,必须建立市场导向联动机制,把握好现代产业的当下需求,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充分认识现代产业业务活动的内外接口,以终端诉求为起点,进行业务关联和资金链关联,并依据产业中的现实数据及环境分析,始终从产业实践出发,避免天马行空、以自身意念为主导而跨越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服务。鉴于产业链联动中服务的传递需要两者之间的高度协调,因此,科技服务业必须在整合产业需求、坚持产业导向的基础上,充分促进各要素配置中的对接、催化与加速,实现两者之间的基本链接形态。 (2)双轮驱动联动。以科技服务业为中枢点,现代产业为辐射点,采取两者双轮驱动联动方式,打造科技服务与现代产业嵌入模式,实现关系、结构与技术的全面嵌入。具体而言:首先,在关系上,建立长期平稳的信任关系,实现关系投资与有效的路径依赖,以此降低现代产业对科技服务业的质疑;其次,在结构上,对两者的(工、农、服务业)重叠要素、业务、市场、人才等实现有机融合,共享信息资源,建立联动信息平台,加强沟通和参与深度,构建人才共享机制。例如,可让科技服务业人员在现代企业中担当技术顾问;最后,在技术上,构建与现代产业相融合的有利于技术转移与扩散的运行机制,充分运用技术带动性、网络性等优势,实现两者的密切联系,有效实现科技服务业向现代产业的知识传递[11]。总之,只有进行关系、结构、技术的深度嵌入,才能通过关联乘数效应提高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现代产业转型,最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再布局。由此可见,三者嵌入的双轮双驱要素强调了科技服务业对现代产业的带动作用,强化了科技服务业的核心载体作用及集聚、辐射功能。 图3 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六大要素结构 (3)价值创造联动。根据我国科技服务业增值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行政色彩浓厚这一现实,可基于现代产业环境,立足于可持续发展,采取价值创造联动方式,积极培养科技服务业竞争优势,淘汰冗余联系,使科技服务业致力于提供现代产业价值创造的增值服务。反过来,现代产业又将价值传递给科技服务业,通过价值创造的彼此联动,促进现代产业对科技服务业的自然消化与吸收,增强科技服务业对现代产业基于有效价值的带动能力,最终实现价值互补与价值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需注重现代产业对科技服务业的接受能力,确保科技服务业创造的知识势能小于或等于现代产业的知识势能。因为只有真正的消化与吸收,现代产业才能真正汲取科技服务业的养分,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对接,创造更多溢价空间。总之,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创造导向,才能激发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的整体创新活力,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才会有更大的服务生产力与更高的服务品质,现代产业也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4)动态柔性联动。现代产业结构与科技服务业自身处于不断运动、逐渐升级的动态过程中,再加上两者时滞性与偏差的存在,故而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激烈竞争的形势要求,在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之间必须建立起动态柔性联动方式。该联动方式能够充分把握时滞性与偏差的实际形态,具有超前规划的特性和高度的市场环境适应性,可以充分灵活地实现信息共享与融合创新。柔性动态联动包括3项内容:一是市场动态,即随着现代产业结构、市场环境发展态势灵活调整联动形态,致力于打造灵活性与稳定性并举的联动方式;二是区域动态,此为区域差异化联动,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使联动有所侧重,如在欠发达地区对于联动要有所引导,避免科技服务断层,出现缺口;三是创新动态,即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联动创新道路,既要借鉴先发国家经验,更要注重从自身出发构建创造性的动态模式,如此现代产业才能对科技服务进行有效的承接、消化与吸收,避免东施效颦、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5)二元创新联动。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联动是一个长期过程,需准确把握近期目标与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因此,必须构造短期关系导向与长期关系导向的二元创新联动方式。从短期看,应充分实现科技服务与现代产业的对接与落地;从长期看,要有适度超前规划的联动思想。如果过分重视眼前联动,两者的可持续发展会因环境的快速变化而发生震荡、失效;若只实现跨越式长期联动,则往往会影响产业更替的有序性、平稳性,造成产业断层,容易导致整体系统不稳定。因此,国家产业要实现新常态中的稳态发展,必须进行二元创新联动,既尊重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规律,避免一跃直上;又要适度进行政府调控及探索式创新,将科技服务业的延伸链加长,实现阶段性发展联动,重质保量。如此才能通过市场导向与市场创新并举,引导联动耦合与升级,使两者在发展中保持平衡、在平稳中实现升级。 (6)闭环循环联动。当前,现代产业还未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集群,在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均存在着服务缺口,如先进研发产业与生产企业之间、跨国企业与国内产业之间等。而科技服务业处于产业链供求关系中心,对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具有超常的渗透效用,可通过其极特殊的业务性质覆盖现代产业链各个缺口,将产业有效衔接起来。因此,科技服务业成为构建整个产业闭环的关键纽带,其闭环循环联动方式如图4所示。 图4 闭环循环联动 根据图4,基于产业上下游关系衔接与互融,科技服务业可采取各要素、多形式、多领域的对接互补与协调,与现代企业展开频繁接触与交流,形成互补及回路模式,进而实现系统优化。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科技服务业创新风险,努力培育科技研发、推广与应用一体化的商务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研服务与生产的联系,加快成果产业化。同时,充分发挥该闭环的“知识循环”回路作用,进行联动学习与调整,实现知识溢出,提高现代企业的创新能力。 此外,在闭环上,通过科技服务业带动关联产业创新与升级,再通过上中下游产业互相带动及稳步发展,可改变因分裂带来的弊端,有效推动联合创新催化,发挥循环经济效应,最终打造科技服务带动产业发展双提升的联动新格局,以科促产,科产相融,实现现代产业与科技服务业融合拓展的复合循环效益。 3.2 联动发展新模式设计 通过六大要素的核心功能,可设计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 联动发展新模式强调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主体作用,同时由政府适度引导提供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顺应“产业软化”、产业融合趋势,从外部构建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的联动机制;而在内部环境中,由价值驱动两者良性循环联动。 该联动以产业对接为联动基本路径,即科技服务业通过对现代产业需求的有效把控,实现两者的基础链接,再通过两者的关系嵌入,进行深度沟通和纵向关联,建立良好的联动环境;通过两者结构嵌入,以信息、资本、人才和业务为联动载体,搭建联动平台,进行横向关联,实现资源共享和交互联动;通过两者技术嵌入,有效提高技术渗透率和转化率,提高知识效价。同时,以动态柔性、二元创新为联动要素,提高联动适应性与长期发展的动态性。最后,通过闭环循环联动,有效发挥科技服务业在现代产业发展中的纽带作用,促进现代产业链的形成。 在联动回路中,科技服务业通过有效的知识、技术转移和市场对接,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真正所需的服务,提升产业科技密度。同时,通过技术、知识进行资源最优配置,促使产业效率提升和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此外,科技服务业通过其聚集、辐射、产业关联作用,推动产业集聚形态的实现,双向拓展现代产业链与科技服务链,进一步实现两者的复合效益,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而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高效低耗、可持续为核心,不断对科技服务业产生巨大需求,继续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 总之,两者的联动通过知识循环与系统优化,一方面创造科技服务业的高效率、高价值和高品质,另一方面推动现代产业不断走向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和产业素质高端化,最终实现两者的复合经济与循环效益。 3.3 联动模式形态展示 联动发展新模式相对于以往的单一衔接有了较大的突破,如图6清晰阐述了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有效联动的产业形态。 图6 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形态及特征展示 联动之前,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各子产业之间只建立了单向联系,停留在表层接触层次,并且单方面强调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作用,二者的联动结构为线性关系,整体比较分散,产业服务需求不明。但两者本身存在着天然密切的双向互动联系,具有良好的耦合条件与产业覆盖范围,脱离彼此发展,在单一线性或无联系结构下,必然会导致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瓶颈,发展后劲不足。 联动之后(在联动边界右侧),通过深度联动,实现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双驱发展,并将科技服务业逐渐融入现代产业之中,成为现代产业的内核,以此实现产业非线性网络扩张,加强交互特性和产业融合(如农村金融、农村旅游、工业租赁、电子商务等产业形态的出现),促进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的密切交流、双向互动,并通过共同作用产生整体行为,有效推动产业更迭、优化,最终形成两者共同优化升级的螺旋上升态势与良性循环的正反馈机制。 总之,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之间存在天然密切的相互联系与契合机制,通过构建两者联动发展新模式,以六大要素为核心,以市场价值为联动驱动力,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对接知识与技术,发挥科技服务业对现代产业的关联、带动、衔接、辐射和优化作用,形成网络扩张、双向互动与关系重构的联动结构,逐步推动产业效率优化、素质强化和结构高级化,同向提升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品质与价值,进而实现两者的有机螺旋式发展和循环复合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工业信息化、服务主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最终将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的联动发展打造成为引领时代的新范式。标签:科技论文; 科技服务业论文; 服务创新论文; 闭环管理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现代服务业论文; 创新驱动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要素驱动论文;